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 “市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在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国商人。不少胡商在中原有宅子、田地。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到了朝廷和地方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通常经历了由“民间惯例”到 “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地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 “飞钱” “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等对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9 11: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儿子学会生活、长大成材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淡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话也会被感动。
【小题2】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享受“孤独”

王海斌

早年时,总惧怕“孤独”,因它与“寂寞”总是在没有来由和毫无征兆之际,将我们团团包围,那种裹袭周身的压抑令人窒息,另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绪笼罩,总是将“孤独感”活脱脱演绎成了“世界无情抛弃你”的一出悲剧。

年岁逐增,方才知晓“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才觉活出了真我,才觉自由之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中,“孤独”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东晋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已然将“孤独”之境描摹得十分具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乡野闲趣;这种“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达观豁朗;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乐道安贫,已然被此四句诗述尽。“孤独”在陶潜的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往今来的众多“夜不成寐”者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在诠释不同的孤独境况。王粲夜不成寐,登楼四望,生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活化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真实状态,这是种愁苦的孤独;阮籍夜不成寐,起坐弹琴,感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名状的苦闷,这是种难言的孤独;柳三变夜不成寐,起身重睡,无奈呼喊“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将搅乱心绪夜半无眠的别离相思之苦竟刻画得如此微妙,这是种思念的孤独;而东坡夜不成寐,拉上好友,在月夜游走,记下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境,竟将这两位“闲人”乐出了一番生活的禅趣,这便是种难得的孤独了。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秋士易感”,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欧阳公的《秋声赋》更首屈一指,那数百年前的某个秋夜,欧阳公秉烛夜读,偶闻秋声,状写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抒发秋声悲戚人事忧劳。万物秋声,纯属自然之境况;人生悲慨,全然俗世之纷争。欧阳公那“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天问至今无人作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依旧,虫鸣四野,此情此境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柳河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古至今,《江雪》《湖心亭看雪》一直是评论家笔下的评述“孤独”的经典佳作。且不谈作者本人的人世历程,单是两文的构图用语也极传神地诠释了中国画中白描留白的极致。江天纯色的雪后,万籁俱寂,四下无声,江边惟有垂纶者,是实是虚?是作者是隐者?皆无定论,然“千万孤独”的境界读者皆有共鸣,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亦令人心醉;大雪三日时节,独往湖心亭看雪,见湖中竟有对饮者,同饮三大白,酒毕席散,惟剩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谓“痴”?“痴”不就是一种寻觅孤独的执念么?比寻觅孤独更意外的是什么,是一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喜悦,是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企盼,更是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述及此境,蓦然察觉孤独者们竟都是眼眸能说话,颦笑满深情者。

孤独之状的体味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智者的指引但更需自我的顿悟,因为人生最终都会在害怕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然后学会坚守孤独,最后学会享受孤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你听,诗佛摩诘已在用他最深情的方式在与我们共品“孤独”了。

选自《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读贾平凹<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在陶渊明笔下 “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B.“孤独”在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C.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秋景“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D.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活出了真我,发觉自由的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小题2】画线句“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为什么?请简析。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题“享受孤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 ”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病床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乎当时协和医院要求的。
B.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D.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巧稚曾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
B.林巧稚由于单纯倔强,谢绝了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送来的机票。
C.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没有加入共产党,是因为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她不能违背自己的宗教信仰。
D.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她毫无保留地乐意为协和的病人而付出。
【小题3】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老善行
“老有所终”不是新词。春秋时孔子便在《礼记·礼运篇》提出这一概念。礼者,非今时常谓之礼仪、礼貌;古代,其实质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统治秩序直接相关。故而,“老有所终”亦可视为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
不过,孔子断难想到的是,今日之中国,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
在大城市的中心,人床矛盾日益突出,为找一个养老院床位常常需要等待数月;同样在城市,有些豪华养老院动辄每月收取数千元,个别养老院还收取高达百万元的会员费……“住不上”和“住不起”并存。
不少老人乐于过含饴弄孙的生活,但是,“421”的家庭结构,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已让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人不堪养老重负。
再看农村,曾经盛行了数千年的土地养老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根据有关统计,全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
这就是中国许多城乡养老现状。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岁里,如果还要为求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而奔波,人们难免由此惧老、怕老、恐老。
不能再拖延了。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
当然,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我们都可能存在着“差钱”的制约。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养老的问题上,绝对不能只认钱。
更多的人希望的是,在养老问题上,所有的善意尽情绽放,成为一个一个真正的善行,让我们的老人们安享晚年。
(节选自《瞭望》)
【小题1】作者以孔子提出的“老有所终”开篇,作用是什么?
【小题2】今日之中国存在着哪些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
【小题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严重的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