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小题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3】“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1 08: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论语造句印谱序
余秋雨
中华文明不中断地延续数千年,是全人类唯一的奇迹。这个奇迹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种美德的延续。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论语》这部书,被中国读书人背诵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在现代生活的浮华喧闹中,有谁突然说出《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往往还能使现场安静下来,大家如见先哲光临,片言只语也要洗耳恭听。如果在海外,素昧平生的华人偶然见面,交谈甚欢,而其中有人引用了半句《论语》,立即会使大家觉得这次见面出现了非凡的深度,互相在目光间传递着有关中国人的确认。
确实,不管中华文明经历过多么频繁的兵荒马乱,散落到多么遥远的天涯海角,那些句子,二千五百年前的句子,像一束柔韧的丝线,若隐若现地拴住了一个伟大人种的最后尊严。
今天,中华文明又一次呈现出雄壮气象,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心存感激地回过身来,抚摸那一束丝线。同时,我们还会用自己满是皱纹的手握住下一代稚嫩的手,让他们也去抚摸。文化的遗传,重于生理遗传;精神的接力,重于其他接力。
近日接家乡宁波市的朋友来函,他们在《论语》中选了四五十句名言,请国内著名篆刻家韩天衡、李刚田、刘一闻、祝遂之等十余位先生刻成印谱,发行天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乐于以这篇序言叫一声好。在今天传播《论语》中的美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像他们这样精精地选,细细地刻的方式,显得特别高雅又特别可爱。
为什么要用篆刻来与《论语》对应呢?我看至少有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以篆刻来表明一种罕见的重要。在这电脑的时代,要用文字来表达某些意思已经非常方便,但遇到特别重要的意思,我们还会拿笔来写一写。如果觉得用日常的水笔写书还不够,我们还会小心翼翼地用毛笔字写出来。那么,是什么样的内容,使我们觉得连毛笔字也不够了,只能用利刀一笔笔地刻在玉石上呢?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重要中的重要。
第二,以篆刻来开启一个遥远的故事。就在孔子说出这些重要话语的时代,中华文明已经拥有或正在拥有甲骨文、钟鼎铭文、石鼓文、古文玺印。这些文字几乎都经过镂刻,使汉字从一开始就与金石相伴,强筋健骨,深锲岁月。果然,汉字真的成了世界上一种最长命的文字,历数千年而仍然生气勃勃。这种长命,与儒家精神的长命,互为表里。现在,由当代篆刻家呼唤来古代刻工的魂魄来镂刻《论语》造句,是把两番长命的奇迹合成一体。回味其间,深厚无限。
由此,我可以拿着这本印谱向当代读者推介了:这里边句子不多,却是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精神结晶;当它们被这么多名家一篆刻,也就构成了横贯数千年的交汇,我们可以听到金石声和书声的声声共鸣。
中华文明最精致的部位,就在这声声共鸣中。
是为序。
二○○六年九月二十三日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赞扬《论语》是“美德的最高文本”,其主要理由有哪些?
【小题2】文末画线的“最精致的部位”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遗传,重于生理遗传”?试作阐说。
【小题4】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多篇序,如《指南录后序》《兰亭集序》等,这些序各有特点。请从序这
一文体特点的角度概括本文的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刍思维也有好处
李旭
在精神科的门诊中,常有一些患者因为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前来咨询。尽管抑郁症在临床上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但是如果能够深究一下人们是如何“患上”抑郁症的,我们就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中,“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精神智慧,但也是人们患上抑郁症的根源。反刍思维一词源于我们日常会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缓缓咽下,这种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被称为反刍。反刍思维则是指个体经历考试失败、工作压力大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或者事情发生后所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进行反刍思维的人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试图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断地思考问题的来由、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权衡这些方法直接的利弊,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思考者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可自拔,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通常情况下,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特别是当人们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面感受上,使自己孤立起来,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的思索。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也发现了反刍思维的另外一面:尽管这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发展到极端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困扰,但是在适度范围内却能够给我们的认知功能带来益处。也许,反刍思维可以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并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困境。
2012年发表在《老化、神经心理学和认知》杂志的一篇研究就表明,在完成指向未来的时间记忆任务时,如告知实验参与者在第4分钟的时候停下手头的任务,来做另外一件事情,反而是抑郁程度比较高的被试者成绩较好,他们在3分钟到4分钟的这段时间内检查秒表的次数更多,即他们记得在第4分钟的时候要去完成另外一个任务。反刍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类似活动提醒的角色,使大脑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因为他们在接近事前约定的时间点时会更频繁地重复记忆,检查结果。
最近,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就抑郁症的反刍思维所带来的益处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他们指出目前研究中发现的抑郁心境下的反刍思维有四大好处:首先,人们由于反复思考和揣摩,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其次,习惯于用反刍思维方式的人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准确度更高;第三,在面对细节错综复杂的事情时,习惯反刍思维的人能够做出更好的决断;最后,在需要衡量利弊得失时,习惯反刍思维的人能做出更具收益的决断。
2011年发表在《异常心理学》的一篇研究甚至指出,对于目前仍在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的反刍思维也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决断。该研究选取了正常对照组、抑郁症住院患者和曾被诊断为抑郁症目前已康复的对照组,这3组人员来完成一个决策任务。在这个实验任务中,参与者需要从40个应聘者中找到最能胜任某份工作的人,而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应聘者。参与者所能依据的资料是电脑提供的该应聘者与前面已经出现过的应聘者相比较的一个名次,比如参与者目前看到第11位应聘者,他和前10名应聘者相比,资质排第一位。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所挑选的应聘者资质优于两个对照组,而两个对照组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抑郁症患者的选择更接近最优选项。这是源于他们在做决定时更愿意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全面,而这种思维方式可进一步称之为分析性反刍思维。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5.02A)
【小题1】下列关于“反刍思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刍思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而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B.反刍思维的目的是试图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可以说,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会提高人的认知。
C.反刍思维是人们患上抑郁症的根源。自发性的重复思考一旦失控,就会使思考者陷入泥潭,不可自拔,形成病态。
D.反刍思维被认为是心理学中一种古老的精神智慧,研究表明,这种反刍思维有时有助于抑郁症者做出更好的决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患上抑郁症,除积极治疗外,研究人们 “患上”抑郁症的成因,就会找到更好对付该疾病的方法。
B.当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负面感受上,孤立自己,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不断思索时,一般就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
C.反刍思维可能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的困境。
D.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思考问题的来由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种重复思考如果程度适度,就不会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化、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研究结果,反刍思维在完成指向未来的时间记忆任务时有类似活动提醒的功能,掌握信息的能力会增强。
B.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抑郁心境下的反刍思维有四大好处,如果把反刍思维合理用于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也一定会有益处。
C.《异常心理学》一篇采用“三组不同人员互相对照完成一个决策任务”的研究文章表明,有过抑郁症的人的选择则更能接近最优选项。
D.反刍思维具有自发性的重复思维的特点,心理学家对它有浓厚兴趣,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反刍思维的益处进行了试验、讨论和总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读书著书重实,这已成为常识。还应当说,不仅是虚中有实,而且是实中有虚。前者不必说;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以虚表虚的比较少,如《老子》之类。这些书里也有实。不过可能是口传,而记下来的就有骨无肉了。流传广远而悠久的都是有实事或有故事的书,《列子》就是如此。

《列子》是道教的三大“真经”之一,仅次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可是久矣夫比不上老、庄,而到现代更受冷落。原因大概是这书被证明为后来的“伪作”,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原本,更不是《庄子》里说的那位“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所作。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其实这部书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思想的来龙去脉比书的流传更为广远。特色之一便是书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实说虚的多。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实际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继承战国诸子以来传统,而且和印度佛经有一点大不相同。佛经故事总是以故事来证明一条已说的道理,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它不仅发挥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的社会思想,而且延续到以后,特别是在民间,并未断绝,不仅是神仙理想。

(节选自金克木《“道、理”〈列子〉》,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解释“以实说虚”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作者对《列子》这部书,肯定了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列子》“可能书出于魏晋”?请分点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小节
①“滴水见精神”,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人民群众评价为官者的品行,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来判断的。郑培民同志就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应当着眼于大事,而不应拘泥于如此小节。其实不然,
② 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同理,小节不检会摧毁人思想上的防洪堤,使人前途断送甚至跌入罪恶的深渊。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清朝巨贪和珅,其贪婪成性仅仅是从几根上等楠木开始的。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的堕落,最初就是从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开始,直至发展到见利就上、有利必争,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中饱私囊,成了人民痛恨的大贪官。
③“小节”能坏干部,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维护自身形象,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有的警惕性不高,认为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一条烟是区区小事,无伤大雅;有的心存侥幸,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出点小问题,组织会宽容、原谅;还有的心理不平衡,认为别人恣意腐败能“逍遥自在”,自己捞点小惠小利,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诸如此类,其结果常常是小节不保,导致大节丧失,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悔之晚矣!
④俗话说:“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作为人民公仆,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安于清贫,耐得清苦,时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唯如此,才能真正“不愧党、不愧民、不愧己”!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写郑培民十分注意小节与有些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显得是非分明,说理有力。
B.第②段运用古今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鲜明有力地论证了“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所产生的危害。
C.第③段作者从“警惕性不高”、“心存侥幸”、“心理不平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节不保的原因,加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D.第④段 “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一句中,“几粒小米”喻指小节,“整个天空”喻指大节。
【小题2】(小题2)“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句中“试金石”的意思是  
【小题3】(小题3)给文章第①段末尾补上一句总结性的话。(不超过2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景语
李书磊
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呜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③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大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④《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而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⑤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他们的立足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小题2】下列理解和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几部小说中。
B.传统小说的作者渴求情节而忽略情绪,读者也存在着这样的阅读心理。
C.情绪结构较之于情节结构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欣赏日常情节需要有比欣赏传奇情节更高雅的审美趣味。
D.《红楼》景语作为《红楼》的胎记,证明了曹雪芹在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进步。
【小题3】《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结合本文,下列对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并且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
B.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接受。
C.继承传统小说还必须重视情节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D.作者曹雪芹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