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春风吹到的乡村

许文舟

①想着应有一场雨,在树上鼓掌,野火一样蔓延的迎春花,竟穿过厚厚的雪,从田埂一直蹿到屋檐下。

②春风在凌晨进村,不可能多硬多铁,它本身也受雪的欺凌。它首先来到麦田,借着麦苗酥软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场小小的游戏,让麦苗高兴得前仰后合。那些比蝉翼还薄的雾,舞起来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轻轻呼吸。阳光带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脸上堆积的寒,让溪水加快脚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机与蜜蜂捉起迷藏。

③立春,是春风的码头。随时都有小股的风,抄近道而来,有时不敲门,径自到院子里,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跹。有时越过屋顶,强行搂着母亲生起的炊烟,翩翩起舞。

④母亲就在一炷炊烟的根部,正往灶里添柴,制造炊烟。炊烟究竟到了哪里,只有春风清楚。炊烟自有远方,那些离开村子在城里打工的人的梦里,炊烟就变成他们心空含泪的云朵。而火灰就是炊烟的根,适合焐红薯、粑粑、牛肉与芋头,掺进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据说还有健胃健脾功能。锅里是牛吃的料,猪等着的食,光焰舔着母亲脸上的疲惫,母亲用火钳将个头大的炭粒夹到一边,等其熄灭后放进竹篮,她要给她城里回来的孙子营造几个温度适中的夜晚。

⑤做完这一切,酒饭果早就煮熟了,那是山坡上与无数场暴雨无数阵风搏击之后的收成,晒干扬净之后的玉米,像镀了一层水晶,比阳光还光鲜,煮过之后,就都成为行将分娩的女人,温厚而雍容。拌上酒曲,就会被时间发酵成醉人的水。没有酒的村子注定是寂寞的,酒走上乡村的宴席,左邻右舍都是亲人,围着酒杯,就没有多余的话。一年,犁头翻动泥花碎飞,从育苗到移栽,从薅锄到施肥,一场丰收得经过多少灾难啊?

⑥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毕竟还有收成实实在在地归仓。梁上悬挂的玉米,就是无声的语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质,一粒有一粒的冲动,但现在不说,现在是春天。吊在横梁的年猪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锅里起爆的糯谷,很快就制作出麦芽谷花糖来。

⑦村子也有总结,需要动用文字,用一些干净的文字总结一年,就像我在单位的发言里说的,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样,村子也需要表达,对联就是村子言简意赅的总结。尽管我也会写点字,父亲说你三叔写得实在,写得客观,就请他写了。起初我有委屈之情,不就是一副对联吗,用得着那样?三叔研墨时摇头晃脑,提笔时一气呵成,父亲大三叔许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后,按三叔要求裁纸,压对联脚,然后拆洗被风吹白的旧对联,待纸上的墨迹稍干,虔诚而工整地贴到门楣上去。父亲贴上对联,一定同样工整极了地看一遍,仿佛对联是他的作品。

⑧我回到村子里,实际上已经是正月初二了。团圆的年夜饭已经结束,姐姐回婆家了,说是要修水泥路进村子,钱是有关部门给的,但得投工出力。哥也开始忙开了,说今年多签订了十亩烤烟种植计划,原来一间烤房不够,决定再盖一间。去年种了七亩,纯收五万多元,哥说,再干两年,就可以把家里全部屋子变成洋楼了。父亲的任务是放羊,四十三只羊新添九只小羊羔,父亲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财富,羊吃草,难怪父亲喂养的一只大公羊就为我家创下三千元的纪录呢。

⑨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他指着我童年伙伴三顺家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说,三顺还怪有出息呢,靠制茶起家,得到县委政府“贷免扶补”款项支持,现在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前,父亲停下来,对我说,你清不清楚,那个当时来城上找你让你帮忙介绍工作的阿根现在混得不错,这已是他第三次换车了,车越换越大,钱越赚越多,村子里新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他捐的一笔款呢。父亲站在村头的老椿树下,整个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盘上的子,他如数家珍一一讲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现状,脸上充满了奕奕神采。

⑩老椿树虽然掉光了叶子,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看见在枝条间挤出挤进的春风,一剐一蹭之后,每一根枝条都怀春了。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证,我没有说谎,春风吹到了乡村。

(选自2015年1月20日《云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2】本文语言风格鲜明,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
【小题3】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蹿”的精妙之处。
【小题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风与麦苗逗乐,春风虽然柔弱,却给乡村带来了生机。
B.在母亲手中升起的炊烟,是母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藏着母亲的爱;那袅袅的炊烟也成了离家者心头的牵挂。
C.第⑥段中“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困顿,还有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
D.父亲陪我绕道寨子时,如数家珍地介绍村民们生活的变化,让我再一次切实地感受到农村日月换新颜。
【小题6】分析作者描写家人生活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10:4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此次改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调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医疗系统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北京市属医院将本着多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药品阳光采购,即有利于质量、价格、需求相统一,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保持医联体内部用药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患者治疗连续性。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并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的官网上公布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

药剂师张阳森说,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可以看到药品库存状况,既减少了工作量,采购时又心里有数。药剂师孟莉强调,医院还可以根据企业评分,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

为使患者合理用药,医管局推动22家医院设置临床药师及用药咨询中心。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都可在用药咨询中心找到答案。

专家医院提供的便民服务让百姓用药更安心,北京同仁医院开设“专病用药管理门诊”,针对特定疾病的用药自行管理,北京积水潭医院患者由院后,有专职药师进行门诊追踪,随访和用药指导;北京大坛医院开设医师药师联合门诊,以满足患者不同需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材料二

“阳光采购”是指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加强政府综合监管,实现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

为保障价格下降后药品的质量安全,卫计委拟将药品质量作为评价药品的第一要素,对发生严重药害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屡次发布严重违规广告的企业和查实存在严重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以及生产环节抽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品种,实行一票否决,直接纳入不良记录。

药监局也将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提升监控能力。对供应价格明显偏低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开展重点抽验工作;对降低幅度较大的品种,开展有针对性的抽验工作,保障药品价格降低而质量不降低。

材料三

从2017年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统一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设立医事服务费,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规范。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设置“医事服务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受益。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的“医事服务费”分别为50元、80元、100元,明显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普通门诊的“医事服务费”医保定额报销之后患者分别花10元、2元、1元,这会让更多一般病症的患者到基层医院就医,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取消15%的药品加成,彻底结束以药养医的岁月,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三是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都上调了;而核磁等检查的价格都下降了,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多了,患者花的钱和以前差不多,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摘编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部药品都须通过阳光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保持医联体内用药一致。
B.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将彻底结束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岁月,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C.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实现药品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有利于药品质量、价格、需求的统一。
D.药品阳光采购之后,好处多多,患者可随时查询到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药剂师可以及时查看药品库存状况,医院可以选择更优质的药品企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报道了北京市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坚持的原则,突出了多个“有利于”的内容,接着从不同角度对医改带来的变化做了介绍。
B.材料二的报道重点在医药分开药品价格下降后如何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方面,卫计委和药监局的现有做法对药品质量的保障起很大的作用。
C.材料三报道了设立“医事服务费”让百姓认识到看病不一定非到大医院,这就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D.三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能够使读者对北京市所推行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况说明医药分开后,如何保障百姓用药安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碎的美丽  乔叶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桩枯枝萎叶,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重雾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上背着花布拼成的旧书包上学。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望着他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③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视线中,走到辉煌已假借给别人的今天。
④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的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⑤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深厚,那么绰约,却那么美丽。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⑥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欢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荼,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⑦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⑧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⑨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⑩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小题1】为什么作者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4分)
【小题2】文章中列举的林黛玉、三毛、凡·高、贝多芬等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一般人都是追求圆满、向往完美、憧憬辉煌的,而作者却偏偏喜欢破碎、欣赏残缺。对于这一点,你怎么看?(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晓声: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
李 玲
粱晓声197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88年调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直到2002年才转行,调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作为同事,粱晓声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
梁晓声一到大学,就完全投入到教书这一行当中,丝毫没觉得名作家有什么特殊的。他先后独立给中文系本科生开设了“小说创作与欣赏”“散文写作”“文学影视评论”3门选修课,又和同事合开了一门“情感教育”课。学生贾焱回忆说:“原本以为大作家讲课随口就来,应该是不需要备课的吧。然而,梁老师在课堂上,手中却拿着一份讲义。我这才知道他每节课都要认真准备,亲手写讲稿。”“梁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教室。有时闲目养神,而更多时候是为了和早来的同学聊天。谈文学,谈人生,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梁老师总是给予青年学生最热心的帮助,最诚挚的忠告。”
在写作指导方面,粱晓声竭力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玄飘虚甜”之风,鼓励他们到真实粗粝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男生俞德术是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学子,他的小说《父亲》写了乡村贫困而苦闷的生活,粱晓声高兴地夸这是一篇“情怀浓郁”的“力作”,因为它包含着直面人生的“大勇气”。女生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自己的祖母,那是一个一辈子辛劳不止而又从不叹怨命运的侗族老人。粱晓声感叹说:“她身上闪耀着一种最底层的民众身上所具有的浑朴的本能的人生诗牲。我们若同情她的辛劳不止,会显得我们自己太不知人生的况味。”梁晓声以这些优秀习作为例,告诉学生,应该要谨慎地对待写什么的问题,只有选材上与众不同才可能具备艺术个性。
每当遇到学生不能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得与失时,粱晓声便忍不住要提到雨果。《丸三年》中,旺代叛军领袖朗德纳克刚逃出重围又不顾生死重返火场救下3个就要被失火吞噬的孩子,革命军领袖郭万深受感动而主动替他赴死。这种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粱晓声认为这是人文精神的巅峰,每每成为他用以比较的标杆。
十几年间,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五六位教师一直共用一间大办公室。粱晓声是教研室的老大哥,因为他的热诚,大家原先彬彬有礼的同事关系便转换威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的关系了。没人的时候,他会处理自己的信件、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人的时候,他便侃侃而谈。课堂上有什么好苗子,他必定会喜悦地倾诉给在场的同事;他自己近期的所思所感,也会坦率地与你交流。而他自己的创作,多半回家才写。约学生谈论文,他更愿意带他们到饭馆去,就手为爱徒的肚子增加点油水。关怀学生学业的同时,他还为他们的就业、婚事操心。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有恩之师。想到学生们离开父母在这个域市里独自闯荡,有许多事自己都帮不上忙,他“夜难寐时,扪心自问”,就觉得“实愧人师”。
尽管身在大学校园,但梁晓声教育的视野却不限于大学围墙。2015年他出版了《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两本作文指导书。粱晓声不仅反对仅仅把作文看作挣分数的手段,也不赞成仅仅把作文当作训练文字的途径,而是把作文看作“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的大业。在粱晓声看来,作文能使人避免成为感性脑区僵化的“丰脑人”。他说:“作文一事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是激活、开发他们感性脑区潜能,训练、提升感性脑区与理性脑区潜能相互配合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作文教与学的宗旨。”由此可见,梁晓声是从维护人类生命完整性的角度来确立作文的意义,其作文观内含着关怀生命存在的人文情怀。
(选自2017年7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本为著名作家,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后半路出家,转行到大学任教授。
B.粱晓声不但给大学生开设多门课程,还关心中小学生作文,并出版两本指导书。
C.粱晓声提倡要在现实生活巾寻找富有精神深度的素材,认为选材决走艺术个性。
D.粱晓声常以雨果为例,指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米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学生贾焱的回忆,是从侧面表现粱晓声的认真负责,高有亲和力。这种写法颇具匠心。
B.俞德术的小说《父亲》和杨燕群的散文《阿婆谣》写的都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因而受到粱晓声的赞赏。
C.粱晓声认为,《九三年》中所表现的超越生死的人道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巅峰,应当成为作家追求的目标。
D.粱晓声的热诚改变了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的关系,使大家的关系由同事变成了兄弟姐妹、左邻右舍。
E. 梁晓声认为作文“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开始,这体现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粱晓声“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人情味”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读常新的“五四”,已伴随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记忆。

对于“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丰富的阐释。具体说,它指称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体,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学生游行示威事件。事件的发生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因此,事件后的第三天就有学者对其精神现象作了概括。作为五四运动主体,学生身份的罗家伦直接将其精神概括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与“民族自决的精神”;作为导师的陈独秀则将之呼为“直接行动”与“牺牲的精神”。

从外延上看,“五四”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可以囊括自《新青年》杂志创刊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追溯五四运动前十年,呼唤青春应该说是文学与思想界的时代强音。时至“五四”,这一声音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一代又一代的启蒙先驱为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携手共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振臂高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李大钊以《青春》为题劝告青年:“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陈独秀则以《敬告青年》与同仁共勉:“我辈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春中国”之构想,已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使命。

“青春”主题,基本元素集中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很容易形成共识,而在关于“五四”的价值、意义等问题上,近百年的时间里曾出现众说纷纭的不同理解。当年,“研究系”的刊物《晨报》与革命党人的刊物《民国日报》就在1920年5月4日“五四”周年纪念时出现了不同的发声。之后***与国民党对“五四运动”也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考察近百年的“五四”研究学术史,学术界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也都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对“五四”这样一个既不是短时段也不是太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书写来说,具有回归与再撰的双重要求。百年“五四”,我们可以将之定位为中时段:一方面,鉴于“青春”主题已经在原有本色上被年轮涂刷上了一层层五颜六色、缤纷炫目的彩釉,当下的整理研究就有必要溯源正本、剥茧抽丝,以得“始终”;另一方面,再撰的目的无非是在回归的前提下,重新书写“五四”的林林总总、逶迤曲折,从而进一步建构起“五四学”的学术思想谱系。对此,雅克·勒高夫说:“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无疑是把握或拿捏历史分寸的瓶颈。体现这些不同时期记忆史面相的是各种史料,只有大量收集,从中甄别,我们才能观察到“五四”历史之全部面貌、演进和重构之脉络、“五四”之永恒青春精神,才能以立体生动的历史记忆梳理“五四”的“来龙”、展望“五四”的“去脉”。

对“五四”的纪念,各个时期的报刊舆论也都充满了变化的时代感,这些公共舆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意义无疑都是为了解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变化,“五四”记忆和精神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表现出最强的时代声音。同时,五四运动也成为诸多城市记忆之一部分,省域的、地域的、城市的,无论哪个层面,都体现出地方记忆对“五四”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最显著认知。

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借鉴这句感人的肺腑之言,我们要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称得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有历史却总被遗忘,不能为其后人铭记,则是悲哀的、甚至是灾难的。从这里出发,为百年来一直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符号———“五四”,在每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历史博物馆,这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选自张宝明《钩沉一个民族的青春记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五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五四”精神常读常新,是中华儿女的青春记忆,百年来激励我们前行。
B.以学生为主体的“五四”游行事件及引发的强烈反响,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
C.“五四”有宽泛外延,以“青春”为主题,囊括了自《新青年》杂志创刊起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
D.对于“五四”的价值、意义,一直有不同理解;但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方面,却易形成共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时,都先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阐释,同时均使用了引论法和喻论法。
B.论述百年“五四”书写和定位时,作者提出要梳理其“来龙”,展望其“去脉”,语言鲜活生动。
C.对“五四”的纪念,文章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着手,但都突出了显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D.开篇以“青春记忆”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从四个层次展开具体论述,最后以“铭记号召”作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旨在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传承,启迪“五四精神”之发扬。
B.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时代大潮中,携手奋进,共同构想“青春中国”。
C.百年“五四”记忆史的整理与研究既应立足于再现过去,又应着眼当下,同时还需关照未来。
D.作者引入郁达夫纪念鲁迅的撰文,目的在于呼吁应承载起“五四精神”的梦想、情怀和担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历时9年艰苦建设,一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飞架伶仃洋,把碧波化作通途。从此,香港、澳门特区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

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摘编自《巨龙,腾飞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侧记》,《人民日报》2018年1O月24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22日报道,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蜓跨越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南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20倍,跨越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年度GDP约合1.51万亿美元,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这些联络线是打造官方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报道还称,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而该地区贡献了GDP的12%,预计到2025年中国近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港珠澳大桥是北京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将香港和澳门与9个临近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内——连为一体。北京希望将之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成中国“靓丽名片”》,《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不仅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而且使香港、澳门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
B.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建造过程历时9年,设计使用年限120年,是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C.“技术最复杂”“港珠澳模型”“中国标准”这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D.美国有媒体认为港珠澳大桥跨越中国珠三角区域,该区域与美国旧金山湾区比较,其区域经济优势不可小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十大跨海大桥中中国就占据了五座,港珠澳大桥在跨海长度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体现了我国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B.美国切萨皮克湾大桥和日本濑户大桥,都曾是世界跨海大桥的领跑者,我国的跨海桥梁建设,如今也从跟跑走向了领跑。
C.我国的跨海大桥都是建成于新世纪,甚至五座大桥曾同时处于建造之中,充分显示了我国在桥梁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熟与先进。
D.通过对比发现,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跨海大桥的建设不管在数量上、长度上,还是在建造速度上大都处于世界前列。
【小题3】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