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的思想,我曾经对中美的文化思维差异进行过系统的比较,使得很多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说,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对犹太谚语“小心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深以为然,美国人则感到莫名其妙。可见,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辩证思维,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大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种辩证思维,而这种辩证思维,对人类的认识和判断大有助益,能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②如果让美国人看一些矛盾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就会出现极端化,比如,你告诉美国股民有一支股票比他买的更好,他更加坚信自己买的是最好的;你向支持死刑的人展示反对死刑的证据,他愈发认定应该支持死刑。反之,中国人容易妥协,倾向于折中。美国人的思维误区导致他们往往把真实信息排除掉,中国人的问题则在于对错误信息的包容,虽然善良,却轻信盲从。
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首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即为超越自我意识的表达,是“无我”之境。你很难跟外国人解释“无我”,但我们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无我”思维有具体的行为体现,甚至可以找到神经定位,就在我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无我”概念不是玄幻的宗教概念,而是人类处理矛盾信息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找到生理依据,而且具有积极的心理效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重塑、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形象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发现,东方人整体知觉的意识,亦表现在文化艺术形象上。我们擅长使用45°角俯瞰技术展示世界,绘画长卷、留白之韵、移步借景……都符合国人整体知觉的心理习惯。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美丽无比,此图将我国艺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量的散点透视,没有消失点,没有焦点,任意切割仍可独立存在。反观西方画作,采用焦点透视,目标大背景小,人物肖像尤为出色。此外,我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美国人的视线喜欢专注于一点,受目标刺激;而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到处“乱跑”,受整体刺激。所以,东西方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而且能以科学的阐述直接说明两者间差别何在、各自妙在何处。
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人类两大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综合的理性。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国人偏向关心从属关系的前者,中国人偏向关心相关关系的后者。举例:鸡、牛、草“三选二”,美国人会选鸡、牛——都是动物,中国人会选牛、草——牛吃草。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事物本质来归类是高级的,根据事物关系来归类是低级的,此等论调显然错误——妈妈、婴儿车、汽车“三选二”,当然应该把妈妈和婴儿车放在一起,婴儿车和汽车虽可划为交通工具而归于一类,但这有任何意义吗?
⑤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方式,不光可以让外人容易理解中国文化概念,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平时不可能知晓的本民族文化特性。比如中国人特别擅长类比思维,却经常不讲逻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所比喻的道理让老外糊涂,纠结于怎么突然就从上句的“人”跳到下句的“狗”了,逻辑上不通。所以,国人必须注意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传播的科学性、现代性、可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帕斯卡说过,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主动找到相信你的理由,而非滔滔不绝强行灌输“应该相信”的理由。这就是文化形象重建在心理科学上的建议。
(选自彭凯平演讲稿《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重塑》。有删节)
【小题1】联系上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③段加点词语“乱跑”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犹太谚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证明东西方都有辩证思维。
B.列举六祖惠能的偈子意在说明“无我”之境很难向西方人解释。
C.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散点透视比焦点透视更有审美价值。
D.“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出中国人擅长类比却不讲逻辑。
【小题4】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中国人辩证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盛极则衰,否极泰来。B.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C.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小题5】根据文本内容推断,如果医生、老师、作业中“三选二”,美国人与中国人分别如何选择?并写出各自选择的理由。
【小题6】概述作者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7 04:2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叶一菩提

程子量

①那是个阴雨天。那只无名鸟出其不意地来拜访的时候,我的心境并不好。

②当时我正在读一本关于古人的书,读着一位与我同姓不同名的不幸诗画家的一生,正读到诗画家发疯癫狂的时候,那只无名的小鸟从窗外丝丝缕缕的雨中掠进屋内,轻落在我的书桌上,小小的爪痕印在摊开的书上,印在疯子诗人和画家徐渭的酒桌上。它大大方方地抖了抖身体,旁若无人地用它的短喙啄身上湿湿的羽毛,瘦弱的、粉红的肉身露了出来。其实,它的羽毛实在算不上好看,平常得如同我的模样一样毫不出众。

③我很欣喜地看着这个活脱脱的小生命的出现。它姿态漂亮且很调皮地看着我,清脆的啼叫让我的感觉清新。我伸手去抓它,它跳了几跳,并不恐惧,只是用小小的硬喙啄我的手指。

④后来的结局是它被我关进我的精巧的鸟笼里。

⑤这一方小天地使它的翅膀感到陌生和委屈,但它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依旧很活泼地抖动双翅,自在地啼叫。

⑥以后的几天里我并没有过多的注意它。有天晚上夜很深的时候,我去鸟笼边看了看它,它似乎很不安,喉咙里咕咕地发出细碎而低沉的声音,我似乎感到它的眼光有些怪异,我疑心它那暖烘烘的羽毛下的那颗搏动心已经超越了这狭隘的时空。

⑦那天晚上,我的睡眠不断遭到这只小生命的骚扰,脑际不断掠过它飞翔的姿态,缕缕清风吹过,就像一首歌轻轻漫过我。我看见它和它的同族们在美丽的树丛中、岩石上筑巢,按照自己的希望和心愿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飞行,把一些不知名的草籽衔来衔去。即使某一天在某一处草地或是布满陌生石头的地方跌落,它们也会以无声的鸟骨在月光下告诉所有的过往者,这里有过飞翔。

⑧昏沉的梦境中我放飞了这只难忘飞翔的小生命,在它双翅的缓缓拍动中,我从容无虑地酣然入睡。

⑨第二天醒来我决定放它远行,而使我感到一生欠债的是这只无名的小生命已经很安详的死去。它躺在这个小巧玲珑的栅栏里,从此无梦。它的灵魂无疑已飞出了困围,掠过蓝天、森林和美丽的原野,飞进了大自然的呼吸里,用自己的歌喉,唱自己喜爱的歌。

⑩生命无多。这只一生一世之习惯于飞翔、习惯于对着天空和大自然说悄悄话的无名小鸟,在被束住双翅后无言死去,这是使一切渴望天空的心灵颤栗和寂寞的时刻。在它无言而去的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想起这只瘦小的长满羽毛的小生命,我会感到有一种声音遥遥地呼唤我。许多关于鸟的故事,关于飞翔、爱和洋溢着太阳气息的梦,都会涌向我,使我遍体长满羽毛,长满天空的魅力,长满诗意和颂歌。

⑾每到天阴的日子里,我的一种心情形成,总以为会有谁飞临我的世界,使我满目清明,使我的身体内充满细小温柔的声音。我记起和这只鸟同样短命的一位年轻诗人的诗句:你的心脏不是为防范而为飞行所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围绕一只“无名鸟”来展开,没有说教,没有议论,只有如倾诉般的语言,各种梦幻般的事物,还有一丝丝若隐若现的情感。
B.“一叶一菩提”是佛家语,意思是说2即使一片叶子也有其因果之缘。作者用这句话作为文题,肯定了哪怕是无名小鸟这样的个体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C.本文借一只“无名鸟”的死,鞭挞了剥夺别人自由者的可恶行径,表达了渴望人人自由平等,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D.文章由天阴时小鸟来访入文,又以天阴时渴望有谁飞临结束,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
E.本文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一只“无名鸟”的身上,通过对“无名鸟”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小题2】根据文章第2段内容,概括“无名鸟”的特点。(不超过15字)
答: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你的心脏不是为防范而是为飞行所生”这句诗的含意,并说一说作者引用这句诗的作用。
答:  
  
【小题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鸟虽小,也有生命,也有自己的追求。世上万物,莫不如此。你认为个人应该持怎样的生活态度?对待他人又该如何?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突了中原民族席政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约。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 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行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B.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C.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D.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
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
B.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 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C.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D.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 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者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
B.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C.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以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 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
D.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 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身心融入自然,实现审美人生

朱志荣

中国美学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和谐合一。审美人生是儒家精神的体悟。它不仅在于乐天知命、对自然之道的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贡献,更要有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们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鸟儿自由飞翔但离不开天空,鱼儿快乐遨游但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因此,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的前提条件。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讨论,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论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对话中。弟子曾点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风之中的人生情调为至高理想,在孔子看来,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现。

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们的最高人生境界。这时,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两个著名的例子: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在鱼乐之辩中,庄子首先感慨游鱼之乐,惠施马上反驳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之乐呢?庄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的逻辑角度回击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显然,惠施的态度是科学的,强调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客观分别。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虽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分别,然而人却可以超越这种分别而达到物我相通,最后与天合一。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庄周梦蝶”之中,庄子梦见了他化成了蝴蝶,醒来后,庄子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是庄子梦见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子?他称这种现象为“物化”,就是超越物我的界限实现圆融。

儒道都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那么如何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呢?对此,儒道则各有见解,但最终殊途同归。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相差无几,人生境界的提高,与后天的习得和内省有关。通过观察外物、修行自身,普通人也能体味到天地生命的根本精神,达到拓展和升华人生境界的目的。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即通过自觉的身心修养,养凛然正气。老庄则讲求由觉悟而返本,使人生回归自然,从人的本真中领悟到宇宙的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现实的羁绊,以赤子之心映照万物,而后彻悟自身,将个体的生命融汇到无限的宇宙生命之中。

(选自2011年1月12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小题1】解析“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诗人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5段的论证思路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儒道两家在“如何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方面的见解有何不同?请作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识小难
池莉
前天傍晚,天空静穆,晚霞明丽,西天已然跃出一颗耀眼的寒星,我喜欢在这样的时刻外出散步,便迎着那颗星星走去,悠然淡然。半路遇上了一位男邻居,推着一辆婴儿车,也是悠然淡然,嘴角带了平秦没有的生动笑意。这笑意引得我停留下来,俯身去看婴儿车里面的婴儿,原来是这邻居得了第一个孙子。我一看,人就傻了。
②一个婴儿,在天地之间,端然大方地熟睡着,皮肤如此洁净细嫩,嘴唇如此新鲜红润,眉眼与鼻子,生得如此横平竖直。我的天!刚满月的婴儿居然是这样的面目俊美啊!而且居然是这样的娇小啊!娇小得我简直不敢碰他,伸岀去的手指不知不觉又收了回来,生怕碰坏了这样娇小的俊美。
③我自己也是生育过女儿的,我自己也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怎么以前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婴儿娇小成这个样子呢?而且完美到这种程度呢?我也不知道怎么才好,简直一場糊涂,散步到天黑也忘记回家。一路走来走去,都是认真地回忆与辨识我女儿的婴儿时代,用刚才那婴儿的娇小,去证明世上所有婴儿的娇小,包括我自己的。原来我竟然识不得生命之小呢!
④邻居有一人,在二楼阳台吹笛。想必是一个专业笛手,吹了多少年的,只是一个婉转,就把人的千般柔肠万般情感都勾引出来。这个时候,我立在湖边了,湖水汤汤,烟波浩渺,天幕上的那颗星星一直与我对望。这生生不息的人世啊!就是从这般的娇小开始的吗?这娇小的俊美的生命啊!爱得叫我连一个“爱”都说不出来了。
⑤最近,我在后院的菜地里撒了一把萝卜籽。几天以后的一个清晨,我忽然发现,出萝卜苗了!可以重达公斤的萝卜,它的苗却幼小得不可思议:细长的茎纤细如发丝,孱弱地弯曲着竭力顶住两片绿色的叶,而这叶,亦小得仅仅是因为有黑色泥土才得以被衬托出来。我连忙返回书房,取来老花镜,戴上,蹲在田头,认真端详萝卜苗。我用手指碾碎了疙瘩又一疙瘩的泥土,轻轻培在萝卜苗的根部。与这样孱弱的植物的小生命共处,使你感到人类的强大,感到你有满腔的恰惜。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我就开始惦记它们,我得适时地为它们浇水,松土,施肥,间苗,除虫,让它们顺利成长。我当然知道,农事一旦做起来,就跟抚养孩子一样,有着没完没了的琐事,还有口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但是我会做下去的,一个人,即便是面对孱弱的萝卜苗,一旦由衷地发生了郑重的情感,那也该是一种掷地有声的承诺。
⑥其实我做过农活。我17岁的时候是知青,會经在田野上劳作。现在于后院种菜,依靠的就是知青时代获得的经验。然而,到了现在,我才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发现了萝卜苗的纤弱,并对它们产生了抚育者的责任感。而当年,17岁的我,下放几个月之后,就靠一篇文字优美的作文,被贫下中农选拔到大队小学当教师去了。尽管我在所有的假期里,都积极投入到生产队的农活之中,我还是从来没有把萝卜苗或者白菜苗看在眼里。我的眼睛一直望着远方,心里头只装了三个宏大理想:第一,要解放全人类。第二,要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第三,捋来要当作家。因此,每天夜里,不管有多累,我一定还要挑灯夜战,那就是必须写下至少一篇关于人定胜天的战斗诗篇。
⑦少年意气,眼睛看见的都是大,成年以后才逐渐发现小。当过农民三十年之后,我才在自家后院里回归田野。在48岁这年,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清楚了萝卜苗。才知道心疼它们。才意识它们都是生命。也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會经是这样纤弱细小的生命。我恨不能回过头去,做一次自己的母亲,一个母杗意识清醒的母杗,好好端详自己,好好心疼自
⑧这是三十年的时间。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做好做歹吃苦耐劳也不少,生儿育女也會经历,却好比没有看到目的地的火车,只管呼隆隆地一径朝前开去。某一日的黄昏,有瑰丽晚霞,去散步,眼界忽然被打开,才正经认识了婴儿和萝卜苗。一瞬间,眼里有了,心里也有了。人世间,不管动物植物,小生命总是大事情。
(选自池莉系列散文《熬至滴水成珠》中的一篇,有删改)
【小题1】第①④段画线句中描写了星星的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⑥⑦⑧段反复提到作者三十年前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婴孩之后,又写萝卜苗,赏析这样的写作特点。
【小题4】结尾说“人世间,不管动物植物,小生命总是大事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不同的祝辞。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从此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而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于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于国家,接纳一个能分得田地的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也多了一个各种赋税和杂役的承担者。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小题1】下列对文中“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命字,取字之后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B.成年礼是一个人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对于所在的家族和国家也有特定作用。
C.成年礼是士人阶层年轻人的专属礼仪,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
D.成年礼最初以考验为目的,到周代转变成一种以强调社会责任和赋予权利为目的的仪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子加冠取字、女子举行笄礼都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男子成年的身体标识,也是女子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B.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时与许嫁同时举行,跟男子的冠礼相比,仪式简略稳定得多,主要是结发戴簪及命字。
C.主人在仪式前要准备礼器酒筵,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然后招待客人,给每位客人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礼仪。
D.古人对男子成年礼相当重视,会在男子二十岁生日时安排一系列繁复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还会随社会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所有女子在完成笄礼后就都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她们从此足不出户,一心一意于闺中等待出嫁。
B.一个人成年之后,既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当今社会依然如此。
C.冠礼中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代表着长辈对冠者的不同祝愿,也使其感受成年的诸多权利和责任。
D.人们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发式来判断他是否具备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务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