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小题1】下列有关“父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爱”与“母爱”一样,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B.“父爱”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它不像母爱那样是无条件的。
C.“父爱”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D.“父爱”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首先要发展母亲的良知,然后再发展父亲的良知,并使两者完善地统一在自己身上。
B.只要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自己母亲的良知,又具有了自己父亲的良知,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C.成熟不是指人的年龄是否到达了某个阶段,而是指是否具有爱的能力以及理智判断的能力。
D.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六岁以前主要受母爱的影响,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B.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这种权威指导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C.只有母爱的良知和只有父爱的良知,都是不健全的,都影响人的成长,使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
D.一个人先同母亲有紧密的关系,然后发展到同父亲有紧密的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父母的良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8 12:0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瓷的中国心
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小题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
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
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
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小题2】(小题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理想。
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C.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中国瓷旷世无双,全世界制作瓷器的国家很多,但瓷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
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恋的人心因素。
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家源流
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从中原南迁的移民开始于什么时候?中原移民又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土著又有什么关系?客家与土著两种文化又是如何融合的?这些问题在历来的客家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存在着多种看法。
赣南师范学院教授万陆先生在《客家学概论》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客家民系“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的论点。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主张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主张客家是汉族的一个独特的民系。分歧之处有两点:一是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二是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
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有五次大的迁移,而万陆先生认为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只有三次,后两次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活动。万陆先生在《客家之源》的“客家先民的南迁”中写道:
按我们对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先民应该是在西晋末“五胡乱华”后逐步南迁,最终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这一过程的下限,则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因此我们这里的论述只限于西晋末到南宋末这一区段大约900多年时间。其间,大规模的迁移行动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西晋之际,即“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约130多年。这一次的迁移,主要起于战乱。
第二次起于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即从唐玄宗至德元年至僖宗中和四年,大约在300年左右。
第三次在北宋末,金人攻陷开封,掳徽、钦二帝大举南侵,使中原汉人与先期到达长江南岸的汉人‘风声鹤唳’,继续往赣闽粤南迁,最终定居于此。时间于靖康之难起至伯颜大举南侵,大约150年左右。
总括以上,客家民系三次南迁遍及整个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中国,因此实际上是中华文化所辖各区域文化的大融合,其主要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循水系、沿山势逐步推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南迁行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站站,一程程,显示着历史的过程性,而正是这种过程性影响着客家形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从万陆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与罗香林先生的“五次大迁徙”的前三次大致是一致的,但是万陆先生对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万陆先生之所以不赞成罗香林的发生于明清时期的第四、五次迁徙之说,是因为他主张客家先民南迁“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所以,他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的客家迁徙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
万陆先生和罗香林先生都主张,客家是汉人的后裔,但客家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又有不同的观点。罗香林先生的“纯正”说,不仅否认了与土著的融合关系,而且“与周边民系较少掺杂”,而万陆先生认为客家与土著关系密切。他说:“任何影响都是双方的,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拒不承认畲瑶兄弟及其祖先对客家的影响,忽视这种影响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观点有分歧的地方,但他们都认同客家人是汉人的后裔。
B.按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人是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
C.万陆先生认为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经过的地域非常的广阔。
D.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在包括“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原的地理概念”以及“客家人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是否融合”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战乱的影响。
B.按万陆先生的观点,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始于西晋末,止于南宋末。
C.客家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客家文化。
D.万陆先生否认了罗香林的“纯正”说,他认为客家先民在迁移入客地后与当地土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客家人都不是纯正的汉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陆先生认为,明清时期客家的迁移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行动,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
B.万陆先生并不认同罗香林的第四、五次迁徙之说,他认为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
C.与罗香林先生相比,万陆先生对客家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其观点也更具说服力。
D.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没有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所以客家人是纯正的汉人后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类认识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在可考的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能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并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我们同样可视之为舞蹈。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反映离情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蹈作品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避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点,这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特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口述历史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的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史料。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示其生动的意义。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总—分—总”式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语言生动。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则更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