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共同和持续努力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
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
(摘自《光明日报》莫多闻文)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看,狩猎采集文明处于原始的生态文明阶段,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B.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文明经历了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和半生态文明的不同历史阶段。
C.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
D.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共同和持续的努力。
【小题2】(小题2)为什么说工业文明是一种非生态文明?(2 分)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请简要概括。(4 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6 04:0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
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制观念教育。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今天的农民工还没有完全地“城市化”,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缺乏自己创业的基础和能力,在城市里失去工作机会之后,只能选择返乡。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农民工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是职业与身份相分离。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将有关失业者的保障措施覆盖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利益沟通和表达的就业机制,了解和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缓解冲突的升级。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民工易失业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农民工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加工业。
B.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窄。
C.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缺乏创业的基础和能力。
D.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应对农民工失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着眼于长期效应,摒弃应急性的就业援救政策。
B.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
C.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
D.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可能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部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就业。
C.我国的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D.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能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B.以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C.与物象形成距离,使物象孤立绝缘,自成境界,美感才有可能产生。
D.美景的诞生,除了依靠外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内部的“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艺术境界中“空”与“实”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B.文章多处引用表明其美学观点是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章借助“空”这个抽象的概念,阐释、分析了美感诞生的条件。
D.文章中举舞台的帘幕、建筑的台阶、栏干等例子意在说明距离产生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坡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B.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是强调物我交融的创作原则。
C.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强调人的境界和品格对艺术的影响。
D.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
借助《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象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更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象,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象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现实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 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理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轴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意识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
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小题1】文中“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所指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自由精神//现实主义策略
B.大骂世俗//和世界好好相处
C.不为物役//与物周游
D.玄空的神游//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
【小题2】下列关于“犬儒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犬儒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参与的态度。
B.“犬儒主义”对待现实世界的立场是矛盾的,既强烈不满,又积极认同。
C.“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时期。
D.“犬儒主义”有可能使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或者装疯卖傻、装神弄鬼。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在中国沉寂了很长时间,《百家讲坛》使他的人生哲学变得风光且得以流行。
B.《庄子》中有许多体现“鸵鸟智慧”“乌龟哲学”的言论,在今天的中国不合时宜。
C.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使得庄子成为了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
D.“庄子”的流行只能导致中国社会的犬儒主义,不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试题。

唐诗四季(节选)

吴经熊

唐朝最伟大的自然诗人当推王维。在他的笔下唐诗的春达到了中边皆甜的境界。他的自然主义是最纯粹的,不像孟浩然的自然主义还受生活失意的沾染,更不同白居易的自然主义掺了多量理知主义的淡水。他是处于蠢蠢欲动的初春和飞扬跋扈的晚春中间,他的声音是像春天最快乐的日子那么的温柔抚慰,真有所谓“猗猗季月,穆穆和春”的气象。清明的幻想和纯洁的灵魂使他轻易地吸收大自然的美。

王维的人格是难于描摹的。他既不怪僻,又不狂热;既不是一个浸淫在烦忧悲痛中的灵魂,也不是麻木不仁的道学先生;既非放荡不羁,又非墨守成规;既非野马,又非驯骡,更非无声无臭模棱两可的黯淡灵魂。

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他好像同一切自然之美,结不解之缘。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素有宗教涵养的人物,他的上帝不是严父而是慈母。

他的生平没有多大风波,虽然身居要职,却没有官僚习气。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在诗里他绝少宣传佛教,他很自然地实行他的宗教,他食甘蔬菲,时常静坐思禅。他的精神专一,能将苦热化作甘露,真得了宗教三昧。在一首诗里他说: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他三十岁的时候,便丧了偶,可是他养了两个极堪眷恋的情人。她们非但不彼此嫉妒,并且互相辅助,使他完成他的工作——这两位情人就是“诗”和 “画”!他不但是位大诗人,还是古今驰名的山水画师。苏东坡曾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这幅画是多么的爽目(《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他并不想脱逃这世界,他的希望是寄托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他的《竹里馆》显出同大自然孤独在一起的时候,他是多么舒适自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明月能窥见他,他已是心满意足了。他较孟浩然更依恋大自然,单独的时候他就弹琴自娱,像一个婴孩在母亲的膝上嬉戏那般自得。这母亲说:“看,看,我的孩子,明月在觑着你!”这孩子也就欢喜。他不像孟浩然般的感觉: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诚然,只有优越性灵的人才能真正的欣赏自然。《终南别业》是王维五十多岁时写的:

中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可见王维不但相信佛教,并且还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的。我想真正的中国人的心境是近于道家的,不论他皈依什么宗教。倘若他信仰宗教,他也是一个道家化 的佛教徒;倘若他信仰基督教,他是个道家化的基督徒。道家思想不是宗教,乃是接受宗教的态度。我在别处说过,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的行动是儒家化的,而感情是道家化的。

再回到王维。他说的“中岁颇好道”,到底是什么道呢?他的道就是大自然。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未离王维前,还引他的《山居秋瞑》。看上来它像一幅图画的几段景色,其实结尾的二行包含着无限的意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在一个春季诗人看来,四时都是春天。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
【小题2】苏东坡曾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渭川田家》一诗,赏析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小题3】在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里,春季包括诗人王维和李白,夏季包括杜甫和战时诗人,秋季有白居易和韩愈等辈,冬季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他把王维归类为春季诗人,你赞成这个观点吗?若赞成,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对“在一个春季诗人看来,四时都是春天”这句话的理解;若不赞成,请阐述你的理由,可适当引用王维的诗歌,以佐证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①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②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③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小题1】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