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过程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比如,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就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以史诗为例,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中原文化中的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等有几百种之多。因此,探究中华文化精神,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被尊为 “汉人”“唐人”。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和世界地图时,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产品,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中华文化的发展不仅来自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更要借助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近代以来,我们在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接受历史的启示,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道路上,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目的在于使中华文化再造辉煌,进而使国运兴。民族强。
B.中国是史诗的强国,如《格萨尔王传》等史诗之艺术水平丝毫不比西方史诗逊色。
C.中国久久未能开启工业化进程,根本原因在于国人把聪明才智都浪掷到了八股中。
D.唐人特别开放,无论音乐来自“南海舶”“西域舶”,还是日本“遣唐使”都会被接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提到《江格尔》等是说中国不缺少史诗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B.第二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又以具体事例阐述了从整体上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C.第三段举万历皇帝之例论述了学习西方就会使国家昌盛,拒绝就会导致贫穷落后。
D.文章首尾呼应,开头讲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结尾进一步讲如何铸就文化新辉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才能很好的传承其精神。
B.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导致中原文化没有史诗,招致了黑格尔的错误判断。
C.设若明朝时中国人就开始吸收借鉴西方文明,中国的科学史就可能会被改写。
D.即充分自信本民族的文化,又善于借鉴其他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5 12: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在我看来,黄河的古老和人类个体的年轻,注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现代科学只为我们掀开了黄河文明的一角,唯有文学,才能让我们仰视或俯瞰到黄河文明的表情。文学心灵的视野比我们眼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时光的隧道里扇动艺术的翅膀,不断回首,或者频频前瞻。黄河文明的表情,就是华夏儿女日子的表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文学的视野里,黄河疆域的宽窄与长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一担水,或者一滴水,蓄满了一个散发着五谷杂粮味道的真实世界。

②“日子,就是一担水。”我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闻到了烟火味儿。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也是水。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⑪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⑫“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⑬三十年前,黄河两岸流行着一首叫《黄河源头》的歌,其中的歌词是: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⑭我至今仍然想做这样一个梦:自己变成了那个歌声里牧马的汉子,手里拎着酒壶,沿着黄河行走,马蹄悦耳。不远的擀毡房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为我歌唱……

⑮就这样策马而去,不愿醒来。

2015年1月于天津观海庐

(选自201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说到女娲造人,从远古神话的角度表达人们对黄河的宗教般的崇拜,从文化源头展现了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滋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的接纳。
B.黄河流域比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得多,这充分说明了“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的哲学原理。
C.“保卫黄河”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所发出的呐喊,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再需要保卫。
D.文末借一首歌和一个梦,作者决定去黄河源头居住,从而表达了对黄河悠久文明的酷爱。
E.从文学的角度审视黄河文明,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过去和未来,开阔视野,尽情地品尝生活的滋味。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屋檐水的声音,毫无疑问,它也是黄河的声音”?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
【小题5】作者在第⑫段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请谈一谈你从本文中看到了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气化宇宙

①中国美学与艺术长期发展中,也贯穿着气化哲学的基本精神,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气化哲学,也就没有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特殊形态。

②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浮沉于一气之中,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有气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摄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郁的空间。我们的世界是一气化的世界。气使得时今、物候、人情、世事等都伴着同一生命节奏,气的消息决定了生命的有序律动。《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淮南子》说“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③气化流行,反映了中国人根本的宇宙观。中国哲学的关键词是“生命”,而不是知识,我们生活在一个气化的世界,这气化的世界,就是生命的世界,一气流行,故生命是整体的、浑沦的;无不有气贯乎其间,故生命之间是相通的,世界因气而相互联系;世界在气化中存在,决定了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无限变化着的生命流程;世界因气而浮动了起来,没有绝对孤立的存在,也没有绝对静止的实体。总之,生命都在气中生存、流动、变化、生灭。

④气化哲学也决定了人的本质属性,人得气而生,因气而存,与万物处于一气浮沉之中。朱熹说得很形象:“天地之间,二气只管运转,不知不觉生出一个人,不知不觉又生出一个物。即他这个幹转,便是生物时节。”王夫之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人与世界具有生命的统合性,人的生命也是一个气化的世界,是一种过程式的展开,人的心灵是个气韵流荡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合一,不是通过感官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是以“气”去合于这个世界。以气合气,以生命合生命。

⑤中国美学的发展,深受气化哲学影响。人以气而生,文以气为主。气化哲学的影响,决定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在气化哲学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美学独特的重视生命的倾向;也是在气化哲学基础上,出现了以表现宇宙节奏为根本目的美学观念,并形成了中国美学独特的生命体验理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与艺术长期发展中,贯穿了气化哲学的基本精神,没有气化哲学,就没有中国美学和艺术。
B.中国哲学认为,生命都在气中生存、流动、变化、生灭,因此,中国哲学不关乎知识,只关乎“生命”
C.人得气而生,因气而存,与万物处于一气浮沉之中,所以,人的本质属性是由气决定的。
D.气化哲学决定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中国美学独特的重视生命的倾向,出现了以表现宇宙节奏为根本目的美学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庄子》和《淮南子》的句子是为了论证时令、物候、人情、世事等都具有同一生命节奏。
B.文章以一气流行,生命都在气中生存、流动、变化、生灭来论证我们生活的气化世界,就是生命的世界。
C.文章引用朱熹和王夫之的话,形象论证了人得气而生,因气而存,与万物处于一气浮沉之中。
D.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进而论证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影响,最后聚焦中国哲学对中国美学的具体影响。
【小题3】气化哲学的基本精神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封没有地址的来信

这里是中部山区的一座村庄,山是大山,村是穷村。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蒋晓梅来说,喜悦和愁苦几乎同时挂在她那弯弯的眉梢上。

虽然对于蒋瘸子家的丫头考上大学早有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些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还是异常兴奋,他们把蒋瘸子家那又矮又黑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但立即,哀叹声也塞满了屋子。这高昂的学费,对于这个贫困户家庭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人们至今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蒋瘸子一个人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在这个穷山村里,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男孩,也没几个读完初中的,人们都说蒋瘸子中了邪了……

送走了乡亲,蒋晓梅对父亲说:“爹,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啥的慢慢解决……”

蒋瘸子猛吸一口土烟,点点头,没吭声。

“爹,我今天……可不可以问你,你到底为啥这样苦巴巴地供我念书?”蒋晓梅怯生生地小声问父亲,因为以前她只要一问这个,父亲就瞪眼,甚至还打过她。

这次蒋瘸子没有瞪眼,更没有打骂女儿,而是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解开布袋子,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条。蒋晓梅接过纸条,发现上面有几行字。

“丫头,你念给我听听。”蒋瘸子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

蒋晓梅仔细辨认着有些模糊的字迹,念道:“缺衣少食只是一时的贫穷,没有文化,将永远难以摆脱贫困,希望穿上这件衣服的小朋友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直到上大学,如果今后孩子上学有困难,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帮助你!绝不食言!联系地址:海光市文昌路建德巷九号,电话: 13857128……”蒋晓梅念完一头雾水,问“爹,这是哪儿来的?”

蒋瘸子说:“丫头,还记得十年前,咱们这里遭过雪灾吗?全国各地给咱捐钱捐物……那天,我去乡里领救灾衣物,看见那件小孩穿的红色羽绒服,就给你领回来了,这张纸条统是在那件羽绒服的口袋里找到的,我问村里会计写的啥,他当时念给我听,我……不知道为啥,当时就觉得这城里的好心人说得在理,就……”

蒋晓梅问:“你联系过人家?”

蒋瘸子摇头:“以前从来没有!"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

“我留着它,是在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看看,虽然你爹一个字不认识,但这上面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停了停,蒋瘸子说,“但是,今天在镇上,我打了那个电话……”

“爹,你想问人家要钱?”

“不,我是想告诉好心人,我女儿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地就嫁人了,我女儿考上大学了!我要谢他……”

蒋晓梅问:“人家怎么说?”

蒋瘸子摇摇头:“电话打不通,说是空号……我想,可能是人家换号码了,但是不还有地址吗?你给人家写封信啊,告诉他,没有十年前的那张纸条,就没有你的今天……”

当胡美娟打开那封由原住地街道辗转而来的信,惊愕不已,她把那张复印的纸条给老伴儿看,老伴儿也惊愕地说:“老婆子,真没想到啊!人家不仅把咱写的纸条保留到现在,还真的兑现我们的期望,人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需要帮助啊!”可是老两口反复看信,里面除了说些感谢的话,没有半个字提到钱或者帮助,更为奇怪的是,寄信地址栏写着 “地址内详",可是里面却没有留下地址,信的末尾落款是: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山里女孩。

胡美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伴儿说:“还不明白吗?人家十年后才跟咱联系,并且不提资助的事,不留地址,就是告诉咱,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嘱托, 并且兑现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多么自尊倔强的女孩儿啊!”

“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至今还是国家精准扶贫的特困区,你想想,把一个女孩一步步送进重点大学,该付出多少艰辛!”胡美娟越说越激动,“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

“对,就算她不告诉我们地址,也不说是哪所大学;就算找不到那个穿羽绒服的孩子,就算找不到保留这张纸条的家庭,我们也要去兑现承诺,因为,那里还有许多渴望帮助的孩子和家庭……”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瘸子保留这张羽绒服中的纸条,因为他觉得纸条中的话在理并以此激励自己,他想铭记好心人的善意,而不是因为他想以后若遇到困难好联系对方。
B.蒋瘸子让女儿将纸条念给自己听,他则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蒋瘸子因为自己没文化、不识字而产生的自卑感。
C.小说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时间,但是时代气息浓郁,上大学的“绿色通道”、贫困村的“精准扶贫”等,都反映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小说刻画了一位明理感恩的蒋瘸子形象。他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大道理,却能明白好心人的善意,在女儿考上大学后,还想着打出那个电话,回报好心人。
【小题2】小说的叙事谋篇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胡美娟夫妻的施恩和蒋瘸子父女的受恩都让我们感动和敬佩。在“精准扶贫”卓有成效的当下,请结合小说内容从施助者和受助者两个角度,谈读你对“帮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