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当代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把握中国的大国气质,对于理解中国外交内政是很有帮助的。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大国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中国的大国气质之所以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是因为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着最长的历史,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的独特价值体系,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D.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中庸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一贯延续性的历史,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不会形成更稳定、更持续性的大国气质。
B.只要因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就能够生成天地万物的和谐。
C.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蕴含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深受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影响。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稳为”“顺势而变”的大国气质,是顺应中国当前外交内政形势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0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比较文学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说”乃至“死亡说”具有其必然的、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那么,这“危机说”乃至“死亡说”对比较文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待比较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呢?

事实上,比较文学的“危机说”乃至“死亡说”始终是与比较文学的发展壮大相同步、相生发的。从总体来看,比较文学尽管存在危机,但并没有死亡,反而呈现出不断扩张与发展之势。

比较文学今天的繁荣昌盛不仅表现在比较文学的系科在建制上已经遍及世界,真正实现了全球化,而且表现在比较文学的理念与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文与社会学科中不同专业领域共有的资源。比较文学已经无处不在,比较思维的理念、跨界(民族学科与文化)研究的方法,已为人文社会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者所共同采纳。从比较文学的基地批发出来的种种后现代主义理论正源源不断的运往世界各地,运往不同的专业领域。正如苏源熙所说,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人人都是比较学者,人人都在或多或少地搞理论。比较文学赢得了理念上、精神上的胜利。当然,比较文学理念与方法之所以广泛传播,为众人所接受,在相当程度上也因为比较文学自身丧失了明确的学科界限,与比较文学本身的“危机”与“死亡”不无关系,其实二者是相表里的。

事实上,那些指出比较文学存在“危机”的学者,并没有对比较文学完全失望,他们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在为比较文学思考出路。韦勒克在批评法国学派褊狭的同时,提出了从平行的角度重视文学性与文学总体审美研究的新视野。看到比较文学由于理论研究的遮蔽而焦虑重重的伯恩海默提出了将比较文学的重心从文学研究转移到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让比较文学走向文化、走向全球的策略。那些认为比较文学已经“死亡”的学者其实也并不认为比较文学已经真正死亡,而是说,传统的比较文学,即所谓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之类已经死亡,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将会诞生。在巴斯奈特看来,这种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而在斯皮瓦克看来,这种新的研究则是在超越欧美中心主义并在全球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与以语言为轴心的“地区研究”的结合。由此可见,即使在那些高唱“危机说”与“死亡说”的学者心目中,比较文学仍然是有前途、有希望的。目下,全球比较文学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东方以及南半球比较文学的繁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比较文学并没有死亡的事实。

当然,比较文学的“危机说”或“死亡说”也不尽然是危言耸听。它提示我们正视这一新兴学科存在的内在逻辑悖谬与在时移世易的大语境下它必将产生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审时度势,自觉地推动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已深入人心,系科建制已遍及世界,实现了全球化。
B.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广泛传播被众人接受,与其自身的“危机”与“死亡”没有多大关系。
C.持比较文学“危机”与“死亡”观点的学者,其实并没有对比较文学完全失望。
D.比较文学的“危机说”和“死亡说”,也不全是危言耸听。
【小题2】对“从比较文学的基地批发出来的种种后现代主义理论正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运往不同的专业领域”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源于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
B.比较思维的理念,跨界研究的方法,已为人文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采纳。
C.比较文学的理念与方法,已成为人文与社会学中不同专业领域的共有资源。
D.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为众人所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整体看,比较文学在世界各领域不断扩张与发展,所以比较文学既没有存在危机,也不会“死亡”。
B.韦勒克等人提出的开拓比较文学研究新视野、转移比较文学重心的研究新策略以及给予比较文学新定位的新思路,为比较文学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C.东方以及南半球比较文学的发展繁荣,说明比较文学依然有前途、有希望,并没有死亡。
D.审时度势,正视并解决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内在逻辑悖谬,并与时俱进地完善自身以适应时移世易的大语境,是自觉地推动比较文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大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勾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选自《迟子建散文》)

【小题1】文章前两段描写了俄罗斯雕像和教堂的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小题2】作者设想列宾作画,为什么说“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题目“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的深刻含义。
【小题4】有人评价迟子建的散文是“朴素动人,结实有力”,请结合本文从选材(或语言)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D.“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了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E. 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使用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小题2】郁达夫被称为“乱世才子”,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为什么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治理灰霾,促进绿色发展
(嘉宾: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
记者:能跟我们解释一下灰霾是什么吗?
贺泓:我们往往在媒体上讲到灰霾现象的时候都用“雾霾”这样的词。其实,雾是雾,霾是霾,是两种不同的现象。雾是由大的水滴造成能见度下降,是一种自然现象。霾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的排放跟不利的天气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污染的现象。但是,雾和霾有的时候交织在一起,雾加霾,叫作雾霾,也不能算错。我们重点研究的是霾,科学院称作灰霾。大气中所生成的细的颗粒物,比如PM2.5,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就是产生消光现象,我们叫作灰霾现象。
白春礼:有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今天蓝天、白云很好,但第二天马上变为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这不是一次排放产生的,不是一夜排到天上的颗粒物产生的污染,而是原来已经排放到空气中的一些氮化物、硫化物等,以气体的形式存在的一些东西,在适当的温度、气候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又重新在天空中快速地聚集,形成了新的PM2.5颗粒,这叫二次颗粒物。有时候二次颗粒物爆发得很快,一下子产生重度污染,因此我们关注一次颗粒物排放的同时,也要关注氮化物、硫化物的排放,使二次颗粒物在天空中产生的先决条件不存在。
记者:我们这么多年治霾,为什么百姓的直观感受不明显呢?
顾行发:整体来讲,环境在不断地改善,而且趋势非常明显。从2013年到2016年,灰霾的浓度降低了30%以上,在京津冀地区,最高的降低了50%以上。在夏天的时候,总的来讲,灰霾的程度比较低,天气也比较好。秋、冬季,降低的程度比较小,甚至有些地区灰霾的程度还有增加。灰霾根本上是过重的产业结构以及偏向煤炭的能源结构造成的,而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发现霾不全是一次颗粒物排放导致的,二次颗粒物的占比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高。PM2.5的、成因,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冬季可能是因为取暖燃煤,夏季不一样;长三角、京津冀,各地也不一样。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与当初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气污染还不太一样,我们现在的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
记者:想问一下中科院在治理灰霾上会提供哪些科技支撑呢?
白春礼:在国家未来大气灰霾治理中,科学院将继续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我想支撑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进行大气环境的观测和大气灰霾的模拟与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准确、全面地掌握我们国家大气灰霾的污染特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关于灰霾的生成机制的研究。我们监测到灰霾是哪儿产生的,还要了解灰霾是如何产生的。只有知道是如何产生的,才可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办法。第三个方面,科学院针对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的迫切需求,积极组织大气污染的控制前沿技术的研发,为实现大气污染源头减排提供更加有效的基础知识和科技的支撑,我想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记者:今天非常感谢三位的分享,感谢您的关注,再会!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3月“访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颗粒物是一种新的PM2.5颗粒,是一种气体污染物,它是在一定的温度、气候条件下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氮化物、硫化物的排放有关。
B.PM2.5的产生,不仅跟人类活动有关,还跟当地的气候、温度等自然环境有关,而这些非人为因素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灰霾是不能全面根治的。
C.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与当初英国、美国的大气污染不同,治理的难度较大,尽管已有成效,但百姓的直观感受仍然不明显。
D.三位访谈嘉宾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谈了灰霾是什么、形成的原因以及未来治霾的科技支撑等问题,为人们认识、治理灰霾提供了借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治理灰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