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小题1】依据文本,如何理解“涟漪效应”?(4分)
【小题2】文中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2 04: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
潘岳
①中华传统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县有很强的针对性。100多年来,中国始终在向西方学习,走西方传统工业文明道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也在中国30年间集中地体现出来。中国不能延续老牌工业帝国的旧模式,必须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②西方工业文明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比如以获取利润为动力,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等等。它带来了巨大财富,也用尽了一切手段把发达国家的阶段、经济、社会矛盾转移出去。几百年后,人们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惟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因为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会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③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文明和古老家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转向东方和中国。
④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其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是全世界惟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其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其生活方式实践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其历史传统延续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
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即中庸、和谐、包容。这套文化体系不光有伦理准则,更有一系列政治制度与生活实践,比如大一统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乡绅制度、教育制度等,它一贯倡导有序、平衡、包容、协调,这正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不灭的根本原因。当然它们有缺陷,不然当初不会导致革命。
⑥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的物质基础已被全面推翻,其价值观并不适用于今天的工业化社会,这是错误的想法。中华传统的核心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度”是一种从容回旋的空间,是一种进退有余的艺术,是一种节制合适的平衡,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概言之,“度”不仅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⑦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如治家之道、茶道、商道、剑道、酒道、弈道、医道、药道、江湖道等。
⑧所谓道,就是精神,就是原则,就是境界。上连天道自然,下通人伦日用。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世界,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重重迷雾。
⑨东西方文明在几千年前惊人相似地同时崛起,又在几千年后惊人相似地会师,会师在哪里?会师在生态文明的平台上。中华传统文明虽然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具有普世价值,更能够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尤其是在生态方面,因为中华传统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题1】下列各项,有关“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有独特的文化体,倡导有序、平衡、包容、协调的生态智慧,这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不灭的原因之一。
B.中华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文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都有体现。
C.从容回旋、进退有余、节制合适、立身达人,这种中国人的生态智慧自古以来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
D.上连天道自然,下通人伦日用,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财富,也用尽了一切手段把发达国家的阶级、经济和社会矛盾转移出去,但也产生了内在困境。
B.在儒释道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这套文化体系既有伦理准则,更有政治制度与生活实践。
C.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所追求的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倡导现代人摒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欲望,从容有度、精神饱满地生活。
D.中华传统文明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其具有普世价值,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题3】为解决当今世界的 ,作者认为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中蕴含着超越现实功利追求的 ,要在现实中去落实,则要讲求 。(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同,造化并非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集合。造化是大衍运行、生成化育,是创造和变化。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所以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起兴是在时机之中由一物一景引发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所以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承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古人的话说——自有沟通天地之工。这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在这种境遇中,山水画早已经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水画是一种回忆,作画是回忆,观画也是回忆,一种使回忆可视化,另外一种则令回忆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古人观画,画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后人观画,则是以真山水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而今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诩,距山水之道远矣。

山水,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能够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范畴。“法”之为法,通达于自然。“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山水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天地不仁,天地本无心,画者欲取造化之无尽藏,继而为“天地立心”。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之“不二心法”。明清以来,画者自囚于书斋之内,流连于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画者之疾,亦为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机”绝不只是山水画的危机。在百年后看来,山水之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意味着历史观的破碎。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呈现的是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是一个符号与意象的乱世。

山水经验与我们的感受力虽然已日渐衰微,却并非不可挽回。要在当下重新点亮山水之世界经验,并非于滔滔逝水中寻找记忆的刻度,我们得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与现成经验的斗争中重新发现。

(摘编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要“师法造化”,但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完全不同,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创造和变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万物之集合。
B.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是起兴,因为造化有道却没有定法,师法造化就是求得万物生成变化的关键。
C.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
D.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是沟通天地的技艺,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山水画和观山水画都是一种回忆。前者使回忆可视化,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令回忆现实化,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B.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今日艺术家则以艺术创作自律,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远离山水之道。
C.“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中国山水画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山水遵循的终极原则“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和法令、制度的范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画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因而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
B.取造化的宝藏为“天地立心”是中国山水画唯一法则,而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家,自闭于书斋,流连于古人之法,这是画家的大忌。
C.要挽救山水危机,重新使山水的经验闪光,不是从传统中去挖掘经验,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重新发现。
D.近世之“山水危机”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和历史观的破碎,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呈现出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就是例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文学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一个诗人造诣的高低,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关于新诗的“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就是因为它们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一。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概是其主要原因。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节选自《人民日报》1999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新诗的形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就是因缺乏内形式而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
B. 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验示,因此诗的内形式要比外形式重要一些。
C. 新诗的内形式包括体式、音节、韵律等;新诗的外形式则包括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
D. 诗歌“外形式”形成了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体之间的血脉联系。
B. 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和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自由。
C. 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外形式”建构,而对“内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
D.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可能是因为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没有达到新诗的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融合。
B. 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寄寓于诗歌的语言形式之中,只有能把握住诗的语言形式,你才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本质。
C. 诗人的人格魅力,只要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就具有诗的价值。
D. 我国的新诗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要得到长足发展,在改掉缺乏“内形式”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诗歌“外形式”,因为外形式是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微时代”不能止于浅阅读
程辉
①“微时代”下,浅阅读成为时尚,是许多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但是,这种阅读并不能创造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②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浅阅读被引以为时尚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实际上,这一类的阅读更适合用“浏览”来定义,因为它是一种快速扫描信息、快速获取资讯的过程,不强调理解和吸收,并且,它的记忆时间也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只为一时所需,转眼就抛诸脑后了。这种随意式的浏览就是浅阅读,自然无法获得心灵的愉悦,更谈不上深阅读之后的思考和精神探索。
③浅阅读,阅读者不能从阅读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吸收。叶圣陶曾谈及对阅读的理解,他认为,阅读是 “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因此,阅读应当从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思考、有所学习。要实现阅读的上述功能和价值,就要注重阅读的品质。
④品质生活是每个人在人生进程中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品质生活并非仅建筑于物质之上,它具有多重的内涵,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的心灵滋养。有品质的阅读是塑造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凭借,追求阅读品质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说:“有阅读能力而不愿好好读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不能有所吸收,不能有所收获的阅读,无异于浪费生命。我们需要有精神内涵、入眼入心、读思融合的阅读。就像《中庸》里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不是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浅阅读”。
⑤当然,浅阅读是需要,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在笔者看来,长此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会随之降低。而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训练一个人的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使人的思维能与精神成长相伴随,人的各种能力进而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阅读的焦点不再仅仅停留在阅读的“量”上,要更加关注阅读的“质”的状态。
⑥应该看到“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直接影响着阅读的品质。今天的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时,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不难发现,“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阅读”,而是“观看”,甚至是“猎奇”。长此以往,心灵无法获得充分的滋养。
(选自《福建日报》,2015年4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浅阅读”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根据第②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3】简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艺术和游戏都像斯宾塞所说的,有几分是余力的流露,是富裕生命的表现。初学一件东西都有几分困难,学习的趣味就在逐渐战胜这些困难,使本来牵强笨拙的变为自然娴熟的。小儿初学语言,到喉舌能转动自如时,就常一个人鼓舌转喉作戏。他并没有和人谈话的必要,只是自觉这种玩意所产生的声音有趣。每件艺术都用一种媒介,都有一个规范,驾驭媒介和迁就规范在起始时都有若干困难。但是艺术的乐趣就在于征服这种困难之外还有余裕,还能带几分游戏态度任意纵横挥扫,使作品显得逸趣横生。这是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这个道理可适用于写字、画画,也可适用于唱歌、做诗。诗人驾驭媒介的能力愈大,游戏的成分也就愈多。他们力有余裕,便任意挥霍,显得豪爽不羁。
从民歌看,人对文字游戏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意味,诗歌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对于文字游戏不免轻视。一个诗人过分地把精力在形式技巧上做工夫,固然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激”。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文字声音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形对于造型艺术,同是宝贵的媒介。图画既可用形色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
(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中“这个道理”具体指什么?(18字以内)(3分)
【小题2】依据第二段,说说作者不主张“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的理由。(6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推断,对于诗人玩文字游戏,作者隐含哪些建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