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文化传统而言,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当今社会,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C.一批饱学之士总是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浩如烟海、门类繁杂的中国文化的工作。
D.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文章前两段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C.文章结尾处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这样写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思考,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D.文章第二段对比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包含了对二者的褒贬评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个成功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C.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D.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30 07: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死洞
凌鼎年
他一脚踩空,跌入一个洞穴。
等他幽幽醒来,他才发现自己已成了一群土著的猎物,或者说是俘虏。这是湖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土著部落。部落首领的脸上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他淡淡说道,按照祖传规矩,凡擅自进入他们栖息区域的,必须经过生与死的选择,倘若能经得住生与死的考验尽管离去。若选择错误,若经不住考验,只有认命。
部落首领极严肃地把湖伟带到一个山洞里,进入洞中,方知道洞中有洞,而且是两个洞左右对峙,两个洞几乎一模一样。
静得空气无皱,只有松明发出轻微的燃烧声。
良久,部落首领吐出冷森森的话语:这两个洞,一个是死洞,进去必死无疑;一个是活洞,直通山外。生与死,全在你一念之间,全在你自己手里握着,选择吧。在这松明燃尽之前,必须做出选择,否则……部落首领的话戛然而止,随从的刀发出碰撞声,在寂静的山洞里,令人心惊胆战。
湖伟知道,只要一脚跨错,那么,生或死,一瞬间就定了。这容不得考虑考虑,容不得,研究研究—--松明已将燃尽。他索性闭上眼睛,原地转了好几个圈,直转得自己分不清东南西北。晕乎乎地伸手摸向洞口,摸到哪个就进哪个,他心里想:生死有命吧!
进了,进了。湖伟不清楚自己是进了左洞口还是进了右洞口,他只知道自己生死已定。一道亮光飞进洞内,扔进来的是一松明火把。随之,洞口轰然而合,退路堵死了。是死是活,只有往前走,往前寻,也许进的是生洞,谁知道呢。
洞,时宽时窄,时直时弯。怪石嶙峋,千奇百怪,似乎没有尽头。一会儿平坦如纸,一会儿上坡下坡。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一尸体伏于河侧,再走,又一个,那些尸体面部表情狰狞可怕—--死洞?要不他们怎会横尸于洞?!莫非我也要步他们的后尘,在此洞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此时,洞内那一滴滴水声,听起来格外惊心动魄。
他的腿软了,他挪不动脚步了,他心想他是走不出去了。不,不!凭什么说这是死洞?这是生洞,这是生洞!湖伟嘴里念念有词,他这样安慰着自己,支撑着自己,努力挪动着那两条不怎么听使唤的腿。洞中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也许走了半天,也许走了一天,也许只走了几个时辰,但是湖伟好像过了漫漫长夜,好像过了许多许多年。
生的希望越来越淡,而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然而,松明还是无情地熄灭了。
骤然间,洞里一片漆黑,看不见也听不见,仿佛生命冻结在了这个洞里。难道这真是死洞?湖伟瘫软在地上,他斜靠在洞壁,只有思绪在忙乱着,过去的一桩桩一件件,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他一如禅悟,意识到自己有过错误的选择,有过可以避免的选择,有过不该的种种,假如上帝再给他一次生命,他愿意重新选择,但晚了,生命之火已经渐渐熄灭,怪只怪自己刚才在洞口放弃了选择。
死是容易的,不,我还不能死,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怎么能就这样无声无息,不明不白地毫无意义地死在洞里呢?一种本能的生的渴望骤然间充满每个细胞,他霍地站起,摸索前进。也许一切都是徒劳的,再试试,尽力过了,努力过了,死得也暝目了。
呵,一缕光线,只一缕,弱小,可毕竟是光亮,比晨曦朝晖中的旭日,不知道要可爱多少倍。湖伟立刻如注入大剂量兴奋剂,每个毛孔都溢出希望。一缕阳光变成了一束光线,好啊,出口到了,是活洞,是活洞啊!
洞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湖伟睁不开眼晴,只能用自己复活的心去感受这美妙诱人的世界……
他终于回头看清了,这也是两个洞口,左右对诗,两个两一模一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一脚踩空,跌入一个洞穴”开篇,既成功地激发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的重要人物及相关情节。
B.小说刻画了一位严肃冷酷的部落首领,借此推动了故事发展,又给小说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C.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推动叙述,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氛围:同时烘托了不同阶段人物的不同心理。
D.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湖伟在生死洞中复杂的心路历程:心惊胆战→听天由命→绝望后悔→喜悦兴奋。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生死洞”的涵义?
【小题3】小说以“这也是两个洞口,左右对峙,两个洞一模一样”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绛的美丽人生

黄薇

2012年的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杨绛的同乡费孝通暗恋着杨绛,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段名言:“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B.这篇人物传记语言朴实,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C.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D.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小题2】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小题3】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不争”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的“散文的消费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写作”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话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小散文”的“消费性格”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C.“小散文”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D.“小散文”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明星写作”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星写作”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B.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大散文”是上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C.“大散文”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C.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

陈振林

王后病了,病的很重。

王后以前也得过病,但她感觉这一次与以前不同。毕竟也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王后知道这一次会离开这个世界。

王坐在王后的床边,拉着王后的手,看着王后的脸,听着王后的呼吸。那手,瘦弱得像枯枝;那脸,苍白的像张纸;那呼吸,气若游丝。

王三十多年前从老家起事,王后一直跟随在身边,形随彩追;照看着王的生活,无微不至;管理着王的大家庭,并并有序。王没有了生活之化,没有家庭之乱,他一心打拼着自己想要的江山。王常常想:要是没有王后,自己可能只是个平庸的官兵。

如今,江山已得,王成了真正的王。可是,他心爱的王后却病倒了。

王后以前也病过。只是小病时,王后自己挺过就好了。也有病重的时候,王就会叫过太医,把脉,用药,不过几天也就痊念了。

“我要让我的太医前来,为你瞧病。”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轻声地说。

“传刘太医。”室外已响起了叫唤声。一会,急匆匆赶来的刘太医跪在了帘子外边,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深谙医道,在宫中很有名气。

王后摆了摆手,说:“他瞧不了我的病,让他退下吧。”

“传王太医!”又响起了叫唤声。王太医立即跪在了帘子外候旨,他已须发皆白,曾经医治好了王的偏头痛,最得王的信任,是太医中的佼佼者。

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吐出了三个字:“退下吧……”

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和气喘呼呼的刘太医走出宫门,很是惋惜。刘太医有些“自谦”地说:“王兄啊,其实王后的病情应该不重,不要说请您老医治,就是我开出三个方子,王后的病应该是能治念的。”步履满珊的王太医应声:“刘兄所言极是,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她瞧病呢?

怎么不相信我们医者呢?”

太医走了,王有些急了,他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声音大了一些:“王后你不相信这些太医,那我再去全天下请良医。”

王说到做到。他当即下了一道御旨,重金募求良医。不到三天,全天下的良医聚到了京城。然后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王亲自遴选其中十名良医进到内室。

王坐到王后的病榻前,轻声说:“王后,我已请来全天下最好的郎中,来治你的病。”王说着,泪水已经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了。

王后的头摆得更厉害了,说:“不行!草泽医者,没有用的,你让他们都退下吧。”

王一摆手,那些良医纷纷离去。良医们有些失望,走出宫门。他们的声音大了起来:“我们是能够治好王后的病的,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地照病呢?她不懂我们医者啊。”

王后的病情更严重了,她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她叫人拿来纸和笔,颤抖着写下“丧事从简、不要殉葬”的遗嘱。三天之后,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脸色,安详而平静。

王拉着王后的手,痛哭不已。王一个劲地自责:“是我没能照顾好你,没能找到全天下最好的医者。可是,为什么你就不同意他们为你瞧病呢?……”

王后的葬礼,依照王后生前的嘱咐,尽量从简,也无殉葬。

葬礼的队伍最后,走着一行人,他们捶胸顿足,极尽哀痛,泪洒襟袖。他们是刘太医,王太医,还有那几十个从各地挑选进京的医者。

就在昨天,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向这些医者告知了一条消息:是王后救了大家的姓名……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

前不久王子找到王太医,告诉他一个消息。就在王后临终之时,王子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王子跪在王后的病榻前,痛哭着说:“母后,我就不明白,您为什么不接受父皇为您找来的那些医者为您瞧病呢?”

王后对着王子招了招手,让王子的耳朵贴近自己的嘴边,王后说:“我的重病本已无法救治,任何医者为我开任何药方都是没有用的。你的父皇嗜杀,在我死后,悲痛之中,盛怒之下,肯定会将他们都杀掉的……等将来你君临天下了,一定要心怀悲悯,爱惜生灵……”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王三十年前起事的经历,交待王后对王的追随、照顾,赞颂了王后的赤诚、周到细致和勤劳能干,也表现出王对王后的感激和疼爱。
B.作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意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C.刘太医、王太医和遴选出的十名良医,都是医术高明的人,他们完全有把握治好王后的病,而王后不信任他们,不让瞧病,他们既失望又无奈。
D.小说结尾才揭示王后不让太医和良医们瞧病的原因,让人唏嘘不已。而倒叙之中又有倒叙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曲折性,更有吸引力。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妙处。
【小题3】“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位医生的颁奖词。文中王太医评价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请依据本文谈谈这样评价的依据。

同类题5

阅该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11日,湖北人张弦往家人群里转发了一个儿童美术“人气之星”的投票链接。为给女儿拉票,张弦发动全家人之余,还在10多个群里转了该投票链接。“那几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张弦说,每天早上拿起手机第一件事就是投票,还会提醒其他人“新的一天又可以投票了”。那几天,她在家人群里的发言离不开投票。“中午刚回,先不吃饭,投票”,”我的同学凌晨4点醒来就记着投票,很感动”,“这几天应接不暇,等投票活动结束了才能轻松下来”。“后面的追上来了,再想办法多发几个群”。为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忙,她还在各个群里发了多个红包“金额不大,是个意思”。投票进入到第4天,有家人发现校票页面有送礼物的功能,任何人只要花钱买礼物送给指定的人选,礼物根据价值不同可以兑换为相应的票数。“家人已经尽力了。这完全是烧钱。”张弦说。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朋友圈投票,有多家店铺。除了网购,还有公司设计了专业APP下单投票。有些商家背后则是一批庞大的微信投票投手队伍,他们提供投票任务给投手。一个投手就有几百甚至上千的微信号,碰到上万票的订单,一两个人就能搞定,月收上万。 《朋友圈投票成烧钱游戏 买礼物可刷票》(摘编自2017年10月9日《新京报》)
材料二

(资料于第一调查网)
材料三
目前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比赛,参与门槛低,奖品丰厚,无需拼才艺,只要一张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可报名加入。个人信息要求必须是家庭真实信息,投票者需先关注账号或绑定手机。这类活动的主办单位往往真实性成谜,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重要的个人信息,他们就会据此编造一些重病、车祸等圈套,实施不法行为。很多大赛主办方大都通过公众号或网址链接发布,而“毒链接”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前几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张先生给朋友孩子投票,结果点击下载了某软件。很快,他的银行卡被盗刷了2万多元。
(摘编自2016年6月1日《京华时报》)
材料四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询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如今所谓的大众投票已经变味,是否优秀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人脉多。缺少公平的比赛,给所有参赛,甚至观赛的孩子,隐隐地传达着一种错误,扭曲的价值观。至于刷礼物投票,完全是商业化运作,没有任何公平可言。这背后的攀比、投机、作弊等成人社会不正当的手段都会被孩子们学到,通过这些手段得了第一的孩子可能会对以后的努力持怀疑态度,对于孩子养成特长、能力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负面作用。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称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拉票投票活动在少数地方和高校呈现泛滥趋势,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师生工作、学习精力,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通知》要求应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同时要研判评估网络投票对于校园评先选优的价值和影响,坚持“不唯票、只唯实”。
(摘编自2017年10月10日《南国早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朋友圈拉票,拉票者情感绑架,平台泄露信息,陷阱颇多。参与活动者没有掉“坑”的人是极少的。
B.微信投票大行其道的背后,是有些不良商家非法出售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这个“坑”参与者讨厌度最高。
C.投票平台对活动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打起了歪主意,投票要输入个人真实信息,一且输入,就会被非法出售。
D.朋友圈拉票不少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有的孩子在投票活动中所得奖品价值低于刷票所耗费的资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二中五个方面的相关数据,我们能够完全明白微信朋友圈拉票中存在的令人讨厌的陷阱。
B.根据材料三可知,微信评选活动参与者个人信息被骗子掌握危害巨大,“毒链接”也让参与者防不胜防。
C.通过网络拉票获得好评的孩子,会对以后的努力持怀疑态度,这对他的成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D.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了举办此类活动的原则。
E. 优秀者不一定能获奖,获奖者不一定优秀,当今的网络大众投票靠的是人脉的支持和金钱的效应。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某些有关中小学生的评选活动中微信朋友圈拉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