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兵突击(节选)
兰晓龙
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一口气把人拉下了几十米。那个终点已经只是八百来米的事情了。
槲树林中忽然跑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士兵,摔倒在袁朗(队长)的脚下,那是第一个到达的士兵,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救护。三个人的步子一下慢了下来,互相对望了一眼。伍六一又开始挣扎,这回他的挣扎接近于厮打,一下狠狠地甩开了两人。
“就剩两个名额了!你们还拖着我干什么?三个人!只要三个人!”两个人呆呆地看着伍六一,身后两名士兵正缓慢但固执地赶了上来。
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跑去的成才,他将背包背在身子前边,抢上来抓住伍六一,他不想丢下他,他要背着他走。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由于负重过多,许三多慢得出奇,他一步一步地往前冲着。伍六一不敢再挣了,他一只腿竭力地往前蹦着,因为现在的速度很重要,他得为许三多想点什么。
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他们了。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你又要搞什么?还想在那空屋里做看守吗?……”伍六一的声音里都有哭声了。前边的那两名士,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
成才已经到达了槲树林终点,那股子猛冲的劲头让他几乎撞在了袁朗的身上。精疲力竭的成才没有倒下,他立刻转过身看着战友:“许三多快跑!许三多,你加油啊!”
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许三多和伍六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对于那还在争夺中奔跑的四个人来说,这剩下的几百米简直遥不可及。
“成才已经到了!只剩下一个名额了!你看见没有?!”伍六一望着绿意葱葱的槲树林对许三多说。许三多根本就没抬头看,他的力气依然用在对伍六一的拖拉上。“只剩一个名额!你把我拖到也不算!脑子进水啦!”“加把劲……再加劲。”
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悟:“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趴窝是不是?”许三多还是没吱声,他只管脚下使劲。伍六一想突然挣开他,却发现横担在肩上的一只手臂简直已经被许三多的手掐到了肉里。
“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已经哭了。
“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边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他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近在咫尺的砰的枪响,把许三多吓了一跳。伍六一手中的信号枪还在冒着烟,信号弹正缓缓地升上夭空。伍六一一瘸一拐地高举着双臂,向着终点挥舞着,他说:“我跑不动了!我弃权!”他真的是跑不动了,刚走出两步,便轰然倒地。救护车是随时准备的,几名卫生兵已经发动汽车过来了
许三多呆呆地看着伍六一。伍六一瞪着他,挥着拳头喊着:“跑啊!许三多!”许三多掉头开始他的最后一段狂奔。那领先的两个兵意识到了身后的威胁,也使出了最后的力气狂奔了起来。
许三多喊叫了,他在喊叫中开始了不可能的加速,第一次加速就超过了那两人。一个被超过的士兵终于丧失了信心,在许三多超过他的同时摔在地上。然而,他那位战友却不管不顾地回身拉起了他。许三多仍在喊叫着,喊叫声中救护车与他交错而过,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声音将所有人的声音淹没,喊叫声中许三多刚流出的眼泪被风吹干,他在喊叫声中跨越了终点。
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地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选自《士兵突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三多在友情与荣誉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友情,并自始至终没有动摇过。他执着、坚韧、重情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滴尽致。
B.小说通过袁朗队长钦佩的眼神,运用侧面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立体。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成才在只剩两个名额及两个士兵赶上来的情况下,抢先冲到终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
D.军事题材的小说多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本文节选虽短,但情节曲折,伍六一弃权、许三多冲刺等场面,让读者回味无穷。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伍六一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章“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震撼人心。请从许三多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1:4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村”制度的确立
①依据文献记载,“村”概念出现比较迟,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村”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看来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但《说文解字》中有“村”字的原形“邨”字:“邨:地名,从邑,屯声。”到东汉中后期,“村”的概念已经正式出现。南北朝时期,“村”字被收入字典中。“村”概念在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村”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
②至于“村”的意义,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显示,至南北朝时期,“村”仅仅为众多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具有“聚落”的性质,直至隋朝“村”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
③“村”从东汉中期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这种局面延续到唐初才有所变化。按唐例,国家刑书有四:律、令、格、式。律乃惩治违法乱纪者之条款,而“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令为国家之“制度”,为邦国政治之所依。若就地位而言,明显高于其余三者。“村”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村”制人令,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应该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创举,是唐朝开创新局面之又一表现,意义非同小可。
④总体看来,至唐朝,“村”已经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演变为一种基层组织,在地域性之外,开始具备制度性特征。唐朝从两个方面完成了“村”的制度性确立,一是称谓,包括以“村”名聚落和以“村正”名村官;二是对村正设置标准的规范,即是否设置以及设置多少根据村内家户数的多少而定。从百家以上增置村正一人的规定看,村正的设置办法脱胎于里正的设置制度。
⑤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南北分裂,政局动荡,地方机构滥置,“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朝一统,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竟也致富。然地方政治积弊已深,而隋运短祚,革弊成未竟之业。唐朝初年承袭革弊之势,并加强整顿力度,在继续省并的同时,进而对州县名称的紊乱及重叠现象予以规范,至贞观十三年而告终。“村”制度之推行即为唐朝整顿地方行政、革弊“求治”之一环。我们知道,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变迁存在着互为因果之关系,“村”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知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进步惟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而唐朝终获“蓬勃发展”之缘由也因此可见一斑。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村”概念出现比较迟,《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村”字,此前的文献中也不见,这表明了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和组织。
B.“村”字的原形“邨”字在《说文解字》中有所记载:“邨:地名,从邑,屯声。”南北朝时期,“村”字被收入字典中。
C.东汉中后期,“村”的概念正式出现。“村”的名称出现泛化趋势,因而“村”概念要传世文献中也大量使用。
D.依据字书的解释及文献的记载,“村”从开始成为一种聚落的名称以来,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直至隋朝。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村”制形成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村”在唐初以前一直未见进入国家律典,而仅仅是一种具有“聚落”性质的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
B.“村”制初始于武德,定型于开元,作为基层地方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C.至唐朝,“村”开始从纯粹的自然聚落名称向一种基层组织演变,地地域性之外,逐渐具备制度性特征。
D.唐朝从称谓和村正设置标准规范方面完成了“村”的制度性确立,为中国行政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北朝时期,“村”仅仅是庶民百姓生活居住场所之一种,这与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机构臃肿有一定关系。
B.隋朝统一,励精图治,并州郡,裁冗员,虽然革弊事业没有完成,但对后世政治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C.唐朝以国家制度,使“村”正式取得了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并成为一级基层地方组织,这说明了“村”制政策日臻完善。
D.“村”制度始于武德而完善于开元,李唐王朝也经贞观至开元而达鼎盛,可见“村”制度的确立对李唐王朝的兴盛起主要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陌生人到梅庄
黄建国
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梅庄,打听马堂的家在哪儿。有人告诉他,马堂去双庙镇了,到后晌才回来。
“哦?”那个人这样说,显出很诧异的样子。
“找马堂有事?”
“唔。”
“去,到他家去等。”
但是,陌生人没有去马堂家,而是绕着村子转了一圈,然后坐到村口梅二的小卖铺前,买了一瓶汽水,有一搭没一搭地喝一口,一边望着通往双庙镇的路。中午,梅二问这个人要不要来一包方便面,他可以免费提供碗和开水,被陌生人拒绝了。
“不要。”他很简洁地说。
随后,陌生人捣出自带的干粮,咬一口,嘴里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就汽水吃。他坐在小凳子上,目不斜视,沉默地等待着,让人摸不出深浅。没有人再敢主动开腔与他说话,因为他是个彪形大汉,又长着络腮胡子,看起来像一个身手不同寻常的人。梅二试了几次,终于鼓足勇气询问陌生人是不是还需要一瓶啤酒。这回,陌生人只摆了摆手,连口都不开了。
梅庄的人,没有谁见过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他不熟悉的地方,居然可以有这样目无一切的做派。他们都被镇住了。他们分别站在不远不近的街边,朝这边张望。突然有人想到这个人是来找马堂的,忍不住叫了一声:“噢哎。”另一个跟了一句:“嘿呀。”第三个咽下一口唾沫,说:“啊哈。”他们想,马堂终究有麻烦了。马堂这几年跟外头交往太频繁了,又是贩卖牲口,又是建苹果库,还买了康明斯大卡车;他本人戴一副墨镜,石头镜片;整天骑着摩托车,日一声向东,日一声往西,把去双庙镇当玩耍一般;看看,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看看,远道而来的寻仇者找上门来了。马堂的麻烦这下大了。等着看,梅庄今天要发生点儿什么事情哩。
早已有人把消息在路上通报给了马堂。马堂倒很镇静,并不下摩托,一只脚撑在地上,摘下墨镜说:
“就一个人?”
“谁知道村外的果园里,有没有他的同伙埋伏着?”
“我没有仇家。”
“来者不善,你得防一手。”
“哈,”马堂说,“我又不是没见过三个浪子过队伍,走。”他拧一下油门,日一声奔回梅庄来了。
陌生人有些惊讶地站起来,对马堂说:“我找你呢。”
马堂不摘眼镜,问道:“你是谁?”
陌生人说;“我从北山来。我爸让我找到你。”
“谁是你爸?我不认识。”
“为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马堂现在取下了眼镜,捏起衣襟擦拭镜片。他看见村街上的人在渐浙围拢过来,便说:“借一步说话,到家里去坐。”
马堂没有关闭头门。从外头绕过照壁朝里望,可以看见他们两个面对面坐在上房厅里。一开始,马堂很响亮地拍了一下大腿,还高声“哦”了一下,后来说的话就听不清楚了,但很明显他们都比较激动。不久,陌生人和马堂同时出来了。马堂说:“你回吧。回去好好给你爸说说,啊,说不定我还要去看他哩。”
陌生人的眼圈有些红。梅庄人很不理解,那么高高大大的一个人,又有满脸胡子,眼圈却红了,这让他们大失所望。他们有些心不甘。
有人问马堂:“事情了结啦?”
马堂说:“结了。”
“没敢动手?”
“谁动手?”
“这么说,你把他制住了。我就说么,在咱村里,不把他捶扁才怪呢。”
“至少卸他一条腿。”另一个人说。
梅二指着那个陌生人的后背愤愤不平地说:“长得像一堵墙,却是个抠皮,坐了大半天只喝了五毛钱一瓶的汽水。”
这时候,马堂说:“梅二,我要你五瓶啤酒行不行?我今天高兴,大家一起喝。”
梅二连声说:“好的,好的。”
马堂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委是不是?那是一九七二年的事情,将近三十年了。刚才那个北山人他爸当麦客给咱队里割麦子,他婆娘生了娃,青黄不接,娃吃不上奶水。我是打麦场场长,私下做主偷偷给了他二十斤小麦带回去。当时生下的娃就是刚走的那个大胡子。现在他爸得了绝症,临死前让儿子来谢称我一声,不然他合不上眼睛。就这么个事情,人心长着哩,那人是个孝子啊。你们想到哪里去了?”
几个喝啤酒的人咕嘟咕嘟往嘴里灌,没有一个人吭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陌生人连一瓶啤酒都舍不得买,只是喝汽水,这说明他继承了刚刚去世的父亲的遗志,做一个节俭持家的人。
B.村子里的人对这个陌生人抱着畏惧的心理,是因为这个人长得很魁梧,而且以前也有人到村里来示威。这引发我们对农村治安的思考。
C.马堂请大家喝啤酒,并且解释了事情来龙去脉后,大家都只往嘴里灌啤酒,没有人吭声,这说明大家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很内疚。
D.村民们看见陌生的彪形大汉来找马堂“寻仇”,很多人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这揭示了在农村经济能人的窘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批判了国人的劣根性。
【小题2】结合文本,简析马堂的形象特点。
【小题3】在村口开小卖铺的梅二是本文的一个次要人物,简析梅二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隆重开幕。这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在今年举办的又一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赴这场文明之约,在交流互鉴中共筑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共绘美美与共的瑰丽画卷。

②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相传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发明创造,恢宏的历史建筑,古老的商路,多领域的文明成果,谱写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史诗,人类文明也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

③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亚洲,汇聚了40多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的众多古老文明,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创造了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范例。

④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然而,人类社会依旧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风险,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仍然尖锐。有些人企图用“文明冲突论”来解释这些利益冲突问题,渲染走向自我封闭的文明观,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面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理应摒弃渲染冲突的文明观,消除历史的隔阂与现实的误解,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⑤费孝通先生在其名篇《“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中提出:“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每一种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值得人们的关注、欣赏和研究。作为现代社会的“世界公民”,人们要主动变革思想心态,用开拓的格局欣赏文明之美,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⑥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组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世界文明走向融合与互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智慧和中国行动必将贡献独特的力量,为世界的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19-05-15 《中国青年报》,《共绘美美与共的瑰丽画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B.亚洲历史悠久,是众多古老文明和谐共生、齐头并进的代表性地区,也是多元文明互鉴交融的示范性地区。
C.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摒弃还是包容、对抗还是合作,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
D.中国有面向世界的历史担当,将为亚洲文明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正能量,为世界文明贡献独特的中华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简介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的情况,接着提出了大会召开的目的。
B.文章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亚洲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从当今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的角度,论证文明对话的必要性。
D.文章结尾阐述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意义,并展望了亚洲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助力文明间交流互鉴。
B.只要尊重、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就能使各种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美美与共。
C.因为“文明冲突论”大行其道,所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D.中华文明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创新发展,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①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②时,我不去执绋③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④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注 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②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内广义街东侧,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的北京外八刹之一。③执绋(fú):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④虫豸(zhì):虫子的通称,骂人的话。犹不是人。
【小题1】下列对这篇记叙性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主要运用环境渲染法,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营造灵堂的凄惨氛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作者用“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隐晦比喻,指责控诉现实中麻木的“闲人”,批判并揭露他们的“蠢、可怜、残忍、奴气”。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夜里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请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小题3】请简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想再看济南的泉

谢大光

①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和山、湖比起来,泉最不起眼,可济南还是叫了“泉城”。刘鹗写《老残游记》时,尚未见到“泉城”的称呼,留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泉城”已是呼之欲出了。  

②济南的泉比济南的城古老多了,两千七百年前,齐鲁会盟于泺水,就是今天的趵突泉。大人物会见谈大事,常要郑重地勒石为记,殊不知石边的泉水已默默地在那里流淌了亿万斯年。那时,历史在意的是诸侯霸业,不起眼的泉水只有和霸业连在一起,才得以载入史册。到今天你再看,当年那些大人物的千秋霸业都哪儿去了呢?泉水依旧冒得欢。  

③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没名的更无计其数。也怪,泉水到了济南格外恣肆,大泉小泉自由自在流淌,你呀我呀碰到一起汇成了河渠,汇成河渠的泉水更得意了,成群结队,走街穿巷,闪过树丛,溜进人家,挟着满城的活力聚到城北,就成了大明湖。济南城啊,坐落在澄明清泠的泉群中间,分明是个幸运的婴儿,在泉水的簇拥呵护下慢慢长大。泉水生来和人最亲,冬暖夏凉,可着人心。济南人最感念泉水的好,“泉城”的美称就该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叫起来。泉城,泉城,泉和城在了一起,不就是泉和人在一起嘛。

④“轰轰下泄,澎湃万状”的黑虎泉,泉水是那么旺,打水的人排着队,聊着天,不紧不慢,边说边笑着就把水打好了。过日子细致的人不怕麻烦,把吊桶顺着池边系下,特意到黑虎的口边取水,图个鲜灵吧。一位老大娘,用小行李车拖着刚打上来的四大瓶水,前边还有一只小狗也在使劲,问起来,就住在附近,每天风雨无阻来两趟,打的泉水够一家人吃了,说着,乐呵呵地走了。顺着大娘的背影隔河望去,水岸参差,柳荫成烟,对面又是一道风景:九女、白石两泉相邻,雪白的天然石拢在护城河内,将泉眼隔成一道水湾,大白石上或蹲或坐或立,满是乘凉的人。这么多的人聚在一起,若是在商场早就闹得个沸反盈天了,这里却是一派安宁。一对小夫妻带着孩子赤脚戏水,一家三口望着水中的影子笑,直笑到了心里去;三三两两的女学生歪着头摆弄手机,心思不知漫游到了哪里,长发垂下来拂着水面。人多泉愈静,泉静人自静,泉水的气息陶冶着性子,人在泉边怡然成一株柳,萧散,自适,看着舒服。

⑤若是想看街巷里的泉水,就跟着半大小子跑吧。男孩子坐不住,泉水跑,他也跑,泉水和孩子比着赛跑,看谁先到大明湖。一路跑,一路加入新的泉友,跑到芙蓉街,就有芙蓉泉,跑到王府池子,就有濯缨泉,这里地势开阔,泉水戏得欢,天然聚成一处游泳池,曲巷藏幽,杨柳叠翠,好一个休闲去处。下去扑腾一阵,孩子累了,泉水还要接着跑,过了起凤桥,悠然荡出一条水巷,水巷边的起凤桥街窄窄的,着一处起凤泉,泉在街边人家院子里,主人姓张。张先生抱着孙子讲述起凤泉的沧桑,像历数家人的悲欢离合。这起凤泉至少是前清时先祖留下的,泉池四周围有精致的护栏,护栏上雕刻着八仙手中的八件法器,称为隐八仙。就因这隐八仙,“破四旧”时石栏被砸烂,泉眼遭填埋,家也被抄得七零八落。总是念着有重见泉水的一天,张先生和家人偷偷把护栏的底座挖出藏了起来。这不,重修好的泉池,石栏的材质上下呈新旧两种颜色,当中一道线清晰地标出历史的断痕。  

⑥济南的泉水,我最想一看再看的,还是趵突泉。说来惭愧,几次到趵突泉都来去匆匆,白天人多景也杂,眼在心不在的,趁晚上月色好,约两位年轻朋友闯了去,园子里倒像另一个世界。小径上空空落落,两旁高大的槐树柳树黑魆魆像庙里的护法神,白日里火焰般耀眼的石榴花只留着星星点点,园子里的沧园、白雪楼、尚志堂……在暗夜中隐隐约约退成了背景,此刻,满园的光彩,满园的生气,都拢聚在三股晶莹的泉水上。只见波光粼粼的泉池中,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尺把高,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一刻不停,活像一群小精灵嬉闹着从水下钻出。我们站在来鹤桥上看呆了,久久没有言语。廊下的茶围已满,茶室的人便在桥上安了张桌子。我们落座喝茶说着闲话,话题有一搭没一搭越说越疏,目光不由 得又转向了泉。  

⑦月光透过树梢照在水面上,漫起一层雾气,两廊的茶客陆续散去了,夜已深,万籁俱寂,泉声这时才听得真切,哱—噗,哱—噗,轻轻的,缓缓的,从容不迫。静静凝望,久久倾听,听着听着,人会感觉灵魂出窍,心随泉的魂魄游走,仿佛看见泉水在山间诞生,地下成长,黑暗中奔突、寻找,积蓄着力量,石隙间挫磨、淘滤,砥砺着品行,一旦遇到些微光亮,便全力突出地面,奔向光明。人们看到喷涌而出的泉花,赞美泉水的高洁,可曾知道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泉水有过怎样的隐忍,委曲?有道是百炼成钢,对于泉水,应该是百折成泉吧。身处低微不改凌云之志,泉水堪为人师。  

⑧先哲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有上下,水岂能无?雨雪泉瀑,水有百态;江河湖海,水有百性。依我看,这济南的泉,夏盈不溢,冬瘦不枯,远可观,近可饮,众宜欢,独宜思,动静有度,冷暖怡人,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

⑨上善若水。上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

【小题1】分析第③段画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小题2】赏析⑤段画线句中“养”字的妙处。
【小题3】作者不写白天的趵突泉而着力描写夜晚的趵突泉,请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
【小题4】对本文标题“最想再看济南的泉”做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