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201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4 03:4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的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给”?比较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者”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被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的人在“给”时,会有一种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拒绝给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把“给”作为一种美德,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对他们而言,“给”比“得”好,宁可忍受损失也要体验给予别人的快乐。
有创造性性格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个人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要有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拿这一观念来解释各种特殊现象,就不难认识其有效性。最基本的例子表现在母子关系上。女子“给”的行为表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责任上。她把她的养料给予她腹中的胎儿,后来又给婴儿喂奶并给其必要的温暖。对女子来说不能给是极其痛苦的。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代表着富裕。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能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一个贫穷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只有那些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的人才不能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衡量有没有足够生活必需品的标准既取决于人实际拥有的财产,也取决于人的性格本质。实际情况是,穷人往往比富人更愿意给。尽管如此,超过一定限度的贫困往往使许多人无法“给”,这一点令人十分懊丧——这不仅仅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穷人的贫困,同时也是因为穷人被剥夺了“给”所带来的欢乐。
“给”的重要含义不仅仅包含物质范畴,还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范畴。一个人究竟能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物质——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同时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愿意“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而感到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东西,给、得双方都会感谢这种新东西,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选自艾·弗洛姆《爱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认为“给”即放弃、被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这是一种流行但错误的理解。
B.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的人都拒绝给别人东西,认为那样有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C.重商主义者不反对“给”,但前提是交换,目的是得,否则就认为有违基本道德准则。
D.有些人为了成就美德而“给”,对他们而言,“给”是一种自我牺牲,能体验到快乐。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能给人带来欢愉,这不仅因为“给”能体现一种牺牲,更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B.一个在物质上富有的人,如果他对财物吝啬,不肯施舍帮助他人,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穷人。
C.把自己身上有生命力的部分与他人分享,这是用一种生命力唤起另一种生命力,这超越了物质的范畴。
D.“给”不是单向施舍,而是双向唤醒,给予者和接受者的生命都在“给”中诞生出新的东西,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行为中,不能体现“给”本身也意味着“得”这一理念的一项是
A.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品质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提升。
B.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给观众带来精神享受,而观众的掌声给演员带来成就感。
C.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其他病人从而治愈了潜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心理疾病。
D.作家将自己的精神劳动凝结成书籍给读者精神享受,同时获得巨大的利润和声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
D.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
B.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C.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C.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神话

张系国

①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中国的神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如后并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希腊神话里的天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能坚持到底。□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再如西绪弗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与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灵感源泉。

③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如果让这神话发展到合理的结束,则愚公及其子孙真正铲平了太行山,也一样可能。但由于上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的机会。这是一个上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到了部分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

④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不论天上还是人间,总还是以“妥协”、“折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叛者,一转眼就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⑤“妥协”似乎不是好字眼,提到“妥协”,总有“迁就”、“马马虎虎”的味道。不过这里说的“妥协”的观念,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中国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农民如不懂如何利用自然,和自然共存,就不可能养活自己。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秋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平衡”、“谐和”的概念,当然不是偶然的,是几千年生存于这独特地理环境的结果。在政治组织上,“妥协”,单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并使之运行不息,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互谅。历史上,中国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竞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小题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发现”在文中指的是□□□□□□□□□□□□□□□。(15字以内)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全都 最 主要B.往往 较 全部C.往往 最 主要D.全都 较 全部
【小题3】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③段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④段的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娘子追求爱情自由,比公然造反更令统治者不能容忍,所以被法海镇在塔下。
B.西绪弗斯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失英雄的豪情。
C.孙悟空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吁也向老子低头,因为他们不是宿命论者。
D.中国的传统观念其来有自,但对中国人在艺术和科学上创造的能力有负面影响。
【小题6】第⑤段说“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那么,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去国方知故国愁
万俊人
每到春节,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举国大流动的景象蔚为壮观。经济学家看到的是节期消费的经济;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人口流动的社会动态;人类学和文化学者留意的是辗转返乡的亲情、乡愁和家国情怀。此可谓“还乡不惧家乡远”。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得家国情怀和文化乡愁在这一刻显得这般浓烈?仅仅是因为“他乡没有烈酒,没有九月九”么?亲缘聚,故土乡念、礼仪、传统么?可于我,对家乡、故土、国家等问题的意识确是因为出国,远离而得强烈和清晰,可谓“去国方知故国愁”!
我的这种感受是否印证了所谓“距离产生美”的美学箴言?乡愁关乎家国,具有一种伦理情情甚至政治情怀,因之才会有“文化乡愁”和“政治多愁”,如果说,文化乡愁意味着人们对亲情故土所怀有的一种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的话,那么,政治乡愁使是国民对于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一种社会化了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化乡愁还是政治乡愁,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国情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一种最具绝对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神圣意识,因为国家是“地上的神物”,是人类理性辩诬法发展的高级阶段;伟大哲圣康德认为,作为人类最终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不是国家,而是人类社会的“自由联盟”,不仅基于自由理性的国家伦理,还基于人类理性的普世伦理,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遍意义,也更神圣。
可是,哲人之见往往流于抽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国家意识或国家观念却常常只能见诸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毫不奇怪,家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出发地和归属地,是我们生存和行动的原点,无论我们行走多远多久,终究都会返回此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家仿佛家因外的山川,甚至是流动天边的风云,自然而然得让我们很难有切身的感受,除非我们远走他国,或者国家不幸遭遇外来者的入侵。在和平安详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普通人很难对国家或国家政治保持高度敏感的甚至是起码的政治意识。在一般的经验感受层面,人们的国家意识很容易消融于某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
其实,“家”与“国”之间不单有着伦理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差别,而且也有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差别:滋生乡愁的是一种蕴舍血缘、亲和地缘的情愫与依恋,一种基于伦理认同或道德认同的独特的伦理归属感;而滋生国愁的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谱系、人种同源、民族归属和祖国认同的情怀与归依,一种公民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感。
然则,无论乡愁还是国愁,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地缘”情怀。易言之,无论是我们的生长之地还是我们的母亲之地,都是我们无法忘却、无法割舍,更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正由于此,爱家与爱国,或者家亲论与爱国主义,都有其充分正当的存在理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出发地、原点及归属地,能滋生出蕴含血缘、亲缘和地缘的乡愁。
B.黑格尔和康德认为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基于理性的神圣意识,因而更能影响人类。
C.“文化乡愁“政治乡愁”缘于人们对故土或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伦理依恋、伦理认同等。
D.国愁体现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去国方知故国愁”“还乡不惧家乡远”等诗文,使全文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B.每年有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作者由此产生不同于其它研究者的家国情怀。
C.文中用对比手法论证“家愁”“国愁”的区别,一般人易于感受到家愁,却感受不到国愁。
D.因为我们的生长之地、母亲之地是一块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所以爱家、爱国很正当。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乡愁”与“国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