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飘飘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简捷),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沸沸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小题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练繁冗(rǒng)拖沓 言简意赅(gāi)
B.单薄(bó)描摩穷形尽像
C.刻划心理 汩汩(gū)滔滔 在所不惜
D.景阳冈(gǎng)冈子毛骨悚然
【小题2】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飘飘洒洒简捷纷纷扬扬
B.洋洋洒洒简捷沸沸扬扬
C.飘飘洒洒简省沸沸扬扬
D.洋洋洒洒 简省纷纷扬扬
【小题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比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B.《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C.东汉的许慎创作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D.“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如:缙绅士大夫。
【小题4】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63岁的朱清时第一次以南科大校长的身份出现在深圳公众面前,脸色红润、声音洪亮、自鸣得意;那时,距他从中科大校长任上退休恰好一年。
B.过度咬文嚼字当然迂腐,但中国人把中国汉字适度嚼一嚼,则大有必要。
C.河南一中学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被评为最有情怀的言简意赅的辞呈。
D.职工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保供销的精神值得赞扬,供销人员锱铢必较、分毫必争的采购降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值得称颂。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创新性,也要有流行性。
B.瑞典作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大受欢迎,很大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
C.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车费减倍。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D.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小题6】为弘扬汉字文化,穗城中学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为配合组委会的宣传,请你根据右边的漫画,给下面的内容续写一段文字,作为大赛的宣传语。要求:语言鲜明生动,句式整齐。
纤笔承传统,虽然书写缓慢,却能意兴悠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01:1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的文教政策和神童举的设置,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公学在内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 “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 “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C.“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华灿烂文明的复兴 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节选)
艺 衡
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②文化的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所谓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所以我们现在谈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既要把儒家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又要充分观照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的意义不能因为重提传统文化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成果,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制度与精神的文明形态,而且它们恰恰是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
③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人文”的内涵很复杂,涉及到对“人文”、“人文主义”以及“人文精神”理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诉求,但是中西方文化在表述上是不同的,对“人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与“天文”相对应。《周易·贲·彖》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哲学中的“人文”,即是指“以文明之道(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在西方哲学中,“人文”相对应的英文则是“humanism”,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兴起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主张思想启蒙,倡导自由和个性解放,以“人道”、“人本”来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神本”的神学主义思想相抗衡,“人道”相对“神道”,“人本”相对“神本”,“人权”相对“君权”。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正是在“人文主义”理念的指引下,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呼吁“自由”、“平等”、“博爱”,张扬个性,倡导人权,推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由此看来,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可以说是大异其趣,论域不同,涵义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价值理念。但是,儒家因其对人的关切,其人文内涵和意蕴非常深厚。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这是儒家的特点,因为儒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特点。
⑤儒家思想,历朝历代都在谈,我们认为人是儒学的原点。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的自觉。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提倡的人的核心价值。儒家以人为本位,必然有人的自觉。张岱年先生指出,“仁”的根本意义是承认别人与自己是同类,在通常的情况下要对别人有同情心,这种古代的人道主义在反对暴政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义”的根本意义是尊重公共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包含尊重人们的所有权的意义,也包括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礼”的根本意义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应遵守一定的规矩;“智”的根本意义是肯定是非善恶的分别,代表了人的道德觉悟;“信”的意义是对别人应当遵守诺言,信与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基本原则。
⑥从以上我们的解读可以看出,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写的整全的“人”字!这五个字凝聚在一起,就是大写的“和”字!这就是我们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发掘,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人文价值重新发掘得出的结论。
⑦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有“文化中国圈”的地缘政治概念。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她有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同时我们也要非常珍惜、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在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影响扩大的背景中,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中国现实的软实力,在进一步与全球普世价值的融合中,不断增进中国的文化认同,通过国家文化主权,逐渐扩展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导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为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文学本一书代序,见2010-09-15《 深圳商报》)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人的核心价值的两项是(5分)
A.黑皮肤跟白皮肤一样美。
B.同性恋与异性恋没有本质区别。
C.跟政敌在新年晚会上握手是种耻辱。
D.为好朋友帮忙,无论干什么都不过分。
E.市场价格虽下跌了,仍需按合同价格成交。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能否复兴关键看经济能否搞上去。
B.中华文化的创新主要靠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
C.要振兴儒家传统文化,就必须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
D.海外“文化中国圈”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
【小题3】为什么说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可以说是大异其趣的?(4分)
【小题4】今天复兴中华灿烂文化有何现实意义?(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关,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
B.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
C.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D.殷商时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的发现,《盘庚》《商颂》等传世文献的发现,使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文字载体意义。因为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已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上,甲骨卜辞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早期文学的范畴,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代表殷商文字书写另一种情况的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缘于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
B.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C.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
D.殷商时代,重要的社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情会被记录下来,或刻在甲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或记录在典、册上。

同类题4

(题文)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游客不文明行为不应止于记录
为建立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即日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呈现出繁荣旺盛景象,一方面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刺激了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景区接待能力有限,人满为患,管理失控,加剧了对景点资源的破坏,保护修复工作难度加大。
为了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建立文明旅游秩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制订了旅游法,出台了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现在又决定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可见,国家对文明旅游是高度重视的。
笔者认为,国家严格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确实必需的。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止游客的“任性”旅游行为,维护文明古国、文明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加强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安全有序。
为了确保记录准确、真实、全面、客观,除了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渠道外,更应主要依靠景区自身的力量,包括安装电子监控,对游客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包括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对游客行为的现场监督。
不过,笔者认为,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旅游景点不应止于记录。记录仅是留下证据的需要,更应及时指出并严肃制止。必须明白,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促进游客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要加强旅游法规的宣传,加强文明旅游教育,有钱不能任性,旅游也不能任性。笔者建议设立举报奖,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不文明行为监督中来,让游客在相互监督中共同提高文明素养,强化文明旅游意识,展现旅游大国的文明形象。
综上所述,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诚然必要,更重要的是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曝光和处理。所以,亲爱的游客,如果你不想被“拉黑”,“榜上有名”,就赶紧约束自己的行为吧,做一个有君子风度的文明游客。 (稿源:荆楚网)
【小题1】(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表明我国旅游业旺盛繁荣景象的一项是
A.旅游业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刺激了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B.景区人满为患,管理失控,导致了景点资源的破坏,保护修复工作难度加大。
C.生活水平提高,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国家政策的众多因素使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
D.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制止繁荣导致的人满为患现象。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第3-5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文明旅游高度重视体现在制订旅游法,出台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记录管理游客不文明行为等方面。
B.国家严格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是确实需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C.为了确保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除了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渠道外,更需主要依靠景区自身的力量,包括安装电子监控,出台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和现场监督等方式。
D.规范游客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游客的“任性”旅游行为,维护文明古国的形象,有利于加强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安全有序。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十分必要,更为重要的是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
B.作为游客,如果我们不想被“拉黑”,“榜上有名”,就要做一个有众多旅游风俗知识的文明游客。
C.标题《游客不文明行为不应止于记录》直接点明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符合论述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D.加强记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游客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真正感动观众和读者的只能是深刻的内容和思想,而这其中必然会有深深的现实烙印。关注现实,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美、创造美、展示美,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和期待,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文艺作品成为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早已存在。但是后来现实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脱离现实、解构现实成为一些文艺作品的习惯表达,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其中有的是属于不同文艺流派的独特呈现,而更多则是由于文艺家对现实的不屑、冷漠和误解,导致缺乏关注现实的勇气和品性。一些文艺家认为现实主义就是政治文艺的代名词,关注现实就是贴上了政治标签。出于对政治的敏感甚至是反感,他们对现实主义敬而远之,甚至不屑一顾,转而推崇所谓的“纯文艺”,认为唯美是文艺的唯一本质、终极功能,将文艺与社会、历史、人文割裂开来,贬斥文艺审美之外的一切作用。于是热衷于凡庸的生活碎片的叙述,醉心于低俗、浅薄的表达,沉迷于人生种种黑暗、绝望、丑陋、龌龊的书写。关注“自我”,突出本能,一味追求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表达,不再描写深刻和崇高,不再表达理想和信念,陷入非理性的泥淖。
关注现实是一种创作态度,而不是政治立场。中国的文学艺术受政治的影响颇深。一段时间,文艺作品的真实程度变成了对政治真理的信仰程度,简单直白式的“宣教式”创作手法取代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呈现。一些文艺家深受其害。但是,政治永远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作为文艺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张扬文艺“美”的纯粹性,文艺必然迷失方向。把文艺同现实生活和美育教化完全对立起来,使文艺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文艺就只能由政治化的极端坠入非理性的深渊。而当文艺作品不再关注人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不再给人理想、信念和美好愿景的时候,最终,人民也会逐渐丧失对文学艺术的信任、崇拜和敬畏之心。
作为文艺家还应该理性的认识到,文艺家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永远不可能超离社会关系和历史的制约而绝对独立和自由。一味追求绝对独立和自由,其结果只能是与整个社会隔离甚至于对立,只能是自我孤立。社会发展需要一切美好事物的推动,人们生活需要一切美好愿景的支撑。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民期盼文艺家带来的不是过分渲染生活的苦难和丑陋。文艺家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发现、提炼现实生活的美,进而以美的创造为人们平凡的生活注入一缕生机,为精神的缺失撑起一个脊梁,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勇气和力量。文艺家要关注到这个现实,在现实中实现美的创造。  
《在现实中实现美的创造》
【小题1】下列关于“现实主义”和“唯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创作就是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创造展示美,来表达理想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B.现实主义同样需要去发现美、创造美,文艺和现实不应对立,而且文艺应该关注现实。
C.由于文艺家对现实的不屑、冷漠和误解,从而使现实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D.一些文艺家常将唯美、现实割裂,在自我、本能上下功夫,认为唯美是文艺唯一本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想感动人,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做到唯美,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读者。
B.人们对文艺的信任、崇拜和敬畏,取决于文艺作品是否给人理想、信念和美好愿望。
C.现实非政治,政治只是现实的诸多要素之一,文艺家不要因曾受其害就拒绝它。
D.不再表达理想和信念而一味追求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就易陷入非理性的泥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方法的现状来看,脱离现实,醉心于低俗、浅薄的表达,可能把文艺带入泥淖之中。
B.“纯文艺”的观点认为唯美是唯一的,这就易导致为了片面追求美,而排斥现实,脱离现实,抛弃现实。
C.政治永远只是现实的一部分,倘若文艺把现实看做政治,那么文艺就只能成为政治的教科书和传声筒。
D.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现实中供给人们精神食粮,因此他们也是精神缺失的脊梁,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