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国人有三种说法:不少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显然,这些广东人眼中的南方——广东的冬天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种说法是南北以长江为界;第三种是中国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属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持续时间较短。

尽管长江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南方供暖讨论的范围显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区城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但仍没有供暖的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物质匮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将“南北分界线”作为“是否供暖线”,并沿用了60多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的中国供暖现状。

因此,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形成的。“一刀切”的结果,是中国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北方供暖地区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在南方过冬有人的耳朵、手脚会被冻肿,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气。

其实,人的冷暖舒适感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速和光照。湿度对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长江沿岸地区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考虑度对温度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区冬天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温度还低7度左右。

科学家认为,18℃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是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从前南方不供暖的理由,是南方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的天数不到90天,但考虑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被温度低7度。也就是说,南方地区的室内温度需要平均提高10℃以上,人才能感到舒适。

客观上说,除了冬季暖和的海南、广东、广西不需要供暖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供暖,只是需要供暖的期限有差别。北方供暖3~6个月,而南方只需要供暖2~3个月。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南方供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机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机制,供暖的“楚河汉界”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

(选自刘兴成《现代人最需要的财经法律智慧》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南北“秦岭淮河”分界线,最早是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
B.长江虽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我国政府一直以秦岭、淮河为界,规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C.人的冷暖舒适感取决于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所以同样的低温天气,南方人比北方人感觉更冷。
D.长江沿岸地区冬天的湿度平均在70%左右,该地区的实际温度要比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还低7度左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南方与北方的供暖情况以及人们冷暖舒适感的差异。
B.文章列举了我国关于南北方划分的三种说法,并依据第三种分法就中国供暖情况展开论述。
C.文末提到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成绩及经济机制改革,意在分别说明南方供暖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取消供暖界限,是按从供暖依据、现状到影响冷暖舒适感因素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是18℃,但受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南方室内温度需调到28℃才更觉舒适。
B.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客观上说,广东的冬天不需要供暖,其他各地都需要供暖。
C.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60多年来我国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导致在北方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
D.由于计划经济机制转为市场经济机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南方供暖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6:0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中国,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B.扬州八怪”一点也不怪,不狂,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
D.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E.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B.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
C.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D.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产生。
【小题3】文中说: “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 ‘俗’终。”请分别解释这“痴狂之雅”与“痴狂之俗”的具体内涵。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 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 “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 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 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 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 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 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 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 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 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 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 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 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 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 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 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 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 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 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 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 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 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 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 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 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 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 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 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 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 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 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 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 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 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 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

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 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 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 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 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小题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 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又少了一个

作者: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