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磨面的老王
杨振声
一个伏天的午后,午饭刚过,满地都是树荫,一丝风也不动,好像大地停止了呼吸,沉闷得很。一团炎炎赤日,很庄严地在长空中缓缓渡过,这个世界像被它融化了,寂静得可怕。在一个花园东北角上,立着两间茅草的破房,从腐烂的窗格中间,滚出一阵阵隆隆的磨音。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在那里磨面,黄色的脸皮上有着一缕一缕的汗纹,一条蓝布裤子露出膝骨来,被汗洗透,都贴在腿上。他十几岁就失去父母,雇于人家磨面。除了对门李家的花狗儿时常跑来看看他,对他摇摇尾巴要点冷饭吃,只有那两片又冷又硬的磨石是他离不开的友伴。
墙下的日影渐渐长了,树荫下睡醒的老牛,哞哞地唤它的小牛。巢上的小鸦儿伸长了脖子,张着宽大的嘴儿叫老鸦回家。压山的太阳照出半天的红云。老王出了黑魆魆的磨房,拍一拍头发,走到左边的河里把身上洗一洗。坐在河边草地上,看李家的花狗儿和一个黑狗儿扑着石玩。张家的小福儿伸着两只泥手,从一株柳树后面转了出来,一直跑到河边对老王说:
“妈妈要你磨麦子,你明天有工夫么?” 
“有工夫,明天一早就磨起。”老王回答说。
那小孩子又眉开眼笑地说道:“妈妈要面给我做巧果子,后天过七月七啦!”说着跑到那两个狗的跟前,抱着那个黑狗的脖子,和两个狗滚作一块儿。爬起来又往北面一个菜园里跑了去,两个狗也跟在后面跑。她口里嚷道:“我叫爸爸吃饭去啦。”不一会儿张老三扛着锄从北面走了过来,福儿在前面跑。她又站住等她爸爸一回,仰着小脸儿问她爸爸几句话,扯着她爸爸的手儿往村西头走去了。
老王看得出了神:那个小孩子含笑的小脸儿,仿佛有一种魔力,引出人心中很深密的爱。这个景象深深印在老王眼里,使他的脑筋起了特异作用。他呆呆地坐了一会儿,顺着脚走回自己屋里,饭也不吃,瞪着眼睛仰卧在炕上不动。
老王仿佛身在磨房里,但是这回自己不推磨了。一个大驴子给他推磨,他只在一旁忙着加麦子收面。这个长脸的驴子,竖起两个大长耳朵来在磨前飞跑,面落得十分快。他看着自是高兴,忽听身后一声叫道:
“爸爸,你不去吃饭么?妈妈都预备好啦。”老王回头一看,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站在他的面前。这是他的小孩子,比白天看见的福儿还长得好看些。抱起来亲个嘴,他喜得唇都颤动了。
“你磨面给我做巧果子么?”小孩子抱着他的脖子问他说。
“是呀!是呀!做一大串巧果子,好不好?”老王忙着回答说。小孩子喜得张了小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小牙来。他抱了孩子走回家,他的女人指着桌子说:“快吃吧,等会就冷了。”看见桌子上放着一盘子热气腾腾的黄瓜炖牛肉,刚蒸好的馒头,他觉着腹中饥饿得很。饭吃得香甜极了,却是越吃越觉着饿。小孩子坐在桌子头上,伸出小手来要馒头,又张着小嘴儿要菜吃。他心中说不出来的快乐,泪包着爱的眼光常射在他的小孩子脸上。一阵脚步响,张老三闯了进来,嚷道:“福儿!福儿!我好半天没找到你,你跑到这里来了。”说着抱了小孩子往外就跑。老王吓呆了,急向前来抢,却吓醒了,心里还只是蹦蹦地乱跳。睁开眼屋内漆黑,死沉沉地寂静,只听远远的鸡声和肚子里面咕噜咕噜的声音相答。
老王瞪了眼,躺着不动。直到窗纸发白了,树上的雀儿噪起来了,他才懒懒地起来,仍旧一转一转地磨他的面。他渐渐地瘦下去了。
秋天的黄昏,屋角上黄色的夕阳照在草园里一堆堆的落叶上。下面的蟋蟀,唧唧!唧唧!时断时续地叫它的友伴。草屋里的老王已经绝粒几日了。他起初受了风寒,头烧得厉害。后来腰腿都痛起来,他不得不和他那两块又冷又硬的磨石分手了。他躺在床上,也没人送饭他吃,捧水他喝。倒是对门王家的花狗儿有时想起他,跑来打两个转身,见他躺在炕上,把两只前爪子搭在炕沿上,摇摇尾巴,对他汪汪地叫两声就跑了。他一阵一阵地发昏。忽觉屋内放了光明,他看见他的驴子在那里推磨,他的老婆在那里做饭,他的小孩子在草园里玩,很可爱的小脸对他笑着,伸出小手来招呼他,他也笑着跑向他的小孩去了。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老王的生活状态。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王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3】文中写小福儿对表现老王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10: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手指

甫跃辉

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端午,父杀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 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瞧瞧!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我怎么放得下心?”

“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不过掉了个手指。”他想像着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

“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

“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问题. 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中午,父亲没回来。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

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宫廷。根据画史记载,明清两代许多知名的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瀚等等。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画上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的习俗。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李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乾隆朝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庆佳节的场景。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桌前,接受晚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一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小题1】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②段,判断下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 (1) 岁朝图,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 (2)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②⑥①⑤③
【小题4】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你的想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

1

①大部分时候我妈独自一人生活。在阿克哈拉村,她的日常安保措施如下:在房子后墙上多挖一个后门,一旦有坏人闯入,就从后门撤退;若坏人追了上来,就顺着预先靠在后门外的梯子爬上屋顶;若是坏人也跟着爬上来,就用预先放在屋顶上的榔头敲他的头……此外,还有椅垫下藏刀子,门背后放石灰等诸多细节。她老人家国产连续剧看太多了。  

②她说:“能不害怕吗?就我一个人。”  

2

③说来也奇怪,像我妈这么胆小的人,到了荒野里,一个人守着一大块地,生活全面敞开。再也没有墙壁了,也没有后门、梯子和榔头……却再也不提害怕的事了。  

④她说:“怕什么怕?这么大的地方,就我一个人。”  

3

⑤真的再没有人了。在戈壁滩上,走一个小时也没遇到一个人。如同走了千百万年也没遇到一个人。不但没有人,路过的帐篷或地窝子也没有炊烟,眼前的土路上也没有脚印。四面八方空空荡荡。站在大地上,仿佛千万年后独自重返地球。  

⑥关于地球的全部秘密都在风中。风声呼啸,激动又急迫。可我一句也听不懂。它拼命推我攘我,我还是什么都不明白。它转身撞向另一场大风,在我对面不远处卷起旋风,先指天,后指地。我目瞪口呆,仿佛真的离开地球太久。  

⑦风势渐渐平息。古老的地球稳稳当当悬于宇宙中央。站在地球上,像站在全世界的至高点,像垫着整颗星球探身宇宙。日月擦肩而过。地球另一侧的海洋,呼吸般一起一伏。  

⑧眼下唯一的人的痕迹是向日葵地。秧苗横平竖直,整齐茁壮。我走进去寻找我妈。又寻找赛虎和丑丑。地球上真的只剩我一人。  

⑨我回到家,绕着蒙古包走一圈。突然看到一只鸡在附近的土堆旁踱步,并偏头看我。这才暗舒一口气。  

4

⑩我妈说:“我有时候想唱歌,却一首也想不起来。有时候突然想起来了,就赶紧唱。有时候给赛虎唱,有时候给兔子唱。”  

赛虎静静地听,卧在她脚边抬头看她。眼睛美丽明亮,流转万千语言。兔子却心不在焉,跳跳走走,三瓣嘴不停蠕动。  

兔子尾随她走向葵花地深处。兔子的道路更窄,兔子的视野更低。世界再大,在兔子那里也只剩一条深不见底的洞穴。而我妈高高在上,引领兔子走在幽深曲折的洞穴世界里。我妈不唱歌的时候,洞穴前不见头,后不见底。我妈唱歌的时候,洞穴全部消失。兔子第一次看到天空和海洋。  

劳动纯洁而寂静。我妈心里惦记着该锄草的那块地,惦记着几天后的灌溉,惦记着还没买到的化肥。所有这些将她的荒野生活填得满满当当。她扛着铁锨从地东头走到地西头,心里一件一件盘算。突然一抬头,看到了世上最美丽的一朵云。她满满当当的荒野生活瞬间裂开巨大的空白。她一时间激动又茫然。她想向世上所有人倾诉这朵云的美丽。她想:在倾诉之前,得先想好该怎么说。于是她就站在那里想啊想啊。云慢慢变化,渐渐平凡。她心中的措辞却愈加华美。她又想唱歌。仍旧想不起一首。这时她发现兔子不见了。她想,兔子和云之间肯定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至少它们都是白的。  

赛虎也是白的。但它是不安之白,退避之白。它有无限心事。它总是不被允许进入葵花地。因为它的腿受过重伤,我妈不忍心它走动太多。她对它说:“不许跟着我,就在这里自己玩。我一会就回来接你。”它似乎听懂了,原地卧下。我妈边走边回头望。它一动不动凝视她,乖巧得近乎悲哀。它是黑暗之白,破碎之白。我妈无数次离它远去,也无数次转身重新走向它,抱起它,一同深入葵花地深处。  

5

我做好了饭,在蒙古包里等我妈回家。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哪怕睡着了,也能清晰感觉到置身睡眠中的自己是何等微弱渺小。睡眠是地球上第二巨大的事物。第一巨大的是安静。我在梦中起身,推开门,走向远处的葵花地。走了千百万年也没能抵达。千百万年后我独自醒来。饭菜凉了,我妈仍然没有回家。  

6

吃饭的时候我妈再一次称赞:“这里真好! 一个人也没有!”

我说:“那出门干嘛还锁门?”

她语塞三秒钟:“关你屁事。”

【小题1】为什么第⑩到13段反复写妈妈“唱歌”?
【小题2】扣住“凝视”一词,分析第14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第15段的内容,自选一种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小题4】从构思的角度赏析文章结尾三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先生
蓝月
①说起汪先生,梅镇上年长点的都认识。但要说汪先生的家世,没几个能说得清。那一年,汪先生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声无息降落在小镇上,并深深地扎根,这根不仅扎在了小镇也扎在了小镇人的心里。
②公立学校红旗小学的孩子们被告知来了一-位新先生。这个消息,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他们又可以以捉弄一下新先生了。
③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空气里飘满了油莱花的香气。孩子们就像采花的小蜜蜂“嗡嗡嗡”的喧嚣着,伸长了脖子往外看,兜里都揣着各式“见面礼”。
④但是新先生一进教室,孩子们捂在兜里的小手愣是没有拔出来。这位高高瘦瘦的先生穿着七成新的军装,挺直的鼻梁上驾着一副黑框眼镜,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军装的衬托,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精神气。此刻,先生的目光正透过眼镜片向孩子们扫视,这眼神就像两道闪电,不,确切的说是两发炮弹,狠、准、稳,不容你半点反抗。先生微微一笑,刚毅的脸有了柔和的曲线,标准的普通话在薄薄的唇中吐出:孩子们,我是你们新来的班主任。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姓江叫汪琪睿。说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黑报上的这三个字又让孩子们傻了眼,这三个字横如傲天雄鹰,竖如立地苍松,撇如狂风卷沙,捺如遁地狡兔。汪先生放下粉笔继续说,我带过兵,打过战。当兵打仗是为了把小日本鬼子赶回老家。现在我被派到这里,来这里干什么呢?还是打仗,是要带领同学们去攻占文化知识的高地,因为建设新中国没有文化不行。你们有信心吗?
⑥“有——”讲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吸引了几位先生的好奇,也过来观看。
⑦梅镇人在孩子们的描述中,知道了这个与众不同的汪先生。
⑧汪先生堪称美男子,身材挺拔,面目俊秀,尤其是那口整齐的白牙,张嘴一笑就闪现珍珠般的光芒。汪先生的妻子却让所有梅镇人大跌眼镜,这位女子显然是个农村人,五短身材,皮肤黝黑,还瘸着一条腿。可是从汪先生看妻子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夫妻两人感情很好。
⑨面对人们的疑虑,汪先生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⑩那一年,汪先生经过一个山村时又冷又饿晕倒了,被一个上山打柴的姑娘看见了。姑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汪先生背回家,可是当时汪先生冻僵了,滴水难进。没办法,姑娘顾不得女孩家的清誉,硬是用身子的热量把汪先生救了回来。临别时汪先生对姑娘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娶你。这个姑娘就是汪先生的妻子。
⑪好一位有情有义的汪先生!
⑫梅镇人远远地看见汪先生就会和他打招呼,还有人把一些瓜果蔬菜,萝卜干啥的悄悄地放在汪先生的小院里。
⑬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大喇叭的不断咋呼,气氛突然一天比一天紧张起来。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备受尊放的汪先生居然是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士兵。人们的神经绷紧了,汪先生的身份可疑,就凭他那么会蛊惑孩子,证明他真的不简单。说不准是暗藏的特务,想从孩子们身上下黑手呢!
⑭这天,天空铅云密布,老天攒着眉,似乎正在酝酿着什么心事。
⑮汪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从教室里响起,一群戴着红臂章的人气势汹汹地跑来,为首的一手,把特务汪琪睿抓起来!孩子们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⑯汪先生手一挥,慢!别吓着孩子,我自己会走。回过头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复习课文。说完迈着稳健的步伐昂然走出,人群竟一时呆愣了,待汪先生走出后才幡然醒悟,闹囔囔在后面。
⑰汪先生被扒去衬衣,让人惊奇地是汪先生皮肤细腻,没有一点战争留下的痕迹。打仗能不受伤?这就是问题。汪先生被押上街道,戴着又尖又高的纸皮帽子,一双手被涂满了墨汁。头目喊着,举起你的黑手,说你是特务,是国民党暗藏的黑手。汪先生坦然一笑说,我不是。“啪啪”先生白净的脸上挨一通结实的耳光。汪先生感觉嘴里有咸咸的东西流出,吐一口在手心,血唾沫里竟然躺着两颗牙齿。从这一刻起,汪先生闭了嘴,任凭他们折腾,送去关牛棚,汪先生再也有说过一句话。
⑱妻子看见汪先生被折磨得不成人形,难过得眼泪啪嗒啪嗒掉。汪先生看着妻子,爱怜地说,放心,我不会有事,你好好保重等我回来。这种日子还是死了好!同室的一个小伙子脑袋使劲撞着墙。这位小伙子因为俄语说得好被扣上了间谍的帽子,大好的前程就此断送,小伙子沮丧得一直想自杀。汪先生递给他一支烟,说,夜终会过去,生命是等待的本钱。好好珍重,你的路还长着哪。汪先生一脸坦诚,消瘦的脸上挂着微笑,眼睛望向夜空,漆黑的天空,繁星闪烁。
⑲荒诞的岁月被春风抹去,汪先生回到了阔别的家。第二天,汪先生就又站到了讲台上。可能是因为愧疚吧,梅镇人对汪先生更加敬重了。而汪先生又变得善谈起来,他说的最多的是抗战时候的故事。当有人说起谁谁谁那时候打过他,汪先生淡然一笑说忘了,忘了。还有人问汪先生,那时候你的身体那样差,现在怎么啥病也没有了?汪先生再次笑了,他说,我的病,在那时候都生完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的孩子们想在初次见面时搞恶作剧捉弄新来的先生,却因为从汪先生的穿着、神态以及经历等感受到他的非凡气魄,转而敬佩崇拜不已。
B.文章第⑧段对汪先生与妻子肖像的对比描写,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汪先生对妻子有情有义。
C.文章通过倒叙讲述了汪先生和妻子结缘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文章通过“天空铅云密布”和“漆黑的天空,繁星闪烁”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命运。
【小题2】小说中汪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情节设置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老学回顾与展望
熊铁基
黄老学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学问之一。“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如《史记》《汉书》中之“黄老之术“”黄老之言“”黄老道德之术”等等,或简称“黄老”。事实上,战国时期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学术著作。那就是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那样:《黄帝君臣》下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黄老学早已存在,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事。1944年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应该是最早最明确(至少是影响较大的)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
1961年蒙文通先生根据原来的《黄老考》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称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蒙先生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唐兰等学者认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等几篇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后来,比较一致的称为“黄老帛书”。于是引起了黄老学研究的一个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钟肇鹏的《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考查。论文中有两部分讨论“黄老帛书”,显然是因马王堆出土帛书而引发的研究。同时,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著作也在酝酿之中。1982年在山东淄博开了一次“稷下学讨论会”,这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如郭沫若所说:“黄老之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研究深入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比较突出的,其酝酿时间也在80年代初。2015年曹峰发表《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并且表示:“最终目标是要写一本《黄老道家思想史》。”这是一个很好也是很有必要的愿望。但是也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
首先,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最近淄博的学术会上,吴光先生明确提出:“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否认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之说。人们所说的《管子》《心术》等四篇,“也不能定其为黄老”。可见,进一步研究、界定黄老学仍是一个问题。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也是一个问题。
其次,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郭沫若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这话有点武断,但又值得深思。
我们可否理解,他这里的“道家”应该说是黄老道家,因为他全文是批判黄老学派的。事实上,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存在的,汉以后,主要从政治和养生两个方面发生影响。
政治影响。朱元璋读《老子》的“民不畏死”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与黄老学的发展和影响有一定关系。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养生,也是黄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黄老学著作《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养生论”与此精神一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黄老学早期的养生论就有此突出的特点。
(摘编自2016年12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所以“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
B.20世纪以来,我们才开始对黄老学进行研究,尽管黄老学早已存在,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
C.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是当时最早最明确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在当时也是影响较大的。
D.蒙文通先生在《黄老考》基础上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以看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他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肇鹏的论文《论黄老之学》,有两个部分都在讨论“黄老帛书”,这显然是与马王堆出土帛书有关而引发的黄老学研究。
B.1982年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郭沫若先生认为黄老之术是在齐地得以培植、发育直至昌盛的。
C.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黄老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研究专著纷呈。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众多研究号著中最突出的。
D.黄老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例如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的出现,可以证明在当时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
B.尽管也有学者们撰文批判黄老学派,两千多年来黄老思想的影Ⅱ向是存在的,从汉以后,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养生两方面。
C.朱元璋读《老子》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D.郭沫若的论断“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中所提到的“道家”应该是黄老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