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用空气造汽油
用空气造汽油,听起来就像将石头变成黄金一样不靠谱。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事实,位于英国的“空气燃料合成公司”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该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研究人员将两个月前花110万英镑用空气造出的5升汽油在汽车上作了现场演示。演示表明,“空气合成汽油”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和汽油一样,没有任何杂质,能够立即用到汽车上,且汽车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造。而且和从石油中提取出的汽油相比,它具有更加清洁、更加耐用的优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还没有引起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但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空气捕获”技术,能从大气中有效提取出二氧化碳,再将其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接着,“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会对碳酸钠溶液进行电解,生产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机器还会通过电解水蒸气提取出氢气。最后,制造设备会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甲醇。当甲醇再经过一个“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就会变成可以使用的汽油了。
开发“空气合成汽油”的费用有点承受不起,因此公司除了利用空气中提取出来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外,还使用工业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通过“空气捕获”技术提取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然十分昂贵,但公司对研究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并计划未来15年内,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大型精炼厂级别的汽油工厂,生产的“空气合成汽油”能让许多英国家庭的汽车使用。
(相关资料)
①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莱克纳教授对突破这一新技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新技术的高成本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下降。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生产一个电灯泡的成本也下降了7000倍。
②英国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行政总裁斯蒂芬·泰特勒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作了极高评价:为减少碳排放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英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化学安全、燃料与环境小组的研究人员卡彭特认为,碳氢燃料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好办法”,但将新的汽油生产技术和再生能源挂钩是站不住脚的。
(取材于《用空气造汽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气捕获技术”能把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提取出来,之后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B.“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通过分别对碳酸钠溶液、水蒸气进行电解,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氢气。
C.“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的甲醇经过“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可以变成汽油。
D.“空气合成汽油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是通过“空气捕捉”提取二氧化碳成本昂贵且技术不成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英国某公司已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这项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B.实验证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中的汽油具有更加清洁耐用的特点,能立即用到汽车上。
C.“空气合成汽油”技术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引起了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
D.新技术成本会随时间而下降,15年内,由空气合成的汽油能满足英国家庭汽车的需求。
E. 用“空气合成汽油”的技术,能有效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会有深远影响。
【小题3】你认为“用空气制造汽油”的技术未来前景如何,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学术不端,通常指的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学术利益的行为。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近20年来,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和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是交织在一起的。去年10月份,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仅有对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的“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作用。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截断渠道。发表或通过评审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应用并赢得学术资源的必经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立不仅具有评价学术成果价值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必经程序切入,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当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不过,从实践来看,仍然需要形成严格的制度规约,防止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流于形式。应在评审专家的选择、程序和标准的设定、监督系统的运行、结果的规范、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难以遁形。当然,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并非万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手段。

二是有效追责。在学术评价中,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而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行使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评审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掌握评审权力的专家是难辞其咎的。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要处罚当事者,还应适当追究评审者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其实,构建对评审者的问责制度与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追责同样重要。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要针对问题不断加强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在内的相关制度的建设,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术肌体健康生长、学术繁荣发展。

(摘编自朱剑《遏制学术不端须健全学术评价体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不端,包括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科学实验数据等。
B.学者个人学风差、学术素养低以及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公正,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
C.学术不端的行为,古今中外都有,它的危害性极大、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D.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开展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论述了“学术不端”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揭示了“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
B.文章第二段转入正题,承上启下,论述学术不端行为和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C.文章三、四段从两个方面侧重论述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截断渠道”在构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比后者更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也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B.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易事,根治它更难,这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
C.从发表或通过评审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
D.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这是因为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鼓
冷清秋
(1)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
(2)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
(3)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
(4)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
(5)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挪不开脚步。
(6)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
(7)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
(8)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
(9)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
(10)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味。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
(11)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子以为可以一辈子。
(12)可有一天他赶着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的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
(13)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
(14)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里的“突然”一词描写了方老爷子的心理,表达他对于“有了去处”的惊讶与意外。
B.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C.小说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主人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碳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暗示了小说主题。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第(11)段划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方老爷子认亲是源于“秦腔”,也痴迷于“秦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秦腔”含意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小题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小题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ì)
B.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ì)萃
C.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ě)腥
D.悬粱刺股 俯拾皆是 滑稽(jì)
【小题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A.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汤陈

王琼华

裕后街有很多吃饭的馆子,好吃的菜也多,但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

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缘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细眼一看,都是他老家宴席上几碗有头有脸的菜。头,即牛头;脸,即猪脸。

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一个月后,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自己掌勺洗碗了。

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

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

瓜脸女子一噎,露齿地说:“老板开玩笑呐。”

“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瓜脸女子便往店门走去,走了几步,转过身说:“老板,点菜!”

“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

“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菜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这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给你加点。”

“好好好,谢谢老板!”

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晚餐,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见他们点菜差不多了,就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

“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

“鱼头汤。”

“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

“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陈八碗吃了一惊。客人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结账时,还直接把鱼头汤的账给结了。

客人走后,陈八碗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乱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

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汤不是裕后街最好喝的,我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己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

很快,他给瓜脸女子加工钱了。

瓜脸女子笑道:“老板,你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第二年,陈八碗把店门口的“陈八碗”的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去打理。

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

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来答谢店老板前几年的帮助。

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

“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

“这回事呀。”

“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都把熬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头吧。”

陈八碗想了想,猛地抬起头望着瓜脸女子,问道:“难道是你……”

瓜脸女子说:“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我的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

“天呐,原来这样!谢谢你呀。”

“谢个什么?我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

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你收留了我。”

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馆店“一汤陈”的取名,沿袭了民俗艺术中“泥人张”式的昵称传统,突出鱼头汤的招牌效应;小说以此为题,简洁而别致,引人注目。
B.陈八碗的两次“一惊”对应两句“乱说话”,通过心理和语言描写,对“鱼头汤”的推出和特效,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自然而巧妙。
C.本文语言颇具特色:叙述语言典雅凝重,不乏口语和地哉性特点;大量情境中的对话使情节内容更为曲折丰富,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D.小说讲述市场竞争中“一汤陈”兴衰重振的故事,情节反转、补叙手法使内容平中显奇,结句的“留白”之谜,更是奇中见巧、饶有余味。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分析“瓜脸女子”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叙事写人,多处运用正反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鉴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还有强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要片面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支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鲍对多数,但要注意,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吸收大量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酌优点,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坑,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交化,就等于承认了是中国支他的—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七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采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支化才丰富多彩。

中国之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走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丈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是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图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最先进。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从中国的疆域来看,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已不是“天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作者葛剑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属国的文化,还包括主体在境外,但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一些民族的文化,如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文化。
B.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以文化为标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因此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具有重要国、的地位。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其他文化,不会从主体土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返一点。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藩属国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尽管这些藩属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属国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
B.我扪之所以会有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
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己定型,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自信的特点,因为此时此地,它确是最先进的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虽然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把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的文化是片面的,因为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
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中国文化,那么不管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如白居易;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孙,那只有通婚。
C.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
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充分的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