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家、地区的地理空间暨领土历来都是有疆界的,国家疆域因此沉淀并演绎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民族等的存在也是有边界的。但此层面的疆界多从人类为主位的角度来界定及研究,具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若从自然层面来看,生物、非生物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存在也是有边界的,如森林、草原、荒漠、土壤、灌丛、草甸、草本沼泽等生物及其生态区系都有明显的分界线。
与人文层面的边疆相比,自然界的边疆,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要丰富、精彩得多。自然、生物界既然存在着边界,那生态边疆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历史及现实的一条条分界线,就成为界线内外的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相互区分、不会逾越及打破的疆界,一旦疆界被打破或跨越,就会导致生态界域里不同生物类群的减少、退化,甚至是生态系统的紊乱、衰减或灭亡。故生物、生态及其环境视域中的边疆内涵及实际意义不同于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民族、宗教等人文层面的边疆,而是因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阻隔,因温度带、干湿带分隔而形成的自然特色浓厚的一道道分界线。
边疆具有多维的内涵。生态层面的边疆与行政区划、领土层面的边疆,无论是边界线还是疆域,既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则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国家疆域,无论陆疆或海疆的疆界,在不同方向、位置上,一般只有一条分界线;但一个国家却可能存在多条民族、文化、经济、宗教、军事等人文特点明显的、大多重合的分界线,气候、自然环境等在其形成中不起主导作用。从自然界的视角来看,在生物物种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疆界的形成中,行政、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占主要作用。若从国家地理疆域形成的历史及自然原因看,疆域的边疆与生态边疆具有较大的吻合性。但因历史进程及各种人为原因的差异,国家疆域界线与生态边疆界线既可能重合,也可能毫无联系——在一条疆域线上的不同经纬度带、不同降雨带,会有多条生态界线,一条漫长、横向的生态界线上也有可能存在一条或几条疆域线。因此,一个国家尤其疆域狭小的国家,可能只有一条生态边疆线,或只有疆域线而没有生态边疆线;疆域面积大的国家可能有多条生态边疆线,生态边疆线可能因自然地理结构——气候带、水域面积、地理地貌的分割作用而与疆域线重合,也可能完全不重合。
国家疆域层面上的边疆是既靠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也靠宗教、文化、思想意识、民族等的差异来维系,其改变是因实力与差异发生了程度、高低、大小的改变而发生重组。生态层面的边疆是自然力量划分的,早期生态边疆完全以降雨、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及水域、地理地貌等因素维系,这种自然形成的边疆及其变迁多指19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时期。当时,生物的分布及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较少;虽然自然界生物的自然迁徙和移居不可避免,其中也发生物种的人为引进,但很多越界移民的生物也往往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被当地生物同化,但生态边疆受被同化的移民物种的影响并不大。
(选自《中国社会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疆域在地理空间上历来有疆界,它沉淀、演绎了历史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存在也有疆界。
B.若从自然层面看,生物、非生物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也是有边界的,个人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自然界的疆界都要比人文层面的疆界丰富、精彩得多。
C.一个国家的陆疆和海疆的疆界在同一位置上一般只有一条分界线,却可能存在多条人文特点明显的其形成与气候等无关的分界线。
D.国家疆域层面上的边疆与生态边疆不同,前者随着军事、政治、文化、民族等的实力与差异的改变而发生重组,后者靠自然力量划分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森林、草原、荒漠草甸、草本沼泽等生物及其生态区分的分界线,不同于那些具有能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疆界,它们是从自然层面来划分的。
B.生态边疆一旦被打破或跨越,其中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轻则生态界域里不同生物类群会减少、退化,重则这个生态系统会紊乱、衰减或灭亡。
C.生态层面的边疆与国家疆域的边疆具有较大的吻合性,但两者的界线既可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原因在于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及自然因素。
D.19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时期,自然界生物的自然迁徙和移居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那时生物的分布及生态系统受人为的干扰较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生态及环境视域中的边疆,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民族、宗教等人文层面的边疆,他们的内涵及实际意义是不相同的。
B.疆域面积狭小的国家与疆域面积大的国家相比,虽有疆域线,但前者面积小使得生态边界线最多只有一条,后者却可能有多条。
C.生态边疆线的数量、分布与国家疆域的大小有关,也与其跨越的气候带、水域面积、地理地貌等自然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D.一条疆域线上的不同经纬度带、不同降雨带,可能有多条生态界线;一条漫长的生态界线上也可能存在一条或几条疆域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1 02:2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正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并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其中,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建设为重的教育制度框架,建立与学历序列平行和沟通的能力序列。在制定各种人才和各种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体系的基础上,将能力建设作为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构建初中后教育和培训,建立全国统一的与职业、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体系;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并重和相互衔接、沟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小班制、走班制、跳级、允许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的制度,高等学校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制等管理制度。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多向沟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社会有效监督,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B.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是人才培养体制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C.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D.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从多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
【小题2】(小题2)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是什么?(3分)
【小题3】结合原文说说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义。(3分)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关于鲁迅
邵燕祥
雪后兼之以凛冽的寒风一扫,今天北京的天空又像几十年前一样蓝了。只是缺少一二风筝在晴朗的天空浮动。
我十岁内外读了鲁迅的《风筝》,我就觉得我像是他的那个小兄弟了。
从那时起,我总把他当做謦欬相闻的同时代人。
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
我仿佛看到他脚着黑胶鞋,从西城到东城,蹚着北京的黄土路,又从东城到西城,走过大半个北京:这在毒日头下有无辜者“示众”的首善之区,这经历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首善之区!
一个踽踽独行者,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猛士,也许不期求世俗的所谓理解吧。他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而他视为知己的,是瞿秋白。
他是思想者,却奉还“思想界的先驱”的桂冠,更掷还“青年导师”的帽子。他冷笑着接过“堕落文人”的谥号,自署曰“隋洛文”。
他也的确不愧为“从敌人的营垒中来”的“世故老人”,他早看透有人惯于拉大旗作虎皮,或拿麒麟皮掩盖马脚,也看透名人死后必有人抢孝帽,谬托知己。对那些树他为旗帜的人,他至少会投去怀疑的眼光吧。
没有经过浮沉起落带来的世态炎凉,如鲁迅少年时小康之家家道中落后人情的冷暖,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白眼看鸡虫”,对某些他所蔑视的人,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没有经过同行者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颓唐有的落伍,没有目睹同是青年人“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就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说“名列于该杀之林则可,悬梁服毒,是不来的”,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
没有“横站”着迎接过来自几面的明暗的攻击,没有在草间独自舔过伤口,就不会懂得为什么鲁迅至死也“一个都不宽恕”。
没有在“无声的中国”感受到如被囚禁于铁屋、于古墓的痛苦,就不懂鲁迅为什么呼唤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骂敢打的人,为什么主张“能憎才能爱,能杀才能生”;没有体会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幻灭,就不懂鲁迅为什么首肯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为什么预见到几乎每一次改革后的反复和掺杂,并指出中国的文化是个染缸,能够征服和俘虏原先的战士。
惟思想者为痛苦,惟清醒者为痛苦。
鲁迅却绝不虚伪;不以自欺来逃避痛苦,也不以假话去安抚别人。
鲁迅向烦他撰文代寡母请求旌表的乡人说:“你母亲贞节不贞节我怎么知道?”
不能这样说真话的聪明人,能够轻言学到了什么“鲁迅笔法”么?
也不必担心一下子冒出好些个鲁迅,没有那回事。鲁迅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更是不会大量涌现的。
然而鲁迅又不是不可学习的。但不是学模范学标兵的学法。
以鲁迅阅世之深,阅人之深,他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一切反动派及其帮凶、帮忙、帮闲者除外)的知己。但我们是不是鲁迅的知己?他的书我们读懂了多少?他这个人,我们是否从某一个侧面接近了他的精神世界?
读《孔乙己》,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跟孔乙己有几分相似?读《阿Q正传》,我们是否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想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患的胸怀?何况除了这位传主,还有王胡、小D甚至假洋鬼子、赵秀才……鲁迅留给我们多少面亮可鉴人的镜子啊。
小时候把鲁迅当做不同于一般长者的长者,尊敬地呼为先生。
今天,我的年齿已多于鲁迅的年龄,我对先生的人格和识见更加高山仰止,因为我以为经过世事沧桑,我对先生有了较深一步的理解,理性的而非情绪的。掩卷之余,或还可以与先生对话,斟酌,直至争论。
我自然不可能如瞿秋白那样成为鲁迅的知己,或亦不能为雪峰,为胡风,但能不能像萧红那样得到在先生面前放言的权利,或是像木刻研究会的青年,掏出带着体温的钞票买书的工人那样,可以不拘形迹地相互视为同道呢?
说鲁迅是伟大的,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伟大的伟大。
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革命家的革命家。
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思想家的思想家。
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文学家的文学家。
一般发发议论,是远不可望鲁迅之项背的。
以上云云,是不会为时下一些从抵制“鲁货”到“告别鲁迅”的主张者所满意的,我也不想让他们感到满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我的鲁迅,是我这多年不断发现和不断加深理解的鲁迅,我引为师友,忘年之交,别人对他怎么看,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1997年1月1日
(选自《我的心在乌云上面》,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文章,分析文中“鲁迅笔法”具体指什么。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述鲁迅的形象特征。
【小题4】为什么说“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7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今年考研人数达到177万,以7%増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长期以来,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工作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梦想,这些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且足以让父母亲属们倍觉脸上有光。然而,随着近几年这些大城市为解决“大城市病”而推出的控制人ロ规模等政策,毕业后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摘自“财经网”《201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

材料三:

当前就业形势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就认为是社会岗位少就业难。很明显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是:一是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三是高职高专大学生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就业反而有所好转。

(摘编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

材料四:

我国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我国政府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结枃、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摘编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7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经济下行则是次要原因。
B.2018年考研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其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可见考研从根本上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
C.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扩招后大学生供给量大,三是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毕业生。
D.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多措并举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表可以看出,2015-2017年届毕业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持续下降,本科就业率下降趋势与全国总体就业率下降趋势类似,但下降幅度不同。
B.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的下降拖动了全国就业率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不是一直下降,2017年相较2016年呈上升趋势,2017年超过了2015年的就业率。
C.201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中,工学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管理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居第二位,理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居第五位。
D.从中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占比图可以看出,2017年毕业生中有24.9%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管理学,而学习哲学、军事学的数量排在倒数两位。
【小题3】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确保大学生就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认为,今年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势头将超越2017年,细分市场的数据反映出这一趋势。比如,2018年上半年科幻产业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

报告分析了我国科幻活动的发展情况。科幻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涵盖学习、工作和休闲内容的社会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参与,科幻教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去年,涌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专家说。同时,专家表示,我国科幻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

2019年将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国产科幻电影,受到业界期待。作为科幻文学、漫画等视觉化呈现的载体,科幻电影被认为是提升科幻影响力的重要产品。

材料二:

我国电影银幕数量增长情况


注 E指预测

(摘编自《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回顾、市场格局分析及2019年发展前景分析图》,产业信息网2019年3月11日)

材料三:

新华网记者:目前来看,您觉得未来中国科幻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刘慈欣(科幻作家):最有利的条件就是中国社会本身。就中国社会来说,它的未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吸引力。中国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最有未来感的一个国家,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国社会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对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文学最有利的一个肥沃的土壤。

新华网记者:科幻小说搬上影视屏幕的很少,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慈欣:科幻影视对中国的影视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不管是从故事还是从特效,各方面都是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以前这种方式我们实践不多,特别是高成本的科幻片,那种工业化的科幻片,尤其没有任何经验。这可能就是你说的到目前为止科幻片比较少的原因。另外科幻电影的投资一般都很大,在这种没有经验的前提下,投资方、制片方肯定都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刚才说过这种情况估计很快就会改变。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科幻影视将迎来黄金时代。

(摘编自《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科幻影视将迎来黄金时代》,新华网2018年11月16日)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电影院线不断扩大,受众观影习惯不断养成,影院建设不断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从开始排片较低到之后一路逆袭,《流浪地球》一枝独秀,上映第二十三天,票房已超44亿元,《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2018年12月1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的目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要完成2万块银幕的飞跃。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2019年3月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是科幻文学等视觉化呈现的载体,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科幻产业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专家对我国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对当前科幻产业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C.《流浪地球》题材深沉,叙事宏大,矛盾突出、集中,这是其与都是工业化、高成本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比的不同之处。
D.从2006年的不到一万块银幕到2018年底的近六万块银幕,中国电影银幕的增加显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6年以来我国电影银幕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到2011年同比增速较快,之后除2014年到2015年外同比增速下降。
B.由于中国电影界对科幻电影的表达方式不熟悉,加之科幻电影投资成本偏高等,中国的科幻小说很少被搬上大银幕。
C.刘慈欣虽然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但也对其发展充满担忧,觉得中国科幻产业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
D.《流浪地球》获得了几十亿的票房与作品的质量有关,也与当前电影院线不断扩大、受众观影习惯逐渐养成等有关。
【小题3】你认为加快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文化需大关注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微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C.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C.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