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记》是一部奇书
①《史记》是一部奇书。
②《史记》成书之后,西汉朝廷一度把它审慎典藏,秘不示人。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曾经奏请朝廷颁给《太史公书》(即《史记》),朝廷重臣反复讨论后,驳回了东平王的奏请,理由是: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谋,以及汉初的谋臣奇策等内容,不宜于扩散给诸侯王。
③一部史书的典藏与流传,竟成了朝廷议事的“要务”,岂非一大历史奇观?
④两千年来,围绕一部《史记》,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黑客,争得纷纷扬扬。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控制读者的精神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魅力,来自何方?
⑤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暗示出性格往往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使《史记》充满了灵气,绝无一般史书那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感和雷同感。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⑥司马迁著史,绝不甘于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任何时代的史论史评,都容易触发现实政治的某些敏感的神经,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代史”,发表评论终不能不有所顾忌,所以,对汉代历史或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隐晦的方式 ,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叙事”的方法。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宣泄情感的方式,一有可能,他就立即不失时机的将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惜、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譬如,司马迁仰慕齐相晏婴的功业和人品,在其列传的赞语中,直抒胸臆:“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后世著史者,谁曾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正如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一点的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人的感情真情流露,并能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和共鸣,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⑦历史,实际上存在着若干不同层次:有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有史学家载入典籍、却不知是否完全“真实”的历史;更有读者心灵所感知的历史。读者的阅历不同、秉性各异,往往对于取舍和判断各异。这其实是读史者和著史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和撞击。
⑧清代史学家赵翼,有《读史》一诗:“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说的就是他读史论人的冲动。读史若无所动、无所感,必是感情麻木之人,或是看破红尘的超人。前辈老宿高贤读史都情难自禁,我等读史略有“不平”之气也就不难为自己开脱了。《史记》时常触发的某些灵感,往往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对人生价值、处世方法的体悟。如果说历史对人生有垂鉴、启示作用,这种个人感悟,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相信,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
【小题1】《史记》作者的字是_________;“史学双璧”除《史记》外,另一部作品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加点词“神经”和“当代史”具体指什么内容。
“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语境,为下面一句话选词填空,并分析选择的原因。
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A虽……但……却 B不但……而且……还
C既……又……却 D尽管……然而……还
选项(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下面两句话,分析议论文语言某方面的特点。
(1)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2)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小题5】作者认为“《史记》是一部奇书”,这个“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中“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7】本册教材中有一篇评论《史记》的文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比较这两篇文章,分析两文的评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