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什么是民间想象呢?苏童认为:“民间想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实,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有实用主义的目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是想象力的靠山,首先它是以一种情感安慰另一种情感,目的在于排遣现实中的诸多不适感。所谓的民间生活不需要思考,却极其需要发泄,类似怨恨、愤怒、惶恐、迷惘这样的情绪累积在一起,使得生活沉重。生活本身不提供彻底排遣的出口,只有寄托在想象上,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无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有希望的现实。”这样的民间想象一方面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另一方面又对抗现实中的不幸,依靠想象完成有希望的人生,浸透着浓郁的审美化人生精神。
②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的具体文本中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的,如经验性与虚拟性的融合。譬如人、鬼、神可以相互转化,天堂、阴间、人世可以相互沟通,并且时空转换中出现的各类鬼、神形象都有人性化的特点,人正是在这种相互转换和沟通中,获得了对抗现实的审美化人生,实现了人的精神愿望和理想。在《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民间神话、传说中,都可以看到飞腾的想象力所张扬起的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超越现实的阔大空间世界。
③到了新时期文学,民间想象力的传统开始得到了重视,不少作家在时空转换中的文学想象也潜在地承继着这一传统,想象力开始挣脱拘泥于“事实”的规范,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的世界变得圆融开阔。新世纪以来,莫言的《生死疲劳》充分地发挥了民间想象力的作用,他把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传统小说中的阴阳两界、轮回转世等内容作为小说的整体结构框架,主要人物西门闹则在生与死、人与兽、人世与地狱之间穿行游走,不管为牛、为狗、为猪,还是为猴、为人,人有着兽的生活,兽也有着人的判断和道德伦理,这种表现当代生活、历史的想象方式,显然与现实主义的想象有了很大的区别,而有着中国式的民间想象形式,浸透着佛教、道教的某些文化因素。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新世纪文学的民间想象力还应提到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苏童曾说:“《碧奴》的写作是我模拟民间想象力的一次实践,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的结果是眼泪哭倒八百里长城,哭泣和眼泪是想象力的核心……我后来的写作过程,其实一直在尾随那样的眼泪,比民间更狂热地描述那样的眼泪……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愿意服从来自民间的暗示,追随民间的动机……我其实是乘着民间提供的想象力的翅膀,能飞多高是多高,目的只是和碧奴一起到长城去。”这个想象力的核心就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莫言、苏童作品中的这种民间想象力不仅与中国几千年的民间文化、文学传统建立起了新的意义关系,复苏了民间想象原型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活方式日益趋同的时候,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有可能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抗拒“欲望审美”、“经验趋同”过程中人们想象力的贫乏,复苏生命中的潜能和力量。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想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间想象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又能跳出现实,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B.民间想象对抗现实中的不幸,想象是它的武器,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C.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D.民间想象不管是在古典文学还是在新时期文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苏童的话,从民间想象的特点方面,对民间想象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第②段举例说明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C.第③段拿莫言和苏童的作品对比,说明了二人在发挥民间想象力方面的不同。
D.文章用说理和举例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民间想象的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有希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无望的现实。
B.新时期文学中的想象力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世界开阔起来。
C.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发挥想象力的核心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
D.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必将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4 10: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
A.《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突破了荒政模式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以及超越宗族视野的城市民间救助。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
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城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理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临安城富室的救济活动有具体介绍,其中提到,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开户得之,如自天降”。这种救助行为显然已超越名利层面,而是基于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举动。
从救助活动形态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一定街区范围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救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时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每遇春夏之交,即出钱米药物,募医官数人,巡门问贫者之疾,从而赒之”。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具体解释说:
“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地与资,而一卖饼诸家便与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面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私心。”
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关史籍记载,南宋临安城里的不少富室“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对于贫户穷民, 或是“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或是“散以棉被絮袄与贫丐者,使暖其体”。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文天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 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赈粜”,连续不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以前,包括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在救助举措上多呈现临时性与应急性的特点。
B.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模式的形成,不仅导致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也促使市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
C.宋代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突破了荒政模式,民间救助超越了宗族的视野,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救助模式。
D.作为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他们救助的指导思想都跟宗教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举吴自牧《梦梁录》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主体中工商群体的救助行为是超越名利层面的。
B.第三段列举龚明之《中吴纪闻》与周密《武林旧事》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街区救助的特点。
C.最后一段引用有关史料与文天祥的例子,论证了救助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救助活动的主体、形态、内容等角度,论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佛道人员也可以借助对城市救助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来践行他们所倡导的慈善和救济思想。
B.在宋代,由于工商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相对强烈,因此他们的民间救助意义最大。
C.作为宋代民间救助的形态,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在救助范围以及救助对象上略有不同。
D.宋代的社会救助尽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维持贫乏困顿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这一点上并没有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永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小题2】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
李泽厚
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 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小题1】对作者提到证严法师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知中国宗教的主要内容仍是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B.可以说明中国宗教与儒学既有区别但也有不小的相似性。
C.严证法师的观点说明儒学实质上完全具有宗教的性质。
D.可知中国宗教有现实世俗目的,并非完全看破尘缘。
【小题2】对“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儒学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宗教战争。
B.“三教合一”的现实使得宗教战争没有发生的土壤。
C.儒学本身就有宗教特质,而它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儒学的包容性不排斥宗教,与宗教冲突并不很大。
【小题3】有关儒学“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中国宗教吸纳了许多儒学的内容,因而,儒学自然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特质。
B.儒学虽无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无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但实用理性的一面却同样具有哲学特质。
C.儒学“终极关怀”的品格使它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这点与宗教的功能相同。
D.儒学没有宗教里的奇迹、魔法、人格神,但它可靠其理性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这点和宗教也相似。

同类题5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项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意识到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海国图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是魏源在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国门洞开的情形下写成的一本书。
B.《海国图志》是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而在日本却被人们竞相阅读,并至今畅销不衰的书。
C.《海国图志》一书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其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D.《海国图志》为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供了世界知识,帮助他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源在鸦片战争后走上了“师夷”的道路,但当时优越已久的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师夷”看成无稽之谈。
B.虽然鸦片战争战败,但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所以魏源提出的“师夷”主张得不到认可,甚至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C.《海国图志》在当时的日本掀起了一场巨浪,其销售价格在短期内大张,成为当时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为日本明治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D.日本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但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日本果断地接受了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不断崛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却最终使中国沦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从而失去了一次次变革的良机。
B.《海国图志》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却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这是因为两国在对待西方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深刻地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盛衰有着重要的作用。
C.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既使国人在传统意识中有了文化优越感,同时又阻碍了国人对其他文化的接受和吸取。
D.《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使我们认识到,只要认真对待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就能促进国家的改革,使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使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