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战国时代,儒、墨学说并称“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更大。秦始皇采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的一套。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就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这个问题涉及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还是某些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呢?
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以孔孟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显然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了。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儒家的学说确实不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儒家学说虽然不主张“个人本位”,但也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虽然不主张“自我中心”,但也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孔子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
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历史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并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儒家学说标志着“人的自觉”的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儒家的理想主义可以与西方古代的理想主义媲美。我们在批判儒学的同时应对儒学有较深的理解。
儒学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矫正儒学的偏失,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称“显学”,但儒家的影响超过了墨家,在秦以后的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也很重要。
B.儒学的严重缺点是否定了“思想自由”的必要,不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因而其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
C.儒学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主张从自我出发,推己及人。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体现的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D.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但其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偏失,若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则要矫正这种偏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魏晋时期盛行玄学,嵇康就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这并未动摇儒学在思想意识上的统治地位。
B.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是因为在历史上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
C.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这一观点触及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说明儒学在“人”的观念的问题上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D.在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专制君权与儒家学说没有关系。
B.对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问题。有些人全盘否定传统,其实是因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
C.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家学说的地位虽有变化,但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变,直到五四运动才结束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D.文中引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强调了儒学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9 09:0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闯滩
许畅
一个人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的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匆匆扑打着游向两旁。天南抬起头来,“二哥!”他用手抹了一把脸,弄得脸上湿淋淋的,眯起眼睛朝船上的人挥手。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衣衫紧紧贴着精壮的身躯。他把船系在岸边,拉结的时候几次没能系上,天南去帮忙,感觉二哥在发抖。
“怎么了?”天南摸摸二哥的手,二哥的手黝黑粗糙,像爹用的陶制药罐。
“没事,天南,我是太高兴了。”二哥拉着天南向前走。“对了,你看二哥给你带了什么?”
什么?”天南就等着这句话,现在二哥突然说起,天南又惊又喜
二哥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只小老虎模样的口哨:“喜不喜欢?”
天南把小老虎握在手里,眼睛都笑弯了:“喜欢。”这可是他从来没见过的新鲜玩意。
天南很想找些话说,可一时间言语仿佛塞住了。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
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我可十六了……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
天南把手臂举起来,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是,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
“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觉。二哥呼吸均匀,天南还以为二哥睡着了,没想压低了嗓音叫他:“天南,你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侧身,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大哥、二哥、他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没听出二哥的语气,他想这莫不是二哥为了不让他去,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用袋子装上扎好。他一时不知道去找谁了,天南一路想一路走。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天南突然感到一种宿命的味道。
他摸到了那个小老虎,然后他轻轻地,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可是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心里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挽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哥就用手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河渐渐在天南的视野里消失了,一片余晖。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
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二哥把天南的头扭回来:“你可记得大哥和侈是怎么没的?”
天南认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但是死,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他其实信二哥对他说的话,但天南想就是死他也想去试试。
他摸摸袋子里的铜子,差不多再攒上个一年,快的话十个月,就够了。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雀跃。
二哥察觉到什么似的盯着他的眼睛,河边好像又有船上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把头低下去,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选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二哥“拉结的时候几次没能系上”和“发抖”的细节描写,在情节设置了悬念。这个悬念直到后面描写二哥“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时才被完全揭开。
B.当二哥告诉天南“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时,天南“惊呼”的反应说明天南涉世不深,对险象环生的外面世界认识不足。
C.小说中,二哥和天南辞别楼上的人回家时,二哥“挽”“揪”“拖”“扭”的动作,既表现了二哥对天南的爱护,又正面表现了天南对闯滩的向往。
D.小说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在展现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与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有相似之处。
E. 小说主要表现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对外出闯滩的向往,尽管情节结构简单,但语言质朴、富有诗意,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
【小题2】小说中两处提到一只小老虎模样的口哨,请分析其用意。
【小题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拜 谒 高 原

庞天舒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 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小题1】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说:“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请简要概括贯穿作者身心的高原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作者在末段向我们传达了自己拜谒高原获得的一些独特感受,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获得了哪些感受。
【小题4】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像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将这个聪明的“人造机器”应用到制造业,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实现制造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

“人工智能+制造”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有本质上的区别。“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代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人的工作,自主适应环境变化。

“人工智能+制造”追求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换人,而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拉回到“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让机器和人分别从事自己更擅长的事,机器承担更多重复、枯燥和危险的工作,人类承担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摘编自李晓华、吴朋阳《“人工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人机协同”》,《经济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是喊‘狼来了’,还是真的来了?”说起人工智能,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说,“智能时代真的要来了”,中国要把这样的技术,聚焦到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上,尤其是制造业。

杨学山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资源现在基本具备,从感知技术,到传输技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能力,这样的能力有的已经大致具备,有的正在形成中,2136年这些能力都会具备。

在日常生活中,刷脸门禁、智能翻译、语音识别、新闻智能分发都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大型互联网公司更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者。京东集团副总裁翁志介绍,电商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用人工智能预测销售数据、精准营销,智能客服,仓库机器人等。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原副部长,杨学山尤其重视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的智能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5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制造强国发展路线图,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的海尔、华为、阿里云等企业都在探索智能制造,不过距离智能化仍然很远。广大中小企业更不具备智能化的基础。

(摘编自《人工智能应聚焦制造业》,中国新闻网,2017年6月22日)

(材料三)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提交了一份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建议中国利用先进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制造业升级。

史毕福指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大量资本正涌入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领域。渐趋复杂的算法、日益强大的计算机、激增的数据以及不断提升的数据存储性能,为该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颠覆性技术主要还是集中于消费领域,要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经济,这些前沿技术在工业领城及企业间的大规模应用则更为关健。

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融合充满挑战,但潜在的收益无比巨大,能够帮助企业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应对积弊,创造价值。史毕福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也会带来数据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挑战。在这个数据赋能的新时代,必须充分关注数据共享在创造便利和优势的同时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行为准则,将成为人工智能兼顾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

史毕福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真正实现转型还需要创造积极的发展环境,这还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

(摘编自《人工智能将重塑中国制造业》,《经济日报》2018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机协同”是以人为本,让机器自主配合人的工作,人类承担更多创造性的工作,机器承担更多重复、枯燥、危险的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
B.杨学山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巨大,要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把握住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C.人工智能已广泛地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领先于其他行业,许多知名企业对智能制造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D.人工智能目前主要用于消费领域,要实现以科技创新重塑中国经济,还需要创造积极的发展环境,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及企业间的大规模应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制造”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换人,这与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B.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计算能力这些人工智能的技术资源已经大致具备,这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C.“人工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打造制造强国的愿景就必须将人工智能聚焦制造业。
D.“人工智能+制造”潜在的收益无比巨大,虽然在数据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存在挑战,但如果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就可以消除安全风险。
【小题3】“人工智能+制造”的现状和前景怎样?如何迎接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B.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
C.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D.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相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
C.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从正面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
B.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美感,诗歌风骨荡然无存。
D.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就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奥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其中欢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唐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 《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发现 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C.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C.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
D.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小题3】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