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对这个制度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别的国家,极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有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

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己。

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倾向于世袭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世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我们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

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

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的额外赏赐。

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增长。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士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

(节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世官制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世袭是人类的本能,等级制度则给了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采取世袭制的借口。
B.世官制在春秋时期虽有所松动,但依然占据主流位置,这让平民百姓很难获得机会走上仕途。
C.世官制作为相对稳定的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可以缓解贵族内部的矛盾,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永久持续下去。
D.在各种原因影响下,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整体性崩溃了,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度。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隋唐起盛行的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制度,可以看作是国家政治复杂化与囯家规模超大化倒逼现实政治的产物。
B.不同于宋元明清等时期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西周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
C.孟子对理想化社会的描述,明确了不同的阶层在等级树上相去不远的地位,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D.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契合了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也推动了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
【小题3】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要求每点不超过2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5 12:3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标题: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升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的坐姿很低,□□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明显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到八仙桌出现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地变成了合餐制。

⑦受椅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能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会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这种修炼能让人的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都有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社交场合都必须跽坐。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这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这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国民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小题1】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B.因而C.以致D.以至
【小题4】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
【小题5】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小题6】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在国家治理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不足、情况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有助于更全面、快捷、直观地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从而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有预见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属性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以往服务数据等,可以判断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然而,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二是大数据给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据收集、存储和应用模式,给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等带来风险。三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
为了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强化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也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应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习研究,增强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和本领。其次,着力构建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改革各自为政的数据资源管理模式,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存储、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责任分工,建设国家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治理领域大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共享和应用。进一步推进数据开放,适当吸纳社会力量进行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成本,降低大数据工作的技术难度。再次,尽快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优化组织体系,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大数据的运用与发展。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
B.大数据的运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快捷精准解决问题等优势,已能精准化、个性化提供公共服务。
C.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安全风险、数据整合共享等问题,无法深入推进。
D.大数据在当前国家治理中要发挥好作用,需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整合共享机制、健全法律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数据运用和传统治理模式情况的细致对比,有其突出的现实性。
B.文章论证了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辩证性。
C.文章分析大数据的意义及研究探索阶段的困惑,指出大数据运用的远景,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立足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证了为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行政模式如果基于微观情况进行决策、监管和服务,就会使决策科学、监管充分、服务细致。
B.因为当前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所以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
C.想要提高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及时发现情况并处置,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精准治理。
D.大数据是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研究运用大数据的意义重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就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
B.五代和宋代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做比较,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的风格,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暗藏着自己的兴趣、倾向,指向偏爱偏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元代山水画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形似与写实被放在次要的地位。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格兰的风
苏丽丽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优雅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倦怠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
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
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
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宗白华的话是为了引出“在旅行中发现自我深情”的话题,作者认为现代人也要寻找人与自然相遇时的感动。
B.听说苏格兰的爱丁堡最值得看,因此“我”踏上了苏格兰之旅;果然,这里的风景给了“我”无穷惊喜。
C.文章多处用符号世界中现代人的生活与“我”的苏格兰之行做对比,为了表现自然对于唤醒人类原初情感的重要意义。
D.文章借一次苏格兰之旅,描绘了苏格兰高地迥然不同的雄浑壮美,也渗透了作者关于人生与生命的哲理思考。
【小题2】作者写第2段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苏格兰的风”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5.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3.9个百分点。其中,6月对美出口增长3.8%,增速下降2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8%,占同期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6%。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5月中美贸易进出口总值15766.2亿元,同比增长5.3%。

(摘编自《中美贸易战进行时:关税再升级影响分析》)

材料二:

从企业层面看,经贸摩擦对部分外向型企业有冲击,可能带来成本增加、订单量下降等问题,企业面临减产歇业、调整重组的挑战。电子通信、电气机械、木材加工、化学产品等行业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大。不过要看到,一方面美国对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将逐步向着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下游传导,最终结果会由出口商、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货商以及美国采购者分担。另一方面,我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在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税收收入将主要用于受损企业及员工、鼓励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等,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下半年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充分反映出中方对经贸摩擦的充分评估和积极应对。

从国内消费看,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可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并不大。比如大豆,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比已经不到三分之一,而且美国大豆在我国只能用来榨油,豆油价格可能会上升。我国现在进口一吨大豆加上关税的价格为3750美元,比原来多了750美元,平摊到每公斤豆油价格可能高几元钱,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不大。不过,去年进口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0元至11元,今年加征关税以后为每公斤17元多,猪肉价格上涨会带来一定影响,但牛羊肉、鸡肉、鱼肉等都可以替代。

(摘编自2018年8月12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中国在贸易战过程中,一方面与美国针锋相对,一方面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一是调整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双边经济合作。二是将争端诉诸世贸组织,寻求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舆论支持。三是在反制美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的同时,豁免了包括印度等国家在内的大豆和动物饲料的进口关税。四是继续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2002年以来,我国已经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有13个,已与10个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联合可研或升级联合研究。

精准打击,利用好贸易战的“飞去来器”效应。我国货物出口的40%、高科技产品出口的2/3都是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对自己企业的“制裁”。因贸易战引起成本上升,一些受影响的美国企业已开始减产或裁员,有的企业正在谋划把生产线迁出美国。美国商会发出警告称,共计26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可能面临风险。中国政府针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农业遭受较大损失,已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给农场主补贴。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加征关税,使美国汽车对华出口受到影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

(摘编自《中美贸易战:挑战和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贸易出口较2017年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中美贸易进出口总值也有所下降。
B.我国对美国企业加征的关税,多数用于受损企业及员工、鼓励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等,有效降低损失。
C.我国能有效控制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美国进口的大豆和猪肉,加征关税后,价格虽有提高,但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D.中国在经贸摩擦中,多管齐下,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双边经济合作,力求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电子通信、电气机械、木材加工等行业企业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相对较大,机电企业在对美出口中占了较大比例。
B.美国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影响着中国生产者、销售商和美国采购者,甚至让美国企业减产或裁员。
C.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给成本、订单量带来一定影响,可能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中国政府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美国相关企业受到相应影响,美国政府被迫对农业、汽车行业进行相应补贴。
【小题3】面对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打击,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将如何面对?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