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从来都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价值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文化创造是以精神救赎为目的,而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B.文化的价值质点没有固定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的价值质点也是多元的。
C.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服从于真、善/美的文化品质,价值目标与社会效能。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底线,不能背离。文化一旦背离价值质点,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消失殆尽。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意,概括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内容。(3分) 。
【小题3】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分析。(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23 11:4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传承至今的鱼灯舞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传承千百年而不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在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地的鱼灯舞和宋代的鱼龙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形式以众鱼围绕“神鱼”黄鳢角展开,整个舞蹈呈现了群鱼献祭的主题。舞蹈的重点角色“黄鳢角”即为鳌鱼的化身;梅州的鲤鱼灯舞也被称作“五鲤跳龙门”。五鲤由一雄四雌组成,唯一的一条雄鱼,即为青色的鳌鱼。舞蹈由5位年轻的女子表演,鲤鱼灯舞深受汉代乐舞百戏的影响。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在表演时,由9条不同的鱼在龙珠灯的引导下出场。据考证,九鲤鱼灯舞和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无论在舞蹈动作,还是在鱼龙组合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鱼灯舞蹈的表现内容、源流和传承发展来看,三种鱼灯舞均呈现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们与中原古代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各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摘编自《元宵时节舞鱼灯》,《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张衡的《西京赋》里就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B.由梁元帝《对灯赋》所赞“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可见在南朝时元宵节的花灯表演,龙灯和鱼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C.宋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再现了民间庆元宵时舞鱼龙灯的盛况,“一夜鱼龙舞”说明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的重要性。
D.《埤雅•释鱼》《本草纲目》《辛氏三秦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鲤鱼的记载,既写其奇特可爱的形貌,也叙其具有飞越江湖的本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半坡先民之所以视鲤鱼为图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于是只能将鲤鱼神化。
B.“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各异,有说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说它“变异为非鱼非龙的鳌鱼”,这些说法都具有神奇的色彩。
C.鱼龙舞是古代节日文化表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鱼龙文化,不论是鱼龙相伴还是鱼龙合一,都反映了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D.闽粤地区的鱼灯舞虽名称不一、地域不同、表演人数各异,却表现出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龙舞的形成离不开原始巫术舞蹈的影响,这种巫术舞蹈是在古人崇鲤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崇鲤观念可追溯至半坡仰韶文化。
B.“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鱼龙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线索。
C.从我国元宵节鱼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地域间文化的矛盾冲突,也有彼此的借鉴、融合,这是它们具有较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以研究鱼龙舞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至今思想史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领域,它的中心虽然清楚,但是叙述的边界却相当模糊,致使它常常面目不清,也无法像它的邻近学科那样清楚地确立自身的边界,比如它与宗教史、学术史常常关注相同的对象,以至于它们总是要发生“领土争端”,比如它与社会史、文化史常常需要共享一些知识和文献,于是它们又总是要产生“影像重叠”,比如它与政治史、经济史常常要建立一种互相诠释的关系,于是它们又总是要“互为背景”,甚至产生了到底谁笼罩谁、谁涵盖谁的等级秩序问题。这导致了它作为学科的基础和规范难以确立,就好像一个历史上四处游牧的部落在诸国并峙的地界乍一定居,很难立即确立它的领土和法律,也很难约束它的国民越界犯规一样。所以,尽管很早班兹就说到“在突破褊狭政治史罗网,而于人类文明演进方面致力研究之各种史学中,当以思想史之努力为最早”,但是直到晚近,学者始终还是觉得思想史并没有自附庸蔚为大国,吉伯特说,直至十九世纪,“涉及知识生活现象的史学著作仍处于史学主流之外”,甚至到“1939年的时候,思想史尚未成为一个普遍的用语,学术界是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才采用了这个词语的”。
中国接受和使用“思想史”的概念相当早,前面所引提到“思想史”的班兹《社会科学史纲》虽然是1940年才由向达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但是在1935年容肇祖就已经编出了《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1936年陈钟凡就和蔡尚思在讨论编撰《中国思想史》,并明确了“序述各时代思想的体系、派别,及其演进的进程,是为思想史”。稍后,在1939年由蔡氏出版了《中国思想史研究法》,而常乃悳更在本年出版了《中国思想小史》,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现在看来颇有长处,眉目清楚,层次分明,而且要言不烦,比起后来的一些入门书要好得多。虽然在当时,以思想史命名的著作,远不如哲学史为名的著作多,也远不如哲学史著作的影响大,但是也还是有一些人感觉出了,对于中国来说,西洋化的“哲学史”似乎不如“思想史”那么贴切,你傅斯年在给顾颉刚的一封信里,就明白地指出“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多谢上帝给我们民族这么一个健康的习惯,我们中国所有的哲学尽多到苏格拉底那样子为止,就是柏拉图的也尚不全有,更不论到近代学院中的专技哲学……大凡用新名词称旧物事,物质的东西是可以的,因为相同,人文上的物事是每每不可以的,因为多是似同而异”,无论这话说得是否过激,但是说明“思想史”一名被接受,在中国学术界是很有基础的。其实,当初不少人采用“哲学史”的名称与形式,是为了寻找可以纳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思想,以证明古代中国也同样拥有“爱智”的传统,那么,使用“思想史”这一名称本身,则意味着在西方话语之外,中国思想的传统与历史也可以有另类写法来叙述,它同样可以与来自西洋的“哲学史”写法并行不悖。
(节选自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思想史”的概念,但时至今日,这门学科的学术边界仍然不甚明确。
B.政治史、经济史有时也可以与思想史共享一些文献资料,同时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更好地解释思想史的一些现象,但思想史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史和经济史。
C.班兹认为,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各种史学中最早努力突破政治史的罗网,致力于建立独立的学术边界和学术规范的一门史学。
D.思想史与社会史、文化史常常需要共享一些知识和文献,它们又总是要产生“影像重叠”,于是就产生了到底谁笼罩谁、谁涵盖谁的等级秩序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思想史的叙述边界非常模糊,致使这个学科至今仍然没有自附庸而蔚为大国,能够清楚地确立其自身的研究边界。
B.常乃悳1939年出版《中国思想小史》,篇幅不大,却颇有长处,眉目清楚,层次分明,而且要言不烦,比起后人写的入门书要好得多。
C.傅斯年对胡适的评论是否公允,作者并未给出自己的判断,而只是用来证明在当时的中国,不少学者是倾向于使用“思想史”这一名称的。
D.吉伯特说,直至十九世纪,“涉及知识生活现象的史学著作仍处于史学主流之外”,但这并不影响思想史从政治史的附庸而“蔚为大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文上的物事每每似同而异,所以决不可以用新名词称旧事物。胡适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就属于这一类。
B.作者认为,胡适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是为了寻找可以纳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思想,以证明中国文明不逊于西方文明。
C.本西方话语之外,中国思想的传统与历史也可以有另类写法来叙述,是当初不少研究者采用“思想史”这一名称的深层动机,换言之,就是以此与西洋“哲学史”的写法分庭抗礼。
D.傅斯年说“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多谢上帝给我们民族这么一个健康的习惯”,表明他对中国没有西方那种“近代学院中的专技哲学”感到庆幸,表明了他对西方哲学的保留态度,而且对胡适把先秦诸子的学术归入哲学的分类方式也不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12分)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柳延延
①人类最早的知识之树是艺术(仪式)、神话。即便是原始先民,都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实用功能,而是极力进行装饰和美化,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中的壁画、器具上雕刻的图案。因此,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正是这一特点,打破了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而与生活的最终本质相联系。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由人的自由的首创精神所创造的,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②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③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
④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⑤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
⑥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⑦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E.作者认为,讴歌美善的伟大的抒情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
【小题2】“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说明。(4分)
答:  

【小题3】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4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
葛爱娟
  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
(2013年7月《文汇报》)
【小题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故或残疾情况。
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
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
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
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
D.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
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同时也受到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去的人本文化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两个重要传统。第一个是“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鏊,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仅正史就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和辅助性历史资料。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汤武革命”。夏商两代的历史给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启示。以历史为借鉴,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天命靡常。”那么,天命是如何变化的,又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国家治理者要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和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行事的,“王者以民为天”。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个造物主的天。天的含义很丰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人不是受外在力量主宰的,而是靠自己德行的提升来行动。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载,孔子遇水必观,非常注重向水学习,因为水的品德太多了。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要求回报;水能够包容万物,却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这彰显了“道”的精神。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或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紧张,这与传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颇有关系。现在亟须重振这种精神,正确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将它贡献给世界。
(选自楼宇烈《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人民日报》2016年7月18日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根本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影响。
B.“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前者主张向历史学习,而后者强调向天地学习。
C.“汤武革命”等前代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使周王朝懂得了以历史为鉴,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
D.所谓“以天为则”,就是以天地为榜样,孔子因为向天地学习,做到了品德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才被称为“圣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出现要早于西方;西方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宣扬人本主义,而中国在西周以来就已确立。
B.我国之所以拥有全世界最系统、最完备的历史著作,正是因为有着“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十分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C.“王者以民为天”,这里的天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指的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代表民意的天,而不是天空的天,造物主的天。
D.在传统文化中,很多人提倡学习“水”。孔子重视向水学习,因其品德很多;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因其彰显“道”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总结了周人的历史,提出了“敬德”的重要观念,告诫国家治理者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因为德行的好坏决定国家命运和政权兴亡。
B.“以天为则”的传统告诉我们,人类不应妄想做万物的主宰,而应向天地万物学习,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广阔包容以及诚信等美好品德。
C.“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用竹子做比喻,告诫人们要学习它从根子上就有气节,地位再高也虚心谦下。
D.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会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紧张;当今时代,很有必要重振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