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飘飘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简捷),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沸沸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小题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练繁冗(rǒng)拖沓 言简意赅(gāi)
B.单薄(bó)描摩穷形尽像
C.刻划心理 汩汩(gū)滔滔 在所不惜
D.景阳冈(gǎng)冈子毛骨悚然
【小题2】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飘飘洒洒简捷纷纷扬扬
B.洋洋洒洒简捷沸沸扬扬
C.飘飘洒洒简省沸沸扬扬
D.洋洋洒洒 简省纷纷扬扬
【小题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比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B.《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C.东汉的许慎创作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D.“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如:缙绅士大夫。
【小题4】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63岁的朱清时第一次以南科大校长的身份出现在深圳公众面前,脸色红润、声音洪亮、自鸣得意;那时,距他从中科大校长任上退休恰好一年。
B.过度咬文嚼字当然迂腐,但中国人把中国汉字适度嚼一嚼,则大有必要。
C.河南一中学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被评为最有情怀的言简意赅的辞呈。
D.职工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保供销的精神值得赞扬,供销人员锱铢必较、分毫必争的采购降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值得称颂。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创新性,也要有流行性。
B.瑞典作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大受欢迎,很大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
C.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车费减倍。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D.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小题6】为弘扬汉字文化,穗城中学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为配合组委会的宣传,请你根据右边的漫画,给下面的内容续写一段文字,作为大赛的宣传语。要求:语言鲜明生动,句式整齐。
纤笔承传统,虽然书写缓慢,却能意兴悠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01:1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小题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小题2】(小题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历史上的汗血宝马(6分)
①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了一件威武的铜奔马,此马三足凌空,气势夺人,郭沫若将它定名为“马踏飞燕”。据考证,“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极品青铜器物,距今约1800年。这件铜奔马的原型,便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宝马。
②我国古代,曾将汗血宝马称为天马、大宛马(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记载,大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
③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使开始频繁来往于西域诸国,他们在贰师城见到了强健的大宛马,于是奏知汉武帝。嗜好宝马的汉武帝闻讯后大喜,特意铸了一匹金马,命使者送到大宛国,想用金马换一匹汗血宝马,结果被大宛国王拒绝,汉使也在归途中被杀。汉武帝大怒,派大将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国。大宛国人难以抵挡,于是杀了国王,与汉军议和,并同意向汉朝提供良马。汉军挑选了3000匹良马运回中原,但这些马经过长途跋涉后损失惨重,到达玉门关时仅余1000多匹。得到汗血宝马的汉武帝十分高兴,将“天马”的美名赐予汗血宝马。汉武帝还让汗血宝马等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山丹军马。从此,中原的马种得到改良,汉代的生产力和军队的装备也因此大幅增强。
④唐朝时,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嫁给了宁远(大宛)国王,宁远国王则向玄宗献了两匹“胡种马”(即“汗血宝马”),玄宗为两马取名为“玉花骢(骢,读cōng,一种毛色青白相间的马。)”和“照夜白”,它们还被画进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
⑤在古代,马是战争的利器。汗血宝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在游牧民族的征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成吉思汗时代,汗血宝马成为蒙古大军发动“闪电战”,横扫欧亚大陆的重要工具。
⑥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人们称之为“龙之友”和“龙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来描写“汗血宝马”。唐代李白有《天马歌》:“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⑦汗血宝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来,史料中已很难见到汗血宝马的名字,汗血宝马在我国几近绝迹。
⑧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小题1】文章开头从铜奔马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⑦⑧两段内容说明了什么内容?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说明的?(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王、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放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然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围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代私塾并非“世外桃源”
李爱铭
5年前被上海市教委叫停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重新开门,吸引了不少眼球。无独有偶,不久前在云南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在家教育”、私塾教育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代私塾是否能给教育一方“世外桃源”?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孟母堂”的独特,无非是其有别于一般学校的 “全日制现代私塾”标签。模仿古代私塾授课模式,“孟母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每天孩子们多数时间用来自学诵读中国古典经史、原版国外名著。这让不少家长感觉,此举是逃离了应试教育的新出路。因此,在孩子本该呆在中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阶段,宁愿每月出3000多元送孩子进去。也正因为此类“粉丝”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孟母堂”在被叫停之后能再揽生源,重新开张。
“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是家长的个性化、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大一统之间矛盾的产物。小到校服、午餐、春秋游,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外教聘请、课业和考试负担,家长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孩子在表演方面极具天分,但却因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被视为差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一些人文底蕴,但发展兴趣的时空有限……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国家课程要求、整齐划一,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需要。“众口难调”,部分家长“失望”之余,转谋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出路。这为“在家教育”、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其实,为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我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现代私塾”完全可以依法申办民办中小学办学证书,获得合法身份。但现实中,“孟母堂”等一来多以民宅为办学点、师资不规范,难达民办学校标准;二来坚持以“私塾”模式立身,不按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设置授课内容和模式,因此大多难逃“屡开屡关”的命运。一旦不行了,学生仍要回到正常的学校教育轨道。
而且,即便身在“私塾”内,不少孩子的学籍仍保留在原来就读的中小学,以备将来升学之用。可见,就读“私塾”,只是暂时逃避的办法。但在“私塾”中,压力和负担其实也难免:不求甚解的经典诵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教学方式岂不是更“填鸭”?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放任孩子是不负责任;但如果考核和比较,与一般学校又何异?更重要的是,暂时逃避之后呢?孩子长大后,仍要跟其他同龄人一起步入同一个社会。而社会早已从“孟母”时代步入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科学素养、数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只接受“孟母”教育的孩子,在没有“孟母”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生存?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的快乐现在和幸福未来似乎是个“两难”选择——“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人不甘;但“为了前途牺牲快乐童年”又不舍。上海已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批准创作假、创造平台让学生扬长发展、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家长们期望中的教育 “桃花源”,也许还是该寄望于在各级学校中一步步实现。
(摘自《解放日报》2011年9月16日 )
【小题1】下列对于“孟母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代私塾之一的“孟母堂”,5年前被叫停,如今重新开门,不仅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现代私塾的是与非的讨论。
B.“孟母堂”为逃避应试教育找到了新出路,原因在于“孟母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孩子们每天主要是诵读经典。
C.许多家长被“孟母堂”的“全日制现代私塾”标签所吸引,觉得此举可以让孩子远离应试教育的困扰,于是不惜血本送孩子进去。
D.孟母堂的独特的授课内容和模式,与现行国家课程要求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它不可避免要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反映了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矛盾。众多粉丝的追捧,成为其重新开张的动力。
B.现代私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因此我国鼓励现代私塾的发展。“现代私塾”完全可以获得合法身份。
C.从目前看,现代私塾拥有众多粉丝,但它的“先天不足”,诸如校舍、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它自身的生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D.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难免有放任自流的嫌疑;但如果进行考核,又会与一般学校同质化。这种两难选择,让现代私塾难以真正消除压力和负担。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但“现代私塾”要想走得长远,一是必须获得合法身份,二是必须考虑孩子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
B.家长让孩子就读“私塾”,并非没有后顾之忧: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但又不甘心孩子失去美好的前途。因此就读“私塾”只是权宜之计。
C.现代私塾看似能够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却无法提供孩子进入现代社会所需要科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等,这也是阻碍它发展的因素。
D.学校教育是可以实现家长们期望中的教育 “桃花源”的,上海在兼顾学生的个性需要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小题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B.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股子精气神就是老物件儿的灵气。
C.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
D.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就是老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样,却很难承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品。
B.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C.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D.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B.“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C.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D.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