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小题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
D.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5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明代在制度上继承了宋代不杀读书人的传统,言官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贬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进行延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的主观能动因素;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B.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C.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西方对官员的考核局限在公权力领域,私人领域不影响其职位与权威。
D.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B.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道德品质、政治素质、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C.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出身胥吏、曾犯奸贪,均不得担任言官。
D.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B.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
C.明朝有制度化的言官系统,整个言官群体也较好地发挥了劝谏作用和监督作用,因而明代的吏治比其它王朝较为清明。
D.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和地方政 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月中旬的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成为自然摄影师蜂拥而至的一个所在。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短暂而壮观的“火瀑布”景象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便会出现绚烂的“火瀑布”奇景,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为了捕捉下这一奇景,摄影师除了需要耐性外,还需要天气足够配合。
“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1973年,已故著名摄影师加伦·罗威尔首次拍到“火瀑布”的彩色照片。自此,每年前往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捕捉下这一视觉奇观,他们必须祈祷出现晴朗的天空,否则梦想就会化为泡影。《约塞米蒂摄影指南》作者迈克尔·弗莱表示:“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还存在类似瀑布。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40年前,摄影师只能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拍摄到人造“火瀑布”。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拍摄“火瀑布”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他们一直在寻找最低的光照角度,此时的阳光能够为马尾瀑布染成彩虹色。
黄昏时分,马尾瀑布后边的花岗岩反射阳光,形成“火瀑布”奇观。这种奇观每年都会出现,大约两周后消失,颜色的亮度每年都不同。身为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安瑟·亚当斯艺廊摄影指导的弗莱说:“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你能够拍到令人吃惊的金黄色或者红橙色。”
拍摄完美的“火瀑布”既需要运气,也需要找准时机和大自然的配合。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会出现。2012年的降水量较少,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马尾瀑布便成为瀑布家族的超级明星,让优胜美地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羡慕不已。马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落体瀑布之一,流水撞到花岗岩时的落差达到457米,而后又下落152米。“火瀑布”在黄昏前后出现,可持续大约两分钟。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主路是最佳的观赏地点,摄影师经主路进出约塞米蒂谷。
最近的风暴和降雪让马尾瀑布“复活”。约塞米蒂公园的官员希望瀑布奔流的景象能够一直持续到2月24日。通常情况下,2月24日是能够看到“火瀑布”的最后一天。
【小题1】下列对“火瀑布”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
B.“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
C.每年都会出现,大约两周后消失,颜色的亮度每年都不同。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能够拍到令人吃惊的金黄色或者红橙色。
D.马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落体瀑布之一,流水撞到花岗岩时的落差达到457米,而后又下落152米。
【小题2】下列对“火瀑布”形成条件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季节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可能出现。
B.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
C.降水是“火瀑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
D.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但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类似瀑布。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B.拍摄人造“火瀑布”需要具备很多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
C.当季节、水量、天气等所有条件都具备时,马尾瀑布便成为瀑布家族的超级明星,让优胜美地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羡慕不已。
D.最近的风暴和降雪让马尾瀑布“复活”。约塞米蒂公园的官员希望瀑布奔流的景象能够一直持续到2月24日。幸运的话,如果冬季降雪量充沛,12月份还有看到的希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哲学家、艺术家、圣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形而上①的追求。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他们都看作哲学家,因为他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哲学要做的事情,即阐释人生的意义。尼采说,通过他们的出现,“从不跳跃的自然完成了它唯一的一次跳跃”,即实现了“对于存在的伟大解释”。
自然产生哲学家的用意是要阐释人的生存之意义,哲学家应当不辜负自然的重托,负起这个使命。尼采发现,在他的时代中,只有叔本华是负起了这个使命的。他说,叔本华的伟大之处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它的完整的意义”。
对于生命之画的完整意义的阐释,不能靠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必须凭借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就是这样。这样建立的哲学,“尽管一开始也只是为了自己;但通过自己最终是为了一切人” ②。相反,那种空洞说教或抽象演绎的哲学,在人生启迪上对任何人都不会有价值。叔本华最后找到的拯救之道是弃绝自我、听天由命,尼采对此并不赞同,后来还不断地予以猛烈抨击。 
与叔本华形成对照的是那些“冒牌哲学家”,他们舍本求末,致力于详尽地研究生命之画所用的画布和颜料,而不是理解画本身。人们看到,“在哲学的大厦中,他们立刻就陷在那样一些地方了,在那里他们得以博学地赞同和反对,得以苦思、怀疑和辩驳”③,而对大厦的整体状况却毫无了解的兴趣。
按照哲学界相当一致的看法,康德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似乎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人的认识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因此,在康德之后,哲学向何处去便成了问题。尼采对此有深刻的感知,他说:“对真理的绝望……这一危险伴随着每一个以康德哲学为出发点的思想家。”康德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影响,使得“一种具有腐蚀和瓦解作用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④得以流行。康德哲学引起了他们严重的心灵危机。例如,和康德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克莱斯特,读了康德哲学之后,说自己 “最神圣的内心深处”被这个思想刺伤了,发出了痛彻心肺的悲喊:“我的最高目标沉落了,我一无所有了。”
尼采自己也是因康德哲学而对真理感到绝望的人,但他不甘心停留于绝望,而要怀着这绝望继续前进,即使明知对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认识之不可能,仍要为世界和人生寻找一种形而上意义。在这种心情下,从康德哲学出发而仍然试图给世界和人生做出整体解释的叔本华哲学对尼采就有了一种向导的作用。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竭力向人们解释这幅画的悲剧涵义,创建了他自己的哲学。
(选自周国平《<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译者导言》有删节)
注:①“形而上”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包含做人做事的原则。②③④引自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小题1】下列关于“生命之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叔本华没有辜负自然的重托,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人的生命完整的意义。
B.叔本华对“生命之画”完整意义的阐释是从他自己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开始,不是靠抽象的逻辑推理。
C.叔本华最后的哲学研究背离了“生命之画”,弃绝自我,听天由命,尼采对此并不赞同,后来还不断地予以猛烈抨击。
D.“冒牌哲学家”致力于研究“生命之画”中的局部细微的东西,不是对“生命之画”做整体理解。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关尼采的哲学思想或认识的一项是
A.哲学是由客观自然提炼出来的,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解释,需阐释人的生命意义。
B.哲学是给世界和人生做出整体解释,最先是为了自己,再通过自己最终服务所有的人。
C.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竭力向人们解释生命的悲剧涵义,为世界和人生寻找一种形而上意义,创建了自己的哲学。
D.康德“认识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的哲学思想,使得诗人也对真理感到绝望,内心崩溃,使“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得以流行。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之所以认为艺术家、圣人是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是以不同的形式阐释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类的规律,做哲学要做的事情。
B.康德实现了在哲学上的彻底的变革,在康德之后,哲学迷失了发展方向,引起了思想家们严重的心理危机。
C.康德哲学对德国诗人克莱斯特的心灵伤害巨大,摧毁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诗人对康德哲学极其痛恨。
D.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解释生命之画,创建自己的哲学,认为对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认识并非不可能。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如果以故事长度与曲折程度来衡量小说文体成熟与否,那么,笔记体小说与传奇体小说自然就分出了高下,传奇体小说成了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文体。此说大概亦与鲁迅相关,鲁迅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送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鲁迅的总结是精确的,“粗陈梗概”与“叙述宛转”很好地概括了两者故事形态的特性。而对两者之优劣比较,鲁迅则比较审慎,仅以“演进之迹甚明”加以表述.今人则又一次放大了鲁迅的判断,将“故事”及其长度、曲折视为判定文体高下的准则,认定传奇乃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最早的成熟形态,而将以往的小说文体统统归入尚在孕育中的小说文体胚胎。20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用西方的“短篇”,“中篇”和“长篇”来为古代小说分类,据此,那些“丛残小语”、“粗陈梗概”式的笔记体小说则难以归入。如何对待“故事”,不同小说文体有不同规范。古代小说大致形成了两种故事观。一种以笔记体为代表,其“故事”其实是某种“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语行为,或是得之传闻的神怪之事;事件叙述方式是“记录”。一一随笔栽录,不作点染。因而笔记体小说的“故事”不求完整曲折,往往是一个片段,一段言行,一则传闻。另一种则以传奇,话本和章回体小说为代表,其“故事”就是有首尾、有波澜的完整情节。两者之差异可谓大矣,难作相互比照,更不能强分轩轾,以彼律此,谁能说《世说新语》在文体上还不成熟而仍处于孕育状态呢?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笔记体小说的特点。
【小题2】画线句中的“相关” 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
【小题3】这段文字中,作者指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中的什么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所谓富民阶层,是指中唐至明清时期逐渐崛起并持续发展壮大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经营农业为主、兼及工商的各行各业的致富者。富民虽占有财富,一般也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并不享有政治特权。所以,富民阶层既与占有财富的官像阶层有着显著不同,又与同属于“民”的自耕农、佃农阶层存在明显差异。
中唐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原来按照政治权力等级分配土地等社会资源的既有体系被逐渐打破,整个社会趋向于分化成富民和贫民两大阶层。至宋,富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广泛的社会群体。这个数量较多、富有貲财且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体,实际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中间层,成为宋以后阶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核心。
蒙元政权入主中原,并未对既有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关系造成太大的破坏,因而也没能从根本上阻碍宋以来富民阶层的发展态势。相反,由于其“政令疏阔,赋税宽简”而得以赓续和壮大。明清之际,能有一部分富民个体蜕变为独立的士绅阶层,当与富民作为一个整体发端成长于唐宋、延续壮大于元代密切相关。
富民阶层在宋元时期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就造就了一个沉潜于乡村社会的普通士人群体。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一旦崛起,必然追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富民阶层也不例外。他们追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主要有科举入仕和加强与官僚交往甚至联姻两种途径和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富民阶层“士绅化”,即一部分富民逐渐获得了政治特权,或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受到宋代选官“员多阙少”和元代长期停废科举等历史条件限制,能通过科举等方式成功晉升官宦阶层的富民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富民依然只是并不享有特权的普通士人身份。
明清时期国家规定,只要考取生员以上功名者就可享有政治特权,富民获得身份保护的人数由此而大量增加,从中分化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士绅阶层,发挥着比普通富民士人更大的社会作用,标志着“富民社会”发展到其最高阶段——士绅社会。而宋元时期流向乡村社会的士人群体,从严格意义来说,还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社会阶层。因为其中既有退闲官员,也有主要源自于富民的普通士人,就其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影响与作用而言,前者单个个体可能更大,但后者更为普遍深入。所以宋元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推动力量,实际依然主要是非身份性的富民民阶层。而以享受政治特权为共有特征的士绅阶层成长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主力军,则是到明清社会才得以最终实现。
(摘编自林文勋、薛政超《富民与宋元社会的新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营农业、工商业为主的致富者。
B.宋元时十期,大部分富民的身份依然只是普通士人,并不享有特权。
C.明清时期,富民只要是童生即可享有政治特权,士绅阶层就从中分化而来。
D.宋元时期,退闲官员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影响和作用较普通富民士人更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了富民阶层由中唐至明清崛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推动力量的过程。
B.作者论述了宋元时期富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主要是社会经济关系推动而得以长期演化与承续的结果。
C.文章主要论述富民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发展状况,肯定了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富民阶层在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区别在于后者从中分化出独立的享有政治特权的士绅阶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朝廷“政令疏阔,赋税宽简”,富民阶层的影响和财力远远超过两宋时期。
B.宋元时期,富民阶层提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科举入仕和加强与官僚交往。
C.明清之际,部分富民个体蜕变为独立的士绅阶层,与富民群体前后不间断的演变密切相关。
D.宋元社会,尽管主要是非身份性的富民阶层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但他们仍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