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我是一个父亲
梅子涵
①明天,女儿就要返回巴黎。今晚,她和同学聚会,到现在还没有回家。
②我睡不着,在二楼坐着等,到一楼门口站着等。透过大门的玻璃看着外面的小路,小路上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可是我现在想听见声音,想听见是女儿回来了,哪怕看见走过去的不是女儿,哪怕它也不是这深夜小路上很贵重的脚步声,因为我听见的时候会想,这大概是女儿了,我就会准备了开门。这样地仔细听着,准备开门,可却不是她,脚步声便是我这时最重要、最单调、最丰富的心思。我还可以有什么别的心思呢?如果有别的心思,那么也只有是从这个心思里生出来。这个心思是现在这个时间的母题。
③这时隔壁小毛家刚满月的小女儿啼哭了几声。这样的细嫩声简直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梦神,朝你呼出了一口无限软的气,让窗里窗外、小毛家窗外的树、我家门口的路,都成了恍然飘忽的梦。刚满月的小女孩,你细嫩地一哭,妈妈就喂你吃奶,爸爸就给你换尿布,他们和你都是在一个最无忧的童话里,你正是你的父母的梦神,连安徒生也很难写出它的安详。
④可是门外的路上仍旧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没有女儿的脚步声。她不是刚满月,细嫩的声音只在我们耳边、眼前;不是五岁、十岁,玩耍的脚步只在家门口;十八岁那年,中学领着他们去一个水边的小镇,大概是想让他们最后一次松垮地走走,天真地闹闹,说说惆怅和茫然,提前喝一杯告别酒,就要参加生命一世最大的考试了,每一天的路都走得颤抖。她站在路边的电话亭打电话回家,告诉我大家都喝黄酒了,大家都说,马上就要分开了。她电话里的声音满是迷雾般的水汽,我知道她也是颤动着想哭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去想到,这一场最大的考试,接着的大学,接着的继续长大,都只是她会和我的分开、和妈妈分开的序幕。而其实,只要会分开,那么之前的每一天都只是序幕,可是那时我哪里能够想得到?
⑤女儿现在的脚步是在巴黎走,在欧洲和别的国家走,偶尔一年或两年,才走到中国上海的家门口。上海的家只是她偶尔回来住几天的地方。而那几天,她还要忙碌地走出去,和人轻松地说这话,和人严肃地说那事。一个人的长大如果还是在他没有长大时的路上,那么是不是就可能不被注视、不被喜欢、不被人夸赞地说:“你真是棒哦!”如果一个人永远还是童年路上的溜达者,那么即使门口的路上昼夜亮着路灯,生命的气质里是不是就不会有溢彩的流光?
⑥我很矛盾地这样想这么问,是因为我只能这样想着问着慰问自己。我已经想了很久,慰问了很久。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也早不是走在很小的时候、很年轻时候的家门口了。我的脚步早就踩在了无数地址、五湖四海。我的外祖母,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总是在看得见家门口小路上的窗口前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我走到家门前的路上……抬头看去,窗口已经没有外祖母,也没有父亲,总算母亲还在。而窗口终究都会空的,站在路上,看着窗口,我们只能对自己说:“空了。” 而那时,我们可能也的确很棒了。想过来说过去的矛盾啊!
⑦而我现在站在这儿,女儿走到门口,门里看着门外,门外看着门里,真真实实,什么也不少,虽然是夜里,没有那么亮堂,但那短短的一会儿,眼里是流光的,心里是溢彩的。一个当父母的人,一天的日子,就算拉上红颜色的帷幕了,明天怎么开始,那就随便它怎么开始吧。
⑧我不能不叹息,因为偏偏这时一个计算题从母题里生出来了。我算着,假如我可以再活20年,女儿一年回来一次,每一次我都在她离开的前一个夜晚站在这里等候她,那么我就还可以有 20 次。假如我只可以再活15年,那么我就只有15次。即使还可以有30次,它也是这么少,怎么会这么少啊?
⑨数学的计算啊,你就这么把我这一天快落下的红帷幕算得有些忧伤了。
⑩其实每一次,去巴黎,离开的时候,在机场告别,我拥抱着她,心里也是这样想,又减少了一次。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很喜欢写类似伤感的句子:减少了、减少了,故事结束了。
⑪我想,还是打个电话吧,问问她是不是快到家了。可是这时又有脚步声了。这时的路上终于不是只有路了,女儿走到了门口。我开了门。我把红幕拉上。我对她说:“早点睡,明天夜里在飞机上又睡不好。”明天夜里她睡不好的时候会想起今晚我站在这里等她吗?而明夜的这时我照旧会想,她在已经飞行很远的飞机上睡得好吗?上海到巴黎很远!她从小到大,我总是在一个单调的心思里打滚,滚得疲劳,又乐此不疲。
⑫因为我是父亲。父亲和母亲都会这样单调,其实,他们都非常丰富。
【小题1】赏析第②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小题2】本文由“脚步声”写到“脚步”,结合内容分析其行文思路。
【小题3】第⑦与第⑪段都写了女儿走到门口的情景,辨析其作用。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2 08:3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 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作为学者文人的 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 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他 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 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 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 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 的不同职能。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 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 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 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 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 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 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 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在两千多年的儒 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 “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⑤汉代以后,统治者的“独尊儒术”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 部分,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他们主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对于这两种 儒学,学者们分别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显然,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 士大夫对“大夫”与“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大夫”的政治责 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社会教化 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 造和文化批判。
(选自 2017 年 4 月 18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士”“大夫”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士”往往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大夫”往往要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 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
B.由于“士”所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所以他们不需要依附于某一 种具体的政治集团,具有独立性。
C.“士”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后,在承担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独立性。
D.汉代以后,不同形态的儒学就表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者分别对儒家士大夫的“士” 与“大夫”有不同职责的强调。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士人创造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的目的就是要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封建君 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
B.儒家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朝廷命官后,就只追求在国家政治 上承担的相应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C.儒家士大夫坚持“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而坚持“大夫”的身 份,就会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D.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思想信仰大体是一致的,但其内部也确实存在很大分 歧,形成了不同思想体系和不同派别。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8日,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2017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图书阅读率为58.9%,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1个百分点。超过半数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热衷微信阅读,而这也导致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越来越低。

(摘编自2018年4月20日《广西日报》)

材料二: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10年间变化)   (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

(摘编自(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数字化阅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载体不是平面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一言蔽之:数字化阅读=浏览,阅读=纸质媒体阅读,而浏览≠阅读。

如今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化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排在实体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数字阅读平台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习惯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摘编自张磊《数字阅读是不是纸质阅读的敌人?》)

材料四:

在新零售时代来临之前,实体书店经历过图书电商崛起、数字阅读热潮、折扣战比拼等多次危机,曾一度陷入“寒冬期”,民营书店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而当下,实体书店回暖似乎成为一股潮流。在北京,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韬奋书店进驻三里屯。在四川,当地将实体书店纳入公益性文化设施加以建设。2016年6月,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颁布,在政策引导下各大城市书店数量显著增长。

此外,潮流背后还有商业资本的身影——据央视财经频道调查,各地购物中心给予书店的租金价格普遍为商业业态的50%,有的甚至为10%到20%,购物中心的商业、金融资本让利于实体书店,是看好实体书店的引流效应,目的是共同抗击新零售业态带来的冲击。

“新零售”和“可持续发展”,正是抓到了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行业的痛点。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全面、持续、深入拥抱互联网时代,对书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重塑业态结构,是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如今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追求自我提升的新中产阶级崛起,新零售顺应了大众从价格消费时代向价值消费时代全面转型的消费升级。以书籍为例,相较于价格,他们更在意质量、服务以及相应的附加价值,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摘编自《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如何探路未来?》)

【小题1】对“数字化阅读”和“新零售”的理解,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数字化阅读因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图书载体的电子化,阅读方式的便捷化,比纸质阅读更有利于促进深度阅读。
B.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数字化阅读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已让人们养成了新的阅读习惯。
C.新零售依托互联网,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升级改造,对线上、线下及物流进行深度融合。
D.新零售利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大数据减少成本,从而降低了商品价格,符合如今人们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理念。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阅读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但出现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B.网民上网以社交娱乐生活为主,数字阅读其实并没有让人们真正喜欢上阅读。
C.当下人们的阅读心态功利化,手机成为阅读的主要载体,微信阅读成为新宠。
D.实体书店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寒冬期”,这和新零售时代的冲击有很大关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和对国民阅读引导的方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惟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1___________2_____。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菜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是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他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小题1】根据文章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画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题2】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小题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小题5】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小题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19.49万人,313.20万人在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活跃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8月19日《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海归群体认为留学收获达到预期值,与此前多数留学人员选择出国接受教育不同,近年留学人员选择出国不再以接受教育为主,而以丰富阅历、体验他国文化和生活为主。

《报告》还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聚焦国内“抢人大战”对留学生回国及城市选择的影响。《报告》指出,近三成留学生因国外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环境不利于发展选择回国,“北上广深”是海归首要目标城市;金融业就业比例占第一位,制造业就业比例有所上升;创业方面,30%的海归创业选择对口领域,运营成本高仍是创业最大困难。

(摘编自《<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中国国情国力》2018年第9期)

材料二:

“海归潮”的出现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象征。我国日趋强大的综合国力显示出“人才磁铁”的效应。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为留学人员指明了方向;各地政府也为他们回国创业提供了很多便利,帮挟政策优惠且精准。在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背景下,一些留学生入选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良好的国内创业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家庭因素也是“海归潮”的重要拉力。由于新一代海归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团聚成为其回国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湖”落实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使两代人保持了近距离的亲密,促进了代际团结。

未来5年,近几年出现的“海归潮”将更大,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但是,一些地方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现行留学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一起用好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收获广义人才红利。

(摘编自穆光宗《“海归大潮”所为何来》,《人民论坛》2018年第1期)

材料三:

表1:海归样本就业满意度分布

抽样样本就业满意度

样本数量(个)

百分比(%)

满意

197

24.70

比较满意

294

36.80

一般

176

22.00

不太满意

84

10.50

不满意

48

6.00

合计

799

100.00

 

 

 

 

图1:2013-2017年海归行业去向统计

(选自臧梦璐《新一线城市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新选择》,《光彩》2019年第2期

材料四:

研究生毕业回国的贾诩目前在北京工作,她表示不会考虑北京以外的地方。她认为留学回国人员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语言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就业期望会更高,作为世界500强等著名外企的聚集地,“北上广深”等城市与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期望比较合拍。与她一样选择留京的互联网精英李岩表示,“北上广深”等城市在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在薪资期待方面,由于留学人员在教育投资上远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城市就业能够使他们尽快收回教育成本。

当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急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如交通拥挤、高房价等问题,再加上竞争的愈发激烈,也有不少留学回国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杭州、成都、南京、西安等新一线城市。还有一部分海归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在一线城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到新一线城市去。其中,高校教职人员及科研人员流动性较强。新一线城市的高校为吸引高端科研及高学历留学回国人员,在落户、职称、薪资待遇、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优惠奈件。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李岩来说,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对他的吸引力并不明显,“但一些大企业,比如腾讯、阿里、百度等,会在新一线城市设置一些很重要的部门和岗位,比如,阿里的蚂蚁、腾讯的游戏部门都在成都,都是薪资很高的岗位,但是这类岗位的招聘条件也很高,如果有机会进入这样的部门,我会考虑离开北京。”

(摘编自臧梦璐《新一线城市成为留学归国人员新选择》,《光彩》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可知,海归群体虽然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但留学人员出国的主要目的已发生变化。
B.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六成左右的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归国,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的作用,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象征。
C.图1所示的海归人员行业去向中,金融业高居首位,而制造业与高科技虽然占比接近,但海归行业去向走势大体呈反方向发展的特点。
D.从材料四来看,不少留学生已经不把“北上广深”作为回国就业的首选城市,新一线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在增强,这与其优惠的人才政策有一定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生子女归国就业,使父母老有所养,保持了代际亲密,既顾及到了家庭结构成全了现代孝道,又实现了人生价值,一举两得。
B.表1样本中海归对就业持满意及较满意态度的占六成以上,可见,国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已有所改善,这对中国成为人才回流国也有促进作用。.
C.图1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内人才市场的潜在需求,建筑、非盈利组织、医疗、娱乐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小,而制造、高科技、金融等行业则急需高端人才。
D.国外存在不利于留学生个人发展的环境、国内具有优越的就业条件等诸多因素,将使中国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变成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小题3】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提升海归人员就业创业满意度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