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奉旨出差令、朝珠耳机、宫廷娃娃……当600岁的故宫以多种文创产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时,既让人惊讶,也让人感到新鲜和好奇,不少年轻人纷纷“路转粉”。。
古老的故宫,用了一种流行的方式诠释了博物馆该如何体现“文化+创意”。
文创产品之于博物馆里的文物与文化积淀,好比好酒与酒器,香醇的老酒配上各色的酒坛、酒杯,既能帮助品酒者深刻地感受酒文化,还能够让老酒卖个好价钱。
我们知道,文创产业的出现是以文化与创意作为基础。其外延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文创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其根本是为文化产品的宣传服务,在实现旅游纪念与博物馆宣传的同时,提升公众的审美与认知能力。
因为工作和兴趣,笔者每到一地,都喜欢看看当地的博物馆以及文化基地,发现各地文创产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尚停留在为看而看、为展而展的阶段,陈旧的模式既没有诠释出文化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出文化背后的衍生产业链。一些地方尽管已经有了文创开发的苗头,可是产品单一,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书签、布偶、手机链等产品设计雷同,缺乏创意,更难提文化表现力。
透过这些现象可以感觉到,很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创”二字的内涵,也没有花心思认真探索,更难以体会到文创所带来的效益,久而久之,便更加固守旧有、故步自封,最终导致与文化市场、百姓的文化需求日渐拉开距离。
处理好文物与“文创”的关系,不妨学习一些民营企业的文创产业。不久前,我和孩子去长隆野生动物园游玩,大开眼界。从布偶到衣服、从书包到图书、从动漫到食品,全都经过了精心的创意设计。让游览者在观赏与游戏中,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将关爱野生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印刻到脑海中。孩子回家后,只要看到这些从动物园买回来的各种小物件,就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希望能够再去看看玩玩。您瞧,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一旦形成强大的品牌,就有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
凸显文化内涵,尊重受众兴趣,加大与市场力量的创意合作……其实,在国外,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等,早就已经做出了大量成功的尝试,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其文化内涵和外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在推动文创产业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不应该媚俗,更不应该迁就市场与资本。博物馆推动文创产业,需要画一条红线,不可以降低传统文化价值以逢迎市场,有原则、有品格的文创产品开发,才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还是以故宫为例,故宫品牌大火,很多人希望分一杯羹,有的甚至脑洞大开玩起了“恶搞”系列,但是这些全部被“一票否决”,故宫文创的原则是“必须健康向上”。
我们期待,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也能够活活起来,也能够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旗帜,引领更多的文创产业走向规范发展与成熟。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1日17版朱磊《当文物遇到“文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所借助的手段是现代科技,其根本就是提升公众的审美和认知能力。
B.文创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内涵。文创产业的外延是文创产品,该产品有高附加值特点。
C.因为没有诠释出文化内涵,所以各地的文创产业水平有高有低,模式陈旧。
D.做到不媚俗、不迁就市场和资本,文创产品开发才会得到受众全面的认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交代了其受到许多年轻人喜爱的原因。
B.文章分析了文创产业的宗旨、现状及成因,并对产品设计原则标准提出要求。
C.文章使用喻证、例证、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文物和文创的关系。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起于故宫,结于故宫,首尾圆合,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程度上,管理者的理念决定了文创产品是否有创意和文化表现力。
B.文物若想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应该走文化与产业融合的道路,中外同理。
C.凸显文化内涵,尊重受众兴趣,加大创意合作,文创产品就会获得成功。
D.小小的文创产品,一旦形成强大的品牌,就有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这一点,民营企业做出了榜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11: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汗 漫

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意就是“到大海上去”。所以,上海雅称“海上”——在大海之上,万类自由,梦寐开阔。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灯火浩瀚,力量四溢。

我所在的药物研究院地处静安区。附近有著名的静安寺,寺门前的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从左向右念是“寺安静”。之所以强调“安”“静”二字,大约是为了平衡,平衡周围无边无际的繁华和喧嚣。

以香樟树为主体构成的药物研究院的浓荫深处,时时可闻鸟鸣。鸟鸣心更幽,令偶尔独自值夜班的我惊喜。倘若在周末加班,还可以看到一群鸟把翅膀收敛身后,在办公楼或实验楼的台阶上散步,像把手背在身后谋划未来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像我院那些被研究生们昵称为“老板”的导师——他们也的确是大大小小的老板了,以课题组为财务结算单位,公司化运作,自负盈亏。一群鸟一样的老板,或者说一群老板一样的鸟,在泥土,在市场,寻找着草粒和水。

我的办公桌位于上世纪初期一个英国人所建的别墅式小楼内。来来往往的院长、院士、厂长、经理、广告商,来来往往的电话、传真、文件、报表,来来往往的汉语、英语、韩语、日语尤其是沪语……作为这家拥有上市公司的药物研究院的核心,这里繁忙,芜杂。所有的善良、邪恶、阴郁、明媚,小楼与我都无所不有。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和性质的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气候催发。因此,我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对这座小楼内的黯淡保持警省。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写字:报告,请示,通知,条例,合同,协议,章程,规划,贺词,某某在某会议上的讲话……为了让这些文字从空白中涌现,我必须在文件室、会议室、实验室、工厂乃至餐馆、酒吧等地穿行、观察、请示、聆听,将领导意图落实于自身行动,用以下与写字无关的若干规则,制约自我:

——头发理短。九年前,我从高校来到这家研究院接受面试。人事处长含蓄提醒:“小余啊,作家们是不是头发都很长呀?”妻子当天就把我逼进理发店。短发,伪装了我散漫的内心,给人一种钉子般充满进取心的错觉。显然,头发长的先生只适合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倘若让他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奔跑,其必头发张扬如同疯子,不合时宜。从头开始,在上海,每半月理发一次。

——西装领带。在皮肤的遮盖形式上与西方接轨,可令人形成“我是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遵守市场规则的人”之幻觉。在上海,一个穿休闲装的秘书紧跟穿西装的老板,是不和谐的。我在院领导们的西装品牌附近稍低的价位上购置一套西服,在陪他们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脱掉夹克、紧急换装。用领带锁紧喉咙,避免内心独白脱口而出。院长看着面目一新的我:“小余,转眼间换了一个人似的!难为你了。”他是一个在西装和夹克之间过渡得比较从容的人。

——注意平衡。比如,对同事,敲门的力度和节奏要一视同仁并注意音响效果。某君曾愤愤:“余,你敲我的门是嗵嗵嗵,敲院长的门是嗒嗒嗒……温柔极了。”我惭愧,认真研究了这两扇门。同样的力度和节奏,敲出的声音果然迥异,原因是该君的门比院长的门微微薄弱。我请他谅解。之后,尽量降低敲击其门扉的次数和力度。从此,对敲开所有人的心扉不再抱以期望。

诗人、作家聚会,我常常被视为一个“小经理”;同事聚会,我又往往被呼为“诗人”“作家”——一个总是出现在客场的队员。在“诗人”“作家”被注入复杂意味的实用主义上海,直觉告诉我:应当将“汗漫”这一笔名造成的倒影,移植到白昼生活以外的夜晚书房里去;让“余秘书”与“汗漫”相互尊重、审视、滋养,而非相互鄙夷、排斥。这是一个理想,何其困难。

研究院内小花园旁耸立着三座铜像,纪念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先后从美、英、日归来,成为我国现代药物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分别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我院的院长、名誉院长。同事、后辈一概尊称他们为“先生”。有谁敢把他们喊为“老板”?中国的第一支贵似黄金的青霉素,根治血吸虫病的呋喃丙胺,出于其手,惠及国人。除了三座铜像,他们似乎没有留下多少资产。面对那些把实验室当作名利场和提款机的浮躁后人,三位先生铜铸的目光,显得忧伤。

每天黄昏,一对来自安徽的清洁工小夫妻在清洗这三座铜像时,都放弃通常用的冲刷地面的软皮水管,而是站在凳子上,用干净毛巾蘸水,细心擦去铜像上的浮尘、鸟粪。他们有一个梦想:“将来让女儿考咱院的研究生咋样?在这大楼里做实验,再成为那三个老先生一样的人,研究药,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多好!”

这一场景,终于让我和若干老板感动。

目前,我还残存一丝被感动的能力。这说明,一个虚幻浮泛、模棱两可的家伙并非无药可救。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还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获得简明扼要的宁静和欢乐。

我喜欢米沃什的名诗《礼物》: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经历过的一切邪恶,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经是这同一个人并不使我羞愧。

我没有感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假若我在研究院内直起身来,需要沿北京西路朝东走四公里,到达外白渡桥;再乘船越过黄浦江二十公里的浩荡江声,才能看见船帆和大海——这是我和一位伟大波兰诗人之间目前的差距。

毕竟生活在一座以大海为名的城市内,所以,我有希望实现自己后半生的梦想——无论何时何地,一直身,就能看见船帆和大海……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第2段相对比,第1段中“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形象地写出了上海的繁华喧嚣与活力四射。
B.文章第4段中“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暗含了“我”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做人原则不被环境影响。
C.作者非常向往那种“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的自在生活,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从现实中抽身而出。
D.文章第6段画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钉子”一词给人一种“坚定有力度”之感,与作者的原有情形构成反差。
【小题2】第11段画线句子中,为什么称“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为“先生”而不是“老板”?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3】本文题目“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有着怎样丰富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何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    
冯俐
当代戏剧空前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舞台技术的加入,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只是,剧作家们不能因此“偷懒”,放弃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多元化不应该代替戏剧的文学性追求。当然,有的剧作家也许并不是偷懒,而是“人力不可及”——即从主观上认识不到,或是客观上能力达不到。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评价一个剧本有“文学性”,应是最高褒奖,尤其是当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以“诗性”“诗意”时,我想,它指的绝不是肤浅的、视听上的优美或浪漫,而是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性,则是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是必须拥有的。只是,对其风格样式的广泛探索,可以给予更多包容的空间。“从文本入手”已不再是当下戏剧唯一的创作方法,国内外许多戏剧人一直在不断探索着:从演员的独特技能入手,从一段音乐入手,从一幅画一个线条入手,从某个道具入手,从某种舞台科技手段入手……这些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不同风格样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动人之作。但是,这能证明戏剧可以没有文学吗?当然不能。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再需要“语言”,“文字”的、非传统的戏剧演出,其动人之处依然来自文学——即使没有具象的、完整的人物和故事,但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文学的“精神”,即对人性的深刻独特洞察、对人的境遇和选择的理解容纳、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微的永恒关怀。  
戏剧的文学性,是在戏剧实践中不断被追求、深化、发扬,还是被忽视,甚至退位、缺失?这决定着未来戏剧的品格、戏剧自身的价值、戏剧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戏剧的命运。
(选自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戏剧的文学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当代戏剧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是有的剧作家主观上不想为、无所为,或是客观上不能为、无法为。
B.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作家能够借助情境、故事等元素,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C.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它同戏剧性一样,都是戏剧必须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D.戏剧的文学性是衡量戏剧品格和戏剧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决定着戏剧的健康发展,事关戏剧的发展命运。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舞台技术的恰当运用,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使戏剧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文学性。
B.《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摆脱了思想、主题的概念束缚,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从而取得了成功。
C.剧本赢得“文学性”的关键在手其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而不在于外在形式上的优美或浪漫。
D.《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周朴园,其形象已经超越了生活中的原型,显得更为丰满、丰富,具有高度典型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命题作文”,关注的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这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B.古希腊的很多戏剧虽然是国家行为,但能将舞台性和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所以既“传得开”,又“留得下”。
C.真正好的戏剧作品并不追求创意和立意的新颖独特,而是追求体现剧作者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学性。
D.在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非传统的戏剧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动人之作,但与注重文学精神的传统剧作不能相提并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C.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咏,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作者认为“大数据”对当前工作没有帮助。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咏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到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庄子·天地》篇中指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技术。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国人有三种说法:不少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显然,这些广东人眼中的南方——广东的冬天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种说法是南北以长江为界;第三种是中国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属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持续时间较短。

尽管长江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南方供暖讨论的范围显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区城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但仍没有供暖的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物质匮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将“南北分界线”作为“是否供暖线”,并沿用了60多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的中国供暖现状。

因此,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形成的。“一刀切”的结果,是中国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北方供暖地区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在南方过冬有人的耳朵、手脚会被冻肿,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气。

其实,人的冷暖舒适感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速和光照。湿度对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长江沿岸地区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考虑度对温度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区冬天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温度还低7度左右。

科学家认为,18℃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是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从前南方不供暖的理由,是南方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的天数不到90天,但考虑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被温度低7度。也就是说,南方地区的室内温度需要平均提高10℃以上,人才能感到舒适。

客观上说,除了冬季暖和的海南、广东、广西不需要供暖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供暖,只是需要供暖的期限有差别。北方供暖3~6个月,而南方只需要供暖2~3个月。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南方供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机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机制,供暖的“楚河汉界”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

(选自刘兴成《现代人最需要的财经法律智慧》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南北“秦岭淮河”分界线,最早是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
B.长江虽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我国政府一直以秦岭、淮河为界,规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C.人的冷暖舒适感取决于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所以同样的低温天气,南方人比北方人感觉更冷。
D.长江沿岸地区冬天的湿度平均在70%左右,该地区的实际温度要比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还低7度左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南方与北方的供暖情况以及人们冷暖舒适感的差异。
B.文章列举了我国关于南北方划分的三种说法,并依据第三种分法就中国供暖情况展开论述。
C.文末提到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成绩及经济机制改革,意在分别说明南方供暖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取消供暖界限,是按从供暖依据、现状到影响冷暖舒适感因素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是18℃,但受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南方室内温度需调到28℃才更觉舒适。
B.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客观上说,广东的冬天不需要供暖,其他各地都需要供暖。
C.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60多年来我国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导致在北方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
D.由于计划经济机制转为市场经济机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南方供暖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