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战国时代,儒、墨学说并称“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更大。秦始皇采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的一套。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就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这个问题涉及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还是某些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呢?
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以孔孟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显然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了。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儒家的学说确实不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儒家学说虽然不主张“个人本位”,但也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虽然不主张“自我中心”,但也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孔子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
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历史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并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儒家学说标志着“人的自觉”的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儒家的理想主义可以与西方古代的理想主义媲美。我们在批判儒学的同时应对儒学有较深的理解。
儒学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矫正儒学的偏失,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称“显学”,但儒家的影响超过了墨家,在秦以后的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也很重要。
B.儒学的严重缺点是否定了“思想自由”的必要,不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因而其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
C.儒学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主张从自我出发,推己及人。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体现的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D.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但其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偏失,若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则要矫正这种偏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魏晋时期盛行玄学,嵇康就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这并未动摇儒学在思想意识上的统治地位。
B.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是因为在历史上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
C.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这一观点触及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说明儒学在“人”的观念的问题上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D.在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专制君权与儒家学说没有关系。
B.对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问题。有些人全盘否定传统,其实是因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
C.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家学说的地位虽有变化,但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变,直到五四运动才结束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D.文中引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强调了儒学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9 09:0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绝大部分史学著作皆有序,而多数是自序。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跟《史记》交相辉映,传颂千古。自古以来,那些蜚声史林的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在为自己的著作写序时是率尔操觚,信笔涂鸦的;恰恰相反,无不运笔千钧,力争掷地有声。

②序的长短,并不是判断是否属于上乘之作的标尺。顾炎武的皇皇巨著《日知录》,自序只有1 97个字,但不仅告诉了读者刊刻是书的原因,更透露其内心世界,谓:“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这是理解顾炎武及(《日知录》的一把钥匙。有的史学著作的自序,长逾万言,但言之有物,汪洋恣肆,我们读来爱不释手,不觉其长。如已故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序,从4岁时由保姆抱着他在苏州街上认商店招牌上的字写起,数十年间的经历,史学界的风云,随着笔底惊涛,一泻千里。又如著名史学冢谭其骧先生的《长水集》序,读来不仅使我们对谭先生的活学历程。严遵的学风,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且,作为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宗师,他的学术生涯,差不多从一含侧面,浓缩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③有些史学著作的序,是别人写的,且多为名人。绝大部分史家为他人作序,都是严肃认真的,仔细阅读书稿,郑重下笔。7 0年前,学术大师梁启超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较彼之短长而自淬厉也。”如此负责,是多么可贵!结果竞“下笔不能自休”,写了近6万字,只好单独出版,这就是传世之作《清代学术概论》的由来。最近任继愈先生为《中国行业神崇拜》作序,虽属千字文,但要言不烦,指出此书的学术价值及特点所在,无一字溢美,充分体现了求实精神。

④优秀的序文,常常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或潺潺流水般的文笔,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今天,我们翻开抗战时期在西南大后方出版的一些历史著作的序,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重庆的弥天大雾,嘉陵江的怒涛澎湃。

⑤近十年来,我国史学日趋繁荣,史学著作不断问世,其中的序言,大多数是富有学术价值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作,有的甚至谬种流传。个别著作,学术水平低下,却挟名人以自重,而作序者连书稿都未看过,竟然煞有介事地吹捧此书如何佳妙,这对作者、读者,太不负责了;有的作者用编者的话代序,吹嘘此书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最新水平,肉麻之至;有的给已故史学家的著作写序,不查起码的版本、目录,信口开河。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的现象,是史学发展的支流,但与我国的史学传统相背离,事关学风,我们应当正视。

⑥序,不仅是史学著作的有机体,更是其门户,不可等闲视之。吁请作序者:下笔之际多珍重!如何?

【小题1】写出一篇高中阶段学过的书序的课文篇名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R知录》自序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希望该书能满足后世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的探求,寄托了作者经世济用的思想。
B.谭其骧先生的《长水集》序,差不多浓缩了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C.粱启超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所作的序和任继愈先生为《中国行业神崇拜》所作的序都体现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可分别视为长篇序言和短篇序言的优秀代表。
D.史学发展的主流应该是大部分优秀史学家学风严谨求实,写出富有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和序言。
【小题3】第④段中划线句“当时重庆的弥天大雾”是指_______________,“嘉陵江的怒涛澎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⑥段中“门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概括优秀的史学著作序言所具有的特点。
【小题6】文中批评了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之不良风气,但历史与现实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大家大有人在,除本文外请另举一例加以证明,并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C.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D.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B.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C.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C.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快乐由什么决定?
础 德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肽,并指示神经系统传达“快乐的讯息”到全身。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其实很大部分是大脑中内啡肽浓度的外在表现。
很多青年人喜欢向那些成功者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如出一辙:去做你最喜欢的事,这样你才会焕发出全部的热忱,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这的确有道理。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脑中会释放内啡肽,这种东西让我们快乐。如果一项工作让你的内啡肽高度分泌,当你进入这样的工作状态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愉悦,沉浸在自我欢乐的海洋中。工作中固然也有挫折和艰辛,但是你的身体在工作中产生的这种快乐足以打败这种艰辛,而这种境界最容易让你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也就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你能够成功。而同样的工作给其他人(假如他们对它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谋生而选择做这件事,他们大脑里就不分泌内啡肽)带来的只是艰辛,他们当然体验不到快乐与忘我的境界,所以也不容易成功。因此,选择一份你喜欢的事业,等于你能够享受到快乐的同时还能挣到钱,并比别人更容易成功,而这些都是因为你身体里分泌的激素物质在起作用。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爱情物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欢欣的感觉。当你的头脑中充满着这些爱情物质的时候,也正是你意乱情迷的时候。一旦爱情物质消失,人也就从这样的迷醉状态中恢复过来,或者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失去了爱的感觉。一般来说,这种物质的浓度高峰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0个月。因此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爱情注定不能永恒。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夫妻可以白头偕老呢?这是因为很庆幸,我们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夫妻长期相处,身体中内啡肽的水平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使两人相互依赖,甚至不可分离,这也称为感情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依赖作用,或者说成瘾。当你的另一半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舒服。单纯地从化学角度上可以说,这是白头偕老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不好时,到操场上跑几圈,心情就会有所改变。这是偶然的吗?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尔曼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运动后,焦虑、抑郁的程度显著下降,而愉快程度则会显著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长期参加锻炼的人,其快乐程度和不参加或不坚持参加锻炼的人相比,也有明显的数据差异。这是因为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内啡肽,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
(原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会感到快乐,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内啡肽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肽,并将内啡肽传达到全身。
B.当你喜欢某一项工作的时候,进入工作状态后,你的内啡肽会高度分泌,在实际工作中,哪怕是困难重重,充满挫折和艰辛,你也会感到快乐。
C.悲观者认为爱情注定不能永恒,因为重要的爱情物质多巴胺浓度高峰持续时间不过两年半,而以后人们会逐渐失去爱的感觉。
D.体育锻炼会产生短期情绪效应:运动可减少人们的焦虑感,使抑郁心情得到一定改善,而且能显著提高锻炼者的心情愉快程度。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驴打滚儿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
“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驴打滚儿》是其中一篇,写宋妈的悲剧命运。她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佣人,丈夫则偷偷把女儿卖了,儿子因没照看好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她还在一直给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雪夜念诗一情节,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明宋妈与这个家庭关系融洽,同时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
B.宋妈在离开前的晚上,跟英子的妈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表现出宋妈对英子和弟妹的不放心,体现了她矛盾的心理。
C.宋妈说回家和丈夫算账,英子的爸妈都笑了,他们笑的原因是他们了解宋妈,宋妈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宋妈这样说表明她接受了他们的安排。
D.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手法,回忆了关于宋妈的生活点滴,表现了英子对宋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宋妈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小题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