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别让工作二十四小时在线
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面,怀疑和过度劳累有关;浙江女白领连续加班一周,感冒两天后心跳骤停;年近33岁的东莞工程师刘先军猝死在出租屋内,3天后才被发现。其中,据媒体报道,张斌作为项目负责人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上午又照常上班。
年轻的生命匆匆逝去,令人惋惜。事件的全貌,虽有待进一步厘清,但由此引发的对过劳死的关注,让不少上班族感同身受。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就业的大户。与之相伴的,就是脑力劳动者大幅增加。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现在不少上班族的工作,往往没有上下班的明显界限。尤其随着无纸化移动办公的推广,办公地点可以在单位,可以在家里,工作时间更加灵活。
很多人都感觉累,不是修路砍大树的累,是心累。其实这就是过劳。不是在严寒酷暑中凿山填海,多是在废寝忘食中灯枯油尽。以前,办公效率低,一个星期只能办一件事。今天,办公效率高,一天能办7件事。如果工作总量等于工作时间乘以工作效率,那么,就算时间不变,效率提高了,工作总量也增加,人还是那个人,当然更累。
过劳是在潜移默化中摧残健康,表面可能看不出来,实际上免疫力已经下降。鼠标手、青光眼、腰椎疼……这些都是过劳的警钟。但是,对于加班加点、熬夜透支等潜伏在身边的“过劳现象”,我们往往因为“习惯成自然”“大家都这样”而不以为意。
放眼全球,过劳死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都有过劳死的相关数据和法律法规。可我国目前劳动法规中,并没有这个概念。但员工的死亡、受伤害,应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不该只有工伤和职业病两种。
为此,职业病的外延应当扩张,劳动保护应该升级,无论是观念还是立法。比如,能否把过劳死作为“视同工伤”的一种情况予以处理?能否将职工的过劳状态,像职业病那样纳入劳动保障的范围?这需要建立具体的考察标准,比如加班时间、工作强度等,以此作为判断是否过劳的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倒逼用人单位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权。
对于员工个人来说,身体是自己的,要想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得掌握好工作节奏,透支健康不是明智之举,别让工作24小时在线。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04月0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过劳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过劳死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脑力劳动者大幅增加而出现的。不少上班族办公时间、地点灵活多变,随意地加大了工作强度而造成劳累过度。
B.过劳是心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累。它在潜移默化中摧残健康,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上免疫力已经下降,严重的就会成过劳死。
C.过劳死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一些发达国家有过劳死的相关数据和法律法规,如日本、美国、英国。而中国目前劳动法规中却没有过劳死的概念。
D.过劳死已经引起了不少上班族的关注,它的前兆有可能是鼠标手、青光眼、腰椎疼……。如果出现了这些现象,最好不要熬夜透支了。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上班族没有上下班的界限,对加班加点,熬夜透支的现象习以为常,容易造成过劳而死。
B.文中所说的过劳,是就脑力劳动而言。现在虽然工作效率提高了,但工作总量也在增加,因此容易在废寝忘食中油尽灯枯。
C.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往往对过劳现象不太注意,白领们甚至在不经意间已经积劳成疾。
D.我国一些年轻的生命因过劳而逝去,令人惋惜;但令人更为痛惜的是,过劳死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小题3】根据全文及推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加重工作任务,导致人们超负荷地工作,身体透支现象常有发生。
B.作为劳动监察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监督用人单位,保障员工的休息权。如此,从长远计,也可为国家间接地提高劳动效益。
C.我国政府应该完善劳动法规,对过劳死建立具体的考察标准,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用人单位切实保障员工的休息权。
D.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对于劳动者来说,只要树立健康的劳动理念,掌握好工作节奏,就不会有过劳的危险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3 11:0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无论是哪一点,文章都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家看得懂,否则不是白说了吗?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不说又心有未甘,或想留个历史记录什么的,于是遮遮掩掩,转弯抹角。结果是,说了好像没说,没说却又说了一点。那种“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的尴尬为难,是写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
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
三国时代的李密,原仕蜀汉,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政权,拉拢前朝旧臣,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写了封信,说明他不能受官的苦衷,这就是有名的《陈情表》,入选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全靠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现在祖母年迈,祖孙相依为命,怎可须臾离?司马炎受了感动,同意他留在家里,直到刘氏辞世才再召他入朝。那句“舅夺母志”,就是“母亲原意守节,但舅父强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说,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就过世了,古人早婚,尤其女性,李密母亲当时年龄也许只有十六七岁,怎可守寡一辈子?在今天看来,她改嫁是天经地义,但在那个年代,改嫁是不光荣、辱门楣的事。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舅夺母志”就成了为亲者讳的千古名句。
为贤者讳则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向来受中国文人的尊重与信守。史家蒋廷黻说,林则徐广州禁烟,幸亏朝廷把他贬谪,否则战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苏武”叶名琛。据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则徐当年禁烟,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论了。
其实,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但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那就非同小可了。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别强的人,像《知识分子论》的作者萨义德教授一样,认定“知识分子应向有权者说实话”。可是现实环境不准说得太清楚啊,那就委婉一点,“巧言令色”一点,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为尊者讳那种“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比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人总以为,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说他们的不是,其实并不尽然。古代有一种史官,职掌“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尽职的史官很多。唐太宗时,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问他,起居注都记些啥事,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使皇帝不敢为非作歹。它是留给后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回答很干脆,职责所在,怎能不记?君臣对话如此,已经很僵了。不料黄门侍郎刘洎又在旁边插嘴:“人君有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居上位者必须有此认识:不让今人说实话,后人也必然会说出来,因为“天下之人皆记之矣”。敬畏历史的领袖,必得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   
(选自《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人写文章左支右绌、欲说还休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人秉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时有所顾虑,遮遮掩掩,转弯抹角。
B.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这两点使得中国文人不能将文章写得很明白。
C.作者有些事不愿说、不能说或不敢说,又想留个历史记录,“既怕别人看得懂,又怕别人看不懂”。
D.中国圣人以“温良恭俭让”的教诲,对中国文人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写文章时左支右绌、欲语还休。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由写文章的目的入手,来表现写文章的人“欲语还休“的尴尬为难处境。
B.文章二至四段以《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表述为例,表现文人有为亲者讳的传统。
C.文章的第五段借林则徐例来表明为贤者讳是文人三种忌讳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D.文章最后一段重在表明“居上位者”须让人说实话,敬畏历史,方可受到史家认可。
【小题4】【小题5】下列的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家不深论林则徐禁烟时的不周到之处,体现了史学家为贤者讳的宽谅的品德和与人为善的情操。
B.《陈情表》中“舅夺母志”是李密为亲者讳而自己编造出来的,并非真有母亲改嫁之事。
C.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杀身之灾祸,所以作者完全不赞同萨义德教授的看法。
D.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褚遂良、刘洎等人也无一例外,皆不敢以实记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
高 月
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后,在面对存在差异的社会个体进行利益分配时,提出恰当的方案,并凭借公正、高效、廉洁等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实施,以获取广大民众信任度的施政能力。这一定义说明,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施政行为本身,客体则是对此进行评价的社会民众,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获得公信力的主要途径,政府在凭借合法性获得最初的公信力基础之后,其后续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是否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由此,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问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但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最为接近这一机制的体系,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予公众一个参与政治进程、影响政治决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政府行为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迫使其更具响应性和代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从国内外政治进程来看,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政府未来的方向将从管制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角色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管制型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强制力,这一强制力通过无限扩张维护并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而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则基于政府的代理人角色,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要求政府采取恰当手段达到人民的预期。因此,通过政府职能设置与政府责任的一致、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一致、向公众承诺与承诺兑现的一致、政府取信于民的管理途径与民众信任政府预期的一致,将服务作为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与我国政府职能相对落后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行政权力异化行为——腐败、不正当竞争等,也恶化了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而我国制度体系改革的滞后也使政府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与此同时,民众参政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断拓宽,也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政府职能与时俱进,重塑政府公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小题1】下列有关“政府公信力”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获得途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包括在进行利益分配时所采取的针对不同社会个体所提出的方案及其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B.政府公信力体现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公信力就高,反之则低。
C.政府公信力的客体是社会民众,尽管他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拥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左右政府的行政行为。
D.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政府角色一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小题2】下列对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职能沿袭管制型政府的传统,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参政意识逐步提升,民意表达途径不断拓宽,也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巨大挑战。
C.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腐败、不正当竞争等权力异化行为开始出现,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D.我国在制度体系方面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要想取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就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要保证绝对公平公正,求得各个阶层的利益平均化。
B.新媒体出现后,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社会民众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C.服务型政府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价值取向,政府组织以委托人的身份行使社会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以实现民众的预期和意愿;
D.我国目前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政府公信力将不断提升,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依赖也会不断增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水平跟着下降。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研究者将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其分界线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在此之前为元杂剧发展的前期,在此之后为元杂剧发展的后期。前期的元杂剧,是全盛时期,以大都为中心。这一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李好古、郑廷玉等。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张生煮海》《潇湘夜雨》《赵氏孤儿》《看钱奴》等。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元代的“权豪势要”,提出了元代社会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前期杂剧还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杨家将、岳家军等英雄人物,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情感。另外,前期的元杂剧还有一大批爱情剧,这些剧作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恋观,反映了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又写了一大批有关娼妓、家庭问题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关注、同情和赞扬。前期元杂剧还有众多表达故国之思和宣扬神道观念的作品,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和精神世界。后期作品由于作家离亡国时间较长,社会相对安定,作品对社会干预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许多作家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作品说教因素增加,爱情剧作多写儿女缠绵之情,增加了伦理道德色彩。许多文人创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谱填词,所写多为案头之曲,难以演出。后期杂剧在艺术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作品或追求语言的华丽典雅,或沿袭前人的旧套,特别是杂剧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小题1】下列对元杂剧形成及兴盛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金灭北宋、元灭金,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中,需要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来表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元杂剧正符合这一需要。
B.元初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缩小,且大多受到残酷的迫害,促使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这一合作推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C.元杂剧表演在当时南北各大城市十分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比如节日、庙会,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D.元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促进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北方各民族乐曲的传播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有两大直接源头——金院本和诸宫调,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的形成是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结果。
B.宋金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因为出现了伎艺汇集的勾栏瓦肆,所以出现了符合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要求的演出。
C.元代部分文人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这也是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D.元杂剧前期的作品既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又有歌颂英雄人物的,还有反映广大青年男女普遍愿望的爱情剧等,种类较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它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B.元杂剧前期作品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并把矛头指向“权豪势要”,可见元代思想文化统治比较宽松,作家创作比较自由。
C.一般认为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为分界线,前期是元杂剧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
D.元杂剧的形成与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文人的生存状况、城市的发展、民族间的来往都密不可分,可见元杂剧只是时代的产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9月6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此次“神七”发射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试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重要飞行。
出舱活动试验技术难度高、风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对于我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意义。
太空行走是空间出舱活动的俗称,是指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座舱,到开放的太空中活动,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也包括在其他天体表面上的活动。严格地说,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下是无法行走的,只能是飘来飘去;在其他天体上也只有在具有固态表面,如月球、火星等类地行星上才能行走。
通常而言,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为了完成以下任务:一、将从地面分散运到轨道上的舱段、 构件进行拼接组装,建造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二、检测、维修或更换航天器安装在外部暴露在太空中的仪器、设备和部件,如太阳电池翼板、天线、望远镜等遥感仪器的镜头、探头,探测太阳紫外辐射、粒子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等实验装置;三、检查、维修或回收在轨道上发生故障的航天器。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完成舱外航天服研制、神舟飞船改装、气闸舱研制,以及航天员地面模拟出舱活动训练等一系列工作。
凡有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载人航天器,必须设置气闸舱。气闸舱是一种特设的专用小舱室,可供两名航天员同时在里面穿、脱航天服。
气闸舱的主要特点是有内、外两扇门,内闸门与座舱相通,外闸门与太空相通。航天员欲出舱,先在外闸门关闭情况下打开内闸门。航天员进入气闸舱,穿好航天服后,关闭内闸门,以防止座舱中的空气外泄,然后将该舱的压力逐步降低到零,然后打开外闸门,走入太空或其他天体表面。返回时,则经过相反的过程。因此,气闸舱必须具有良好的减压与增压功能,压力变化速度必须与人体生理功能相适应。
出舱之前,航天员必须在气闸舱内完成吸入纯氧、呼出氮气的程序。因为座舱内航天员呼吸的是1个大气压的氮氧混合气体,而航天服内提供的是1/3大气压的纯氧,外界压力降低时,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逸出,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引发减压病。所以,在穿航天服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下列对“太空行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行走一般就是指航天员的空间出舱活动。
B.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座舱,到开放的太空中活动。
C.太空行走实际上是指人在太空中飘来飘去,因为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
D.太空行走严格地说,只是指人在其他天体的表面,如月球上的行走。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的重大意义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出舱活动试验技术难度高、风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B.它有助于我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C.它是实现发射空间实验室,开展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飞行的运营任务的先决条件。
D.它保证空间实验室能长寿命、高可靠地运行,为建造多舱组合式大型空间站创造条件。
【小题3】填入文末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须提高溶解在人体组织中的氧的含量。
B.必须提高溶解在人体组织中的氮的含量。
C.必须降低溶解在人体组织中的氧的含量。
D.必须降低溶解在人体组织中的氮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