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以简驭繁

沈致远

①围棋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流行,逐渐流传到东亚诸国,成为东方文化之构成部分。

②围棋之特征:规则最简单,变化最繁复。可与象棋作一比较,象棋有七种不同棋子,计及对弈双方共十四种,而围棋只有黑子白子两种。象棋七种不同棋子走法规则各异,围棋子“众生平等”,弈棋规则可归结为一句话“被围住的子拿掉”。相比之下,两者规则之简繁立见。象棋之棋局变化固然繁复,较之围棋则小巫见大巫。实际上,围棋是所有棋种中棋局变化最繁复的。1996年IBM的“深蓝”电脑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全世界有几百位顶尖电脑专家研究下围棋的程序,至今仍无法让电脑胜过有段位的围棋选手,遑论冠军。

③电脑对付不了围棋,原因在于运作方式。电脑仗其巨大容量和速度,效法“竭泽而渔”,考虑所有走法以评估棋局。国际象棋的棋盘有8×8=64个格子,布下棋子后还剩32空格,所有走法总数虽然很多,电脑尚能对付。现行围棋盘则共有19×19=361个位置。围棋高手一般在心中评估20步棋后才决定落子,20步棋所有走法总数大致相当于地球所包含原子之总数!“泽”变为“汪洋大海”,难怪电脑对付不了。围棋高手是怎么对付呢?他们“见鱼才撒网”,靠的是知己知彼自主判断,只评估20步棋双方之可能走法以决定最优对策。此法不能保证每局必胜,经验丰富之围棋高手可常胜。舍繁就简,人脑比电脑聪明。电脑为何不向围棋高手学习?电脑缺乏自我意识,无法进行自主判断。

综上所述,围棋之哲理可归结为“以简驭繁”:以简单规则驾驭繁复的变化。棋局如是,万物皆同。以简驭繁可对科学思想提供启迪。

⑤生物学在19世纪前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植物1095种。瑞典植物学家林耐的植物分类学包括成千上万种植物,再加上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学家穷毕生精力也难窥全豹,这是生物学之复杂性。英国出了一位达尔文,他乘“小猎犬号”周游世界,对所到各地的生物物种进行调查,回去后又考察了一些家养动物。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认为现有物种均由少数祖先逐步进化而来,揭示出千万种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论使生物学大为简化,以简驭繁初试身手!一百五十多年来,经过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现代进化论已发展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贡献最大的是摩尔根之基因论,以及沃生、克利克揭示出去氧核糖核酸(DNA)之双螺旋结构,将基因之物质载体落实到分子水平,发现生物之遗传密码均由A、C、G、T四个核苷酸“字母”拼写而成。所有物种千变万化无比复杂之形态性状,竟然可归结为四个“字母”之不同序列,以简驭繁大放异彩!

⑥达尔文等人可能并不了解围棋,他们从以简驭繁获得启迪源于万物皆同。   

⑦科学家违反以简驭繁将付出沉重代价。弦论在“教主”威腾率领下,拥有千员猛将,发表万篇论文,经历两次革命,领万物之理一代风骚。遗憾的是,弦论既无与实验符合的理论结果,也提不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难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因曼批评弦论说:“你们提不出预测,只会找借口。”现实的空间只有左右、前后、上下3维,而弦论却基于多维空间,最初是25维,后来又改为9维,威腾再加1维为10维;究竟是几维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是多于3维。从3维到多维,这已是舍简就繁。弦论提不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是因为有太多预测,令人无所适从。打个比方:一位名为“弦论”的考生扛着大麻袋去应试,名为“实验”的考官出一考题,他从麻袋中倒出无数纸片,对考官说:“答案全在这里,你自己挑选吧!”这样的人能被录取吗?弦论之症结在于:反以简驭繁之道而行之。

⑧引用爱因斯坦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的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不愧为大师,爱翁对以简驭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节选自《文汇报》2013.11.5)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小巫见大巫”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结合相关语段,简述第④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3】概括第⑤段的段意。
【小题4】下列语句重新组后插入文中第⑥段的空格处。最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①规律肯定比现象简单,否则要它何用
②复杂现象遵守简单规律
③道理很简单
④科学家从千变万化之现象背后深入下去
⑤这就是以简驭繁
⑥发现其共同适用的规律
A.②,⑥。⑤。④,③: ①?
B.③:①?④,②,⑥。⑤。
C.③:④,⑥。①?②,⑤。
D.④,⑥。②,⑤。③: ①?
【小题5】下列对“以简驭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明的棋手善于以简驭繁取得胜利。
B.最简单的规则蕴涵了最繁复的变化。
C.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了以简驭繁的结果。
D.科学的进步往往体现了以简驭繁。
【小题6】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也有类比论证、引用论证,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论证方法加以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11:3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跨上骏马追逐遥远的星星

贰筱


经过一个夏天的蓄积,北风终于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徐徐吹来。九月的海拉尔,已经明显能够感觉到深秋的清冷,但布仁巴雅尔的心里却暖暖的。靠近中午时分,他不禁又回想起4天前在呼伦贝尔市美术馆开幕的《呼伦贝尔·万岁》新书发布会暨同名主题影展,一股感激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是的,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呼伦贝尔宣传部、呼伦贝尔文联、新世界出版社、韩国国家出版社,还有自己的爱人、老人、子女以及众多朋友。千言万语,凝聚成他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句话:感谢因有爱而感动的世界。

这一天是2018年9月19日。

18岁那年,有着良好音乐天赋的他,考入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开启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在乌兰牧骑这两年,他跟随团员走遍了周围的嘎查和苏木,和大家一起,用歌声和舞蹈为广大牧民送去了一个又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然而,当所有的激情在一次次演出中以一种大体相同的形式反复呈现后,艺术感觉的枯竭成为他夜不能寐、难以释怀的痛楚。他想到要改变。

1980年,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他考入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艺术学校,开始学习蒙古族长调,这一学就是三年。在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的蒙古长调中,他用音乐的思维领悟着蒙古族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为他今后从事声乐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在艺术学校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回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经过三年的学习,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挑大梁了,团长让他担任独唱演员和马头琴独奏演员,他没有谦虚,满口答应了。日子在马背上一天天过去,他的歌声也越飘越远,飘向了草原深处,飘进了牧民的心里。

如果说,蒙古族音乐是打开他艺术之门的钥匙,那么,电影则让他看到了更多的艺术门类。1985年,他调到了呼伦贝尔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从事蒙古语电影的译制和发行,这一干就是5年。他说:“虽然没有从事唱歌,但那段时间,锻炼了我的写作,后来作词的基础都在当时打下了”。1990年,对布仁巴雅尔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亚洲部,从事蒙语新闻时事节目和专题节目的播音及文字翻译、采访等工作,并主持《中国当代文化人物》节目。这一次,他一干就是22年。

2005年,《吉祥三宝》、《天边》等歌曲走红后,布仁巴雅尔意识到呼伦贝尔的民族音乐远没有被传播出来。自此,他和妻子乌日娜开始投身民族文化的寻根工程,积极从各种民间音乐中发掘素材,吸收养分。他们走遍了鄂温克民族聚居区,收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古老民间音乐,整理了不同风格的民歌精品,并且将这些各具特色的音乐再次创作,制作成了中国第一张原生态唱片《历史的声音》。

在收集整理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布仁巴雅尔结识了很多百岁老人,渐渐萌生了为他们留下影像资料的想法。于是,从2016年起,布仁巴雅尔在歌唱家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摄影家,并自费发起了“拍摄百位呼伦贝尔百岁老人”的公益活动。两年多时间,他跋涉上万公里,用镜头记录草原上的沧桑、变迁与传奇,拍摄对象包括草原上最具神秘感和传奇色彩的萨满老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酋长鄂温克老人以及见证了草原音乐一个多世纪演变的普普通通的百岁老人,年龄最长者高达115岁。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老人们健康状况的变化,他突然感到时间的紧迫,觉得虽然可以用录音机记录下宝贵的旋律,却无法留下老人们的表情和生态:“大草原赋予了老人们独特的相貌、服饰,只一眼看去,就能如旋律一般,引人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也就是从那时起,布仁巴雅尔用手机记录下了呼伦贝尔近百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也为那些随时会随着老人离去而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留下了可以追溯的宝贵影像资料。

“每位老人都是一座山,拍摄时我只能用仰视的视角蹲下、跪下甚至趴下,站起来和他们平视,我根本无法按动快门。”布仁巴雅尔形容自己在拍摄时,面对老人,即使在最矮的山峰面前,仍觉得自己是渺小的。谈到自己的这次公益活动,他说:“大草原上的老人们善解人意、热情好客,面对这些老人,自然而然会肃然起敬,自然而然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最好的瞬间留住。”

“我不是摄影家,我只想记录下我热爱的家乡和我热爱的人们的样子。”布仁巴雅尔说。

作为一名歌手,从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布仁巴雅尔先后发行了《天边》《杭盖》《带我去草原吧》《我的生命我的草原》四张专辑。他“嗓音纯净清澈,散发着草原的味道;歌声悠扬朴实,而略带一股苍凉”。他“细腻地表现了一个身在异乡的蒙古族男人对草原的眷恋之情,听他的歌仿佛来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的辽阔,感受到了草原的博大。”他的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草原之情。拉苏荣、德德玛等同行曾给予他的音乐作品以极高评价。

“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这是布仁巴雅尔演唱的歌曲《天边》中的歌词。再次聆听他嘹亮的歌喉,品味他歌声中草原的静谧和芬芳,总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伴随着耳畔他的歌声,眺望暮色中草原的天际线,我们仿佛看见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坚毅而温暖,又仿佛看见他在晨曦中策马奔腾,向我们迎面而来……

——选自《音乐周刊》有删改

(资料)布仁巴雅尔(1960~2018),蒙古族著名歌唱家。2018年9月19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代表作《天边》《呼伦贝尔大草原》《吉祥三宝》《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迷人的杭盖》等。
【小题1】下列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的儿子布仁巴雅尔,在去世的前一天,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因有爱而感动的世界。
B.布仁在乌兰牧骑时,团长让他担任独唱演员和马头琴独奏演员,他的歌声也越飘越远,飘向了草原深处,飘进了牧民的心里。
C.布仁在长于抒情的蒙古长调中,在音乐中领悟民族的文化、感悟民族的艺术,这为他今后从事声乐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是《天边》的歌词,展现了美丽的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仁巴雅尔、乌日娜夫妇收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古老民间音乐,制作成了中国第一张原生态唱片《历史的声音》。
B.布仁巴雅尔热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草原,他用手机记录下了他所敬爱的呼伦贝尔近百位老人的音容笑貌,拍摄时他仍觉得自己是渺小的,这些最终汇成了《呼伦贝尔·万岁》。
C.布仁巴雅尔的歌曲细腻而真挚,体现了他对草原的深深眷恋之情,拉苏荣、德德玛等艺术家都曾对他的音乐作品极高评价。
D.通读全文,我们可以体会到布仁老师的一颗赤子心,他的一生都在家乡默默奉献,为草原歌唱。
【小题3】从这篇传记,文章从哪些地方体现布仁巴雅尔的“坚毅而温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小题2】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小题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中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流浪里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刷、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中的主力军,整个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
B.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气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小题3】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有何启示?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对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了物理化学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色泽近于油脂,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经济价值极高。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其质地坚硬,密度较高,清澈晶莹。辉石类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制品。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质地坚韧、光泽晶润、色彩绚丽、组织致密透明、声音舒扬致远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研磨、琢制而成。古代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器。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节选自《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玉文化》)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矿物学意义上来看,中国古代的玉材分角闪石和辉石类两种。
B.角闪石又叫软玉,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C.辉石类也叫硬玉,质地坚硬,因翠绿者质地最佳,故又称翡翠。
D.在文化学意义上,玉内涵较宽,它同时具有人的五种美好品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鉴赏古玉时,我们既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又要有历史眼光。
B.古代巧夺天工的玉器,是用硬度高于玉的 “解玉砂”研磨、琢制而成。
C.在古代,治玉多用线锯等简陋工具,因此在精致程度上要比现代差一些。
D.中国在世界上有着最长的用玉史,是玉器分布最广、影响最深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