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重新认知“老戏”的经典魅力(节选)
一般概念中,京剧中的“老戏”泛指建国后到现代新编戏的反义词,但实际上并不准确。近日,戏曲评论家柴俊为在上海图书馆所做的名为《情定四季戏里姻缘》讲座中提到,京剧形成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传统:在谭鑫培逝世之前,形成的称为京剧的第一传统;谭鑫培以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新派名家崛起,梅兰芳以后的京剧传统称为第二传统。而现在通常意义上所称的“老戏”,其实指的是第一传统的那部分。
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民间草根的老戏,素来以直白、实际见长,丝毫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男欢女爱根本不会被刻意描绘,至多涉及到婚配问题,也是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另外一个原因,老戏都是男演员编、男演员唱、男观众看的,所以老戏中表现的两性关系完全是男性视角。在老戏的原则里,女性必须贤惠、贞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过去《武家坡》和《汾河湾》都有这样的唱词:“我离家一十八载,不知她的贞洁如何,待我来试她一试。她若贞洁,将她认下,她若不贞,一箭将她射死,转头就走。”放到现代来看简直封建到令人发指,所以现在这些唱词被删去了,但是这就是老戏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
《御碑亭》也是传统老戏中的一个典型。虽说宣扬的是封建腐朽的“太上感应篇”,却也能在今天品出新意和喜感来。
茅盾的《子夜》里面有一个老太爷,天天念“太上感应篇”,一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昏过去。“太上感应篇”开头就两句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御碑亭》的主旨也正是这“万恶淫为首”。一对夫妻感情本来非常好,丈夫去赶考。清明节,娘家要女子回去祭坟,祭完回家的路上下起大雨,她就躲进了一个御碑亭避雨。正赶上另一个赶考的叫柳生春,一看到里面有个妇人,他就不敢进去避雨了。两个人一个在檐外一个在檐内站了一宿。结果因为不“淫”,积了阴德,玉皇大帝决定让他中举。但中举回家后他却因为妻子跟别人在御碑亭呆了一宿暴跳如雷决定休妻。直到玉帝插手才让误会消除。《御碑亭》虽然跳不出伦理、寓意说教,但是在表现上还是颇有人情味。最后,误会消除了,也是符合人伦的美好结局。
看老戏,已经不在于看故事情节,而是听门道、看技术,重新认识经典作品中蕴含、呈现的表演艺术精华。那些历史观念、伦理观念或许已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但是观众仍能发现、审视其中的魅力——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文化中曾有这  东西,还是有一种普世价值”,这就是艺术独有的穿越时空的力量。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老戏常常也宣扬一些“太上感应篇”之类的封建腐朽的东西,但现在的观众们怀着别样的情愫,依然可以从中品出新意。
B.今天,在对“老戏”的门道、技术以及蕴含的表演艺术精华的欣赏中,我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魅力。
C.由于时代差异,现代观众与“老戏”之间的隔膜可能会很深,但不会因此否定它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D.形式单一、表达直白、观念封建是“老戏”草根特征的反映,但这些特征并没有消解它穿越时空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戏”源于民间,从不刻意描写男欢女爱,这与创作者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有关。
B.“老戏”的编演者是男性,观众群也是男性,在这种旧时的男性视角里,并没有爱情的位置。
C.在“老戏”《御碑亭》中,婚姻关系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爱情被处理成婚姻的对立面。
D.“老戏”往往蕴含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爱情的轻视有的甚至封建到令现代人难以忍受。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老戏”的经典魅力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6 02: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它先于文字而存在。现今世界仍有不少虽会说话却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他们都有着并不十分简单的文化。人类社会有文明与原始的区别,而没有有文化社会与没文化社会的区别。

人类的文化,正如人类自己,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它随着人类的演化而演变,一旦人类的体质,特别是发声器官发达到足以创造出语言——表达意识而多少有着固定形式的变化的一套声音符号,且更进一步设计出来的文字——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以后,人类的文化趋向于急剧的发展。那些开化较早的民族的生活资料也就因此被记录、积累并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文献。而通常所谓的“历史时代”就是指文献以来的那个时代。语言哲学自然要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其研究对象。

语言哲学有两个分科。其一,可称之为文献的语言学,或即文献学。这门学科大致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文字学、训诂学、校刊学等。它是以文献的搜求、注释与校勘、版本的异同及其年代的考订,文学的起源和流变,以及其他有关语文的问题为其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的发展在东西方虽然都可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但真正走向系统的科学研究似乎是17世纪以后的事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分科即语言的语文学,或即语言学。这门学科大致虽然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音韵学,但其范围更为广阔,而且目标也不相同。它是以全人类的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即语言、语法为其研究对象的,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加以研究比较,从而定其类别,溯其系统。因此,这样的语言学又或名之为比较语文学,它是19世纪以来由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起来的。

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的关系是显然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素质。人类文化史没有语文演化史,便是不完整的文化史。其次,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史的研究,该族语文的研究显然属于必要的基础,不通晓该族的语文,该族文化的研究必不能深入。又次,文献经语文学家整理、诠释、考订以后,即成为文化史上的可靠史料。如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之类,分别属于殷周汉代的重要原始资料。再者,人类由于迁播和接触而促成民族间语文及文化上的融合,从而从某些语文的分布及借用的情形上,就可以溯求毗邻的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关系。最后,语文的意义可以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演变,而这种演变则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演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语文上去推论古今某些民族的文化如思想信仰及其文化素质的流变。刘知几《史通》曾论史家写近事不宜用古语,或改夷言为汉语,以求文字之真,这正说明语文与文化史研究的密切关系。

(摘编自杨希枚《当代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的研究》)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文化的一项是(  )
A.贺兰山东麓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描画了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B.山西朔县一座西汉中期墓中,发现一个鹅鱼彩绘铜灯,鹅口衔金鱼,鹅颈中部镶一盏油灯,灯烟通过鹅颈进入装有清水的鹅腹被吸收。
C.云南贵州两省发现新生代地层中存在海相有孔虫化石,化石隶属砂盘虫和诺丁虫两种,其地质年代为中新世,距今500万年左右。
D.考古学家在东北长白山区发现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石制手斧,经鉴定,这件手斧距今约有5万年,制作工艺精湛,器形优美。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今世界上仍有不少原始民族,只用语言交流沟通而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并不能据此认定他们没有文化。
B.文化的发展给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以极大的推动,文献开始记载历史时代,并积累和或多或少流传下来。
C.语言哲学虽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但其分科的文献学和语言学具体研究对象却不尽相同。
D.语言学既研究全人类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又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研究比较,追溯系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的演化中,体质的发达是渐进的,发声器官发达创造出表达意识的一套声音符号在先,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在后。
B.文献的语言学和语言的语文学同属于语言哲学,前者发源于古代中国,后者则是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的。
C.毗邻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应该源于民族之间由迁播、接触而促进的文化融合,其某些语文的分布和借用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形式。
D.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关系密切,无论是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这些重要的原始资料还是刘知几的论述,均可为佐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古本《大学》中的“亲民”改为“新民”:“亲,当作新。”朱子有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就朱子看来,“明德”就是人的本体,是全善的。但人就其现实的存在来说,则存在“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故本体“明德”存在“有时而昏”的情况,需要做“明”之功以“复其初”,即“明明德”。“学者”完成“明明德”之后,则又需要“推己及人”。这就从“明明德”转向了“在新民”,使民也在学者的教化下去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之初的“明德”状态。朱子在这里诠释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或者说是回归“新”的问题。所谓“旧”,就是指“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而“新”自然是指在学者推己及人的教化下民众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总之,教化是朱子的“新民”思想的核心,即“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高考资源网
与朱子的“新本”《大学》主“新民”不同,王阳明则主古本的“亲民”。阳明反对朱子的“新民”而主“亲民”,最重要的理由是他认为“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所谓“偏”,是指朱子偏重于“教”的一面,而忽视“养”之一面,而说“亲民”,本身就包含了“教”“养”两个方面。换言之,“教”“养”都统一于“亲民”中。在教养关系上,阳明主张的是教养合一,而这个合一之“一”就是“亲民”。或者可以说,即使单就“新民”之“教”来说,也不能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如果只讲“新民”,就是一种“偏”见。这种“偏”,不仅是教养关系的“偏”,还可能“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而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就是“亲民”。另外,王阳明的“亲民”,还体现了他对“民”的恻隐仁爱和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这可以通过阳明“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得到说明。“万物一体”是宋明儒者共同的追求,阳明对此的理解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所谓的“万物一体”,基本内涵就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而从王阳明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的观点来看,“亲民”正是“万物一体”精神的具体运用与表现。“亲民”所体现的也正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一体感通之仁。总的来说,王阳明的“亲民”,蕴含的是他在教养关系上的中正理解,体现了他对民众一体感通的仁者关怀,是他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思想表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08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亲民”与“新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民”的基本内涵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高考资源网
B.“亲民”思想包含“教”“养”两个方面而且二者合一,统一于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即“亲民”。
C.“新民”思想强调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使“民”本性之初的“民德”得以恢复。
D.“新民”思想是基于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而提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朱熹看来,“明德”是人的本体,“明明德”就是“民”通过“明”之功来恢复其“有时而昏” 而暂时被“拘”“蔽”的人之本性。
B.“新民”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即从“为气禀所拘”和 “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
C.朱熹的“新民”思想过于强调对民众的教化,而“偏”忽了“养”的一面;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则很好地将“教”“养”统一了起来。
D.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既分析了“新民”“亲民”两种思想的不同,又归纳了它们的本质特点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不仅要完成“明德”的自我内化,还应该“推以及人”,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B.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解决民生疾苦,这是“新民”与“亲民”思想的现实要义。
C.“新民”之教如果不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就不会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
D.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提升思想素质,这符合“新民”思想的内在要求。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在过去,读书人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很多读者仅仅停留于对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这一故事情节的简单了解,其实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选自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应该怎样进行阅读。(6分)

【小题3】请简析“刷屏式快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两者的主要区别。(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祝东力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存在美学学科,但其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实践和方法却是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其核心内涵我们称之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对物质媒介的简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诗词、水墨画到戏曲,其形式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与西方近代艺术对于物质媒介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对照。西方艺术遵循了一条物质主义的路线,从古典主义艺术到巴洛克艺术再到今天的好莱坞大片,感官的盛宴已近于巅峰。相反,中国艺术则走了一条反物质主义的路线,其要旨在于通过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完成对感性欲望和冲动的节制与升华,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量,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完成从美学向伦理学的过渡。可以说,这种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中人的欲望、个性不断释放和张扬,到今天已接近极限;而中国美学精神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则在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很早便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说到底,不同的美学精神反映的是不同的文明取向。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学术、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但我们不能直接把“美”和“艺术”这两个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不加批判地移植过来,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中国美学应具有一种普遍的真正的“美学”品质,也要具有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据国学而熔铸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学说,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使之最后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宗白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来寻找中国的美学特征。他不仅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他还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彩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找到真正的中国人的美感形态,由此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无疑具有一种典范的意义。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极其丰富的实践和方法。
B.它的特征之一是物质媒介十分简省,走的是反物质主义路线,与西方近代艺术相近。
C.它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能对感性欲望和冲动节制、升华并规范提升。
D.它是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即采用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学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是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
B.中国美学不能移植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
C.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根据国学熔铸西方学说,把“境界”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D.宗白华发现的中国传统艺术美类型之一“芙蓉出水”的美,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但美学的基本精神能够通过诗词、水墨画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体现出来。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近代艺术遵循的不同的路线,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取向。
C.宗白华发现的传统艺术中美的两种类型和时空意识,都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
D.王国维和宗白华的美学研究,证明中国美学具有了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魏晋新风
李泽厚
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连在一起的,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可见思想对立和争斗之改变。从哲学到文艺,从观念到风习,看来是如此狂诞不经的新东西,毕竟战胜和取代了一本正经却更加虚伪的旧事物。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是人和人格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当然,这里讲的“人”仍是有具体社会性的,他们即门阀士族。由对人生的感喟咏叹到对人物的讲究品评,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后者在将这一着眼点转向人的内在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心理状况上,有直接的关系。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又由于它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于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
这当然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内。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位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发为丰富多样的现实性。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 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的,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而这陆探微便正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的。反过来,也可说是,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情、现象、功能)的多样现实性。“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 的具体审美表现。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魏晋新风的一项是(   )
A.晋朝的何曾以维护“名教”为追求,上书司马氏杀死他认为“纵情背礼败俗”的阮籍。
B.嵇康等人惧早死、求长生、服丹药,饮酒任性,高谈老庄,既纵情享受又满怀哲言。
C.有些人无显赫的功勋,无可称道的节操,但以其个体人格本身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
D.《世说新语》记录的有些人扪虱而谈、辩才无碍、言行脱俗、风貌漂亮并有内在智慧、高超精神、脱俗品格。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人的内在追求的外在表现,是在怀疑、对抗和破坏中获得的。
B.魏晋时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不是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等,而是内在的才情、格调等。
C.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的门阀士族在魏晋时期追求人的存在和风貌。
D.从哲学——美学领域分析,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精神才是无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两句诗表现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的觉醒,这种做法体现出了与儒家教义的对抗。
B.魏晋时期的魏晋新风是新生事物,表现的形式十分狂诞不经,但这种形式取代了之前所有一本正经的事物。
C.魏晋新风的最高标准和原则是讲究人的内在精神性,讲究脱俗的风度神貌,这完全适应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
D.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的密切适应结合成为魏晋时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形成以曹丕为最早标志的魏晋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