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语言与时代的表现之诗
董迎春
诗歌是一个复数概念,这就意味着不同诗人之间的差异性、自主性,这也成就了当代诗歌不同的理念与追求。
作为语言艺术追求的诗歌,自然回归“语言”这一本体,但是这个本体绝非一静止的、标准的概念或者范畴,而是融注差异性、独立性的审美趣味、生命意识的一种认知思维、哲学态度。当代诗歌写作有两个必然要建立的语言意识:一种是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格。语言诗艺技巧的运用强化文本的艺术效果,诗艺化语言与传统的书面语、日常语并没有绝对区分界限,隐喻、陌生化、通感、变形、超验、超现实等语言修辞强化了主观真实、审美化。另一种是,语言充当认知思维,追求诗歌作为认知的思想力量。语言为人类反思、寻找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语言与思维、表达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精神主体与语言之间既有一种对应的、对等的理据关系,也有一种彼此超越、提升的差异关系。语言的思想书写,尤其表现出深刻、独立的品质与可能。现实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客观性背后则隐含着丰富的差异性、可能性,诗歌自然是对人类自我的潜意识、精神隐秘地带的探寻与勘探,诗歌语言成为诗人的有效认知工具,有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任何书写,自然无法脱离时代,时代让诗歌话语发出现实的诗意回声。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也无法剥离与时代复杂的纠缠联系。诗歌必须对现实发出回声,自身也会烙上时代的印痕。从语言角度来看,诗歌作为文本为时代提供了一种更具艺术效果的深度现实,对文化、时代产生某种建构、影响功能。而作为认知思维的语言,诗意书写提供了一种切近时代、观照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体悟可能。时代意识与鲜活的生命态度、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的隐秘地带也是思维的隐秘地带,走向认知思维的语言成为人类自身精神投射与时代交汇的思想景观。
诗歌是一种语言本体追求的艺术,它融注了诗人的审美态度、哲学态度,它们最终以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立场实践了艺术的民主、友爱。“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语)。当代诗歌的诗艺书写,成为诗人们审美化、艺术化的文化立场,为精神家园提供鲜活、诗意的文化形式,建构诗人自我与时代。诗人及作品成为当代文化积极表现的内容与形式。诗人自身与创造的个人艺术话语有效地成为时代镜像,折射出敏感而真实的现代心灵。每一个时代中诗人的积极书写影响与推动着不同时代与时期国家话语建构。诗人把诗歌作为人生形式,修复、增补当代文化形式中的诗性思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化、日常化的“口语写作”走向反讽中心主义,作为第三代诗的“后朦胧诗”一脉则以审美化、哲理化探索当代诗歌写作的可能,呈现诗人与时代积极的建构关系。 “后朦胧诗”中的海子、西川、王家新、张曙光等形成“知识分子写作”倾向,体现出一种积极建构的文化姿态,他们淡化反讽,走向了隐喻、象征的语言本体写作。口语写作,从本质意义来讲则讲究叙事性的再现性的写作。当代诗歌写作似乎还停留在“写什么”的“内容”,“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及物写作”不过是诗人尚未消化、有待厘清的观念。“如何写”的写作意识,重心将走向语言本体与时代融合。
介于语言与时代之间表现之诗,自然是对诗体自身的操守与追求,从现实中找获积极建构的力量与信心。对语言的清醒认知、积极审视,也让语言与时代保持某些距离与自我警惕。“人类的伟大,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尼采语)回归语言本体的诗艺追求,为探索汉语诗歌提供了某种可能。这种追求既是诗体自身规律与发展需要,也是审美化、艺术化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摘自《星星》2014年第1期,有删节)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多样性产生了不同诗人的差异性与自主性,但都得回到“语言”这一本体上来。
B.诗艺化的语言通过一些语言修辞强化了主观真实,所以它是对传统的书面语、日常语的发展与提升。
C.语言与精神主体之间既存在理据关系,也存在差异关系,只有通过语言,人类才能够反思,才能够寻找自我。
D.诗歌为时代提供了现实,语言作为文本使这种现实更具有深度,对文化与时代会产生影响。
E. “后朦胧诗”派因为用隐喻、象征的语言本体写作,所以表现出审美化、哲理化。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语言这个本体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会产生种种变化,只是这些变化不太明显。
B.当代诗歌的写作要建立两个语言意识,作为修辞格的语言与充当认知思维的语言呈现出表里关系。
C.诗歌是对人类自我的潜意识、精神隐秘地带的寻找,而语言则成为这种寻找的有效工具。
D.当代诗歌的诗艺书写,成为诗人们审美化艺术化的文化立场,只有创作出来的诗歌才是当代文化要表现的内容与形式。
【小题3】(小题3)“后朦胧诗”派他们的创作,实践了怎样的理论基础?这一诗派的盛行有何意义?(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3 10:1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东方今报郑州)自从2008年11月重庆出租车司机破天荒地举行全城罢运以来,“罢运”一词就开始迅速涌入人们的视野。从海南三亚罢运到福建莆田罢运、甘肃定西罢运、安徽巢湖罢运、湖南道县罢运,再到2015年1月4日的沈阳罢运、1月8日南京南站罢运和近期成都、济南等多个省会城市发生出租车集体罢运事件,出租车司机“罢运”可谓“前仆后继”“层出不穷”。
细看这接二连三的“罢运”事件,多是在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当地政府采取上调运价、发放补贴等方式之下化解。这剂药方虽然能平息事件,缓解暂时的冲突,但无法解决“罢运”表面下的实质性问题。不能否认,此类事件的平息折射出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机制,但这应急是否将“坏事”变成了利民的“好事”呢?所谓“好事”是否暴露出当前出租车公司垄断收益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否暴露出政府公用行业管理上的诸多积弊?
出租车罢运固然有“黑市”孳生的病灶之源,但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是其产生的一大根本。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导致了出租车司机群体生存状况恶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城市互联网专车服务系统迅速发展,选择专车出行的人群会逐步增多。在“狼来了”的时期,如果政府不下定决心,去理清出租车行业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砸碎部分利益群体的垄断链条,出租车行业的“罢运”事件还会频繁地登上媒体的头条。
矛盾倒逼改革的良机不可错过。市场的事,应该由市场说了算,不能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既得利益群体把持。改革成本高、难度大、敏感复杂不能作为回避矛盾的借口。当下,只有抓住这个撕开的口子,敢于担当,下大力气向出租车行业的种种体制顽疾开刀,打破出租车号段控制,整改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才是大趋势,才是防止出租车“罢运”的治本之策。
材料二
(网易科技(作者 钛媒体))近日,沈阳、东阳等市的士司机纷纷罢工,全国接连发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导火索是因为“黑车”泛滥、“专车”抢占市场,为什么叫导火索,这就像日本要打中国,“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索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目前的现状:继上海叫停专车后,沈阳、北京也先后叫停专车服务。2015年1月起,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
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一、专车运营方:与正规的租赁车公司合作,提供公开、透明、合规的出行服务。针对私家车、社会车辆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行为给予控制。
二、政府部门:政府要注意监管的方式,比如放开专营市场,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将这些运力纳入城市交通服务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设置所谓“资质认证”的门槛。
三、出租车公司:改善管理方式,降低“份子钱”和“车标”价格,给予的士司机更多的利益。
四、出租车司机:对于的士司机来说,或许专车并不是对手,反倒可能成为帮手。因专车的出现,垄断市场多年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将面临真正来自市场的挑战,坐等收租的局面也或将因此改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租车司机群体生存状况恶化是由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引起的,这说明出租车市场资源配置不当。
B.未来选择专车出行的人群会逐步增多,简单叫停专车服务是不合适。
C.出租车领域改革势在必行,市场的事,应让市场说了算,不能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政府部门参与。
D.出租车和专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仅仅以对手看待彼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关注到了“出租车罢运”现象的形成因素,对“出租车罢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材料一更多地从“罢运”形成的外在根源人手,结合出租车与市场、政府的关系分析根源和价值所在,从侧面强调了打破垄断的必要性。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看到了“黑市”“黑车”“专车”对出租车市场的冲击,材料二认为这是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的导火索,也是罢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D.从材料一看,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当地政府采取上调运价、发放补贴等方式解决出租车罢运事件,折射出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方法。
E. 从两则材料看,出租车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才是化解当前出租车市场所有矛盾的最重要钥匙。
【小题3】俗称“专车”的约租车,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实时叫车的服务,例如“滴滴打车”。截至日前,交通运输部尚未出台规范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因此多地交管部门均沿袭此前的政策,将“专车”认定为“黑车”,禁止私家车接人运营。这样做合理吗?该不该打击“专车”?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回答。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1)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2)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3)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4)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5)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沈从文的作品明媚而忧伤,在现代作家行列里,他是独特的一位,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跟他一样的那些乡下人,都是自然之子,秉承着天命,在原野里花开花落,像水一样,按着命定的流向流淌。
(6)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总之,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书本,去和自然亲近,去日光下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7)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二!
(8)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1)自然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B.沈从文的坟茔和墓碑都是奇特的,这说明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创作之路是一条异于常人的艰难探索之路。
C.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有影响力。
D.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
E. 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题2】(小题2)为什么作者把沈从文称为“乡下人”?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答: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完成下列两题。(6分)
(1)请从“衬托”的角度,对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
(2)“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小题4)请结合文意,并联系读过的其他作家的作品,简要分析“自然与文学”的关系。(6分)
答:

同类题3

   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中国内地—香港—泰国这个“传染病三角区”此次也不例外。泰国爆发的禽流感(几乎200万只家禽遭感染)还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1997年的历史再度上演,当时香港有6人死于这种疾病。

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这是一个自然且十分古老的过程。俄罗斯医学院伊万诺夫病毒研究所主任德米特里·利沃夫说:“病毒、微生物以及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的。在人类走出洞穴和动物受到驯化的几万年间,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菌转移到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难怪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对流感这种令人困惑的疾病的解释是因为周围马和猪患病。19世纪,在布哈拉酋长国行医的俄罗斯大夫认为,游牧部落患流感与大量养马有关。甚至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顷刻夺去了2000万人的生命,一开始也被认为是“猪流感”。只是到了后来才搞清楚,这种疾病其实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年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骇人听闻的是“禽流感”。对新疫病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重的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是致命的。这是否意味着,禽流感带给人类的是无法回避的灾难?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问题专家尤里·根东说,如果自然界并不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的话,就不会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防传染屏障。禽类病毒要传染给人是很不容易的,否则人类早就灭绝了。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实验,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结果无一人感染。要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并开始传播,必须具备一种能使血红蛋白分解的特殊酶。进入每种动物的机体都得有一把钥匙,禽类病毒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人患上禽流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首先必须是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当然,这种紊乱的特点还有待研究。泰国人口6000万,约200万只家禽感染病毒,禽流感以闪电速度迅速蔓延。但即便如此,已确诊的感染者仅为12人。

专家谈到的另一个情况能够平息对禽流感日益加剧的恐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整个历史上,这种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官方记录只有两例。目前尚无人受到病人的传染。因此说疫情即将来临显然过早。不仅仅出现过禽类灾难,尤里·根东说:“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上世纪60年代美国士兵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事了。那时,美国也作了疫情来临的准备,甚至迅速生产了1.5亿支疫苗制剂。”结果疫苗不仅没用上,还在接种时带来种种麻烦,耗费大量资金,尚未发生一例人与人之间传染猪流感的事件。可见,物种间的防传染屏障是可靠的。

【小题1】不能作为“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依据的一项是()
A.泰国、香港先后都爆发禽流感,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
B.病毒学家认为,野生动物的病菌先是传到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
C.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规模的流感与动物有关。
D.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小题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最严重的疫情总是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并且感染后就会致命。
B.由于有可能导致很多人感染,一般人对禽流感产生了恐惧。
C.尤里·根东说自然界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了防传染屏障,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
D.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为疫情做的种种准备,差不多是自找麻烦。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是需要注意但不必恐慌的问题。
B.只要我们身体健康,免疫机能和其他条件不出现紊乱,我们绝不会患禽流感。
C.禽类病毒一旦发生突变就有可能找到进入人体的钥匙。
D.禽类传染病将成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李宗陶
木心,那个戴礼帽、执洋伞、坐在大雪初霁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的目光炯炯的男子,2006 年9月回到故乡,鬓发已白,面容消瘦,不断小声地说着俏皮话:“有人看了照片讲,恨不得把那顶帽子摘下来。我说我帽子都不能戴的啊?在西方,冬天叫人家光头啊?”口语的木心是家常的,吴侬软语略带阴性的,有一股骨子里透出来的好玩。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 
我的祖先在绍兴,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上世纪30年代,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雕梁画栋的老宅,紧挨着孔家花园。 清末的举人穿过两进厅堂,穿过佣人们的宿舍,面对私塾里一班小孩子。主人家的小少爷大 名唤作孙璞,乡邻有叫他牧心的。 
少年时读到《诗经》,孙璞惊艳,继而欢喜,“这就是我要的文体。”家人替他选定了志业,要么做法官,要么做医生。他却喜欢收来各种彩色纸头,一看半天;他还喜欢逃学、看戏,看终场时值台男子潇洒地甩出条木牌,“明日请早”。那双眼睛挑来拣去,只为色彩只为美,着迷。
他的阅读穿梭于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十四五岁就知道瓦格纳跟尼采的那场争论。”美国一些读者说,木心的作品里仿佛总有一个深蓝的背景,非常神秘,让他们想到达芬奇。木心在乌镇的客栈里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我以不死殉道
20岁刚出头,他参与学生运动,还曾是领导者,结果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于是走避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回到大陆。
他是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的设计师,喜欢画画,热衷写作。从14岁起创作的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集成厚厚20本,直到1970年被抄没。因言论获罪,他被关进废弃的、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该是爬着出来了吧。可他坐着。他从写交待材料的纸里克扣下66张白纸,正反两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写散文,还作曲,藏在棉袄夹层里。墨水快要用光了掺点水进去,“不慎”打翻。看守凶巴巴又装一满瓶来:“老老实实写,不深刻休想过关!”
平反那天,他还在扫地倒垃圾,食堂师傅冲他嚷:“哎,叫你装纱窗装纱窗到现在还不来装!”他问:“个么,到底要装几扇?…‘十扇!明天来装!”“噢,十扇。”这时有人告知大师傅:“明天人家就要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了呢!”第二天,他坐飞机去人民大会堂,负责修缮工作,因为他曾经参与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来笑嘻嘻的。
“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而且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历史在向前进,个人的悲喜祸福都化掉了。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文革’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可以向死的机会很多,我都挺过来了。监狱里面,饭吃不下,硬塞也要活下去。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
“您是悲观主义者吗?”
“其实悲观主义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向前。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的大雄宝殿题了四个字——‘勇猛精进’。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悲剧精神。”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木心在纽约华人圈子里开了4年的世界文学史课,课后在中央公园散步谈笑,一位学生说,“先生一路看过去,能不能即兴写俳句?”
话音才落,有位女子走来——“她围着黎明的围巾,牵了条黑夜的狗。”一辆旅游大巴开过,车身上涂料是红色与银色,好像救火车——“这个旅游团多仁慈,一边旅游一边救火。”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能捕捉生活中的这种瞬间?”
“长期的训练,像中国武功。我喜欢那个传说中用筷子夹苍蝇的高手。”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从前家里有人写错别字,那是奇耻大辱,现在马路上一走,三步一错,五步一错。从前社交客气而润滑,现在不讲客气了。有人请我吃饭,从开头讲自己,到最后第二句还在讲自己,把客人扔在一边,末了想起来,啊,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跟介绍的朋友讲,哎,你这个朋友怎么只管谈自己,我连发言余地都没有?朋友说,现在要找不谈自己的人是没有的。呵呵,倒是我错了。”
“讲话不好玩了,俏皮话也听不来了。这些,使人感到寂寞。人类已经忘记了‘灵魂’这个词。”木心叹言。
相关链接
①被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浩劫中,他的整整20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②在历经社会与个人的变迁、磨难和颠沛之后,木心仍保持着高贵和自由的品格,他以文学和美学为背景的绘画艺术,以及散布在各种文学作品和访谈中的画论,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不为任何浮云流霞所动,孜孜不移地坚守着独立和纯粹的绘画精神。(《木心绘画里的精神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木心其人其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心的家乡是浙江桐乡乌镇,他出生在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家庭,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
B.木心兴趣爱好广泛,喜欢阅读、看戏、绘画等。青少年时期的他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逃过学,领导过学生运动。
C.木心认为释迦牟尼是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所以他才会看透红尘,入佛门清修避开纷乱的世事。
D.木心是个文思敏捷的人,他能迅速捕捉到生活中细微的瞬间,即兴创作出一些动人的俳句。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表明木心为了保有对故乡的牵挂,有意保留着江南口音。
B.木心认为真正的贵族是精神的贵族,即使生活困顿不堪,也可以活得很高贵。从这个层面来看,木心也是一个真正的贵族。
C.木心将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食堂师傅要他装纱窗,他未加反对,表现出他的平和善良和淡然豁达。
D.现在很多人忘记了“灵魂”,争名逐利,浮躁浅薄,不讲文化,不懂礼仪,这让木心倍感寂寞与心痛。
E. 本文撷取了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断,将木心的话语穿插其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学养和人品。
【小题3】木心慨叹“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那么你认为木心身上有没有文人雅士的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