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 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用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5 10:2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汉字美学
骆冬青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2015年4期)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小题1】下列对汉字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美学要注重研究汉字构造的原则,即研究汉字美学就要关注汉字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创造体现的智慧,要从美学的思维层面来探索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美学的真正起点蕴涵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也就是说,汉字的这种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构造原理使汉字蕴涵了美学要素。
C.汉字美学的一个深刻方面体现在汉字在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方面,比如人们探讨汉字的字音、字形时,这种分析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史的内容。
D.汉字美学的中国文化蕴涵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在美学领域有着充分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汉字造字原理“六书”说十分的经典,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和补正,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造字的美学探究与不同书体的变易以及汉字最终的方块字的形态、书写的物质变迁和技术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问题。
C.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并不单是为了“识字”,从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中可以透视出汉字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汉字中的美学内容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D.许慎认为古代的包羲氏治理天下时,用“仰俯”来“观象”、“观法”,并“近取诸身”,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现如今还在汉字之中凝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造字原理在甲骨文方面体现得比较复杂,因为在原初的汉字形态甲骨文中体现了远古的蛮荒气息、野性思维,让人们更容易从美学思维层面探究。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无论从造字原则还是从“文”的角度分析,汉字、西方文字都蕴涵着文化特点,都有审美化的重要体现,不过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
D.汉字偏旁的构成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汉字能够长久对应物质世界的变迁并且灵活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与汉字美学等有密切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人为中心的文化,天意即民意,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节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礼”的理解和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人看来,礼就是理。人是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的,这一点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B.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礼仪、风俗,能够彼此认同。
C.礼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只有通过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D.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而且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请结合全文指出两者的区别有哪些?(3分)
【小题3】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为什么依然有生命力?(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磨了他的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 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样做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小题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币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束,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C.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D.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C.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欧洲文明发展史上,十三世纪下半叶到十四世纪初出现的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是一位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人物。
个人灵魂的高贵性以及人类道德的尊严性,这是但丁通过他的主要作品《神曲》而揭示出来的一个基本主题。他把自己对于人的崇高价值所持的严肃、深刻的观念揉于雄丽、奇崛的文学想象力之中,构筑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这三种境界。贯穿这三境界之旅程的,是人们犯下的过错和铸成的罪恶,是人类的一种痛切、深邃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是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热烈向往和追求。但丁之所以历尽艰难险阻,从阴森可怖、怪兽出没的地狱,悲惨凄冷、忧郁沉重的炼狱,到风光明丽、充满喜悦的天堂,追求的正是自己作为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个性人格和灵魂的高贵以及道德的尊严。在这一人生的追求中休现出一位有着高度人格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所具有的深刻的忏悔意识、批判精神和进取意志。这种精神特质在欧洲文学中通过但丁的笔第一次以如此宏伟的文诗般的文学体裁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称之为但丁精神。:学#科#网Z#X#X#K
但丁精神,其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拉圾的基本原因。事实土,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的进步。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都是在继承但丁精神遗产的基础上出现的富于非凡创造力和深刻自省意识的思想家、作家。只要人不返回到兽的地步,只要人类的天良不泯灭,只要人类向前发展,那么但丁精神必定伴随人类的进步而青春长在。
但丁很重视个人的意志和选择,换句话说,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即使是由于被外界力量所胁迫而违反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负责。贝雅特丽齐指出,暴力的实施不能摧毁绝对意志的内在自由,这种自由不应当因高压而受到影响。这个思想对于那些将自己的过错轻松地推到外界因素和他人身上的不负责任的做法,该是怎样一种针砭!但丁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对个人尊严的珍惜和维护,是个人对社会生活采取的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对个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浸透了《神曲》的字里行间,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社会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在这里被视为一种“罪”而受到谴责和审判。
但丁不是向那些抽象的历史力量宣战,而是向血肉的活生生的人挑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人类自己,指向自己的灵魂。但丁通过《神曲》给我们留下的最强烈的心灵震动,不仅仅是人类犯下的那些惊心动魄、令人发指的罪行,而且是人对于这些罪行所做的自我批判,是那种感人至深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我们正是从这种痛彻骨髓的忏悔意识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培根曾说,“历史使人明智”。但是,只有对于那些具有极强的理性和深刻反省精神的人来说,历史才会真正起到使人明智的作用。我们从历史的种种悲剧和滩滩血迹中最应当领悟的教训是什么呢?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最可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当代人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但丁通过他的《神曲》做出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从对《神曲》的细读和对但丁精神的揭示中,也许会发现新的思想起点和哲学基石。
(摘自孙乃修《<神曲>与但丁精神》)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但丁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但丁精神体现了一种痛切、深邃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表达出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B.但丁精神追求自己作为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个性人格和灵魂的高贵以及道德的尊严,具 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和进取意志。
C.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的进步,欧洲许多思想家、作 家都深受这种精神的影响。
D.但丁精神体现了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它重视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强调对个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但丁通过他的主要作品《神曲》在雄丽、奇崛的文学想象力之中揉入了他对于人的崇高价值所持的严肃、深刻的观念,构筑了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种境界。
B.地狱贯穿着人们犯下的过错和铸成的罪恶,炼狱贯穿着人类的忏悔和反省精神,而天堂则贯穿着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C.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精神进步,说明了物质进步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推动着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的发展。
D.如果外界的高压影响了绝对意志的内在自由,一些人就会找到理由将自己的过错轻松推到外界因素和他人身上,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既包括按自己的意志做事,也包括违反自己的意志做事,即使这种违反是由于被外界力量所胁迫。
B.具备了极强的理性和深刻的反省精神,我们就能从历史的种种悲剧和滩滩血迹中领悟教训。文章引用培根的话是为了强调培根认识的局限。
C.人类要想不断进步,就要敢于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人类自己,指向自己的灵魂,反省自己的过程和罪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D.但丁通过《神曲》不仅为当代人一直思索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还可能让我们在揭示但丁精神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思想起点和哲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