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荷兰的天气预报基本可以简化为两种——雨或可能有雨。”这是荷兰人对于天气的直接感受。这样一个半面临海、四分之一土地低于海平面的西欧小国,阳光显得格外奢侈。不过,贫瘠的阳光并未阻挡荷兰发展太阳能的脚步,其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
荷兰小镇海尔许霍瓦德城南坐落着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小区——“太阳城”,这里家家户户屋顶都铺满太阳能电池板。太阳城的诞生,缘于实施欧盟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计划。小区除了周边三座风力机组提供能源外,最主要是5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为了得到更多阳光,太阳城中八成的房子是南北朝向。此外,小区建筑还采用大量节能建材和节能保温系统。不过,一座太阳能房子造价不菲,太阳城内一栋太阳小屋造价约20万——50万欧元(1欧元约合8.33元人民币),但这样一栋房子的生活成本却可能更便宜。
居民范·恩萨德太太介绍:“我们有两个电表,其中一个是太阳能电表,另外一个是普通电表。大多数清晨,太阳能电池板开始工作,直到晚上7点左右停止,这段时间我们使用任何电器都免费。让人更加兴奋的是,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存储进公共供电系统,年终由此得到一笔收入。”
荷兰虽然利用太阳能做零排放小区,但不容忽视的是,荷兰去年电能消耗总量近一成来自可再生能源,而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太阳能发电仅占0.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迈克尔·萨耶分析原因说,一方面,太阳能发电现有价格较贵;另一方面,较贵的价格意味着下降空间较大。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现在投资购买太阳能电池板,不仅要承担预期20年使用寿命是否可以实现的风险,还要承担新技术导致价格下降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太阳能发电何时能够赢得更多市场,将取决于何时能够获得真正的技术突破,而这一突破正在荷兰国内悄悄发生。
荷兰“太阳能之路”项目组研究成员的雄心壮志是用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在普通路面,建立高效、廉价的能源供应系统。项目组负责人德·维特介绍说,太阳光非常发散,所以需要很大的受光面。现在屋顶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做法需要突破,“道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荷兰道路面积是屋顶面积的两倍。”
为了获得更多太阳光,路面当然是越透明越好,然而对于这样技术,越透明也就意味着越光滑,路面阻力过小将会造成许多安全隐患。相关科研人员目前正在测试各种各样的玻璃摩擦力和硬度参数等,并将于今年开始进行试验性道路铺设。
荷兰物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介绍,光的反射对太阳能电池是大麻烦。现有太阳能电池面板采用的硅晶片的阳光反射率高达40℅,严重影响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根据新的研究成果,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纳米涂层。涂层中的纳米粒子是圆筒状结构,这些圆筒的几何尺寸恰好适合捕捉太阳光。此外,得益于飞利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可以将这一纳米涂层直接“印刷”到现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硅晶片上。这一切都意味着太阳能电池板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也将大大下降。
或许正如德·维特所说,“目前来看,太阳能的确很贵,但事情正快速发生变化,我坚信,太阳能将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太阳城”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城”里家家户户使用的能源全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
B.“太阳城”中的房子多为南北朝向,这样可以得到更多阳光,并且太阳能产生的多余电量可储存到公共供电系统,有助于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
C.“太阳城”屋顶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因此城中的居民在任何时候使用电器都是免费的,这就降低了生活成本。
D.“太阳城”让欧盟实施的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计划由梦想变为现实,它是荷兰目前太阳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实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太阳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取决于它能否直接降低自身发电的现有价格。
B.路面越光滑,越有利于获得充足阳光,提高太阳光利用率,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板更广泛地运用于路面铺设。
C.采用新型“印刷”技术在现有太阳能电池面板硅晶片上将纳米涂层直接“印刷”的做法,能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
D.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太阳能发电成本会大大下降,太阳能终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5 05:1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选自2011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的心愿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
D.“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的心态。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今天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会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今天形形色色“异文化”,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往往妄自尊大,现在容易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我们不只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还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D.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代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利·波特》断想
郭佳音
①《哈利·波特》的那种巨大的近乎天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实并不来自于玄妙的“魔法”,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②我读过全套书的英文原版,不禁为作者的语言倾倒——它确确实实是写给孩子的,而不是成年人嗲着嗓子发出的哄孩子声——干净,规范,带有一点口语倾向,充满成熟、美丽、浪漫的梦幻色彩;但成人读起来,也是那么自然,一点不显幼稚。故事发生的舞台也非常切近读者们的生活:一所与尘世隔绝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主人公哈利·波特在这所学校读书,经历着像任何一个十几岁孩子一样的学校生活,上课、下课、交朋友、谈恋爱,而且其角度非常准确,就像一个真正的学生所书写。相比较其他奇幻小说而言,格外了不起的是,作者能为“无米之炊”,在资料相对欠缺的条件下几乎独立地创造了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魔法世界。比如说,魔法师们使用的魔杖是有很详细的规定的,其中有若干个考察参数:长度、质地、内芯、柔韧度等,如哈利使用的魔杖是十一英寸、冬青木制成、凤凰羽毛杖芯。
③当然,对这部作品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作者那“跟拍”式的想象力。“跟拍”是电影术语,也就是跟镜头,是拍摄时适应动体的动作,好比在近距离拍摄汽车时,就要采取与驶车的速度相应的移动相机的方式,这会使周围环境的动态更加引人注目。罗琳的想象力最大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就在于“身临其境”,在于以这种“跟拍”式的视角充分表现魔法世界的神奇。这部作品的万能视角并不是“上帝化”的。她仿佛与我们一起用新鲜的眼神张望着这神奇、美丽,而有时又充满了悲伤和凶险的魔法世界,由于作者和读者间保持了一致和相对静止,她的描写也就越发生动可感。她写“三把扫帚”酒吧,读者就仿佛也身处那个温暖、热闹的环境,大口喝着美味的“黄油啤酒”;她写魔法部,我们也感觉到了庄严、忙碌一如现实世界的政府部门般的氛围;她写霍格沃茨学校中的“禁林”,让读者们也觉得神秘和一阵阵恐惧。她并不用“理所当然”来讲述一个陌生的故事,而是用耐心的、逐步的节奏来写作——主人公刚到霍格沃茨上学的时候,他不太了解这个魔法世界,我们也不太了解;当他已经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魔法的时候,我们亦对一切习以为常。这种想象力极富感染力,同时又是细腻的、没有进攻性和强迫性的
【小题1】文章第二段是如何体现《哈利·波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说“这种想象力极富感染力,同时又是细腻的、没有进攻性和强迫性的”么?(6分)
【小题3】文中的两处例证分别表现了《哈利·波特》一书的什么特点?两处举例有什么不同?(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他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李白乃以气夺人。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曹丕创作《典论·论文》时开始以气论文。此后在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的。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为他所不齿。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是前人不敢想象的。自然界的许多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海就是这样。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作大鹏。李白用以自比的大鹏,既不同于蓬莱的黄鹄,也不同于报晓的天鸡。那些鸟都丧失了自由,唯独大鹏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李白不甘心受礼教的约束,不屑于做一名皓首穷经的儒生,他甚至不屑于参加士大夫视为正途的进士考试,而欲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直取卿相,功成身退,依旧还他自由的身份。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他笔下那种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李白的求仙、饮酒也曲折地表现了这种精神。他厌恶世俗,向往仙境,想在仙境中求得自由。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等。
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根植于唐代的。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有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李白也经常写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选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可以统帅艺术技巧,使艺术技巧发挥更大的作用。
B.“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后又被引进文学理论。
C.“气”在我国出现很早,春秋时的《左传》就有了以气论文的记载。
D.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等都是“气”的重要内容。
【小题2】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李白诗歌“气奇”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D.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既尊重传统,不全盘否定,又勇于创新,不东施效颦,使李白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
B.李白的诗歌具有一股豪迈之“气”,这和贯通中外、南北,充满自信的盛唐文化密不可分。
C.李白诗歌中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大鹏形象,是作者渴望直取卿相、建功立业的自身形象的象征。
D.李白的山水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他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寄托在江河、峰峦之上。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一)。
司马祠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围绕游谒“司马祠”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小题2】第③段中的“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请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的“这是天问”中司马迁“天问”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