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小题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
【小题3】理解第⑦段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4】综观全文,文题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涵义丰富,请简要探究其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7 05:3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孟子》七篇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爱”的基础上,孟子将仁爱的范围从“亲”推广到“民”,又扩大到“爱物”的领域。“仁”是爱人,但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故“爱”育之,这是“仁民爱物”。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将“物”纳入了生态伦理思想中来,表达了对“物”的同情。孟子认为君子对于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提倡关心动物、保护动物。而正是这种承载万物的情怀、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形成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动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主张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时养”的思想。孟子劝告人们不要用缎密的网打鱼,以留下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砍伐木材要遵循规定的季节,循自然之性,以满足继续利用的需要。孟子教育人们,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因此一定要顺应规律,不要试图破坏规律。再者,人们必须依据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适度地获取生活资料,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走向末路。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孟子在强调“以时入山林”同时,还着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取用有度,而且要尽量减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即孟子所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孟子思想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而重温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社会的生态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孟子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时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保护自然,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摘编自《<孟子>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物可以不用仁但需要有爱,而对人则需要用仁,物可以养人,而人则需要关爱,这属于孔子“仁爱”的思想。
B.孔子认为,应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孟子在此基础上将“物”纳入其思想之中,表达了对“物”的同情。
C.君子对动物要有恻隐之心,关心和保护动物,体现承载万物的情怀和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这契合孟子生态伦理思想。
D.孟子提倡“时养”,让人们不要用密网打鱼,留下池塘中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启示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中的语句分析了“仁”和“爱”的关系,阐述了“仁民爱物”的具体含义。
B.文章第三段指出了儒家两圣孔子和孟子在生态伦理思想上的贡献,并引用了《孟子》中的语句加以论证。
C.文章第四段还是从《孟子》中的语段切入,引出孟子主张“时养”思想这一观点,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D.文章第五段用《孟子》中的语句跟前文相比较,提炼出“养护”这一关键词,以作为本段的分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物”和“爱人”都有伦理学的价值,孟子将仁爱的范围从“民”扩大到“爱物”的领域,这是一种发展。
B.“不违农时”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言论,体现了“时养”的思想,这十分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神态建设。
C.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取用有度,否则将破坏生态环境。
D.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离不开“养护”的思想;而“时养”让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尽量不要向自然索取。

同类题2

历代儒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和阐述。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但儒家人生哲学的确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孔子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不但耍有一定的能力和才气,而且还必须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人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就孔子个人来说,他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即使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并为之艰苦努力。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
当今,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吏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摘编自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人生哲学包含着丰富、深刻、睿智的哲理,历代学者对它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正面解读。
B.儒家倡导的人生哲学以“志”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并认为人生多方面都是由己不由人的。
C.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是对儒家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与孔子所讲的“立志”没有本质的差别。
D.社会理想即政治理想,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预期以及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证儒家人生哲学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下文阐述开掘其现代价值奠定基础。
B.文章大量引用儒家学者的语言,一方面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说服力。
C.对于理想志向这一分论点,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但重点是阐述理想志向的当代含意。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论证层次清晰,有条不紊,便于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力、才气以及坚定的人生理想和志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保证,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B.生命不息,积极进取,体现的是儒家人生哲学中人要有主观能动性,是由内而外的进取精神。
C.社会要求进步的客观性使得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成为必然要求,而儒家思想成为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做出贡献的人,与儒家思想的精华有着重要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用去颠覆秩序,以便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和灵感,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④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质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那人们还能思想吗?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⑤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然而现代观念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所以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且无效的。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节选自赵汀阳《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问题指解决并存于现代和未来两时空中新老问题时所产生的问题。
B.中国问题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来声誉大挫的问题。
C.中国问题指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们不要去颠覆旧秩序的问题
D.中国问题指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里看到的无思想状态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首先说明中国一脚踏着现代而另一脚踏进未来,既在建构现代性又参与建构世界未来,然后指出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问题,从而引起下文议论。
B.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陈述思维失效的典型环境,接着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现代思维不再实用于新游戏,最后引用纳西姆言论来证明,并指出他的反脆弱思维应该更有效。
C.③④段与②段构成对比关系,③段指出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绝思想,④段指出由于没准备好思考所以现代观念被当作救命草。
D.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且无效的观点,若用现代性理解全球,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思维对于今天的中国问题容易受挫就是因为它遇到了现实挑战时非常脆弱。
B.人们因为要维持既得的收益所以在一个时代终结时被迫进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复述已有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往往会把强加于人的宣传变成舆论接受的专制。
D.本身没有错误的现代观念它体现着现代的伟大成就并且对于现代游戏非常有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了“易简理得”的智慧,在这一智慧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立象以尽意”概括了绘画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而是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这就形成了一股“尚简”之风。最突出的代表如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尚简不是简单、浅显,是简约超然。这种“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的效果是怎样获得的呢?关键是“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目录》)。
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至易至简,然生生不息,造就天下万物。《老子》说过“道法自然”。可以说“阴阳”是“自然”之所以然的核心。没有“阴阳”,自然只是一个空洞之物,无从措足。有了“阴阳”,“自然”才落到实处。归根到底无非是“阴阳”两个,极其易简。有了“阴阳”,万象就自然而生。张彦远指出,物象万千,其间却并没有任何繁杂的工序,“不待五色而綷”。万紫千红,无非“阴阳”两个变化出来。自然而然,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如果费尽心机,试图把天下万象一一装饰出来,“吾生也有涯”,永无止境。因此,绘图要想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有像造化自然一样,握“阴阳”而循“易简”,以至“天下之理”。而真正体现“阴阳”的,不可能是“丹青五彩”,只能是水墨。墨黑纸白,一阴一阳,妙合自然。方可“神功独运”,应付无穷。这就是所谓“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反之,“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这段话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依据。把“易简”原则推为绘画的至上原则,也就把水墨山水画推到了画坛至尊的地位。水墨山水自身的“得之自然”,让它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水墨之意义,不仅在于它“运墨而五色具”,更在于它“得意”,得造化无穷之意,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获得形而上的领悟,感受宇宙生生不息的真意。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绘画史上那么推崇王维的泼墨山水,并将其奉为一代宗师。明代的“吴门四家”,以及集大成的董其昌,无一例外地都以水墨山水画著称于世。
如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对王维的最高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什么画以诗意为工,诗以画意为尚。苏东坡另一首诗更巧妙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好一个“天工与清新”,一语道破了天机。无论画与诗,在中国人眼里,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是要“以天合天”(《庄子·至乐》)“得之自然”,超出象外,得其环中。立足“易简”,追寻宇宙人生无限的生机和意蕴。
(摘编自杨震《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尚简之风》)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尚简”的一项是(   )
A.王维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分浓淡不同的层次,代替青绿颜色,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他的画虽用色单一,随意而自然,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B.董其昌的山水画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之中,他的画柔中有骨,拙中带秀,清隽雅逸,在当时声望显著。
C.齐白石的水墨画在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专长花鸟,力健有锋,极为精细;尤工虾蟹、蝉、蝶、鱼、鸟,墨黑纸白,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D.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把中西方绘画艺术融合得最为成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的“易简理得”的影响,中国画崇尚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
B.“尚简”不是简单、浅显,而是简约超然,“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都具有代表性。
C.“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的依据。
D.水墨山水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源自它自身的“得之自然”,“运墨而五色具”,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感受宇宙的生生不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重在追求内在的品质。苏东坡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了中国画家的艺术追求。
B.张彦远认为绘图要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能遵循“易简”,摒弃“丹青五彩”,巧用墨黑纸白,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国水墨画家的认可。
C.中国绘画史推崇王维的山水画,将其奉为一代宗师,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分说明他的画画面美丽,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具有诗歌的美。
D.在中国人眼里,无论画与诗,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尚简”之风代表了中国艺术界对宇宙人生无限生机和意蕴的追寻,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笔墨
中国笔墨里有玄之又玄的东西,这是道家“冲虚”要义决定的。《老庄》之前的文章,譬如甲骨文的卜辞与《尚书》之类,一味写实。写实是中国笔墨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中国文章里第一次出现游戏笔法。写实与游戏,是中国文章的阴阳决,我们可以用墨戏两个字来说中国文章。
虚与实的结合让中国文章有了风致。好的文章不过一段风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正是风致。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便是风致之美。风是风容,致是举止,好的文章,风容卓绝,举止从容。
《老子》第一次让中国笔墨走到一个极致。中国文章是有颜色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以先秦文章为例,《老子》是焦墨,间或用浓淡之墨;庄子是清墨,间或用焦重之墨;孔孟是浓墨,偶尔有清淡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处便是;韩非子与墨子是重墨,焦墨与重墨也夹杂其中;《诗经》是淡墨,也并非一淡到底,沉痛之陈,笔力下得深下得重。
司马迁写《史记》,焦浓重淡清,五墨共舞。笔墨中兀自有游戏笔法。篇篇《本纪》,左右逢源,自有一股风流。
游戏笔法是不是小说家言?司马迁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左丘明是靠在先秦槐树下解衣盘礴的说书人,将《左传》当小说读,更有意味,也更懂中国笔墨。先秦诸子都有小说家面目,庄子、韩非子、列子,他们的寓言谆谆之心兔起鹘落。谆谆之心可谓中国笔墨的暗纹,即便是《战国策》。
《左传》的笔墨是跳跃的,或者说是雪地上的足迹。北方平原雪地上的足迹,伸得远,凌乱且有章法。《史记》是楷书法则,《左传》大量留白,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史记》的笔法绵延不绝,后世文士时有所宗。《左传》用笔险,如短兵相接,赤膊上阵,非勇士莫能为也。除了王安石、陆游几个人外,中国的文章家没有承接《左传》的文脉,实为极其可惜。
汉赋几乎字字浓墨,仿佛金农的漆书。金农用墨自己特制,写出来的字黑极,且格外润泽。中国古代书家,自己制墨的大有人在,中国笔墨最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汉赋最为人诟病的正是缺乏自己面目。汉赋浓墨重写,字字斟酌便句句游戏。汉赋的刻意铺排,就是文人的游戏。好像大家在公共场所赋诗饮酒一般,手脚放不开,写来写去,都是应酬之作。汉赋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读它的人却不多,因为空洞无物,让文章少了落脚点。
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雄浑磅礴,但没有后来魏晋人下笔美丽,说到底还是汉朝文章墨色单一了。
汉赋太过于苦心经营,一到魏晋,中国文字之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所谓动若脱兔。庾信《行雨山铭》四句:“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周作人说:“他们写文章是乱写的,四句里头两个花字。”
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所谓生香真色人难学也。六朝文章,好在抒情。建安年间,曹丕兄弟的书札,忆宴游的愉乐,悼友朋的长逝,悱恻缠绵,无不胜情,开了六朝文的先路。六朝人崇尚清谈,五胡之乱后,士族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
苏东坡的《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玄之又玄,但却是众妙之门。《赤壁赋》的出现,让中国文章多了厌世的笔墨。但厌世不轻生,苏东坡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教影响,他的文章里恐怕要损失些好看的字面,也会多一些韩愈、王安石的东西。《赤壁赋》的意义,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味。我不说之前的中国文章缺乏山水韵、水墨味。汉赋有山水韵,缺乏水墨味。六朝文章有水墨味,缺乏山水韵。
(选自胡文峰《散文选刊》2014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笔墨”的有关内容,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笔墨的基础是写实,但直到《老庄》,出现游戏笔法,虚与实相结合,中国笔墨才走到一个极致。
B.“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孔孟文章浓墨中有清淡,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显风致之美。
C.汉赋浓墨重写,刻意铺排,几乎字字浓墨,如同书法家特制的笔墨,注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因而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
D.《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韵。这得益于苏东坡受了佛教的影响。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将中国文章比作中国笔墨。分别写道中国文章在《老庄》之前,一味写实;《老庄》开始,不再一味求实,出现游戏笔法;而虚与实结合,中国文章有了风致。
B.文章第四段开始至文章结束,分述了先秦诸子、《史记》《左传》、《汉赋》、六朝文章等中国文章的笔墨特点,并分别交代了它们在笔墨艺术上的得与失。
C.司马迁写《史记》运用了小说家笔法,自有一股风流。先秦诸子寓言都运用了这种笔法。
D.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虽雄浑磅礴,但不及魏晋人下笔美丽,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文章刻意铺成,墨色单一了。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笔墨跳跃,运用的是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的笔法,大量留白,用笔险,因而中国的文章家没有人承接其文脉,作者对此十分可惜。
B.作者认为,庾信“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并非如周作人所言“文章是乱写”,而是其文好在抒情,若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不再像汉赋那般过于苦心经营。
C.六朝人在五胡乱后,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六朝文章富有了水墨味。
D.作者用“墨戏”两字形容中国文章,是因为中国文章之有风致处在于其虚实结合,笔墨中有玄之又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