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破解玛雅文明衰亡的秘密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起,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玛雅人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落也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理查得森·吉尔或许是最早提这个假说的人。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作分析对象。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硫酸钙)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发现这个地区大约每隔206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随后杰拉尔德·豪格等人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候变化如何促使玛雅文明衰落的图景。科学家发现,公元200年的一次干旱造成了前古典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然后,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早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和6年。这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如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惟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小题1】对第①自然段中“不可思议的崩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发展到顶峰后,在短时间内马上崩溃了。
B.先放弃繁华的大城市,随后是中小城市。
C.昔日繁华的神庙和广场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
D.玛雅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小题2】对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自然灾害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使玛雅文明衰落。
B.战争和农民起义导致了玛雅文明衰落。
C.人口严重膨胀,导致严重生态问题,使玛雅文明衰落。
D.脆弱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
【小题3】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引人注目,下列不属于其有力证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发现,一些“干旱世纪”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
B.玛雅人停止建造纪念碑,遗弃城市。
C.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
D.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的三次严重干旱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 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3 03:0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摘自2019年2月18年《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世界四大湾区

世界四大湾区2018年经济数量对比分析

——(资料: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WIND,地方政府统计局)

材料三: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世界500强聚集,民营企业多,人均GDP是全国的2.5倍。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

大湾区有三大天然良港,按货物吞吐量算,深圳港排世界第3、香港排第5、广州港排第6;大湾区是铁路、航空的重要枢纽,交通方面有堪称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和广东也高铁相通。可以说,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是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

国家将广一深一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据统计,大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深圳市R&D比重超过4%,有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澳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一国两制、CEPA、粤港和粤澳合作机制已运行多年,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70万人次跨境往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粤港澳大湾区11城区位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中国网2018-07-03)

材料四: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湾区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长期存在“龙头之争”。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摘自《大湾区2035年目标来了》,经济观察报,2019年2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B.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粵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积、人口、GDP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GDP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C.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两个城市间往来的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D.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进一步促进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融合,并且将给香港澳门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
B.世界四大湾区均有各自的经济重点,其中,电子互联网产业成为四大湾区的核心竞争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只要大力发展电子互联网产业,就能赶超其他三大湾区。
C.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这得益于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还拥有作为其重要腹地的泛珠三角区域。
D.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果能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那么就可以使粤港澳资源配置更优化,形成有机整体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所具备的三点发展优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朋友的宴请
李国新
老刘接到学习培训的通知,要去城区市委党校学习半个月。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现在混得不错,在单位大小都是个领导,能呼风唤雨的。
他这次去,一定要抽时间联系他们,和他们聚一聚。
老刘到了市委党校住下,条件还不错,有吃有住的,课程安排不多。老刘给城区一个知名学校的校长发了一个信息:大狗,我老刘来党校进修了,有时间吗?
大狗是校长的小名,老刘小时候的同学同乡。
叫大狗的校长回了信息:是老刘吗?我这几天快忙死了,学校在忙高考不说,而且教育厅的领导要来调研,我抽不开身。
很明显,叫大狗的校长没时间来见他了。
老刘又给市广电的一个姓孙的副局长发信息: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聚吗?
孙副局长是老刘高中时的同学,曾经同桌一年。孙副局长没有回信息,老刘下了课就拨通了他的电话,孙副局长开始还没有听出老刘的声音,讲了几句话后,才知道了。孙副局长说在外面出差,一时半刻不能回来。
老刘不甘心,给一个在市委办当科长的大学同学老赵发信息:赵,我在市党校学习,有空吗,哥俩坐一下。
叫老赵的科长很快回了信息:老刘是你呀,可我这两天不行,我要随副市长下基层调研几天。
老刘还是不死心,想起一个混得差的同学,给一个在城区开小馆子的老钱发了信息:钱,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一下吗?
姓钱的大师傅马上打电话过来,是老刘啊,欢迎,欢迎,我晚上开车来接你!
老刘忙问,你开车来?
是啊老同学,我现在承包了城区的两家大宾馆,天天忙,不买车行吗?
晚上老钱驾着宝马车来到党校,老刘坐在车上,才知道老钱已经成大老板了。老钱告诉老刘,他要给老刘一个惊喜。老刘追问是什么惊喜,他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老刘被老钱带到一个豪华包房的门前,老钱在外面高声说,贵客到了,大家出来欢迎吧!老刘随着老钱进去,里面的人全都站起来迎接,老刘惊呆了:里面有叫大狗的名校校长,有市广电局的孙副局长,有市委办的赵科长,还有老刘没有来得及打电话的同学。老钱通知他们陪客,没有说出被陪的人是老刘,只说是陪一个刚提拔的当了县长的同学。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是他的小学、高中和大学同学等,他们现在分别在学校、广电局、政府等处做领导,混得都还不错,而且还颇有些能量。
B.大狗、赵、钱等,作品中的人物称呼极其普通,但细品却十分耐人寻味,这些不同的称呼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具典型意义及代表性。
C.“混得不错”的同学恰好都没时间,“混得差的同学”却立即对老刘的到来表示欢迎,这种对比,暗含深意,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多微妙复杂的东西。
D.在叙述到老刘随着老钱进到豪华包房,大家见面、老刘“惊呆”的场面时,作品便戛然而止,这样处理给人无尽的想像空间,也使作品有了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E. 小说情节围绕老刘借到城区学习培训时约同学见面相聚一事展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质朴平淡,颇有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中的“老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如果换成“惊喜”,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红”机器人成为讲解员,智能家居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语义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从电子产品、汽车、医疗产品到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从台前的展品到后台的服务,在前不久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一大亮点。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也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概念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算法、大数据、5G等词汇已为公众所熟知。回溯历史,如果说工业革命是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体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事实上,随着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它已经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因此,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我们才能紧紧抓住这个战略制高点。有人说,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谁就把握住了未来。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错失的宝贵机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夯基垒台、补齐短板,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相信我们一定能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摘编自李浩然《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材料二:

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在大连达沃斯论坛期间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

该报告认为,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总获益相当于10.7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增长比例的近70%。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成熟度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为发达技术替代完成,因此当时北美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但十年之后,中国完成了相对缓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则将开始赶超美国。报告指出,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其他则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报告称,总体而言,由于人工智能将提高生产力和产品价值,并推动消费增长,因而零售业、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将是最大受益行业。至2030年,随着人工智能驱动消费大幅上升,产品性能得到更好完善,消费需求与行为随之转变,这将促使GDP增长9万亿美元。

(摘编自路透中文网《报告: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材料三:

只需5秒钟,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为你创作一首诗;25秒,就能自动编写一条新闻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样播报新闻,且不知疲倦……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边界,有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但人类社会进步的节拍并没有改变。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动化每夺走一个岗位,就会两倍地创造出新兴工种;2022年,新兴工种的就业占比将从当前的16%提升至27%。技术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党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这离不开一套包容创新、完善监管的制度体系。在透明性、算法公平、AI伦理、监管和责任等问题上,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高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透明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对技术快速发展予以充分关注。除此之外,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相关教育普及活动,避免出现“数字鸿沟”;推进伦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警惕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摘编自白龙《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6日09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B.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北美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高于中国的原因是技术成熟度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为发达技术替代完成。
C.该报告指出,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D.该报告认为,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在度过人工智能发展初期,中国完成了相对缓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将开始赶超美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完全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B.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未来的经济总量之和。
C.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D.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只需要法律和规则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小题3】面对正在到来的“智慧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危机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化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字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了。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 cuan),用简拼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31画,它比你打一个“装”(zhuang)还少两下,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该属于“提笔忘字”的现象。
B.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美感。
C.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认为讨论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没有意义。
D.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