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
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①②段关于自然节奏和教育节奏的论述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③段最后“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
【小题3】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9 06:0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系祖国 筑梦香江

张庆波 黄 拯 陈 然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科技展、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各界参与,香江满城热情奔涌。

多项活动互动交流

作为最受嘱目的庆回归活动之一,航天科技展特别邀请了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城等共同主礼开幕仪式。

航天英雄“登陆”香港,大批市民争相与之合影留念。就读秀明小学的吴同学激动地对记者说,自己一向留意太空科技,这次能与航天员近距离接触,简直兴奋得“上天”。庆委会执行主席郑耀棠表示,航天科技展充分展示出***黄锦良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可以更好地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另一场3万余名全港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的比赛同样精彩。比赛以“认识《基本法》——实践‘一国两制’”为主题,共有441所中小学和幼稚园参加,有2.3万份参赛作品,历时3个多月,校际问答、亲子填色等活动趣味十足,加深了同学和家长们对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认知。

分享成就放飞梦想

“哇,好神奇!”视频中一只肉嘟嘟的蚕宝宝,像变魔术一样在航天员景海鹏的指尖飘动,隐约还能看到吐出的丝线浮动,瞬间让还略显拘谨的孩子们从椅子上跳了起来。28日,杨利伟、景海鹏、陈冬做客中华基金中学,同全港800余名中小学师生代表分享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与成就,以及在太空科研训练的经历。

神舟十一号任务中,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宣基中学的同学,贡献了太空蚕宝宝、水膜实验、双摆实验三个方案。景海鹏介绍说:“这三个实验代表了香港青少年的科技梦想,我们第一次公开这段太空实验视频,希望能够点亮、放飞同学们的航天梦。”

杨利伟表示:“青少年是民族、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香港师生交流,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满满的热情。国家也在策划培养两岸三地的航天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香港青少年也能飞上太空。”

(节选自2017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英雄“登陆”香港,使香港市民的科技热情进一步高涨,也必将对香港青少年科技梦想的实现产生推动作用。
B.就读秀明小学的吴同学一向留意太空科技,这次与航天员近距离接触使他非常兴奋,也更坚定了他将来当一名航天员的信念。
C.香港和内蒙古虽然相距遥远,风情各异,但是历来交流不断。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两地关系将更加密切。
D.太空蚕宝宝等三个太空实验方案由香港青少年贡献,体现了香港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意蕴丰富,饱含香港市民对祖国的满怀深情,更表达了他们与祖国人民共促香港发展、共创美好明天的愿望。
B.导语部分言简意赅,概括了庆祝活动的内容、形式、意义。正文部分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C.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和整个第二部分,大量使用精确的数字,给人以明确而感性的认识,加深了读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D.文中多处引用了航天英雄杨利伟、景海鹏等新闻人物的原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使新闻内容更有说服力。
【小题3】香港回归20年来,国家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支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小题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科学家与明星

科学家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让影星黄晓明那场高调奢华的婚礼备受非议。有人搬出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陈年论调,感慨“科学家的一生努力不敌明星一场秀”。

我们当然可以奉劝一些明星在私生活上注意社会观感,也可以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钻研学术的科学家呼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是,即使媒体大可不必无限制炒作明星婚礼,让所有记者都弄明白青蒿素的来龙去脉也不现实。首先两者不矛盾,其次两者不可比。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然而,“戏不如娼”“戏子不入下九流”的老旧思想,依然如幽灵一般,时不时地出现在媒体上。但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

评价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标准是作品。一个很久没有作品问世的明星,通常会很快淡出人们视野---即使制造再多绯闻,走再多的穴,结再多次婚,也无济于事。然而,娱乐界是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人们在消费明星私生活的同时,也确定了他们的市场地位。黄晓明的财富多寡是由他在影视界的地位决定的,而这种地位的取得与其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是市场机制对一个演艺工作者的回报,并没有太大的不妥。

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则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科技领域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什么是好,什么不好,隔行如隔山。可能很多百姓宁可去问江湖郎中,也没兴趣关心屠大科学家的论文,但这不妨碍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得到专业认可,并在更大范围内造福人类。

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PK,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但是,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屠大科学家的科研项目放在市场上,论斤卖能卖多少钱?更进一步思考,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甚至不让网友围观“黄晓明们”的婚礼,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涂洪长、刘旸)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2016/2/15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让许多人搬出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陈年论调,同时屠呦呦也感慨“科学家的一生努力不敌明星一场秀”。
B.那种将诺奖仅仅等同于一笔奖金和那种将诺奖奖金与婚礼花费简单相提并论者可能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屠哟哟获奖与黄晓明的婚礼并不矛盾。
C.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所获得的绝不应该仅仅是一笔诺奖奖金,当然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这样的一种“获得”。
D.屠呦呦的奖金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说法,可能是吐槽诺奖奖金太低,还可能是指控北京房价太高,究竟是什么,我们不清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即使不去正视黄晓明自辩所称其婚礼花费大多来自商业赞助,既使他真的挥金如土、花费奢靡,只要他没有浪费公帑,只要他一切行为均属合法,那就没有错。
B.市场机制对一个演艺工作者的回报体现在了黄晓明这场婚礼上。黄晓明的财富多寡是由他在影视界的地位决定的,而这种地位的取得与其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C.这个世界既有屠女士这样潜心研究的学者,亦有黄晓明那样娱乐公众的明星,因此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他们不必构成相互PK乃至互证对错、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赞颂屠女士的贡献,与容忍黄晓明的“张扬”并不矛盾。
D.作品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很久没有作品问世的明星,即使制造再多绯闻,走再多的穴,结再多次婚,也无济于事,甚至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结合当下,虽然越来越多的百姓热衷于娱乐圈,但不会妨碍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得到专业认可。
B.从评判标准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出屠呦呦获奖与黄晓明婚姻并不矛盾的结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评定准则,而科技工作者的评判标准不能全看市场。
C.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这种对比蕴含诡辩思想。我们期盼公共舆论勿因某种狭促拉低了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D.出现科学家与明星收入比较的闹剧,不仅与当下市场机制和行政策略有关,还与各界工作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