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只有那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一些国家的民族产业,将难以为继。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人才纷纷流向了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析专家 David Chow 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位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 2017 年 10 月 19 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各国经济规则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C.据统计,同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发出。
D.材料三的图表显示,2017 年 3—9 月,我国每月进出口额起伏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其提供的菜单,使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B.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C.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 月份进出口交易额最高,3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率最高。
D.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小题3】我国应怎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0 06:2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位震惊法国的中国人

沈大力

“几年前,一个穿民族传统长袍的中国人在大歌剧院广场穿行,他就是陈季同将军。一辆大马车猛冲过来,差点将他撞翻在地。车夫口吐不堪入耳之辞,对他恶语相加,但一听对方反唇相讥,不禁惊呆了。那个‘天之子’竟然用最纯正的巴黎口音和土语回敬他道:‘滚开,啈!苟狸侬!’此事件轰动一时。”

这段寻常逸闻当时之所以在法京引起轩然大波,传遍大街小巷,是因为陈季同脱口而出“苟狸侬”一语,凛斥歧视黄种人的法国车夫。“苟狸侬”一词本是19世纪一个车夫的名字。此人因与两位乘客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二人杀害,后被判处死刑,恶名流传后世,变为人们对车夫的蔑称。一个中国人竟然说出只有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才懂的土语,可见其对法语掌握程度之深,怎能不令自视甚高的“巴黎佬”们惊讶。再者,拿破仑三世麾下的骁将库赞·蒙托邦曾于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在中国的八里桥击败满清军队,被授予“八里桥伯爵”头衔,让法国殖民主义者趾高气扬。法国人根本不把“东亚病夫”放在眼里,动辄信口雌黄,称中国人“愚蠢”,种族主义气焰嚣张。今有一个中国人在他们的京城闹市一身豪气地应对傲慢的西方白种人,怎能不让颐指气使者瞠目结舌,视为异常。

陈季同事件也震动了法国的有识之士。《吾皆知》杂志承认自己还有所不知,顿悟世态突变,在报道此新闻时为其《天之子降临大地》一文配了一幅插画,绘出一个中国人从地图上面崛起,吓得西方一群红男绿女狼狈逃窜。这幅画下面印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长久以来以为永不会苏醒的沉睡者突然醒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欲一下甩掉趴在他身上、靠他的财富过活的寄生虫。”

陈季同在巴黎的这一表现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尊严,尔后的西方来华者莫不“交口称季同”。这位满清政府的驻法国外交官虽受制于清廷重臣李鸿章,但毫无其上司对西洋人或东洋人的软弱,而是不失肃祗,独立不可侵犯。陈季同时任中国代理驻法公使,兼任驻比利时、奥地利、荷兰、丹麦四国参赞,履行公务跟西方外交界接触,出入欧洲大都市上流社会。他总身穿华服,风度儒雅,引众人肃然起敬。然而,最令他遗憾的是洋人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他觉得他们管中窥豹,形容说:“碰上一个矮子,就写道:‘在这个国家只见到矮子,就像到了格列佛笔下的矮人国’。”为此,陈季同跟一位法国文士蒙第翁合作,撰写了《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戏剧》,这些作品在欧美传播开来。陈季同以强烈的民族尊严感,亦不乏幽默地描绘中国社会风俗,表现中国人的内心,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将之与西方文化进行一番比较。陈季同遵循“尊而不侵”的原则,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信守“知己知彼”的原则,于戊戌年间向《孽海花》作者、法国文学翻译家曾朴表示:“我们现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先要去隔膜,免误会。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

陈季同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在他的外交活动中竭力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他在巴黎生活长达16年,娶法国女子为妻,但始终没有“全盘西化”,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了一个中国儒士的风骨和气节。据传,一个英国女子对他爱慕至极,到了要找其法国妻子决斗的程度。然而,清政府驻英国大使薛福成嫉妒陈季同的才华及其在欧洲所获美誉,借其在法国和英国因办理北洋债务欠巨额款项一事,上书李鸿章,将其革职返乡,陈季同一贫如洗,于1907年含愤辞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季同凛斥歧视黄种人的法国车夫,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吾皆知》杂志图文并茂地渲染此事就是明证。
B.陈季同虽受制于清廷重臣李鸿章,但毫无其上司对洋人的软弱,始终高扬着他不卑不亢、独立不羁的人格大旗。
C.陈季同精通法语,深知洋人对中国怀有很深的偏见,感到遗憾的同时或自主撰文或倡导翻译界“去隔膜,免误会”。
D.陈季同遵循“尊而不侵”的原则,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信守“知己知彼”原则,这在他对蒙第翁说的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E. 本文介绍了陈季同作为外交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的坚守,展现出了他伟大的人格,暗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小题2】“此事件轰动一时”中的“此事件”指的是什么事件?它为何能“轰动一时”?请简要分析。
【小题3】陈季同作为外交官,长期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却能不畏己国之贫弱,不畏强国之霸道,始终维护中华民族之尊严。他是怎样做到这些的?请概括回答。
【小题4】陈季同作为外交官的出色表现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也是一门涵盖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

丝路学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1868年,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发现,在古代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今后世赞叹的遗迹和文物。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是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等学说接踵而来,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研究,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丝路学研究的高潮第一次是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的。1927年经过南京政府核准,在北京由中国和瑞典双方合作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第一次实现了在中国政府监管下对丝绸之路沿线埋藏的珍贵文物进行发掘、搜集并善加保管。第二个高潮在1959—1975年问,由新疆博物馆和吐鲁番文管所牵头,对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群鎏行系统的发掘。在这段时间里,卷帙浩繁的敦煌学已从丝路学的分支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1983年8月成立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其中最后的50年,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奋进,终于扭转了“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的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窘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2009.12.30,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丝路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它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但前50年的研究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
B.丝路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C.丝路学研究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27年,实现了对丝路文物的发掘、搜集和保管;第二次在1959一1975年间,实现了敦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D.成立于1983年8月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自此丝绸之路方为世人熟知。
B.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横贯亚洲大陆,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它沿途留下了许多令后世赞叹的遗迹和珍贵的文物。
C.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窘境得以扭转。
D.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但它的价值不在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即经济交流,重要的是它使得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得以实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学是一门问世时间不长的新兴学问,它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综合研究多元文化。
B.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一些学说接踵而来,似乎要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以维护“欧洲中心论”。
C.探究中国文明如何起源的问题,最终确定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早就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这是建立在大规模田野考古和对文物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D.丝路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今后丝路学研究还要走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样才不致再陷于窘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言谈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对青衣的造型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用青色的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在我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的虚拟程式。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我国戏曲舞台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家看来,艺术于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基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等。由于不用布景,舞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的。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拟的程式反映真实。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朴素之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创造美,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动的、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曹禺认为好的戏剧语言是朴素的、自然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茅盾创作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朴素。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表现出来。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 “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口吻”,“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这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小题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
中国画主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小题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  )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C.《挥扇仕女图》描绘了众多妃嫔和宫女形象。画面色彩丰富,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D.《寒江独钓图》画面:扁舟一叶,一渔翁持竿独钓其上,除了两三道微波外,别无他物。画面大片留白,既是水,也是天;空旷渺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小题3】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
【小题4】下面填入“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
B.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由虚到实的过程
C.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虚生实的过程
D.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以实代虚的过程
【小题5】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虚拟程式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小题6】依据“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科”有什么作用?哪处能够体现戏曲中的虚拟程式,为什么?
链接材料:《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小题7】依据“材料三”,下面不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一项是(  )
A.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义务植树的绿色行动,美化环境。
B.节假日结伴骑自行车或者驱车自驾远游,饱览壮丽山川美景时,不忘烧烤野炊。
C.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用餐,或者朋友饭店聚餐,一律实行“光盘行动”。
D.购物拒绝一次性塑料袋,自己准备布袋;穿戴拒绝皮草和珠光宝气,讲究适度。
【小题8】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朴素美”,与“材料三”倡导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加以比较,说说两者的不同点都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手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得并不很清楚。他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祭灶的日子,西北风呜呜叫,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中备队。

当队伍冲向弹药库和粮库的时候,这两座仓库架设的机枪,让暴露在空场的战士陷入绝境,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包括支队长及两名救护伤员的女战士。

火光中父亲不辨东西,所以他开辟了一个撤退的第三方向(计划中撤退分为两个方向)。

父亲选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不屈不挠地追捕他,两个人之间的周旋和战斗,也就进行了大半夜。

初始父亲并未察觉身后有人,他戴著狗皮护耳,呼哧带喘的,加上踏雪发出的声,根本听不到背后的动静。他在雪中跋涉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了七八里路。但父亲觉得这距离足够安全了,他停下来,打算歇脚,给身体补充点能量。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说作为火头军,无论行军还是打仗,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冲击力让他险些栽倒。接着右前方树丛闪出一团白炽的火花,好像彗星划过,父亲马上意识到这是子弹擦着锅的右角飞过,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以此为掩体。

父亲讲起这个人时,总以“敌手”相称,那么我也随他这么叫吧。

在与日军守备队的交战中,父亲所带的子弹基本用光,只剩三发。每一发对他来讲,都贵如黄金。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等后来终于瞅清他时,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这家伙是个左撇子。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武器都成了哑巴后,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怎样走,他就怎样追随。他们就这样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

老实说复述到此,我觉得父亲无数次唠叨的这个故事,没啥新奇,无非是他们行动失败,他单枪匹马撤退。被一个敌手不懈追击而已。

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尽管父亲每次讲述时,语气是平静的,但总能在我心底搅起波澜。我对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厌倦,就像对一首喜欢的乐曲,不管循环播放多少次,依然爱听。

雪没停,父亲选择了靠近河谷的一片灌木丛停了下来。父亲说他卸下锅,把枪也卸下。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跟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又怜又恨地,拽起他双脚,确切说是拽着一双半新的长腰马靴,将他扯到篝火旁。

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是一支轻便灵活的三八式步骑枪,俗称小马盖子枪,父亲说那是女战士最喜欢的一款枪。他最终靠着这支枪,俘获了母亲的芳心,那时她在后方营房的被服厂做军服,当然这是后话了。

敌手是个年轻的士兵,懂得一点中国话,他到了篝火旁,先是艰难吐出个“水”字,父亲没搭理他;他又吐出个“盐”字,父亲还是没搭理他,想着自己差点成为他枪下的鬼,想着牺牲的战友,父亲甚至觉得把他施到算火旁,让他得到最后的人间温暖,都是对战友的背叛。

父亲说那夜的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敌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再吃力地拍一下自己,再指指算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父亲说你要是投降,优待俘虏,我或许可以考虑。敌手听得懂父亲的话,但他没有将手上举,而是牢牢贴在胸口,像守卫最后的堡垒,至死没有做出投降的姿势。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说这时雪停了。老天爷不撒纸钱似的雪花了。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样东西: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和服的姑娘,她额头很宽,鼻子小巧,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相片放回敌手的口袋,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常听父亲讲敌手的故事的母亲和我,一再问过父亲,你都要开拔了,还点篝火做什么?是不是火葬了敌手?父亲给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的。最接近真相的一次,他说:“哎,让他和那个姑娘的相片一起化成灰,他做鬼也值了吧。”

父亲得救后,认识了后方被服厂的母亲,那只繳获来的小马盖子枪,经組织同意后,配給了后来跟父亲一同上阵的母亲。父亲待我甚为严格,他像苛刻的教官,要求我学习攀岩、游泳、滑雪、测绘、爆破甚至跳伞等本领。据母亲说,这些都是抗联战士当年要学的科目。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敌手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写到与“雪”相关的情景,既点明了下雪的天气,又渲染了战争残酷悲壮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父亲痛恨战争让他失去了战友,但是依然把敌手拖到了篝火旁,甚至火葬了他。我们能从中读出父亲的善良和残酷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C.小说描写了父亲从敌手身上搜出的照片,照片中日本女人的微笑和眼里的甜蜜与残酷的战争和敌手的死亡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
D.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颇有匠心,在叙述中涉及到了两个不同的叙述层次,一个是由父亲讲述给读者,另一个是由“我”讲述给读者。
【小题2】小说中父亲为什么坚持用“敌手”这一称呼?这表现了小说怎样的思想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