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面对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处在封建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董源的《潇湘图》、《龙袖骄民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的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在北宋三大家中,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一种意境主要代表的,应是董源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具有某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但这种不同并不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现了地域性自然景色的羞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上的重要差异,却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无我之境“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则限于自然特点,并不具备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境界。
B.无我之境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更持久的审美愉悦和更多重新发现、抒发的艺术空间。
C.无我之境的艺术追求在北宋山水画中得以高度发展,意在鲜明地传达出当时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D.无我之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得以实现的,并不需要艺术家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其作品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先描述北宋山水画常见画面,指出其描绘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全景整体性,进而分析它给观赏者审美感受带来既”不确定“而又”清晰“的矛盾,为下文作铺垫。
B.②段紧承上文,指出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画面既表达生活风神和人生理想,又未从固定方向引导审美感受中的诸多因素,这就为欣赏者带来更丰富、多元的审美愉悦。
C.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在前文分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无我之境“做出科学的阐释;④段进而通过与诗歌的比较,强调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显得更为宽泛。
D.⑤段从北宋两大家入手,强调其山水画虽有景色之殊、风格之异,但都因客观整体的描绘而表现“无我之境”,从而为上文理论阐释作出必要补充,与①段相照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如果想要表现无我之境,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自然风光与自然景物基本充满整个画面。
B.游客在前往江南或者关陕等地观光之时,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虽然很有不同,但是都能体会到无我之境。
C.古典诗歌可以极为清晰地表达自我,而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只能表达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D.借助看似纯客观的自然描绘,北宋画家常能表现出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与人生的生存或生活之间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7 11:5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莱鸡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引发了人们探讨科幻电影乃至理论物理学的热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星际穿越》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陌生人都会过去找他询问有关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观众 对于其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显然远选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剧情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想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与好莱坞经常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不同,在《星际穿越》中,最后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抵救了全人类。其实,电影中运用的主要的情节与场景,例如地球上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灾难而人类必须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进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改变 这些桥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中早都被运用过多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星际穿越》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理论物理的电影呢?这就必须提到为这部电影设置物理学背景、使电影中几乎所有场景都有物理学的支持、使情节合乎科学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作品中常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软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学理 论比较少,只是需要设置一个幻想的场景即可,而“硬科幻”则更需要有实在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且让科学理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星际穿越》因为有了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据理论物 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回忆,索恩为了设置电影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过一些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行星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科学家的参与,才让《星际穿越》在物理学的约束之下不 仅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也更为准确。
“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早已被大众熟知,并且进入了流行文化,《星 际穿越》利用电影手法,希望尽量真实地展现这些场景。因此,电影中既包含了切 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目前理论所做的合理猜想和推测。《星 球大战》《阿凡达》等科幻电影,即使抽取出其中的科幻内容,仍然可以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故事;与此不同的是,导演诺兰希望《星际穿越》的故事可以自然地从 科学理论中浮现出来,这使《星际穿越》完全无法与宇宙学理论和各种天体分隔开。为此,索恩还特地写了一本书《〈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讲述电影中的各种场景 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
(节选《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星际穿越》成为“现象级”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可能算得上是世界J: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
B.人们发现,观众对于《星际穿越》中涉友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已经远远超过了 对电影剧情本身的关注。
C.《星际穿越》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人们开始探讨科幻电影,为了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人们甚至专门去学习理论物理学。
D.《虽际穿越》这部电影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人都开始向有关专家请教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星际穿越》上映掀起的热潮,使得“黑洞” “虫洞,,等物理学名词进入了流行文化,进而被大众熟知。 
B.科幻电影可以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其中科幻场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即为“硬科幻”。
C.《星际穿越》既包含了切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剧情需要 所做的大胆猜想和推测。
D.《星际穿越》中拯救全人类的是儿位理论物理学家,而非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塑造的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际穿越》中“移民外觅,驾驶飞船穿越虫洞、探索地外行虽”等桥段,观众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早已见过,并无太多新奇之处。
B.《星际穿越》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更为准确,这与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C.有了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作为支撑,使《虽际穿越》这部电影蕴含大量科学理论成为可能。
D.相对于《星际穿越》而言,《员球大战》《阿凡达》等影片涉及科学理论较少,即使脱离科幻内容仍可形成独立完整的故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公开课:终身学习的广阔海洋
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即指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至互联网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如课堂视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无疑,这种课程很好地贯彻了互联网建立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联结和共享。
虽然网络公开课是新兴名词,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1年,巴克敏斯特·富勒发表演讲阐述了对教育科技工业化规模的思考。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了研究 “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实行了远程教学法,几乎每门课程都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放,教材、学习资料和实验仪器等直接邮寄到学生家里,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真正拉开网络公开课序幕的先驱者,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那么,这种在全球呈燎原之势的教育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情景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但总体来说形势喜人。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网络公开课在国际国内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一是公益免费,造福大众。免费的网络公开课则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佳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其意义不言自明。二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人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或笔记本电脑、iPad,甚至智能手机上下载iTunes U和Verycd U等提供的公开课,完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三是选择自由,资源丰富优质。在传统课堂,甚至是远程课堂中,学生的选择权受到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让学生“不得不学”,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但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他们可以出于扩展知识面、加深专业修养等不同目的,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体会不同的教师风格、课程内容、环节设计中所蕴含的理念思路,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于虚拟平台上的、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遨游的天地,也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网络公开课的公益性无疑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反之,它的发展对大学自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将不再遥远,更多人将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一起前行。正如2002年至2010年美国高校联盟连续8年的年度报告所表明的那样,“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已经让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网络公开课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新华网2013年10月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网络公开课”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公开课是用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它一般是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到互联网上的。
B.网络公开课并不单纯指课堂视频,它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一系列的教育资源。
C.网络公开课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巴克敏斯特·富勒和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都在60年代就提出了有关主张。
D.英国的开放大学是网络公开课最早的实践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正式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的序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公开课在全球呈燎原之势,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喜人局面,但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
B.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从2003年开始出现,同年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C.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l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D.网络公开课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好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课堂、远程课堂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它们使学生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又让学生“不得不学”。
B.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C.网络公开课是建立在虚拟平台上的,但它所蕴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的,它为个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甚至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
D.现在,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一点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从来都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价值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文化创造是以精神救赎为目的,而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B.文化的价值质点没有固定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的价值质点也是多元的。
C.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服从于真、善/美的文化品质,价值目标与社会效能。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底线,不能背离。文化一旦背离价值质点,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消失殆尽。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意,概括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内容。(3分) 。
【小题3】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分析。(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题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是,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思、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相思”、“爱情”和“故国之思”。
B.王维用红豆表达相思,意蕴单一明了,不具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写出相思双方之间被阻碍这一特点。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是随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知人论世地品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