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小题1】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
【小题3】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1:2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格化”:文化走出去的秘籍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古老又崭新的课题,说古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我们先人汲取欧亚各国文化,同时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的最好例证。说崭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两年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想一想: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
据我所知,最近30年来,世界表演艺术,特别是欧美各国表演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不论戏剧、舞蹈还是流行音乐领域,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进来的。卡拉扬、小泽征尔、穆迪这些指挥家代表的欧美古典音乐,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汤姆·克鲁斯代表的美国电影,统统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包括迪士尼的米老鼠、狮子王,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化形象。换句话说,人格化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的一种最成功、也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中国文化同样应该人格化地“走出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动中国演出走向世界的工作已经做了近60年,推出去的国内演出团体数以千计,但是能够作为里程碑的演出数量远没有那么多。5月24日举行的“相约北京”闭幕式,程派青衣张火丁与叶派小生叶少兰合作演出《白蛇传》,开票时一票难求,演出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彩,如此盛况,与去年张火丁成功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简直如出一辙。
如果说,86年前的梅兰芳先生“走出去”和86年后的张火丁“走出去”,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格化的方式。美国的受众、媒体、高校,首先是接受了梅兰芳这个人,同时接受了他带来的中国的京剧艺术。梅兰芳先生在莫斯科访演期间,可谓“谈笑有鸿儒”,他在和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交往中,通过他个人的魅力传播京剧文化,影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学者化之后的京剧艺术家张火丁,同样在海外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但大多数情况下,观众们只知道来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演出了中国的艺术,在他们心中,这些艺术因为缺少具体的形象符号而面目模糊。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我们的文化传播缺少一个鲜明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媒体报道评论找不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也找不到聚焦的对象。正如我们从来不笼统地说欧美交响乐来了,而一定是说卡拉扬带着柏林爱乐乐团来了、小泽征尔带着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了,国外的观众也需要知道,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带着他们所欣赏的中国艺术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艺术家们既是路又是桥——既是艺术传播之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座继往开来的桥梁。
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灵魂式的代表人物。而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也一定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人格化的成功形象树立得越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也会越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B.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成功的文化运输通道,我们的先人把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向各国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
C.通过一个个大师、一个个明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向全球这种人格化的方式是一种最成功、也是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D.尽管时代不同,可梅兰芳先生和张火丁都以人格化的方式“走出去”,同样在海外创造论文人格化的中国京剧艺术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近30年来,欧美的古典音乐、美国的电影,都是以个人的形象走进中国,这种影响很大程度是一种人格化的影响。
B.外国人是通过孔子、老子这些人格化的化身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了孔夫子的学说和老子的智慧。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可被记住的是一个个的代表人物,这恰好说明了人格化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D.我们的舞台艺术年年都在向外走,可是海外观众却只知道了中国的京剧团、歌舞团,只知道演出了中国的艺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认真思考外来文化是如何走进来的,这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或许是比较有帮助的。
B.这两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多地被提起,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极其有利的。
C.我们的文化传播只要有了鲜明的灵魂,媒体报道评论就能找到聚焦的地方,观众的感情投入就能找到聚焦的对象。
D.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时之外
朱良志
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这幅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
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就这样交织到一起。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而是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作时空的遁逃。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
被闻一多称为“泄露了天机”的刘希夷的《代白头翁》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象的思考。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而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传达了更为放荡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正像沈周诗中所说的:“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题天池亭月图》)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万古江山在目前”,大道就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所见的十五圆月。明代心学家陈白沙说:“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关键在于“我在”,此在并不因为过去而失去意义,目前不因为广远而丧失可观之处,此顷我在此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圆满而无缺憾,“我在”,世界因而有意义。
(选自《文艺争鸣》2011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四时之外”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
B.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有一种超越的思想,悬隔时间,超越春夏秋冬四季。
C.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
D.这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和空间只会带给人局限,谁都无法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B.禅家借助对月亮的丰富联想,达到了对未来妙悟的最高境界。
C.中国诗人在对生活现象的认知中都能达到“和合物我”的境界。
D.只有“我在”,时间和空间才会被赋予意义,世界才会圆满而无缺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沧浪亭里有一小亭,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里的风景却令人难忘,人们都觉得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B.欧阳修的《浪淘沙》强调的是当下此在的感受,认为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因此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
C.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交织到一起,因为无法比较它们的短长、大小,所以只能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
D.作者通过分析刘希夷、张若虚和李白的相关诗作,强调的是这些诗人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春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B.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年节的味道比现在浓。
C.如今,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充斥,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
D.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及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比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更健康,因为后者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而前者则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B.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在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社会作用,如南方许多地区耍“板凳龙”的习俗,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C.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在春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D.有人提出的“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显然是无力的,因为它很难对抗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也不契合国情。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的创作构思是极具想象力的,在造型上,它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B.虽然现在的年味淡了,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C.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一定会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D.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也应该学会与时俱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教”的伦理学基础就是“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再者,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出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
A.“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B.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孝”与“教”是一致的。
C.“孝”是“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文”是本与末的关系。
D.“孝”原为奉养父母,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可得到的结果。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原始形态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并非只是“愚孝”或“伪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是所有善行的开端,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是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B.在古人看来,一个具备“孝”“悌”品德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C.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才可以学“文”,其目的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D.不论古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这是“孝”的故事能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