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格题。

一带一路涉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节选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B.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C.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也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D.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的多教派的国家。
B.一带一路文明圈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5 12:3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 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先秦《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属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中国人能视天下为一体,是因为拥有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
D.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和”“合”的含义解读为切入点,引入对“和合”理念文化内涵的阐释。
B.文章谈“和合”理念,由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意在证明中国人很早就有协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观念。
D.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阐述“和合”理念的道德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强调融合、和谐,可以说,“和……合”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
B.“和合”理念的“天下”观,滋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C.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和合”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仁”。
D.当代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和合”理念的精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亮了。因此,古人称“鸡能啼晨”为“司晨”。
B.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上至国君,下至百姓。
C.古人常以鸡鸣励志。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让不少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健身。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这与中华人文始祖禹舜有关。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专设“鸡人”掌管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
B.《易传》中说:“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可见古人视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
C.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这在《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
D.《拾遗记》中记载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能博逐猛兽,震慑妖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可见鸡文化由来已久。
B.“鸡文化”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今人受其影响就相对小了。
C.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也与鸡有关,因为“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就是鸭鸡。
D.古人称“鸡”为“德禽”,并赋予鸡“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所以在古人心目中鸡的地位高于凤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
B.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C.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
D.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述。
C.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艺方面的要求。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传世经典,它的作者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
B.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
C.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D.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和政策实践由来已久。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和政策主张,但其思想主旨是一脉相承的,即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来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均表明,它是一种损人害己、贻害世界的经济思潮和政策实践。

②经济学理论表明,只有在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扩大到进行专业生产成为必要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会出现。如果市场规模没有扩大到专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能够全部卖掉的程度,专业化分工就会停滞甚至萎缩,生产效率提升就会受到阻碍;如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会不断提高,自由贸易带来市场规模扩大,推动专业化分工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促进生产效率在世界范围得到提升。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市场分割,使国界成为市场规模扩大的制约,会导致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停留在较低水平,阻碍生产效率提升与世界经济发展。

③自由贸易无疑是国际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贸易保护主义旨在通过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阻止国外生产效率高且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服务进入本国市场。从表面上看,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了国内产业与就业安全,但实际上保护的是低效率生产,会造成商品或服务价格信号失真,使资源配置到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却因得不到足够资源而难以发展起来。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对被保护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影响,引起系统性的价格信号失真与资源配置扭曲。

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通过自由竞价方式达成交易,生产者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或服务赢得市场,消费者通过自由选择商品或服务组合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贸易保护主义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本国同等甚至质量较差的产品价格往往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由此造成的消费者福利损失往往远大于被保护产业获得的利益。此外,贸易保护还会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缓慢,其后果最终也要由消费者承担。

⑤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源自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代表性和包容性不够、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所导致的。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是十分荒谬的,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世界各国只有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和自由贸易体制不断完善,优化本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节选自2018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性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阻碍生产效率提升B.扭曲生产资源配置
C.损害消费者的利益D.导致经济发展失衡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济学理论表明,只要在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扩大到进行专业生产成为必要时,专业化生产者就会出现。
B.—个经济体的生产分工以及专业化程度停留在较低水平,会造成市场分割,使国界成为市场规模扩大的制约。
C.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国家,消费者购买本国同等甚至质量较差的产品的价格,总要比国际市场高一些。
D.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归咎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是错误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或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话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租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袒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
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
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
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软化作用。
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
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
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