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一个分支。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相反,传记不是这种乌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钡述得以继续完成。从事实的真实出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钟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真实性即历史属性,从本质上说传记是历史的。
B.《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历史的特点,重在表现事件,而《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传记的特点,重在凸显主要人物。
C.同样叙述事实,传记借此来表现人物心理,而历史借此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写作对象和目的两方面论述传记与历史的差异,意在证明传记的真实性是由其历史属性决定的。
B.第二段主要采取对比和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了传记和历史中“人”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第三段对历史和传记进行了区别,前者是以鸟瞰式俯视抓起历史经脉,后者则以特写式聚焦展示传主个性。
D.文章末段论述传记的虚构性,看似与前面的内容无关,实则是有效补充,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兼有历史和文学的特点,前者要求事实的真实,后者则允许运用适度的虚构来补足缺失的事实。
B.历史的读者关注事件发展,而传记的读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生命历程,所以对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可以忽略不计。
C.传记会基于事实表现人物,而对传主细腻的情感、曲折的经历等不会作过多铺陈渲染,这是由传记的历史性决定的。
D.《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这些情节是基于传主性格进行的再想象,以文运事,丰满了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09:2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各题。

语段(一):

这是一个科幻故事。

你有艘大飞船,自己做船长,带着计算机、机器人和几百名听话的船员,受世界地理

学会委托,到遥远星际空间去探索黑洞,并把你的经历用电波发回地球。远航6年了,你的船正在减速接近织女星附近的一个黑洞,它叫“地狱”,离地球最近。

你和船员从飞船的视屏上看到了黑洞出现的证据:散布在星际空间的气体原子(每立方厘米近1个)正受着黑洞引力的吸引。它们从所有方向流向黑洞,距离远的地方,引力作用较弱,原子流得较慢;距离近的地方,引力作用较强,原子流得较快——在靠近黑洞的地方,引力更强,原子流更快,几乎和光一样。假如不采取措施,飞船也会被黑洞吸进去。

大副卡丽丝迅速小心地将飞船从冲向黑洞的路线转到圆形轨道,然后关掉引擎。你们环绕着黑洞,飞船靠着圆周运动的离心力顶住了黑洞的引力。想想你小时侯玩过的投石器,系在旋转绳子一端,离心力把它向外推,而绳子的张力将它往里拉;飞船像投石器,黑洞的引力就起着这种张力的作用。这时,你和船员准备开始探测黑洞。

先进行被动探测:用船上装备的望远镜研究电磁波(辐射),那是气体在流向黑洞时发射的。在远离黑洞的地方,气体原子很冷,只有绝对几摄氏度;因为冷,它们振动慢,缓慢的振动产生缓慢振荡的电磁波,意味着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距离(即波长)很长。这些就是无线电波。在离黑洞较近的地方,引力作用下的原子流较快,它们相互碰撞,加热到几千度的高温。因为热,它们振动较快,发岀振荡较快、波长较短的波,也就是你所认识的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紫。离黑洞更近的地方,引力更强,原子流更快,碰撞更剧烈,温度更高(几百万度),原子极快地振动,产生波长很短的电磁波:X射线。

把望远镜对准离黑洞更近的地方,你看到从被加热到更高温度的原子发射出的γ射线。接着,你看到,在这片辉煌的景象中心,出现了一个绝对黑暗的圆球,那是一个黑洞,吞噬了从它背后的原子所发出的一切可见光、X射线和γ射线。你注视着超热的原子从四处流进黑洞。一旦进了黑洞,它们会比以前更热,振动也一定比以前更快,辐射也会更强,但它们的辐射逃不脱黑洞强大的引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来。这就是为什么那洞是黑的,漆黑的一团。

你拿望远镜更真切地审视那个黑球,发现它有绝对分明的边缘,即黑洞的表面,一个“逃不脱”的地方。刚好在表面以上的东西,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可以逃脱引力的魔掌:火箭能飞走;向上发射足够快的粒子能逃走;光当然也能逃走。但如果刚好在表面以下,那么不论是火箭、粒子、光、辐射或者其他任何东西,不论费多大力气,都不可能逃脱引力那无情的魔掌,永远不能到达你旋转的飞船。于是,黑洞的表面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你看不到它下面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表面称为黑洞的地平线。

(节选自基普•S•索恩《黑洞与时间弯曲》)

语段(二):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在本质上是与星体的起源和演化息息相关的。首先,构成人的物质以及使生命活动成为可能的原子,都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红巨星上形成的。宇宙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的相对丰度,与恒星中所产生的原子的相对丰度极其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巨星和超新星就是炼制物质的锅和灶。太阳是一个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星体,太阳中的所有物质以及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星际锅灶在前一轮或前两轮的循环中炼制的。其次,地球上还存在着某些重原子,这一事实表明,在太阳系形成之前不久,可能有一颗较近的超新星发生过爆炸。这次爆炸不大可能是种偶然的巧合,而可能是由于超新星爆炸所形成的冲击波压缩了星际气体和尘埃,从而导致了太阳系的凝聚。第三,太阳出现之后,它的紫外线大量射入地球大气层,它的热度产生了光照,从而激发了导致生命起源的复杂的有机分子。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植物吸收光子后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动物则以植物为养料。人类的种植活动只不过是利用植物作为媒介来获取太阳光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以太阳作为能量的。最后,遗传学上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变异是大自然选择新生命形式的手段,而宇宙射线——超新星爆炸时以近于光的速度射出的高能粒子——则是产生变异的原因之一。遥远的大恒星的死亡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

①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语段(三):

人类发现宇宙,犹如近在昨天。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只知有大地,不晓得天外有天。只是到了1000年前,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并非位于宇宙的中心,并非是宇宙的主宰,而只是生活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脆弱的小天地之上,湮没在广阔无垠、永恒不变的宇宙大海之中,漂游在千亿个星系、上百兆亿个星球之间。我们斗胆检测了一下这“海水”,结果发现宇宙之海竟与我们有不解之缘。我们竟是由星尘演变来的。追本溯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都与遥远的宇宙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因此,我们探测宇宙的航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正如古代神话所说的,人类既是天之子,也是地之子。人类在地球生存的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进化包袱:对侵略和陈规陋习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別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有力武器。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宇宙旅行能使我们的眼界开阔。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

【小题1】如果图中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洞,外面的圆圈代表黑洞周围产生的各种电磁波。请根据文意,按顺序分别写出这四种电磁波的名称。

答: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关于黑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离黑洞越近,原子流动得越快。
B.飞船之所以能不被黑洞吸入,是借助了围绕黑洞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
C.原子距黑洞越近,它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亮度越高。
D.黑洞地平线以上的东西有逃脱黑洞引力的可能。
【小题3】请根据上下文,为语段(二)中划线部分填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
【小题4】下列关于语段(二)(三)中词语,解说正确的是
A.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在这里可以替换成“休戚相关”。
B.湮没:“湮”读yān ,埋没的意思。也可写作“淹没”。
C.追本溯源:“溯”读shuò,本义为逆流而上。
D.嗜好:“嗜”读shì,“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小题5】根据语段(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成人的物质是在红巨星上形成的。
B.太阳系的形成可能是由超新星爆炸导致的。
C.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是生命变异的原因。
D.人类的本性是复杂的,是在进化中形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翡翠
立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条蚕正悉悉索索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很厌恶。
信是沈君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沈君他们在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吱嘎吱嘎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一句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的苍老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地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那人啜了一口茶,轻声说:“沈君同学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良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沈君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沈君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沈君,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拿到窗台放上。约摸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沈君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茶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竟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有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让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意外出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怎么也找不到角色的感觉。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那人大概因为害怕,愣愣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
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每一片都有着翡翠的颜色。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洒入河中,嘴里喃喃说:“好茶,翡翠。”
【小题1】小说中有两处“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请分别说明其含义,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2】小说的标题为“翡翠”,请简要分析它的含义。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是败笔,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移动游戏一般是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的游戏,这是相对于台式电脑说的。我国移动游戏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期,市场表现为以单机游戏为主,手机游戏主要由手机生产商直接提供.游戏画面效果粗糙,第二阶段为萌芽期,表现为在智能触屏手机及新操作系统的头起下。移动游戏商业模式进入应用商店模式,游戏产品逐渐丰富,卡牌游戏、青乐节奏游戏等开始陆续出现: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表现为4G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移动支付产业日渐完善,游戏产品数量爆发式增长,行业分工日益明确并逐步形成由研发、发行、渠道构成的产业键,同时游戏开始出口至海外市场。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近年来移动游戏行业发展概况》)
材料二:
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时长(每天)
时长
小于半小时
半小时一1小时
1一2小时
2个小时以上
视情况而定
比例
18.90%
37.50%
20.20%
8.70%
14.70%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最分析》)
材料三:
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819.2亿元,201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9.8%,达到561.4亿元。移动游戏行业增速较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行业精品大作持续推出,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付费意愿和能力提升带助行业景气度提升。
本次榜单对策略类、动作冒险类、飞行射击类、角色扮演类、体育竞速类、休闲益智类、养成经营类以及桌游棋牌类等八类移动游戏进行综合排名。腾讯与同易游戏是市场上领先的游戏发行商,在各类排行榜上均有腾讯发行的游戏,而角色扮演类游戏排名前十中网易发行的游戏则占了一半。
(摘编自《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排行榜》,2017年7月艾媒报告)
材料四:
有人在一篇返乡见闻中写道:“除了睡觉,哪怕吃饭、上厕所、走路,村里的青少年手中也往往横着手机。聊起游戏,他们不由眉飞色舞;谈起别的,则表示兴趣全无,甚至压根不答话。”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相伴,更没有父母约束,更容易沉速于手机游戏中。如今,手机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标配”。由于手机游戏更为隐蔽,让学校和家长失去了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掌控能力。
游戏玩家的低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游戏在设计中毫无顾忌地充斥着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内容,沉述游戏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青少年容易受到一些血腥暴力游戏的影响,产生认知混乱、道德偏差甚至诱发犯罪行为,漠视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意义。主管部门要明确和落实游戏企业主体责任,建议尽快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比如按年龄段(6岁以上.12岁以上,18岁以上和全年龄段)和内容性质(价值导向、健康程度、时间限制、对抗程度等)进行细分,确定不同游戏的适用人群。
专家建议,学校、社区或监护人,要多关注青少年,让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发现还有更多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疏导和防范需要结合起来,转移兴趣与注意力。参与户外运动与各种兴趣拓展,让孩于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根据2018年3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让孩子发现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和2018年4月25日光明8报《呼盱家长配合学校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整理)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时长,每天在1小时以下的用户超过一半,
B.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游戏时长,每天2小时以上和视情况而定的合计超过两成。
C.2013-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逐年增加,从3.5亿多人到5.5亿多人。
D.2013-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增长率,最低年份约为6%最高年份约为18%.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移动游戏是相对于台式电脑来说的,行业精品持续推出和用户付费意愿及能力提升是移动游戏行业增速较高的原因。
B.我国移动游戏行业经历过探索期、萌芽期、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游戏就开始出口至海外市场。
C.移动游戏包括策略类.动作冒险类.休闲益智类.养成经营类以及桌游棋牌类等,网易的游戏超过了腾讯的游戏。
D.与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形成对照的是游戏玩家的低龄化,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于移动游戏之中。
E. 青少年容易受到一些血腥暴力游戏的影响.移动游戏在设计中毫无顾忌,青少年身心健康爱到严重损害。
【小题3】怎样才能防止移动游戏成为青少年的“流行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篆刻之美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人类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宝库,古老的文明留给我们的是丰厚的艺术遗产。篆刻艺术是雕刻艺术的一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在中国书法艺术线条元素运用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浮雕为前奏不断发展。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并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浮雕与篆刻艺术一起,记载、构建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浮雕既为篆刻艺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又从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批判地继承、吸收养分,为自己的发展增砖添瓦。中国传统浮雕是篆刻艺术起源的前期准备。
篆刻,就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又称“玺印”“印”“印章”等,这些称呼随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它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都是以“线”为主要元素的造型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篆刻的起源,笼罩着某些神秘的气氛,除货贿用玺节、殷墟铜玺说等,最有趣味的应该是龙凤授玺说。从甲骨文的卜辞和陶器上的印纹、刻文来探讨其背后的真相,从中能感受到篆刻的社会历史地位及文化艺术气息。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让一个长期悬而不决的问题得到破解。篆刻艺术在皇权至上这种社会效用及信物凭证这种实际价值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就十分辉煌绚丽的早熟局面。尽管篆刻从唐至宋元曾一度中落,但从明至清,像文彭、何震、黄士陵、吴昌硕等一批有艺术觉悟和创造精神的篆刻家则追踪秦汉,在先民博大的印学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再变通融汇于书学画理,从而使篆刻艺术再度振兴,开创了绮丽多姿的流派印。
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其形式与内涵、价值与效应是积淀在整个文化系统内,活跃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这就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综合影响,为篆刻艺术的更新和突破提供了能量和契机。如春秋战国玺印的瑰丽奇妙、千姿百态,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在印面上的折射;又如汉相官印的浑朴持重、沉雄老健,将军印的刚劲豪壮、气势酣畅,体现了雍容大度的相官之风和豪放英武的将军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讲,篆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美学系统。篆刻不是技术操作、工匠制作,而是艺术创作,是才情的显现。
(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篆刻与浮雕一起记载、构建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促进。
B.篆刻艺术,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因为社会需要的推动而早熟;在明清时期,因为众多篆刻家的努力而再度振兴。
C.明清时期一批有艺术觉悟和创造精神的篆刻家追踪秦汉,学习古人书学画理,开创了绮丽多姿的流派印,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D.社会化过程对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篆刻具有重大影响,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对春秋战国玺印的影响就是明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刊登于《求是》2019年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包含了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B.理性信念崇尚理智,鼓励人们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能更深入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东西。
C.伽利略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体现了近代以来科学研究注重追求实证化和科学精确化。
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使批判和反驳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科学得以向真理逐渐逼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分别从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和试错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进行了论证。
B.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从科学的内部和外部论证了批判态度对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阐发科学精神时,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分条缕析、举例论证,论证清晰明确。
D.以哥白尼、拉瓦锡等为例是为了证实科学是在否定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性信念使人们迅速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B.科学理论只有经受批判才能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C.从日心说到地心说再到牛顿力学,说明批判态度对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D.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说,不断的试错过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错误,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