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正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历史上,中国曾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天下”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繁密,以更加平等的“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然而,中国文化如果要走出去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还需要有“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指的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更好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当代社会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倒转”的重要标志。
“用户的成功才是产品的成功”,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要让人感受到善意之外,还必须从“非刚需”走向“刚需”。为此,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需要尊重现实规律,以用户个人需求和个人成长为中心,使用户在体验后真正有所知、有所乐、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从而有所恋、有所敬。只有以用户为根本,在服务中让用户愉悦地实现知识、认同、情感或价值的提升,产品才能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并非只要我们表示出“友好”就够了,还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这才是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
理解用户思维,要抛弃简单臆测和自我想象,跨越文化差异,深入海外用户实际生活进行研发。在多年文化积累熏陶下,不同国家地区的用户,其语言、文化、习惯、年龄、职业、阶层、心态不同,期待也完全不同。例如,东亚地区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其青年时尚爱好者喜欢不断接触新鲜亮丽的时尚文化;非洲地区处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观众对于讲述个人奋斗、家庭伦理的影视剧更为期待;欧美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与技术创新活跃敏锐,深层思想交流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高度、学术严谨性和个性化尊重。在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体竞、艺术、展览、演出、科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各国用户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市场不断细分,“竞品”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走出去”的机构不断开展更有针对性地研发、译制、合作与传播,以专业高度精准邀请熟悉海外用户需求的高端人才参与策划设计,深耕细作、反复磨练。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从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体现出更为丰富自由、善良友好且聪慧有趣的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与国家文化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加主流、智慧、开放的大国形象。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新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有“用户思维”,同时摒弃示弱式的“学生思维”。
B.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倒转”,使得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用户思维”成为更适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维方式。
C.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必要条件。
D.理解用户思维,除了凭简单臆断和自我想象,还要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用户实际生活,了解用户个体需求。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的中心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用户思维”。
B.文章二、三段阐述了“用户思维”的内涵,并进一步论述了理解用户的具体做法。
C.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在不同文化的积累熏陶下,用户的期待也往往不同。
D.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论证,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在在海外举办文化节庆、艺术活动,与各国民众分享中国语言、文化、故事和产品的做法,就是“用户思维”的表现。
B.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需要有“用户思维”,但“朋友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
C.我国一些出口译介的书籍,有时因内容艰深而难以推广,这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用户思维”而导致的结果。
D.理解“用户思维”,既能促使中国文化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又能推动其在国际交往中的自我更新与创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31 10:0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黄佟佟
①许多年了,这个清瘦的宁波男人总会坐着轮椅出现在香港最大电视台的台庆夜里,气定神闲地享受着众人的瞩目、欢呼、掌声,成为台庆夜永不变化的一景。人们像嗔怪调皮的孩子一样夸他“精灵古怪”,他也就笑容满面地收下,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还听不听得懂­­——毕竟,2007年时邵逸夫就已经一百岁了。
②他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他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一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但他很少落面。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③他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按着父亲那一代人的方式做着生意,脸上带着那股子不松不紧地笑意,低调而精明地扩展着自己生意帝国。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他们从不张扬,也从不多话,他们从不志在必得,更不以成功者自居;他们通常笃信命运,谨小慎微,虽然秉承着商人那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但又带着些传统农耕社会文化下的体贴人情;他们一方面精通商业奥秘,另一方面又深谙世事人心;他们在翻腾险恶的时代里面不改色从容不迫、维持着体面,追逐着利润,保持着自己合适而漂亮的身段。
④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扰豫转战电视剧。TVB 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之一。”
⑤名作家蔡澜回忆,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不抽烟不喝酒,工作已经是最大嗜好,每天只睡5 小时,早上5 点即起,工作至深夜10 点再睡。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九部电影。”
⑥他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锱铢必较,手下的艺人从来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他个人却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香港家人的生活。这是老派生意人的条理明顺,生意是生意,慈善是慈善。
⑦“全世界那么多制片家,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对于命运,他深深敬畏。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地价极为便宜时买下许多的荒地,在经济起飞的八十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把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这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吃不完,挣这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
⑧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  a wild  1 ife (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人前人后都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一生的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已方小姐,哪怕九十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给她一个名份。
⑨2014 年1月7日的早上,他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于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完美的中国式生意人的特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做了一辈子只赚不赔的生意。他精明利害但又讲究人情。他满口英文却又留恋那种宁静悠闲的古旧商业情调。人家问他为什么给自己取名叫逸夫,说惯英语的他蹦出一句广东话:“安安逸逸咪好咯(安安逸逸不是更好)。”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为了更好地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多处引用了传主和与之相关的人的话。
A.文章开头写邵逸夫坐着轮椅参加电视台台庆的场景,与结尾写邵的逝世构成呼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仰慕和追怀。
B.第②段用对比手法概括展现邵逸夫形象的多个侧面:大娱乐家的沉默寡言,大慈善家的低调,旧式生意人的精明。
C.第③段介绍了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的做生意方式,意在表现邵逸夫与其父辈既相似,又有不同之处。
D.第⑥段写邵逸夫对待员工锱铢必较,又写他赞助顾嘉辉去美国留学一事,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生意和慈善分明。
【小题2】文中第⑤段写名作家蔡澜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标题“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的涵义。(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的“淡”
唐铭
汪曾祺这位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最后—位“古典抒情诗人”的作家,用他好奇的目光和温情的笔触,构造了一个诗意丰盈的文学世界,读者于其间可以品尝人间五味,复观草木春秋。
读者谈论汪曾祺的文学印象,用得最多的评语大概便是“淡”,其余还有“清”“逸”“雅”“诗化”“唯美”“传统与本土写作”等等。余华曾说,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写作的方向。汪曾祺之“淡”,自然也和他的早年经历、求学道路等息息相关。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是一个开明、随和、有同情心,且富有艺术气质的人,会画画、刻图章,还摆弄过琵琶、洞箫、笛子、胡琴等各色乐器。汪曾祺喜欢看父亲画画,跟着父亲“读”画帖。他说,“我对画家的偏爱,也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影响”,“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我的创作生涯》)。汪曾祺外祖父的家屋里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无事此静坐”。年幼的汪曾祺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隐逸之气了”(《无事此静坐》)。
念小学一年级时,汪曾祺学了一首《咏雪》诗,晚年忆及此事,称自己那时“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且自己写散文和小说所用的方法,也是从中悟出的。(《我的小学》)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对汪曾祺有极大影响。高先生讲课时,除指定教材外,还用自编的讲义,所选皆是“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的文章。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期间,汪曾祺受教于乡中名儒韦子廉(别号鹤琴)。晚年他如此回忆道:“先生日授桐城派古文一篇,督临《多宝塔》一纸。我至今作文写字,实得力于先生之指授。”
然而,汪曾祺的“淡”也为他招致了一些非议。有评论认为,他的作品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汪曾祺对此做过一些回应。
在与崔道怡、林斤澜对谈时,汪曾祺表示:“有的人曾提出,说我的作品不足之处是没有对这个世界进行拷问。我说,我不想对世界进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严峻的拷问;我也不想对世界发出像卡夫卡那样的阴冷的怀疑。我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比较温暖的。就是应该给人们以希望,而不是绝望。我的作品没有那种崇高的、悲壮的效果。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社会性·小说技巧》)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愿意把这点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说,汪曾祺的“淡”,实则是以其文笔文心,确认和守护着某种“诚与真”。“说我淡化,无非是说没有写重大题材,没有写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没有写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但这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七十书怀》)
(选自2017年6月23日《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是20世纪中国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笔下的文学世界充满诗意,从中可以品尝人间五味,复观草木春秋。
B.汪曾棋的文学创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富有艺术气质的父亲,对于形成他“淡”的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C.汪曾祺悟性颇好。小学一年级时,他不何能够感受到“飞人芦花都不见”的美,而且悟出了写散文和小说的方法。
D.有人曾说,汪曾祺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这个世界进行拷问。对此,汪曾棋提出了 自己不同的理解与认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汪曾祺的作品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淡”,而他的“淡”的特点的形成与其早年经历、求学道路等密不可分。
B.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国文老师高北溟、乡中名儒韦子廉,都曾对汪曾祺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其中,后者影响更大。
C.对于汪曾祺的“淡”,有人提出批评,说他的作品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对此,汪曾祺予以否定。
D.汪曾祺有一种朴素的学年,即他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他借作品传达这种信念。
E. 汪曾祺的“淡”其实就是确认和守护着某种“诚与真”,即写平常的人和事,抒平常的思想感情,用平常的方法写。
【小题3】文中大量引用汪曾祺自己作品中的语句,有何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黄昏、薄暮、烟雨、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只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D.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小题2】第③段画线居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写到:“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对于中国画家来说,雪是一个至为丰富的体验世界,一个能彰显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绪意志的对象。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岁赛明洁之意耳。”清恽南田说:“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这都点出了雪画的情感寄托的特征。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画家不落凡俗,从而自保坚贞、自存高迥。画雪反映了中国画家的超越情怀。明王稚登赞赵大年《江干雪霁图》有“皎然高映”之趣,有“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就是就超越情怀而言的。在这一世界中,画家同于宇亩浑莽之中。王维《雪溪图》就有天浑地莽、玄冥充塞气象。霰雪纷其无垠,云霏霏兮承宇,云雪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宇宙。

在中国画家眼中,雪更是妙的,就是说雪中有妙意。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哲思寄寓于雪中。我们注意到,对雪有偏爱的画家多是僧人画家,如巨然等,或是倾向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情趣的画家,如王维、关仝等。在禅宗中,雪意味着一种大智慧。有僧问:“如何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茫茫。”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大智慧就是雪落茫茫。百丈怀海说:“雪山喻大涅槃。”大涅槃,即根本的超越。禅宗是反对比喻象征的,道不可比,但并非绝对。雪就是禅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喻象。在佛教中,有这样的说法,说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到雪山修行,所以被称为“雪山童子”。这样的比喻当然与清净法身有关。传禅宗中的牛头法融开堂讲《法华经》,讲得素雪满阶,群花自落。茫茫的雪意是智慧的渊海,它沉稳,内敛,深邃,平和,空无。那空明、清净的智慧世界,原是画家心灵之法身。

在中国艺术中,雪具有感发人心的功能。因而,它往往具有和酒同等的作用,催发意兴,激荡生命。黄公望所作的《剡溪访戴图》,颇有大痴意境。画的是东晋时的一个故事。东晋名士王徽之,就是那位爱竹成癖以至说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诗人。他在山阴时,一天夜雪,他命家人打开门窗,对雪酌酒,四望皎然。他在雪地里踱着步,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朋友大雕塑家戴安道。此时戴在剡溪,离山阴有百里之路,他却命家人驾小舟前去访问。小舟几乎在雪溪中走了一夜,快到戴的住所时,他又命船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何等潇洒倜傥的人生格调。他解除的是目的,高扬的是“兴”——生命的悸动,夜、酒、诗、友情,再加上雪,这就是他的兴发感动,他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

或许人的生命本来蛰伏的东西太多,我们原以为自己平庸、乏味,原以为自己道不如人,其实人人的生命都有灵光,雪的映照,使灵光跃现出来,原来,这里也可以灵光灼灼。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画家对雪的体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徵明认为,中国古代的高人逸士多喜作雪景图,是因为他们想要借此来寄托自己身处寒境而依旧保持澄明高洁的节操。
B.恽南田坦陈,画家作雪霁后之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之图,是为了赠送知音,并以此表明自己豪宕磊落、坚明纯净的怀抱。
C.王稚登指出,赵大年《江干雪霁图》有“皎然高映”之趣,给人“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表现了画家直面尘世的情怀。
D.作者认为,王维《雪溪图》用云雪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超越感的宇宙,有一种天浑地莽、玄冥充塞的大气象。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于中国画家来说,“雪”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实体的层面,而成为一个能彰显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绪意志的对象。
B.由于僧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中的“雪”就有了佛教的妙意,茫茫的雪意变成了智慧的渊海,充满了禅宗那空明、清净的意味。
C.禅宗认为道不可比,故而反对比喻象征,但在“雪”这一喻象上却破了例,由此可见“雪”的丰富喻义与禅宗要义的高度契合。
D.黄公望《剡溪访戴图》中的“雪”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重要缘起,而且是催发人物被日常生活掩盖的生命冲动的酵素。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说说“雪”之于中国画家意味着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芦芙荭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的时候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路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其时的“我”的淘气、调皮的一面。
D.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小题2】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
【小题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