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当我们拿起筷子吃 饭时,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祥和等意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人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日常言论和行为不仅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也显示着这一文化的特点。
B.中华文化尊敬和重视人这个主体,重视人的德行修养,追求人格完美;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C.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就是和谐、和平、和畅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
D.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兼容的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和道、天、地并列,他主张应该先办好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
B.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两人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佛学传入中国后,与当时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在我国不仅起源早,而且也很受重视。
B.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达到内心的和谐。
C.竞争应该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D.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在中国传播,唐朝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等在长安任职,这都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09 04:0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
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拾皆是。
B.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
C.“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D.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
【小题2】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
B.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的思想。
C.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的表现。
D.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和”的表现。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
B.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
D.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中国海军在也门撤侨行动中帮助一名日本游客乘中国军舰脱离险地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不少国人的心中,花纳税人的钱、用中国最好的军舰救一个日本人,比起花大把钱去日本看樱花、购物更难以理解。
中国军人该不该救那个落难的日本国民?当然应该。
暂不提国家形象、软实力这些过气的流行词,以及被传得已经面目扭曲的所谓“以德报怨”的中国传统,仅仅人性、生命两个词的分量就已经足够。漠视一个无辜的、面临死亡威胁渴望获得救助的生命,不是一种高尚,它会让我们自甘堕落到幽暗人性的深渊。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大扩张、大探险带给中国人的绝大多数记忆都是不友好甚至鲜血淋淋的,这当然也包括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殖民扩张。因此,那个时代常常和文明能相提并论的名词,诸如蒸汽机、轮船、大炮、海军……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总是带有几丝野蛮与残忍。由此,中国人本能地讨厌“扩张”这一类词。
必须把扩张与本国在外国的正常利益存在有效区分开来。扩张,是用武力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本质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造成的本国在外国的利益存在,很难说是正常的。但本国也可以有在外国的正常利益存在,这是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今天,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人民币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受到欢迎,中国军队在大洋之上保持常态巡航,中国在距离国门千里之外也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事实上,中国力量今天已然能够在世界发挥影响,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大。
有道是,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这种力量与责任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比如,它可以是一次不起眼的援助,也可以是国境线上的难民营,也可以是动辄几千人、不分国籍的救助性军事行动……它可能会给世界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关于“中国在外国的存在”的故事,可以是优雅的、温情脉脉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告别被害者心态,而应慢慢具备正常大国国民的平和心态。
(选自2015年4月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扩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扩张”本质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会造成本国在外国的非正常利益存在。
B.“扩张”的一种表现是,用武力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
C.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必将导致更多国家的扩张。
D.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也属于“扩张”。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日本在中国的殖民扩张导致今天不少中国人并不赞同中国海军对日本人的救助。
B.作者认为,我们应以正常大国国民的平和心态来看待这次中国海军对日本人的救助行为。
C.中国海军对日本人的救助正是中国力量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大的体现。
D.轮船、大炮、海军等,既是文明的代名词,也是野蛮、残忍的象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C.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小题2】(小题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D.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B.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马在人们心目中常常是高贵、飘逸、奔放、昂扬、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异彩纷呈,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形成了华夏独特的马文化。
华夏自古就有马文化的民间风俗。史载周代就盛行马祖崇拜,《周礼》记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马之祖神,与马生殖崇拜有关,与马在天上的星宿房星相联系,又为天驷;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与马厩中的土地神一起受祭祀;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祭祀它以保佑马匹免受灾疫。汉族岁时风俗中有马日,在农历正月初六那天,民间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马业的兴衰,晴主育,阴主灾。该日人们要精心喂养,马匹,不得打骂、杀戮,以求养马业兴旺发达,这一风俗主要流传于湖北、湖南河北、浙江等地。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马王爷系司马之神,传说为西汉大臣金日䃅,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从困邪王归汉,任马监。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是羊。陕西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亲事说成后,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匹小金马或银马,如果经济窘迫,也可以送一匹黄布制作的马,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为死者送纸钱纸马,是中国许多民间广为存在的丧葬习俗。纸钱纸马都是真钱真马的象征,人们认为死界和生界一样,生前需要的东西死后也会需要,死者会需要马作为骑乘之物,所以在祭奠死者时要焚烧纸马。
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与马紧密相连。蒙古族传统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该日清晨,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带上马奶酒到制定地点,杀羊宰牛,筹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扒肉。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全是两岁的小马,象征着繁荣兴旺。赛马完毕,人们入宴开怀畅饮、大口吃肉,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高兴地朗诵节日的颂歌,歌手们尽情歌唱,直到夜色弥漫,人们才会余兴未尽地陆续离开。马文化也影响到了游艺。田猎、骑射曾是古代贵族们的一种游艺活动,历代盛行不衰。射箭、赛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娱乐竞技活动。在蒙古族,赛马与射箭、摔跤合称为“男子汉三艺”,通常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藏族在新年和七月都举行赛马活动,有跑马捡哈达比赛。民间还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的各种技艺,俗称马戏。马戏在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今天的马戏属于杂技之类,而马术属于体育类,马术是指人骑乘马匹的运动,最常见的是赛马。
自“胡服骑射”以来,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如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也由此而来。
历代文艺都把马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千百年来,直至今天,甚至于将来,人们都可以通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马的赞美、喜爱之情。《战国策楚策四》记载一匹良马拉盐车痛苦不堪时,伯乐为之流泪并脱衣盖在它的身上,马因知遇之恩而长鸣,后来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演绎着历代文人希冀君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的千古佳话。屈原《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抒发了其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抒发了其老当益壮的志士情怀;徐悲鸿抓住马的风骨、神韵,画出了千姿百态的奔马。马对人们的语言的影响广泛而丰富。“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马不停蹄”指前进,“路遥知马力”为时间长久可以考验人……
【小题1】下列关于华夏马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夏马文化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的许多方面,诸如风俗、信仰、节日、游艺、技艺、服饰、文艺、语言等等。
B.华夏马文化,有的是少数民族具有的文化特点,如蒙古族传统的马奶节;有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如有关马的文学艺术。
C.马在人们心目中通常是高贵、飘逸、充满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这几个象征成为华夏马文化的精髓。
D.马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丰富着华夏独特文化的类型——马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华夏祭马风俗在春夏秋冬分别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汉族马日风俗则在农历正月初六,以养马业兴旺发达。
B.汉族民间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王爷,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丧葬习俗为死者送纸钱纸马表示祭奠。
C.蒙古、藏族有赛马游艺活动,民间还有马戏,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含有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
D.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曹操“老骥伏枥”的诗句、徐悲鸿画奔马、“路遥知马力”都是历代著名文艺作品以马作为表现对象的实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祖是马之祖神,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马步是马灾害的神灵,百姓祭祀崇拜它们既表明人们迷信落后,也表达出他们的美好愿望。
B.蒙古族在传统的马奶节那天,牧民们带上马奶酒,用象征着兴旺的小马进行比赛,然后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颂歌,这天一切围绕马而欢度。
C.民间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它相当于今天体育类的马术,马术最常见的是赛马,说明我国是较早开展马术体育运动的国家。
D.古代文学家对马有赞美、喜爱之情,可能是因为马所具有的象征性,如屈原《离骚》就选择骐骥意象来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到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 “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小题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小题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D.“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