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一项是(   )
A.在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时,冲入秋空,布阵南征,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B.翅膀拍动频率适中,沉雄有力,引吭嘹唳,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C.大都以动态出现,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与鹰、燕、鹤鹭等有所不同。
D.翔姿优美,亦刚亦柔,阵容壮观,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小题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之浅吟低唱、鹰的竦持树端、燕的栖息房梁、鹤鹭的兀立江滩,其审美意蕴较之鸿雁列阵高飞低下得多。
B.鸿雁的随阳、健飞之习性,显示的是一种阳刚强劲之美,由于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因而就给人一种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文章拿蟋蟀、鸣蝉、鹰鹞、鹤鹭等与鸿雁做对比并引用古诗词中的句子,是为了突出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D.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30 03: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通俗文学不是文学的通俗化

这是一个公认的、几乎无异议的看法:通俗文学主要以“俗者”为阅读对象。
平凡的“俗者”的生活,曾经在世界各国的近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赓续不断的表现。把普通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是近代作家用以反叛古典精神的世界性特征之一。我们不会忘记,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现代作家出于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沉重痛楚的感情扫描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努力揭示平静状态下俗者生活的悲剧性本质。
值得我们寻味的是:以“俗”为帜,以“俗者”为阅读对象的新派通俗小说家反倒对俗者的俗生活很少关照。新派通俗小说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非俗”的趋向,它们所描写的具有不寻常人生经历的人物和波澜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超脱俗生活的世界。
新派通俗小说家不去表现平凡的、平常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却能够吸引住数以万计的过着平凡而平常生活的读者。
文学作品有时会由于描写内容与普通人人生的亲近性而获得较广泛的读者。中国现代一部分作家曾力求以“写大众”实现“为大众”。事实上,尽管大众可能欢迎以自己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仍然不会满足于这种亲近感。他们并非都爱看、只爱看、特别爱看反映自己处境的故事。
在“为大众”与“写大众”之间,在“写大众”与“被大众读”之间,潜存着深刻的矛盾。拿鲁迅的创作来说,没有人怀疑他为大众而呐喊的动机,但他的《呐喊》不是写给华老栓们、闰土们而是写给他期望中的“疗救者”的,而大众无法理解鲁迅为他们进行的“呐喊”也绝不单由于表现形式的隔膜。鲁迅提倡和向往“文艺的大众化”,但是,就他最重要的作品来说,无论怎样对其施行通俗化处理(除非砍删和扭曲原作最宝贵的内涵),也难以获得普及性效果。鲁迅某些小说与散文长期被收中学语文课本,应该说,少年们能够接受的只是鲁迅作品中较为浅显的层面。如果我们将鲁迅作品普及的希望寄予于全民族文化水准的提高,这种希望的实现仍然会是有限度的。
鲁迅在论“文艺的大众化”时写道:“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仍当有种种难易不同的文艺,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值得讨论的是:在这里,“难易不同”是否标示着同一文学走向上的不同层次?能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难”的作品转化为“易”?我想,如果我们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这结论的适应范围将是有限的。
通俗文学不是文学的通俗化,它显示着另一文学走向。
【小题1】下列关于“通俗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文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俗者”。
B.通俗文学所描写的对象不一定是俗者的生活。
C.通俗文学的生命力正在于它亲近普通人的人生。
D.通俗文学是不同于文学通俗化的另一文学走向。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小说是“写大众”的,但是无法普及。
B.新派通俗小说家与旧派的区别在于作品的内容是否“非俗”。
C.即使读者的文化水平提高,鲁迅作品也无法完全普及。
D.我们可以通过把作品形式由“难”改“易”,将所有的通俗文学作品变得可以“被大众读”。
【小题3】下列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以普通人为主要描写对象,是近现代文学作品与古典文学作品的区别之一。
B.新派通俗小说家在创作中追求不断迎合大众的“亲近感”。
C.一部作品的描写对象与阅读对象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有大差距。
D.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深入剖析平静状态下俗者的生活,是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与近代科学
曹树明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自《易传》开始,中国人就把《周易》与科学联系起来。说其常新,是因为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到了17世纪,乾嘉学派的几位易学大家如方以智、江永和焦循等已经具有了某种“以科学治易学”和“以易学治科学”的意识。20世纪初至30年代,国内开始出版易学与医学、数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的专著。80年代以来,随着易学热的升温,加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了易学科学热。
那么,《易学》与科学有怎样的关系,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本文将以近代科学为例作出解释。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做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使得《易经》背上了“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罪名。杨先生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它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并且《易经》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对杨先生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易经》具有演绎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观念而不是《易经》的专利,因而不能把罪责归于《易经》。有些学者试图从经济、政治制度等多个视角分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比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复杂的科技,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影响等等。其实,这些分析不足以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只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不重视科学,是对大的背景的介绍。再者,他们的论述都是从这个背景阻碍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而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可见,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其实,既然近代科学是自国外引进中国,它也只能是“近代科学在中国”,探究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应该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征里寻找,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应该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近代科学是科学实验和数学证明相结合,其中的科学试验属于技术操作层面,而数学证明则是原理阐述的部分;中国古代科学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造,而不注重对事物内在规律的阐述。(二)近代科学把宇宙整体划分为不同的界域,如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或者分为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等,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研究对象是包括人这个主体在内的整个宇宙,不做界域的划分。(三)近代科学强调理性思维,侧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以及性质、能量等,其特点是非系统的、局部的、静态的;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倚重直觉体悟,忽视对事物细节的研究,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从上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几乎与近代科学相反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限制了它向近代科学的转变。有学者认为,正是《周易》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这些特征,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周易》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其实,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不会只是通过《周易》就能形成,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况且,科学和哲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界域,哲学不会决定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应该是在实践摸索中逐渐进行的。说《周易》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比如说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的发明是受到先天八卦图的启发、《周易》里已经有了相对论原理等等,也多属于牵强附会,是把后人的理解强加给了《周易》。
学界在探讨《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时,倾向于把《周易》中的哲学思想作为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机制。而哲学是对事物的究根穷底的研究,它力图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基础,以期求得形而上学的满足,它所追求的是一个“为什么”(丹皮尔语)。科学则不然,它限于对经验中的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并对这些事物和事件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它追求的是一个“怎么样”(丹皮尔语)。由此可以说,《周易》与科学的关系就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关系。其实,《周易》的“为什么”与“近代科学”的“怎么样”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像孔子的学说无所谓促进或阻碍克隆技术的产生一样。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两项是()()
A.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始自17世纪,当时乾嘉学派的易学大家已经具有了科学和易学相互关联的意识。
B.杨振宁认为,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C.作者说“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意在指出有些学者仅仅强调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但却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
D.既然近代科学是引自国外,只是“近代科学在中国”,那么近代科学模式没在中国出现应从国外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中去寻找。
E. 说《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关系,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原,而科学则侧重解释说明世界。
【小题2】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关系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在相关技术操作层面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原理阐述部分或者说在规律阐释部分。
B.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不同的,但都致力于对整个宇宙的探索
C.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前者强调直觉思维,后者则强调理性思维。
D.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有着几乎相反的特征,这是考察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依据。
【小题3】(小题3)学界对“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有不同看法,试分条概括。
【小题4】对于“《周易》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一问题,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①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②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一是打造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倒是《中国达人秀》才艺无门槛,感人的故事是其最独特之处,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一个有益的突破。
③而《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④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⑤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的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C.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拒绝“拿来”的校园文化   
走进现在的校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久经岁月
洗礼的中外名言被信手拈来复制、粘贴在学校的醒目位置,其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套用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我们不生产校园文化,我们只是文化的‘搬运工’”。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丰满的“拿来文化”遭遇了现实的骨感。经过学校和教师“千呼万唤
始出来”的大气、典雅、庄重的校园文化往往“水土不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远的距离,难以让学生产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许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或者是“一瞥了之”,甚至视而不见。校园文化因此沦为“花瓶”,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表面上看,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中旗帜鲜明地奉行“拿来主义”,缘于他们过度迷恋文化的
原貌,总想为学生打造一个原汁原味“无污染”的原生态文化体系。然而,究其根本,是学校管理者“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维使然。
毋庸置疑,中外优秀文化理应得到传承,但学校管理者应该辩证地运用“拿来文化”。如果一味地生搬
硬套就会不切实际,无法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而真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向心力的校园文化,必须注重文化的再造
与创新,让经典文化历久弥新,融合时代发展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原本地照搬优秀文化,要摒弃“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厘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进而让文化焕发时代特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拿来的只是别人的文化,原创且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增强民族文
化的自信与自觉,激发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比如,引用这句耳濡目染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我们可以站在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情操,以及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角度,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书山有路‘法’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式传承,重新赋予其时代的韵味,不仅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时代张力,更能让孩子们消除视觉疲劳,中听入耳。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每个地方都不乏历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等丰厚的人文资源。建设富有特色、富
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充分释放区域特色文化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切实做到“为我所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自己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进而徜徉于先辈们的思想、文化、精神之中,如此才能情不自禁地“亲其师,信其道”。
另外,每个时代都有公众熟知和喜爱的流行文化,将时代流行元素巧妙地嫁接到校园,可以有效地提升
校园文化的时尚感,增强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友谊且行且珍惜”“有钱不任性”……这些都是创新校园文化的鲜活素材,不应游离于学校管理者的视线之外。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走“原创路线”,深入开发和创新优秀文化资源,营造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聚焦和释放校本文化的“人气”,真正让校园文化“软实力”变成素质教育的“硬功夫”。
《中国教师报》2015年10月14日第3版
【小题1】下列关于“‘拿来’的校园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
“良苦用心”的久经岁月洗礼的中外名言就是“拿来”的校园文化。
B.这些大气、典雅、庄重的校园文化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远的距离,难以让学生产生思想和认
识上的共鸣,让学生感到“水土不服”,接受不了。
C.校园文化因为“拿来”沦为“花瓶”,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
地浏览或者是“一瞥了之”,甚至视而不见。
D.“拿来”的校园文化一味地生搬硬套不切实际,无法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校管理者“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维使得想为学生打造一个原汁原味“无污染”的原生态文化体系
只能事与愿违。
B.只有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向心力的校园文化。
C.原创且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从
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D.学生普遍厌弃“拿来”的校园文化是因为它们是生搬硬套,失去文化的原貌。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譬如“书山有路‘法’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既注重文化的再造与创新,让经典文化历久弥
新,又融合时代发展特色,学生自然喜闻乐见。
B.建设富有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
C.作者认为即使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式传承,重新赋予其时代的韵味,也不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的时代张力,让孩子们视觉疲劳。
D.校园文化要鲜活靓丽,就要将时代流行元素巧妙地嫁接到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校园文化
的时尚感,增强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要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影片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反映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的《完美风暴》,反映未来生物变异的《哥斯拉》,反映克隆人悲剧的《逃出克隆岛》,反映新生疑难疾病与疫情的《永不妥协》,反映人与动物自私、无私等复杂关系的《南极大冒险》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们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以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来思考我们的生存问题,这其中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警示。
生态影视,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而这种必然的“限制”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如果编导急功近利,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一门心思要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就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图解主题、人物苍白、故事单一、情节乏味的泥淖。观众之所以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为了娱乐与审美。“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生态影视尤其需要重视寓教于乐。生态影视不同于生态论文,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实,生态主题越是不显山露水,就越有可能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不把《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视作“生态电影”,但影片中所蕴含的人类滥用生物技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在生态灾害面前的无助与抗争等情节却震撼人心。而且,正因为它的含蓄性,观众一旦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悟”到这种生态哲思,也就极有可能萌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印象自然也就会更加深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生态影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影视题材思路比较窄,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带来灾难的深层次思考很少涉及。
B.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
C.生态影视社会效益能否达成, 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
D.生态影视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一项是(   )
A.生态影片的生态主题越隐蔽,就越能深入人心,含蓄性可以让观众产生成就感,印象更加深刻。
B.只有通过媒介宣传,才能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
C.生态影视,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
D.我国的生态电影只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生态影视作品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对这些作品而言经济效益是不重要的。
B.国外的生态影片都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
C.《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的含蓄性。
D.生态影视不能为了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而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