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
高旭东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平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我们应充分认识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它虽以西方的个性解放冲击传统文化,但它并非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
B.“五四”人物在大力推崇西方个性解放精神的时候,大多都着眼于西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现代文化成果。
C.“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实质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架构的一种演绎。
D.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其实就是儒家的“厚人伦”,创造社的“为艺术”其实就是超然人世樊笼的道家文学。.
E.充分认识五四文学精神,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应是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所在。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五四文学最基本特征的一项是(3分)    (   )
A.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B.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
C.儒家文学的“厚人伦”。
D.创造社倡导张大主体人格的“为艺术”。
【小题3】分别概述五四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西方文学的异同点。(4分)
【小题4】为什么说“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五四文化运动的真正内涵”?(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5:3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6分)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
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人类不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另一方面创新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造一系列新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建设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
【小题1】下列对“生态文明建设”含义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充分继承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B.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C.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D.继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人类的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划分的。
B.狩猎采集文明是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是半生态文明阶段,而工业文明则是非生态文明时期。
C.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总会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发展,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D.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支撑、经济投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努力。
【小题3】 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超过25字)(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的颁布,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本质。
E. 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小题3】(小题3)试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4分)
【小题4】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根据文意,“现代的遗产观”中的“遗产”包括哪些?(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2012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
B.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C.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