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
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一定会坚决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里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只有健康的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支点”突显的是不平等性,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有可能激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坚决反对。
B.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对“一带一路”产生对抗、冲突的因素,就是我们在构建话语时完全脱离沿线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
C.零和博弈的大棋局充满了竞争性,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实际上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D.低端产业的投资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发展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非常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沿线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
B.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
C.主体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
D.文章立脚点高,不仅阐述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中应尽的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如果推行此类计划,将不利于处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
B.如想达到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战略。
C.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健康话语。
D.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一带一路”沿线国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8 10:2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是一种与知识传播相关联的商业现象,近年来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所谓知识付费中的“知识”,与传统媒体中的“知识”有所不同。这里的“知识”,其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其形态包括线上教育、数字出版及咨询业等多种形态。知识付费可以看作“信息付费”,即在信息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存在消费差,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

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知识生产者来说,知识付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版权,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来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稀缺。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摘编自王国英《知识付费对内容为王的反思与重构》,《新闻论坛》2018年2月)

材料二:

“知识付费”热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倒影。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接入互联网的同时,也接入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知识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知识”成为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首要生产力要素,相应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被大大削弱。在今天的社会中,个人要想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就,知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迫使个人不得不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出发,知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是一项必须要进行的消费。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社会议题如走马灯般快速变化,消耗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果不及时吸收新的知识和讯息,又很容易与同龄人失去共同话题。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迫追赶的焦虑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们追赶时代步伐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即不停地学习以提升自己。

从知识付费者的角度而言,知识付费项目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调查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3亿人,同比增长93.8%,预计2018年将达到2.9亿人。

(摘编自张程《内容付费:知识经济的倒影》,《记者观察》2018年3月)

材料三:

知识付费产业要想向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然会经历重大洗牌。洗牌后,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或许只能留下一两个平台,其他知识输出方只能在这些平台上生存。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保证客户找到有用的产品,而知识分享者找到能够“听得懂的人”。同时,平台要想做出声誉,就必须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而知识产出者要想生存,必然会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更垂直、更深度的道路,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用”是他们的生存依靠;另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泛娱乐化的道路,他们提供的东西主要用于陶冶情操,扩大见识,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趣”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总之,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必须提供更专业、更聚焦、更精准的产品。

(摘编自易鹏《知识付费还得“洗牌”》,《环球时报》2017年11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互联网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的一种商业现象。
B.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大削弱了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要素。
C.从数据显示来看,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是2016年的三倍之多,由此可见,知识付费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D.未来知识付费平台能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并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给知识付费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稀缺信息。
B.知识付费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和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有直接关系。
C.知识付费能够减缓因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所带给人的焦虑感,这说明好的内容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付费的。
D.知识产出者需要朝着更垂直、更深度和泛娱乐化两个方向分化,才能在未来的知识付费产业中找到生存之道。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各自报道知识付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数,就有美(有删改)

翟 墨

(一)

⑴“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刘大槐《论文偶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物的矛盾,常常体现为“二”、“四”、“六”、“八”之偶。

⑵这“偶”,有时表现为中轴线两边的均衡对称。如合欢树的叶,蝴蝶的翅,人的耳目手足。鼻口虽为一,但仍然有左右鼻孔与上下唇齿之分。这“偶”,有时象征着相反相成的衬托或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会,前后相随。”《老子》)

⑶“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是以天安门--地安门为中轴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中有正对,反对,有一卷中自为对,隔数十卷遥为对。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如有这么一副对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既对仗工整而又拆字为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⑷这“偶”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平均的“一刀切”。薛雪《一瓢诗话》曰:“诗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⑸这“偶”推演到极致,便是中国宇宙观、美学观的高度概括:太极图与八卦。

⑹《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的阴阳“鱼”,八卦的阴阳“爻”,都是以“阴阳”这一基本范畴派生出种种对立因素的复杂交织与运动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美学原理的认识基础。

⑺在“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它构成一个最美的比率,那就是黄金比—1:0.618。实验证明,这个比率正同人在最愉快时的“信塔”胸电波高频与低频的比率相吻合。更有趣的是,葵花籽的巧妙排列,牵牛花藤的缠绕生长,自然界中许多美的生长曲线,都酷似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而螺旋线的级数恰好相当于黄金率。

(二)

⑻“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汪中《述学·释三九》)

⑼在文艺作品中,对“三”颇为厚爱:画树画三棵,画人画三个。尤其是戏曲,《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⑽实际上,“三”既不是对“一”的完全重复,也不是对“一”的完全否定,    在似乎重复中有微妙的进展;在好像倒退中却向更高的层次递升—换言之,“三”是事物螺旋形上升中的一个环节,波浪式发展中的一个波段,也是艺术布局或进程中一个美的单元。

⑾正因如此,一切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而且可以“一为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上、中、下”,哲学范畴有“一般、特殊、个别”......正确认识“三分法”,可以避免对“两分法”的片面理解,避免“非此即彼”地走极端。这便是美学里中和、含蓄之美的数字依据。

⑿在文艺作品中还常用“五”、“七”、“九”表示多数或约数。其中,对“九”尤其青睐:九天九地、九流九派、九章九歌......其词之多,不可胜数!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意义。“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九,就把握住了矛盾顶点前的最佳瞬间,就把握住了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9>10。因为10的绝对值虽然大于9,但作为“数”,它不过是1的螺旋形复归,它所标志的瞬间和魅力已经开始从数的顶点跌落下来,像中而复斜的太阳、满而复亏的月亮了。

⒀作为形式美的数学法则,除了太极八卦之外,还有一个九宫格。九宫,是八卦之宫——四方八达加上中央,合为九宫。西方称它为“魔方阵”。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同太极图式的圆形图案相伯仲。

(三)

⒁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

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形黄沙道中》) 之情,跃然纸上。“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 之思,牵人愁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之气,直冲云霄!......

⒃是的。有数,就有美!

【小题1】作者介绍了“偶”的特点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①均衡对称;②相反相成;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⑶段引用对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文中说“‘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请另外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体现“偶”的观念的例子。
【小题3】在文中第⑽段空格处填写一个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九”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怎样独特的美学意义?(概括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末三位诗人的诗句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请在空格处分别填入一个两字词语“_____________之情、_____________之思、______________之气”。
【小题6】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部分介绍了“二、四、六、八”这些偶数。
B.“三”可以是重复,也可以是递升前行,既是多,也是发展。
C.第(三)部分写数字错综变化的情趣,列举中国古代诗词名句加以说明。
D.结尾句“有数,就有美”呼应了题目,并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小题1】【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中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
【小题3】【小题4】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1)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2)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小题7】【小题8】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②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③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④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重要举措。但是,有人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⑤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异彩纷呈。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 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提出“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⑥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朴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都有着过春节、吃年夜饭等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化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C.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文化在则希望在,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文化亡则民族亡,即使无外敌入侵。
D.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夭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从文化与民族认同、文化与民族生存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存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B.第三段以上古时代诞生的人类最早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但后来又可以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来说明文化的更替性。
C.第五段,作者以否定殖民者提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谬论来说明,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D.文章最后一段重申观点,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地区的文明的消亡和中国的契丹文明的消亡,说明了历史上文明消亡的两种途径。
B.我们只有坚决反对多元文化,积极提倡主体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延续中华文脉,从而振兴中华。
C.西方殖民者为了自己垄断世界资源、奴役异族人民提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D.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鲁迅相遇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心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中国南方,一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小题3】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