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并不否认美是“羊”和“大”组成的。我们也认为,“美”字确实解作“羊大为美”,但为什么羊大就美呢?我们认为其中的道理在于,羊是作为等价交换物的“大”而美的,羊越大,可以换回越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等价交换物,羊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的生活中也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
这样我们来理解为什么伦理道德领域里的善、义(羲)都和羊有关,都与美“同义”就比较容易了。因为羊不仅仅是一种吃的东西,它还是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就相当于今天的“钱”。人们对待羊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是处理人们之间财产关系、利益得失的态度了,羊也就成了与人们利害得失关系最为亲密的东西了,仗义疏“羊”,不掠夺羊群,这岂不是善莫大焉,最大义举吗?那时人们在社会伦理领域的善与不善、义与不义就看人们怎样对待羊了,偷人家的羊就是偷人家的钱,这确实是最大的不义,这样看来善、义都与“羊”相关就好理解了。善和义是人们能够交换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生美感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善和义也就成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了。也正因为羊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整个社会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它才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会有越来越高、越来越神圣和越来越神秘的地位。
杨辛先生《美学原理纲要》一书认为,“羊大为美”主要是因为羊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特别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羊的头部特征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季羡林先生认为这种观念清楚地表现出一种只承认眼观之美,而不承认味觉之美,仍是一种以西方的美学标准来解释中国的路子。我们则认为,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早期的活动主要都是功利性的实践活动,而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的结果,人们早期的各种感受、思想常常都是由实际的利害得失引起的。从实物交换、实际生活中获得美的愉悦,美的愉悦也就是人们的实践生活,说不清究竟是审美的还是实际功利的,这种各种实践活动混沌不分的状态是早期人们生存状况的特点。因此,说“美”早期的字源意义是已经抽象化了的,形式上的曲线、对称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作为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的等价交换物,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而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感受、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的。
(节选自寇鹏程《文艺美学》,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表述属于本文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美”字解作“羊大为美”。
B.羊既有眼观之美也有味觉之美。
C.羊是因为作为等价交换物而美的。
D.美、善和义是辨证统一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一切神圣而美好的东西都与羊有关。
B.在中国历史最早期的人们看来,不偷不夺而是公平地交换羊,那就是“善”和“义”。
C.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是由功利性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
D.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也为美感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活动将变成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
B.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之间产生的一切矛盾和纠纷,都是和羊有关的。
C.可以说,如果没有羊,就不会有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D.在中国历史早期,羊越大,换回的东西就越多,因此羊越大越好,越大越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12 04:1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型黑洞蒸发之谜

沈 英 甲

①科学家认为,除了质子间和超对称粒子间的碰撞外,导致产生反质子的基本粒子现象,还有微型黑洞的蒸发。

②英国物理学家、黑洞蒸发理论提出者斯蒂芬·霍金对与大型黑洞相比较要小得多的黑洞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在刚诞生不久的宇宙,由于若干因素导致能量密度分布极不均衡,密度高的极小部分会因自身重力收缩,可能形成微型黑洞。如果这类微型黑洞仍大量存在于银河系和宇宙之中的话,就有可能随着它的蒸发放射出反质子,并倾泻到地球上。

③从比质子还要小的微观尺度来看,能量等所有物质不会维持在一个定值,而是在波动。在“虚无”状态,甚至在完全不存在物质的真实中,也不停地进行着粒子与反粒子的对生成和对湮没,在黑洞表面的真空中也反复着这一过程,具有负能量的粒子或是反粒子会陷入黑洞的强重力场,于是与其相对的粒子或反粒子就会从黑洞被释放出来。

④黑洞会把物质、能量或者信息统统吸入,但是比质子还要小的微型黑洞会因为这种强重力场的量子效应,释放出粒子和能量。斯蒂芬·霍金进一步说明,黑洞释出能力也就是它具有的“温度”,这种温度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所以黑洞释放出粒子后会变轻变小,温度不断升高。最后,黑洞温度急剧升至无限高,爆发性地释放出粒子,然后归于灭亡。

⑤如果早期宇宙几乎都是由微型黑洞构成的话,这些微型黑洞就会参与银河系的形成,大量微型黑洞就会在银河系周围形成晕圈状的球形分布。这些微型黑洞的质量和温度各异,从几乎不再释放粒子的冷却黑洞到爆发性持续蒸发的,黑洞可能类型众多,迄今为止已经消失的也不计其数。

⑥微型黑洞的温度一旦达到极高,在爆发之前的数千万年间会持续释放出质子和反质子等粒子,释放出的反质子以低能量者居多。

⑦高温物质会释放出粒子和反粒子,其中也包括反质子。但是没有人预言初期的宇宙到底能生成多少微型黑洞,银河系中也许完全不存在微型黑洞,也许存在甚多微型黑洞。不过,科学家有可能利用高性能的探测器准确无误地捕捉到来自宇宙的反质子。具有低能的反质子由宇宙线碰撞是困难的,十分罕见。所以,来自宇宙空间的低能反质子是探寻微型黑洞蒸发的极理想的途径。通过科学家实验,这种探索开始成为可能。

⑧大爆炸结束时的宇宙被称为“放晴的宇宙”,只是靠光信息来观察比“放晴的宇宙”更早期的宇宙是不可能的。对此,只能靠找寻微型黑洞——这一来自极早期宇宙的化石,来研究刚刚诞生的宇宙及超微观尺度上宇宙密度的变化,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⑨科学家要深入地探究,是否存在处于低能状态的来自微型黑洞的反质子。低能粒子流因地球磁场而发生弯曲,只倾注于靠近地球磁极的高纬度地区,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为51度,无法观察。科学家认为,有必要在地磁极附近通过高空气球进行长期观察,为此要减低检测器的重量,降低耗电,将来从阿拉斯加北部围绕北极进行环球飞行,或围绕南极点实现20天气球飞行,最终揭开有关反质子的谜团。

【小题1】下列关于“微型黑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黑洞是相对于大型黑洞存在的一种现象,诞生于早期的宇宙,并可能参与银河系的形成。
B.微型黑洞释放出变轻变小的粒子与不断升高温度的能量,在此情况下,温度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
C.微型黑洞是由于各种特定因素影响了黑洞能量密度,密度高的极小部分收缩,最终可能形成微型黑洞。
D.探寻微型黑洞蒸发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低能量反质子,因为它具有数量多与不易受到宇宙线碰撞的特性。
【小题2】下列对“微型黑洞蒸发”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能量等物质会处于波动状态,且发生于黑洞表面的真空。
B.黑洞的强重力场充斥着粒子和反粒子,从而把相对的粒子和反粒子释放出来。
C.微型黑洞蒸发的过程就是释放粒子和能量的过程,这就是具有的温度。
D.微型黑洞有个强重力场,缺此就无法产生黑洞蒸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黑洞的高温物质会释放出粒子、反粒子和反质子,其中反质子与微型黑洞蒸发密切相关。
B.从理论上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寻微型黑洞完全可以打开刚诞生宇宙和超微观尺度上宇宙变化之谜。
C.要深入研究低能状态的反质子要到近地球磁极的高纬度地区,因为地球磁极致使低能粒子流发生了弯曲而注入到这些区域。
D.微型黑洞质量和温度各不相同,数量也是未知数,它们一直处于不断生成和不断消失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居中】青花蓝
【居中】刘英敏
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有味。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心。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获生命于青花蓝。因此说,青花蓝是泥土中绽放出来的。瓷,或者说青花瓷,是另一个中国。瓷的本性是刚的(虽然她不像刀,不具侵略性)——一旦“玉碎”,却化为片片刀锋,虽千百载也不腐。而铁枪、钢刀,几十年风雨就腐烂了。
周杰伦的歌《青花瓷》留恋、咏叹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忆秦娥· 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她也是从花儿——棉花中走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青花瓷予国人以刚、以饱,蓝印花布予国人以柔、以温。千百年,蓝印花布做衣裳、被套、蚊帐、婴儿的襁褓、行者的包袱……她比粗陋的麻布细暖,她无绸缎、毛皮的高贵,但她予千千万万布衣以尊严,还有欢和爱。如今,蓝印花布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才较常见,并且是珍稀旅游纪念品了。
蓝底白花,以斑点的粗细、疏朗组合而成,如星空闪烁,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袅袅而来。她兼有少妇的端庄和少女的俏皮。她天性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温婉白美的女子,“缓缓地”穿上这种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布衣,秀气不落凡俗,典雅不失明快,款款地走来……那才是个美不胜收的南中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
蓝印花布,还有团扇、青瓷、宣纸、毛笔、线装书、油灯、油纸伞、秦砖汉瓦、儒家礼仪等绘就的岁月,一步三回首,远去了……
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也是蓝天和大海的容颜,是中华的“基准色”与活力源泉。
【居右】(选自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行文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意,阐释文末“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同、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术表现,惟有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佛教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高一筹。禅的神秘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禅宗无视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公式主义即任何约束和限制的东西,禅宗象征着绝对自由,这给画家们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禅宗还主张“心造万物”,强调心是物质世界的主宰。这些观念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画家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一笔收束,由心主宰画面中天地间万物。禅宗对有限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的体验,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更灵遥的意境。
(摘编自周小平《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既是中国山水画的特征,也是其创作前提。
B.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对非拟人的自然哲学最基本的文字表述,该哲学是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
C.通过对自然景物韵赞美来表现人的理想心态,这是“以形媚道”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D.在禅宗的影响下,画家们作画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在整个作画过程中,由心主宰画面中的天地万物。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决定了它不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
B.因为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兼融两种哲学思想之长,同时禅对人生及宇宙是直觉体验,所以比道家略高一筹。
C.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D.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禅宗更将其推向了更灵远的意境。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是因为西方山水艺术的出现远远先于中国的山水画,但后来被扼杀、中断了。
B.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是需要使主客体完全融合。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主要从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中转化而来。
C.“禅”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体验。禅宗象征着绝对的自由,这一点与道家思想有所契合。
D.唯有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能够使“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术得以实现,这使中国的山水画在空间艺术表现上无法超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太空垃圾
刚刚发生的俄美卫星在浩瀚的太空里“狭路相逢”“两败俱伤”的小概率事件,再次把太空垃圾的问题推到了科学家们面前。美国卫星运转地面支持系统技术开发商集成系统公司CEO约翰•郝京伯山姆认为:“大量正常运转的卫星,和这些冲撞碎片处于同一个轨道空间里,也就是说,这些碎片同其他卫星相撞的概率将大幅增加。”俄罗斯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罗沃夫表示:“俄美卫星相撞时产生的碎片,将对其他正常运转卫星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万年之久。”
太空垃圾,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数月前公布的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在距离地球2万英里的上空,数百万块太空碎片,组成了一条密集的垃圾带。其中包括废弃的航天器、报废的卫星、剩余的火箭外包装、卫星碰撞和对接期间产生的金属碎片、宇航员不慎遗落的工具,以及从载人飞船上抛下的宇航员排泄物等。
有评论说:“51年前,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人类第一个航天器——人造卫星。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经将太空变成了一个超级垃圾场。”在地球上看,它们可能是不起眼的“微尘”,但是在宇宙中,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隐形杀手”——一颗直径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宇航员密封的飞行服。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赵长印曾这样比喻:“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太空碎片,如果迎头撞在航天器上,其破坏力相当于一辆正以每小时100公里速度开动的小汽车撞在一栋大楼上。”
1991年,俄罗斯一失效卫星撞上本国另一颗卫星的大块碎片,前者一分为二,后者的破碎程度已无法用当时的技术手段进行跟踪。印度尼西亚的人造卫星,曾经被美国宇航局空间站的尿块和粪块击中。广袤的宇宙空间,由于这些宇宙垃圾的存在而变得险象环生。
目前,科学家主要动用光学望远镜观测高太空轨道,用雷达探测低轨道,对各种太空垃圾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预警。当太空垃圾与国际空间站、卫星等航天器超过“安全距离”,很可能相撞时,让航天器及时改变运行轨道。
另外,面对维护太空环境的重重困难,科学家们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比如激光扫帚、太空风车、自杀卫星以及太空牧羊犬等。激光扫帚的原理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它在锁定某个太空垃圾目标后,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背离地球的一端,使这部分升华为气体,再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使整块太空垃圾朝地球的方向运动。“慢性子”的太空风车,主要负责清除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它在太空慢慢旋转,寻找碰撞目标。当它与太空垃圾发生碰撞时,微小的垃圾碎片就嵌入了金属风叶中。自杀卫星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小,重量仅为5.9千克,配备四个小型摄影机。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它便依附在垃圾上,然后将其推到大气层。这时卫星与垃圾都会被烧毁,同归于尽。而科学家正在研制的太空牧羊犬,则配有一个收集网,网上有一根5000米长的轻型电子绳。当太空牧羊犬到达指定位置后,就会自动松开收集长绳。在地球磁场作用下,网袋会垂向地球的一侧。在装进一定量的垃圾后,收集网就会带着垃圾一起坠入大气层中烧毁。但从可行性的角度分析,这些手段因为成本太高而暂时难以实现,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小题1】以下不能说明太空垃圾对人类的太空活动造成巨大威胁的一项是
A.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在距离地球2万英里的上空,各种航天器的运行轨道上,有数百万块太空碎片,组成了一条密集的垃圾带。
B.太空垃圾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卫星碰撞和对接时产生的金属碎片、宇航员遗落的工具,以及宇航员的排泄物等。
C.一颗直径0.5毫米的不起眼的金属“微粒”,在宇宙中,会摇身一变成为“隐形杀手”,足以戳穿宇航员密封的飞行服。
D.太空垃圾一般在太空存留的时间非常长,而且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航天器被太空垃圾击中而毁灭的事件。
【小题2】下列有关解决“太空垃圾”的办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光扫帚”锁定太空垃圾目标后,将发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的一端,使之部分升华为气体,就像喷气式飞机的原理一样,利用气体的反作用力推动剩余部分太空垃圾朝背离地球的方向运动。
B.“太空风车”主要负责清除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太空垃圾,它在空间慢慢旋转并等待碰撞目标。当太空垃圾与它发生碰撞时,微小的垃圾碎片会嵌入金属风叶中,从而达到清除垃圾的目的。
C.自杀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形状像只普通足球,配备四个小型摄影机。它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太空垃圾上,然后将其推到大气层,这时卫星与垃圾都会被烧毁,同归于尽。
D.太空牧羊犬配有收集网袋,网袋上有5000米长的轻型电子绳,当牧羊犬到达指定位置后,就松开收集长绳。网袋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垂向地球一方。它在装进一定量的垃圾后,即坠入大气层中烧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面对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问题还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像俄美卫星相撞这样严重的太空事件今后还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几率会不断增加。
B.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太空垃圾将越来越多,成功发射宇宙飞船将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一天可能任何航天器都无法安全进入太空轨道。
C.太空垃圾不仅给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宇宙空间站等航天器造成了威胁,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如某些太空垃圾陨落时对地面安全构成威胁。
D.治理空间环境比治理地面环境要困难得多,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目前并没有可行的方法来清除太空垃圾,人类似乎又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论柳永对宋词的革新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
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并驾齐驱。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了到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有数据统计,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可以说,宋词流经柳永之手,体制基本完备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宋代许多词作家都是一种士大夫型的心态,追求单薄清高的虚无境界,这与普通市民的世俗心态是不能接轨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应歌妓的约请作词,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他们,并与之产生过强烈真挚的爱情。他的不少词作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她们的高超技艺和从良愿望。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的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柳永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怎”、“争”、“伊家”、“阿谁”、“看承”、“消得”等等通俗又富表现力的词,从而显得生动、活泼、亲切。既使词的语言大为丰富,又让读者亲近,易于理解和接受,贴近市民大众口味。
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小题1】文章的二、三段均提到苏轼,各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柳永“开一代词风”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3】作者认为柳永实现对宋词的革新与他的哪些个人因素有关?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