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 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 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 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 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B.笫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思路:笫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D.文章观点鮮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3:0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

严春友

①“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不过是一句普通的格言,可是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A

②谁都承认,大自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谁能想到,她竟是按照最简单的方法构成。构造一个事物,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    B 了,大自然所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看起来单调而简单,大自然却用它创造出了种种奇迹,创造出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的聪慧之处。

③用这种方法构造出的世界,呈现出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

④一滴水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已经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我们的眼睛不过几厘米大小,却能看到整个星空,只有整个星空的信息被浓缩进空间的每一个点上,这才有可能。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⑤科学家们用这个原理制造出了全息照片。通常的照片撕碎后不能复原,而且其成像是平面的。全息照片则不同。它的成像是立体的,与真实的事物一般无二。假如照片上是一只狗的头像,那么,那只狗的头看上去就伸到了照片之外。这种照片所摄取的图像与现实事物相同,假如从照片的正面看去有些景物被前面的东西挡住了,那么,只要你侧一下身子,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后边的事物。这种照片每一部分都含有这个图像的全部信息。把它的底片撕碎,每一碎片都能重现出原来的完整图像。当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全息电影和全息电视问世之时,我们在影院里就能真正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⑥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息的世界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全息的影子。我们之所以能够看电视、听广播,就是由于电磁波的每一点上都携带着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所发出的全部信息,由此我们才能够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完整的图像、听到完整的声音。实际上,在空间的每一个点上,都有来自全世界以至全宇宙的信息,只是由于这些信息隐藏得比较深或者很微弱,我们无法感受到。但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显示器(比如天文望远镜、电视台等)就可以使这些信息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本来是无须出门的,只要把我们身边空间中的信息翻译或显示出来,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门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的境界吧。

⑦不仅空间上是这样,而且时间上也是如此。每一个存在物在其自身中都浓缩着它自己的历史、它的类的历史以至整个宇宙的历史。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作为一个层次沉淀在进化链条上在后的、较高级的事物中。人是目前所知的最高的进化层次,在他之中包含了宇宙有史以来的所有进化阶段。宇宙最初产生的中子、质子、原子等粒子是构成我们身体的最基本的材料;构成生命的基本单元是生命出现初期所形成的细胞;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生物整个进化史的缩影;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人类教育史的重演,每一部教科书都是本学科发展史的浓缩。人类的大脑也包含着它的进化史,由爬行动物脑、缘脑(哺乳动物脑)和新皮层(尼人—智人进化阶段的产物)三个层次构成,它们对应着脑进化的三个阶段,分别负责本能、情感和智力。可见,事物发展过程上的每一段落都是其进化史的缩影。从时间上说,宇宙的每一刹那都包含着过去的一切,蕴藏着未来的一切,因为现在的一刹那是过去的全部时间孕育的一个结果,否则这一刹那是无法存在的;而未来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有赖于此刻这一刹那的存在,如果这一刹那消失了,时间的链条就会完全断裂,未来就无法产生。因此,佛经上说一刹那就包含着千世万世、刹那即是千年,并非是宗教的呓语。

⑧于是,每一个存在的物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宇宙的缩影。这也正是生物之所以能够克隆的根本原因。由于生物的每个细胞中已经包含着整个生物体的全部遗传基因或者说全部信息,所以每个细胞才能够重新成长为一个新的个体。克隆技术并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自然早已熟练运用的“技术”,因为所有生命都是自然克隆出来的,她从一个细胞中克隆出另一个细胞,从一个生命克隆出另一个生命。宇宙的每一部分也同样包含着宇宙的全部“基因”,每一块物质都包藏着宇宙的全部性质,就是说,它不仅包藏着已经发现和还没有发现的一切物质特性,而且还包含着植物、动物、人类等一切生命形式。只要达到一定条件,那么任何一块物质都会从自身中进化出各种生命形态。从这个角度说,一粒沙子并不比宇宙小,只要条件具备,就能够从一粒沙子中克隆出一个宇宙,因为我们现在的宇宙只是大自然从一个比沙子还要小无数倍的宇宙“奇点”中克隆出来。

⑨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一种奇妙的结构:宇宙的每一层次都和另一个层次相似。例如,海马的眼睛是由一个个小海马组成的,而这小海马又由更小的海马构成。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也是这样构造的。星系的结构与太阳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相似,人类社会的结构也与太阳系相仿。星系也有年轮,不同年龄的星系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形态,而相同年龄的星系则其结构和形态类似。那些年轻的星系显示出蓬勃的朝气,而那些年老的星系好像是在悲哀地喘息。

⑩宇宙万物就是这样既各自独立,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当我的脑中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宇宙万物相应相和、翩翩起舞,共同奏出一曲宇宙大合唱。这宇宙的歌声响彻无尽的太空,传遍古往今来,这宇宙的音符也同样跳跃在我们的心中。

⑪我们人类从很遥远的古代起就有了进行星际飞行的梦想,嫦娥奔月就是其中的一个。尽管目前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但是看来要飞出银河系是几乎没有可能的,因为宇宙是太广阔了,广阔得令我们难以想象,广阔得令我们不寒而栗:即使以光的速度飞行,要飞出银河系距我们最近的地方,也要上万年的时间;而要飞到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最远的地方,则需要二百亿年!况且,就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要达到以光速飞行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之海,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呀。

⑫面对人类,我不仅要发问:那扯起了帆,准备远航的漂泊者,你要到哪里去呢?是要去宇宙深处熬游吗?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同样辽阔的宇宙啊!

⑬既然我们注定永远不能实现在星系之间飞行的梦想,那么,就让我们用赤诚的心灵来谛听萦绕于我们身边的宇宙之声吧,谛听来自遥远宇宙的呼唤,倾听来自远古的喘息,倾听大自然无声的喃喃细语。

(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

【小题1】在第1第2段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句子或短语。
A:可是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
B: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____________了
【小题2】把第5段中的第二句句子“通常的照片撕碎后不能复原,而且其成像是平面的”改为“通常的照片,其成像是平面的,而且撕碎后不能复原”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小题3】第3段文字承上启下,那么,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世界的“神奇现象”的?请概括每一角度的要点。
【小题4】第8段画线句中的“技术”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小题5】对第10段表述的重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万物既各自独立,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B.宇宙万物相应相和,翩翩起舞,共同奏出一曲宇宙大合唱。
C.宇宙的歌声响彻无尽的太空,传遍古往今来。
D.宇宙的音符跳跃在我们心中。
【小题6】一般地说,文章写到第10段结束已完全可以,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11-13段呢?请依据自己理解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是消解文学传统的根本原因。詹姆逊曾经指出:“资本的势力在今天已伸延到许多此前未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资本的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一切文化活动的决定因素,詹姆逊将这一过程称为“去差异化”,即:消除经济、文化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进而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正是这种现实,文学遭遇了两难选择:为了张扬民族价值,文学必须强调民族特性,而且越鲜明越好;为了让其他民族认同而产生世界影响,文学又必须模糊或放彝某些民族性的因素而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世界.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凡乎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典“化石”。我们有过“中国气派”的追求,喊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号;也走过“俄国人的路”,甚至今天还在虔诚地膜拜着“世界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民族在中西文化上的摇摆状态。
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大体可分两个系统,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祺的创作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去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
西方内部也曾发生过文化趋同性与民族求异性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但它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参照系,成功地完成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推崇天才的创造性力量,而它的参照系是德意志民族自己的传统、这两次与文艺紧密相关的思想运动都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当下,中国正在拓展开放的宽度,加强与世界融合的深度,中国民族文学当然要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需要引进“他者视野”,给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激励与竟争的机制,以利于优化本民族文学。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学书写,也不必注重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些外在标识,时代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独特心态、思维方式、精神品格正以新的样式存在于生活的细节,观照世界,接续传统的灵魂,才能让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根据网上资料摘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势力造成了经济的文化化,从而消解了文学传统。
B.如果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就能走向世界。
C.文学艺术只要回归自己的民族传统,就能使自己民族文学得到创新和发展。
D.历史上的中国文学曾努力守护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曾努力地模仿西方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揭示了文学传统被消解的根本原因,而后引用“詹姆逊”的理论加以论证与阐释。
B.文章通过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我们没有赢得世界文学地位的结论。
C.文章以文化“去差异化”为前提,推出了文学的两难,又进而论述了中国文学的摇摆历史。
D.文章以文艺复兴与狂飚突进运动两个成功实例为启发,论述了当下中国民族文学应走之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
B.中国文学曾经走过“俄国人的路”文学史上应出现过很多类似俄国风格的文学作品。
C.如果资本的势力在世界占据支配地位,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都会被经济化。
D.中国拓展改革宽度、深度与世界融合的背景,为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欲望、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能无乐”是荀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B.荀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C.荀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小题3】以下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⑾,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书中收载别人整篇的文章甚多,有人因此说他是“浮华”之士。这些文章大抵关系政治学术,多是经世有用之作。那时还没有文集,史书加以搜罗,不失保存文献之旨。至于收录辞赋,却是当时的风气和他个人的嗜好;不过从现在看来,这些也正是文学史料,不能抹煞的。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矱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小题1】《史记》被称为我国重要历史著作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这四人都做了什么工作?
【小题3】《史记》与《汉书》的不同风格体现在何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马  嘶
吕翼
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带着火星,还带着江河奔腾的气息。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他真实地感觉到,他的马老表又回到了身边。他热血喷张,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不料他跳得太高,扑通一声,重重着地……
乌铁伸了伸并不存在的脚,摸了摸冷硬的床板,才知是梦。
乌铁出生于夷族土司世家,从小以马老表为伴,二十岁时,就已久走江湖,练得一身硬骨。当年,开杏住在夷族部落山外的杨树村,她本有着自己的心上人一一在古城里教书的胡笙,不想被路过杨树村的乌铁看中,一抢成婚。
乌铁深深地爱着开杏。他为了她,大把地花着自己用命换来的银两。他挑水、洗衣、做饭, 甚至帮着开杏买布、打底、做布鞋。但开杏却发誓不理他。乌铁虽然得到了开杏,却未得到她的爱,听说鬼子打进来,满腹惆怅的他就去报名当了兵。后来,开杏的哥哥找到了开杏,想让妹妹跟他回家,开杏拒绝了。
在战场上丢了脚回来,乌铁的情绪跌入了低谷。但他意外发现,开杏还生活在这个家里,并打理得井井有条。刚安顿下来,乌铁突然内心慌张。他感觉中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他生命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他没有看到他的马老表。
马老表是一匹枣红马,乌铁亲切地叫它为马老表。和乌铁在一起,它能奔跑,能抗争,能表达,能诉求,乌铁懂得它的内心,它懂得乌铁说的意思。它累了困了饿了,不用说乌铁都能知道。乌铁要到哪,速度多快,它也知道。他们如影随形,他们相互依赖,他们一起干了很多常人干不出的痛快的事。它的风采,成就了他的粗犷豪迈。
他怒火中烧,双目圆瞪,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举起手里的拐杖,将开杏正在做的鞋子打   落在地上:“告诉我!我的马老表呢?”
开杏满眼泪花,但她还是不说,乌铁就将剪刀戳在自己脖子上:“开杏!我所有的财产,我丢掉双脚的抚恤,给你!但马老表,你不能卖它,你不能杀它!活要见马,死要见尸!”
开杏大惊失色。她一把将乌铁手里的剪刀按住:“冤家!别这样!我告诉你……”
原来,乌铁当兵走后,开杏的哥哥牵走了马,他想杀掉马祭奠死去的父亲,是胡笙的妹妹金枝用自己养的猪换下了马老表。乌铁满心感激,热泪盈眶。
大半年后的一个黄昏,乌铁正在低头收摊,突然看到摊前有四只马蹄。马老表!果然是马老表!
马背上扑通跳下一个人来,他警觉地看了看左右,才回过头来,声音低沉而小心地说:“乌铁!我们回屋说话!”乌铁十分意外,这个人居然是胡笙!胡笙说:“你们,还好吧?”
乌铁认真地看了看胡笙,虽然黑了些,粗糙了些,但他手足完整,眉眼清楚。
“你们没啥不好,我就踏实了。”胡笙說。
乌铁抬头说:“对开杏,我问心无愧。”
胡笙弯下腰,给乌铁鞠了一躬,深深的。他说,“兄弟,谢谢你给了我一条命。”
胡笙说的是在抗日战场上。两个情敌居然编在了一个班。识文断字、遇事冷静的胡笙当了班长,有作战经验、不惧生死的乌铁成了他的助手。那一天,一颗炮弹呼啸着落在身边,他们同时跃起,又同时落地。在那一瞬间,他们所努力的,是想把对方捂压在自己的身下。结果是胡笙下落不明,乌铁失去双脚。
胡笙看了看门外,小声说:“我已决定去……陕北。”乌铁隐隐听说过,这个叫胡笙的教书先生,在上前线之前,就已经秘密地加入了一个特殊的组织,据说,那个组织很可靠,很有希望。
“我是来告诉你们,我还活着。同时来看看,如果乌铁你没有问题,我们就一起去陕北但你这情况,只能我一个人走啦!”
乌铁瞬间明白了这个男人的大义。他突然对开杏说,“胡笙还活着,而且好好的!你,你还是跟他走吧!”
开杏低声哭泣。
“乌铁,我不是来找你要开杏的,你就妤好待她吧!”胡笙的脸猛然上霜,“还有你最心爱   的马老表,我想物归原主。”
“兄弟,马老表你骑走,去干大事,它跟着你,就是我跟着你!”
“好!”胡笙纵身一跃,矫健地落在马背上。马老表驮着胡笙,腾空而起,向着陕北奔去,阵阵马嘶,震荡山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人和马结合起来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并将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表现了人性的美好。
B.小说巧妙地通过开杏交代了金枝救下马老表这个情节,使后文胡笙和马老表同时出现不显得突兀。
C.在抗日战场上乌铁明知胡笙是自己的情敌,还是奋力营救对方,是想弥补对自己抢亲行为的愧疚。
D.小说写胡笙奔赴陕北前看望乌铁和开杏,使这个抗日志士的形象更丰满,牺牲儿女情更显英雄义。
【小题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乌铁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马,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