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特点,有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的基础上,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其中,融入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集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了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且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随后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制作,这些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人们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C.米芾的《砚史》对从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超过了宋代雕刻、书法艺术的成就。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文人爱砚,就如武士爱剑、美人有镜。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士大夫讲求砚台品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了丰富的砚文、砚诗。
D.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能引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敬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雅士,能将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
C.“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作者意在表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D.宋代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与历史研究、审美与工艺、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传播它是我们的责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8 05:3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字面上解释,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智能的研究和模仿。查阅人工智能的概念,与许多的重要概念相类似,目前学界尚无比较权威的公认定义,但依然达成了以下共识:其一,在人工智能大发展前的漫长岁月中,人工智能首先被定义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交叉边缘学科,这些概念解释更加强调它的学科属性;其二,定义均强调其具有利用计算机研究和模拟人类智力活动规律的性质。
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社会应用的日趋广泛,它的概念阐释也就从单纯的学科属性向外延展,人工智能不但被解释为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而且开始被看作是将人脑研究与认识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系统,更多地强调了其应用性。有学者提出,认识论的研究给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人工智能就是包含了进化的认识论、自然化的认识论、认知科学、认知的神经科学以及社会化的认识论在内的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应用。还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特指计算机系统所具备的,像人一样合理思考和行动,完成原本只有人类依靠智慧才能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源自数理逻辑,通过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建立起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系统。联结主义学派强调,人工智能就是源自以人脑模型研究为典型的仿生学,通过神经网络及网络间链接机制以及学习算法,建立起的基于人脑的人工智能系统。行为主义学派则提出,人工智能就是源自感知和行动,通过智能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与适应,建立起的基于“感知一行为”的人工智能系统。
梳理上述概念及阐释,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内涵。首先,人工智能源自人类智能。其次,它具有以计算机科学研究为主轴,以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性质。再者,它也经历着从长期固于实验室研究到广泛社会应用的变化过程。这些基本内涵揭示了一个事实——人工智能涉及错综复杂的人机关系。
(节选自毕宏音《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影响新态势及其应对》)
【小题1】根据文意,对文中“人工智能”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工智能,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是,研究者也形成了一些基本一致的认识。
B.关于人工智能,目前公认定义为“它是一门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人脑与认识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
C.对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目前有许多学派都从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D.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同计算机、哲学、数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密切关系,涉及错综复杂的人机关系。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交叉边缘科学,人工智能具有利用计算机研究和模拟人类智力活动规律的性质
B.学界对人工智能概念的阐释,随着其社会应用的日趋广泛,关注点从单纯的学科属性向外延展,发现它是人脑研究与认识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C.符号主义学派、联结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都对人工智能的起源进行了探究,做出了各自的解释。
D.作者在搜罗各家解说的基础上,掘微探幽,从起源、性质、外延等三个角度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做了解说。
【小题3】节选的这三段文字,具有“文献综述”性质。请你简要概括出做文献综述的两条基本要求或技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稷下先生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
余英时
稷下先生的“不治而议论”也足以说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不治”表示他们“无官守”,即不在官僚系统之内,易言之,即不是君主的臣下而是“师”或“友”。“议论”则是今天所谓的批评。《左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之“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论语》“庶人不议”及《孟子》“处士横议”之“议”(《孟子·滕文公(下)》),都是很明显的例证。“士”有议论的传统自周代已然。所以《左传》有“士传言”( 《左传·襄公十四年》)之语。但是把知识分子和批评完全等同起来,并由官方正式加以承认,则始自稷下。更重要的,这些知识分子都是以自己所持之“道”,来批评时政的,因此《淮南子》才说儒、墨“裂道而议”。另一方面,刘向《新序》说“稷下先生喜议政事”(《杂志第二》)。《盐铁论》则说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论儒》)。这便证明稷下先生的批评确是专以“政事”“国事”为对象的。
我们知道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各国君主都争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这当然也是知识分子获得普遍重视的一大原因。但是这个原因却完全不能用来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盛况。这些稷下先生既“不任职”,自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事实上,他们都是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才受到君主的师礼待遇的。孟子言必仁义固不待言,其余我们所知的稷下先生如彭蒙、宋钘、尹文、慎到、田骈等也都是各学派的宗师。他们正是《庄子·天下》篇和《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裂道而议”的人物。晚期的稷下先生如荀卿、邹衍也依然是以“道”起家的。以邹衍而论,他观阴阳消息,论五德终始,提倡一种新的“天道”。因此当时有“谈天衍”之号。这种“道”显然与富强无关。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战国君主的“尊师重道”主要只说明一个问题,即政统需要道统的支持,以证明它不是单纯地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更重要地,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这个历史阶段中,几个主要国家如齐、秦、魏(梁)、赵、燕等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图。他们当然更需要在武力之外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了。梁襄王和孟子关于“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番讨论便透露出此中的消息。但由于当时的政统和道统都没有“定于一”,所以不但各国君主争礼不同学派的领袖,而诸子百家也莫不竞售其“道”以期获得“正统”的地位。
司马谈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一句很有根据的论断,必须从当时“道”与“势”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去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直接系乎治道,固不待论。名家与阴阳家则代表早期逻辑与宇宙论方面的思想,何以也与治道有关?荀子明明批评名家“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迁也说阴阳家“闳大不经”(《史记·孟子荀子列传》)。今此二家著述多散佚,我们已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则是他们确都曾努力把自己的“道”和“治天下”联系起来。所以邹衍的学说“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上)。公孙龙自称“少学先生之道,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庄子·秋水》篇引)。刘向《别录》也记名家“论坚白异同,以为可以治天下”(《汉书·艺文志》注引)。无论名家与阴阳家是否真有助于“治天下”,他们如此宣说却透露出当时知识界的一种动态,即“道”的一方面也同样有迁就“势”、配合“势”的情况。孟子坚持不应“枉道而从彼‘势’”(《孟子·滕文公(下)》),便是针对这种历史背景而发的。
(节选自《士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特点的一项是
A.稷下先生的独立批评得到官方认可。
B.稷下先生是指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论道的知识分子群体。
C.稷下先生以自己所持的学说来批评时政。
D.稷下先生专以“政事”“国事”为批评对象。
【小题2】下列表述最能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盛况发生原因的一项是
A.君主重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
B.稷下先生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于是收到君主的师礼待遇。
C.有统一天下雄图的大国需要在武力之外另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来支持政统。
D.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关乎治道。
【小题3】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稷下先生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因为他们不担任官职。
B.稷下先生所论之道与富国强兵无直接关联。
C.诸子百家竞售其“道”以期获得“正统”的地位是“裂道而议”的重要原因。
D.孟子坚持不应“枉道而从彼‘势’”,表明孟子有迁就“势”、配合“势”的倾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散”又姓“文”。“散”的涵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论说、颂赞、书信、铭文、碑文、杂记、笔记等,“文”的涵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涵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的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出大胆出新和多元化发展趋向。对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与中国古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题材领域,则狭隘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在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局限了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当代文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当下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的经历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的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它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在情绪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小题1】下列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既呈现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美、趣、理。
B.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
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更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的抒写人生内蕴的精纯文学性作品。
D.散文应是融会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体裁样式。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对散文“散”的理解的一项是
A.“散”是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自由、随意挥洒,自然发展。
B.“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
C.“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事、景、社会、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干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
D.“散”是行文的有序,或是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是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
B.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使得散文体式繁杂。
C.“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所造成的。
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结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
徐鹏飞
当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小说家本人往往会陷入一种悖论式的处境:影视作品成功了,小说家应该分享多少荣誉?影视作品失败了,小说家应该承担多少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小说家的态度既决定着小说家的“幸福指数”,也考验着小说家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好莱坞,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最先触及的两个重要价值,就是名与利。改编深入人心的著名文学作品,是影视向文学借名;改编内容独特的当代作品,是影视作品有可能替小说家扬名。而改编之前,影视向小说家支付的改编权费用,则是影视的风险投资和小说家的“利”。如果有小说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和权利;如果有小说家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也同样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与权利。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品格比较和道德批判,因为,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小说内容的选择和影视时尚的选择。但在这两者之下,却存在着另外一种需要批判的态度,就是那种对影视改编有可能带来的“名利”进行疯狂追逐的态度,这种情况大家所见甚多。
在影视作品成功之后,小说家“诚实且谦逊”的态度就显得很重要了。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许多人的智慧和劳作,需要每个参与者为这部作品添砖加瓦,还要在幸运地避开所有常规的风险和所有出乎意料的危机之后,这部作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都是危机四伏的长途冒险,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影视作品非常稀少的主要原因。面对成功的影视作品,原创小说家自然而然会享受到一种特殊的荣耀,或者恭维——是小说这粒种子长成了影视作品这棵大树,没有种子就没有这棵大树。在这个时候,“诚实”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小说家坚持认为自己的小说原本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影视作品仅仅是树上的果实,这种态度就有可能是“资讯缺乏造成的认知失真”,或者是傲慢。当然,对古代名著荒唐的改编或对当代作品全无丰富和提高的拙劣改编,确实会糟蹋了原著,此时小说家有理由不满乃至愤怒。不过我相信,如果小说家了解到影视作品从改编、拍摄、后期制作,一直到公映或播出的全过程,他就有可能收敛怒火,开始尊重影视工作者所做的艰辛劳动。当然了,从另外一种角度讲,如果影视工作者故意贬低或忽略小说家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小说家努力维护个人权益,这也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此时,是影视工作者不诚实,或者是“资讯缺乏造成的认知失真”。毕竟只有编剧对原作最熟悉,许多导演和演员只读剧本,没时间看原著。
不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都很重要。毕竟有许多读者,特别是其他的影视工作者在看过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之后,会对原著产生兴趣,开始购买并阅读小说家的原著和其他作品。即使影视作品改编很失败,但仍然会有影视工作者和读者为了工作需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也找来原著和小说家的其他作品阅读,这两种结果都是对小说家的褒奖和补偿。
【小题1】下列与原文内容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原著对影视改编有重要影响,小说家分享改编成功的部分荣誉或者自觉承担改编失败的部分责任,都在情理之中。
B.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好莱坞,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最先触及的两个重要价值就是名和利,即谁给谁带来名,谁给谁带来利。
C.如果有小说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表明他对改编这种追名逐利的行为反感,这样的小说家是值得肯定的。
D.如果有小说家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既可能是小说家本人的选择,也可能是小说内容的选择和影视时尚的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影视作品的成功失败,小说家的态度决定着小说家的“幸福指数”,也考验着小说家的价值观。
B.改编深入人心的著名文学作品,是影视向文学借名;改编内容独特的当代作品,是影视作品替小说家扬名。
C.小说改编之前,影视向小说家支付的改编权费用,就是影视改编者可能带来的“利”,所以小说家疯狂追逐。
D.面对成功的影视作品,小说家会获得一种特殊的荣耀,并自豪地说没有小说这粒种子就没有影视作品这棵大树。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有许多人为作品添砖加瓦,并幸运地避开所有常规的风险和危机,这部作品的改编就一定能成功。
B.因为每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都是危机四伏的长途冒险,所以,大多数小说家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
C.即使影视工作者糟蹋了原著,对作品全无丰富和提高地进行改编,小说家也应该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不应该不满乃至愤怒。
D.影视作品上映或播出之后,会给小说家带来阅读补偿,所以,无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小说家都应有诚实与谦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