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各题。

语段(一):

这是一个科幻故事。

你有艘大飞船,自己做船长,带着计算机、机器人和几百名听话的船员,受世界地理

学会委托,到遥远星际空间去探索黑洞,并把你的经历用电波发回地球。远航6年了,你的船正在减速接近织女星附近的一个黑洞,它叫“地狱”,离地球最近。

你和船员从飞船的视屏上看到了黑洞出现的证据:散布在星际空间的气体原子(每立方厘米近1个)正受着黑洞引力的吸引。它们从所有方向流向黑洞,距离远的地方,引力作用较弱,原子流得较慢;距离近的地方,引力作用较强,原子流得较快——在靠近黑洞的地方,引力更强,原子流更快,几乎和光一样。假如不采取措施,飞船也会被黑洞吸进去。

大副卡丽丝迅速小心地将飞船从冲向黑洞的路线转到圆形轨道,然后关掉引擎。你们环绕着黑洞,飞船靠着圆周运动的离心力顶住了黑洞的引力。想想你小时侯玩过的投石器,系在旋转绳子一端,离心力把它向外推,而绳子的张力将它往里拉;飞船像投石器,黑洞的引力就起着这种张力的作用。这时,你和船员准备开始探测黑洞。

先进行被动探测:用船上装备的望远镜研究电磁波(辐射),那是气体在流向黑洞时发射的。在远离黑洞的地方,气体原子很冷,只有绝对几摄氏度;因为冷,它们振动慢,缓慢的振动产生缓慢振荡的电磁波,意味着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距离(即波长)很长。这些就是无线电波。在离黑洞较近的地方,引力作用下的原子流较快,它们相互碰撞,加热到几千度的高温。因为热,它们振动较快,发岀振荡较快、波长较短的波,也就是你所认识的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紫。离黑洞更近的地方,引力更强,原子流更快,碰撞更剧烈,温度更高(几百万度),原子极快地振动,产生波长很短的电磁波:X射线。

把望远镜对准离黑洞更近的地方,你看到从被加热到更高温度的原子发射出的γ射线。接着,你看到,在这片辉煌的景象中心,出现了一个绝对黑暗的圆球,那是一个黑洞,吞噬了从它背后的原子所发出的一切可见光、X射线和γ射线。你注视着超热的原子从四处流进黑洞。一旦进了黑洞,它们会比以前更热,振动也一定比以前更快,辐射也会更强,但它们的辐射逃不脱黑洞强大的引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来。这就是为什么那洞是黑的,漆黑的一团。

你拿望远镜更真切地审视那个黑球,发现它有绝对分明的边缘,即黑洞的表面,一个“逃不脱”的地方。刚好在表面以上的东西,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可以逃脱引力的魔掌:火箭能飞走;向上发射足够快的粒子能逃走;光当然也能逃走。但如果刚好在表面以下,那么不论是火箭、粒子、光、辐射或者其他任何东西,不论费多大力气,都不可能逃脱引力那无情的魔掌,永远不能到达你旋转的飞船。于是,黑洞的表面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你看不到它下面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表面称为黑洞的地平线。

(节选自基普•S•索恩《黑洞与时间弯曲》)

语段(二):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在本质上是与星体的起源和演化息息相关的。首先,构成人的物质以及使生命活动成为可能的原子,都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红巨星上形成的。宇宙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的相对丰度,与恒星中所产生的原子的相对丰度极其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巨星和超新星就是炼制物质的锅和灶。太阳是一个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星体,太阳中的所有物质以及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星际锅灶在前一轮或前两轮的循环中炼制的。其次,地球上还存在着某些重原子,这一事实表明,在太阳系形成之前不久,可能有一颗较近的超新星发生过爆炸。这次爆炸不大可能是种偶然的巧合,而可能是由于超新星爆炸所形成的冲击波压缩了星际气体和尘埃,从而导致了太阳系的凝聚。第三,太阳出现之后,它的紫外线大量射入地球大气层,它的热度产生了光照,从而激发了导致生命起源的复杂的有机分子。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植物吸收光子后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动物则以植物为养料。人类的种植活动只不过是利用植物作为媒介来获取太阳光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以太阳作为能量的。最后,遗传学上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变异是大自然选择新生命形式的手段,而宇宙射线——超新星爆炸时以近于光的速度射出的高能粒子——则是产生变异的原因之一。遥远的大恒星的死亡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

①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语段(三):

人类发现宇宙,犹如近在昨天。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只知有大地,不晓得天外有天。只是到了1000年前,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并非位于宇宙的中心,并非是宇宙的主宰,而只是生活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脆弱的小天地之上,湮没在广阔无垠、永恒不变的宇宙大海之中,漂游在千亿个星系、上百兆亿个星球之间。我们斗胆检测了一下这“海水”,结果发现宇宙之海竟与我们有不解之缘。我们竟是由星尘演变来的。追本溯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都与遥远的宇宙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因此,我们探测宇宙的航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正如古代神话所说的,人类既是天之子,也是地之子。人类在地球生存的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进化包袱:对侵略和陈规陋习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別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有力武器。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宇宙旅行能使我们的眼界开阔。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

【小题1】如果图中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洞,外面的圆圈代表黑洞周围产生的各种电磁波。请根据文意,按顺序分别写出这四种电磁波的名称。

答: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关于黑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离黑洞越近,原子流动得越快。
B.飞船之所以能不被黑洞吸入,是借助了围绕黑洞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
C.原子距黑洞越近,它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亮度越高。
D.黑洞地平线以上的东西有逃脱黑洞引力的可能。
【小题3】请根据上下文,为语段(二)中划线部分填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
【小题4】下列关于语段(二)(三)中词语,解说正确的是
A.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在这里可以替换成“休戚相关”。
B.湮没:“湮”读yān ,埋没的意思。也可写作“淹没”。
C.追本溯源:“溯”读shuò,本义为逆流而上。
D.嗜好:“嗜”读shì,“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小题5】根据语段(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成人的物质是在红巨星上形成的。
B.太阳系的形成可能是由超新星爆炸导致的。
C.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是生命变异的原因。
D.人类的本性是复杂的,是在进化中形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5 08: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龙,还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龙,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根据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判断时令。他们将周天环绕赤道旁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天文坐标。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四象当中,古人尤其关注苍龙七宿,这不仅是因为苍龙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在上古时期,苍龙七宿的出没运行正好跟一年四时的循环相吻合。
《周易》中对“龙”的阐发,说的就是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地面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春天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九五,飞龙在天”,夏天的龙星腾跃彪炳于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秋天的龙星,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则是秋末冬初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称“无首”。
苍龙群星周行四野,标识四时,昭示着大自然四时轮回的时间节律。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星就成为天道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其背景自然是专制皇权的瓦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具体追溯起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在“龙”的地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为了辨别船只,清朝国旗应运而生。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清朝的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人的认知和想象。从此之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和龙结下不解之缘。
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黄龙旗也颓然委地。但是,“龙”作为民族标志的意义却在最广大的民众中留存下来。历经此后的风云变革,依然深入人心,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于不同岁月的中国人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但是,普天下的华夏儿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属相”: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选自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文化中“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因其地位崇高、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B.龙的原形在近代以前指的是夜空中的苍龙七宿。
C.作为天道的象征,龙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D.龙在晚清时期变成了全民的图腾,后来成为普天下华夏儿女的共同“属相”。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强调“龙”内涵丰富,但同时也指出“龙”不是民族的图腾。
B.二、三两段主要介绍苍龙七宿的由来,并引用《周易》的文字予以佐证。
C.四、五段揭示了龙星从帝王专属演变成民族象征的这一世俗化转变过程。
D.文章介绍了“龙”文化的演变,批判了将“龙”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的观点。
【小题3】(小题3)从文章内容看,苍龙群星的运行有怎样的规律?(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院清池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中与荷花有关的一个篇名《    》。
【小题2】文章第③段对蝉声的写作是为了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⑤段提到南宋朱嘉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有的文化意蕴。
B.第④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静。
C.第⑥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D.第②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
E.第⑦段“几句鸟语”,一个“句”字,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的“清雅”暗示出来了。
F.作者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作者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愤慨不平的一面。
【小题6】第③段作者对书院清池的描写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小题7】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B.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C.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D.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D.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碗水

晨晖

围子山上有棵导航树,四五个大汉绷直了手方能合围。树下有条鸡肠小路,路边有眼泉。那泉水泛着波光,珍珠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那“盘子”倒更像只碗,于是有了名,叫“一碗水”。

一碗水是神水,这传说有些年头了。说那泉是龙吐的,那树是龙尾呢。一年四季这泉就没干过,满满的一碗,就不再流了;等舀干了,马上又满了。

山下就是围子村,围子村人就喝一碗水长大。村民开门见山,守着和尚百衲衣似的几分地刨挖,日子依然紧巴。好在守着一方神水,也就没啥。

村里是有过一回大事的。就是前年,段大爷的独根苗苗炼娃考上了农学院。大家说,他家挨着一碗水最近,沾了龙气。这屁娃儿,是龙子呢。

看来村子里又有大事了。

回来耍暑假的炼娃昨天放出口信,要把一碗水搬出去卖掉。

这还了得?

一大早就有好些人来过问,炼娃笑着解释,说他经过几年调查,一碗水是一股优质矿泉水,含有好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我们和人家共同来开发,行的话,一年产值就是一百多万呢。

怪不得。我们就知道这里是宝地。神嘛,自然会带来财富哟。一百多万,那是多少?谁也没见过呀。村子着实兴奋了一阵。

这天炼娃来到当村长的二舅家,把开发一碗水矿泉的计划详尽地告诉了他二舅自然高兴,围子村苦啊,作为村长,不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心头难受啊。

可就那么一碗水,咋个开发?二舅问。

炼娃说,神水是取之不尽的。

产品怎么运走?

修公路嘛。

钱呢?

厂家负责大部分,余下要靠集资。

这消息在村民大会上开了锅。神没送来金子,倒要给人家掏腰包,谁干?

第二次村民大会,还是要出钱!大家就咬耳朵,炼娃是我们看大的,娘老子都是本分人,山羊咋下个狐狸仔呢?

也有打圆场的:幸许这娃儿是为大家呢?可以问问他,赚的钱是咋个分?

炼娃说,厂家投了资,前三年村子不分成,但大家干了活工资照发。收回成本后,四六开,厂家六村里四。

明摆着胳膊肘朝外拐嘛。

才不止呢,根本就是抢人。

我们自己干,不掺外人。

可……炼娃有话要说,却被打断:别以为围子村人笨,办不来事。那年公社号召大干水利,我们村修的水渠还得了头名呢。

技术呢?

技术?不是神水吗,弄出去就行。

钱呢?

哦,把神水弄出去要钱,这倒没想过。可至少犯不着给人家钱嘛。嫁了女,还搭上一套嫁奁。这帐,不划算。神水,我们不卖。

群情激昂,大家又找回一点当年斗四类分子的感觉。话就难听点儿!

这屁娃儿,又不是围子村的人,跳那么起劲干啥?

莫不是诈了大家的钱替他父亲奔丧?

哦,对了,三叔,二舅,他妈的一根竹蔸芭发的芽,伙了伙来整我们?

炼娃低下头,不说话。也不知他听到没有,反正脸红了一阵又一阵。

第二天,就有些“五老七贤”来到炼娃家看他生病的爹。送来些山货,送来些话:

乡里乡亲一家人呢,咱们可别犯傻哟。

娃儿不是山里的羊,是麻雀要飞走的。

黄鼠狼嗦只狗来,还不是看起那鸡。

……再说,挖了一碗水,龙脉断了,谁负责?

炼娃从山上回来,夹着一卷纸。爹挣扎起来,吐了一口痰,痰里裹着血,血里夹着哀求:娃呀,别逞能了,给我留一张老脸吧。……看着山货,炼娃明白了。

爹没熬过那天晚上。他是抓住炼娃的手落气的。

安葬了爹,炼娃决定走了。这天,他照旧来到一碗水前,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炼娃把那卷纸扔在那里,头也不回下山走了。

村民总算喘了一口气,炼娃走了,再也没人来抢一碗水了。而且还有收获,炼娃在那卷纸上标出了围子山37处神水的位置,还画了图。它们汇成了山脚的一条小溪。原来,一碗水只不过是最小的那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段,以树的粗大和“一碗水”的传说与神奇,写出了围子村的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交代。
B.围子村虽然贫穷,但因“一碗水”有“龙气”,养育出了炼娃这样的大学生,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穷了。
C.炼娃为了改变村子的现状,带领村民致富,找人来共同开发“一碗水”,但此举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故而作罢。
D.小说对炼娃走前来到“一碗水”,“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的描写,暗示了炼娃心里的悲哀。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围子村村民的群像,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村民群体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碗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树木  湿地公园    污水处理厂   拦水坝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B.城镇化迅猛推进→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建设海绵城市
C.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自然的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D.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湿地公园、小区湖河等→功能→下雨时积存与渗透雨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