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 当前迫切需 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

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会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只有健康的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可能激起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对。
B.我们在构建话语时脱离沿线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会使沿线国产生对抗和冲突。
C.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不是进行决定胜负的博弈,而是为了实现共贏。
D.低端产业投资对沿线国发展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较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沿线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
B.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
C.主体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
D.文章阐述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理论,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方面应尽的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只要拒绝推行此类计划,就能很好地处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
B.如想达到促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战略。
C.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旨在抨击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掠夺,这会误导舆论,对健康话语不利。
D.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沿线国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3 03: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是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声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的感知。这就是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能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发球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小题1】下列对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又发出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甲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续。乙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丙鸟、树和塔是如此地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屈不挠B.琢磨C.延续D.顶礼膜拜
【小题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裁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B.抗战胜利70 年后的今天,中国首次以阅兵这种特殊形式来纪念,源于抗战胜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所决定。
C.英国交通部拟于今年出台更为严格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大对开车使用手机的处罚,以期尽快遏制这一驾车恶习。
D.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人、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攒点力气去寻死
刘正权
零点时,电话准时响了。
手机调的是震动,秦嫂探起身子,看对面病床,不是那有一搭没一搭的微弱呼吸,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
偏就不死,这老爷子。
跟阎王较劲呢,这是!主治医师晚上查完房,在外面冲秦嫂摊手自嘲说,老爷子多活一天,主治医师就被多打一天脸,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老爷子根本活不过上月底,孰料,都月头到月中了。
才不是,秦嫂气鼓鼓地,老爷子是在跟她较劲呢。
请她当护工时说得明明白白的,就一个月,月满她走人。
眼下,月满了,她人却走不开,老爷子的子女一个都不在医院陪护,秦嫂甩不开手,也狠不下心。
只能在电话里发泄不满了。
还是那样?
不那样能哪样,一口气悠得长长的。
那是悠谁呢?
要悠死我呗,秦嫂没好气地挂了电话。
老爷子的儿女每晚轮番给秦嫂打电话,语气中很是尽孝道,用最贵的药,请最好的陪护,钱不是问题。
有钱人,忙的都是钱的事。
秦嫂没钱,忙的更是钱的事。
当护工钱多,她这种轻车熟路会伺候瘫子的护工不多。
老爷子的病多且杂,每一种都足以致命,古怪就古怪在这儿,这么多的病同时发作,居然就只是垂死,一口气悠着,让素以铁嘴著称的主治医师脸面全无。
秦嫂不要脸面,她要的是兑现跟男人的承诺,说好做一个月回去的,却拖了又十天,算怎么回事。
病房没开灯,秦嫂摸索着回到床前,刚要躺下,病床那边呼吸加重了,秦嫂眼睛一亮,赶紧开灯,扑过去。
意料中的老爷子并没眼睛翻白,相反,浑浊的眼球有了神采,老爷子嘴巴吧嗒着,饿,我饿!
秦嫂手忙脚乱冲营养米糊,心里盘算着,回光返照,肯定是。
老辈子讲究,人死之前会有一阵特别清醒的时光,以容交代后事什么的。
营养米糊吃了小半碗,老爷子有了气力,声音虽然还小,却不是断断续续的,以后,你每晚零点,给我冲营养米糊,半碗。
秦嫂奇怪,为啥每晚零点?
马无夜草,不肥呗!老爷子竟然还有心思说这话,我得靠这营养米糊攒点力气。
秦嫂不以为然,都这样了,攒点力气有啥用,挪得动身子还是迈得开步?
我攒点力气寻死,不行啊!老爷子忽然发了怒,喉咙一喘一喘的。
攒点力气寻死?秦嫂好笑,躺在医院有人看护着有药物保养着顺顺当当体体面面死去,多美的事。
美的是他们,老爷子摇头,他们那点算盘,当我不知道?我死了,他们名誉多好听,花了大价钱请专人陪护,那孝心,一般人做得到吗。
秦嫂承认,这孝心一般人真的做不到,不是看在大价钱份上,秦嫂怎么拔得开脚步来陪护。
我可不想让不相干的人给我送终!老爷子头一偏,说你睡去,一时半会我死不了,等我攒点力气再自己寻死。
完了闭目养神,那呼吸,竟一长一短,非常平稳。
呼吸不平稳的,倒是秦嫂,怎么都没能睡踏实,呼吸要么长,要么短,要么急促,要么悠长,攒点力气寻死,老爷子这是闹哪出?
只有被忤逆的老人,才会自寻死路,好端端的,谁不愿多看两眼世界,老爷子是想让世人戳儿女的脊梁骨呢。
戳吧,把脊梁骨戳穿才好,当人有钱就可以任性啊。
秦嫂不睡了,决定也任性一回。
谁说穷人不能任性的,不就是十天的钱,不要总行吧,一念及此,秦嫂掏出手机,准备回拨过去,走人。
还没摁键,手机呜呜振动起来,没任何征兆,秦嫂吓一跳,习惯性按下接听,那边声音很急促,妈,爸爸寻了短见!
秦嫂眼前一黑,临走前一幕清晰再现在脑海。
高位截肢躺床上几十年的男人说你给我床头屋梁绑根绳子,我睡疼了可以拉着绳子坐起来,免得生褥疮。
秦嫂说就一个月,那么巧就生褥疮了,等我挣这笔大钱回来给你买个电动轮椅,你该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世界了。
该死的,怎么就答应他给绑了绳子,他可是有力气寻死的人啊!秦嫂眼里攒了几十年的泪一下子漫了出来。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取了护工秦嫂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凸显了秦嫂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形象。
B.小说开头“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和“偏就不死,这老爷子”前后两句,用“死”字串联了起来。后文中有多处类似的叙述,起到了巧妙转换情节、展现心理、表达情感等多重作用。
C.护工秦嫂对垂死的老爷子一口气悠着致使自己不能兑现跟男人的承诺按时回家充满了不满、抱怨。
D.老爷子要求在每晚零点吃米糊,是要攒点力气去寻死。对此,秦嫂不以为然,认为老爷子的儿女花大价钱请专人陪护的孝心一般人做不到,是老爷子的任性在作怪。
【小题2】小说中护工秦嫂的形象真实而复杂,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秦嫂男人寻短见为结尾?试着从小说的主旨角度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水
晨晖
围子山上有棵导航树,四五个大汉绷直了手方能合围。树下有条鸡肠小路,路边有眼泉。那泉水泛着波光,珍珠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那“盘子”倒更像只碗,于是有了名,叫“一碗水”。
一碗水是神水,这传说有些年头了。说那泉是龙吐的,那树是龙尾呢。一年四季这泉就没干过,满满的一碗,就不再流了;等舀干了,马上又满了。
山下就是围子村,围子村人就喝一碗水长大。村民开门见山,守着和尚百衲衣似的几分地刨挖,日子依然紧巴。好在守着一方神水,也就没啥。
村里是有过一回大事的。就是前年,段大爷的独根苗苗炼娃考上了农学院。大家说,他家挨着一碗水最近,沾了龙气。这屁娃儿,是龙子呢。
看来村子里又有大事了。
回来耍暑假的炼娃昨天放出口信,要把一碗水搬出去卖掉。
这还了得?
一大早就有好些人来过问,炼娃笑着解释,说他经过几年调查,一碗水是一股优质矿泉水,含有好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我们和人家共同来开发,行的话,一年产值就是一百多万呢。
怪不得。我们就知道这里是宝地。神嘛,自然会带来财富哟。一百多万,那是多少?谁也没见过呀。村子着实兴奋了一阵。
这天炼娃来到当村长的二舅家,把开发一碗水矿泉的计划详尽地告诉了他。二舅自然高兴,围子村苦啊,作为村长,不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心头难受啊。
可就那么一碗水,咋个开发?二舅问。
炼娃说,神水是取之不尽的。
产品怎么运走?
修公路嘛。
钱呢?
厂家负责大部分,余下要靠集资。
这消息在村民大会上开了锅。神没送来金子,倒要给人家掏腰包,谁干?
第二次村民大会,还是要出钱!大家就咬耳朵,炼娃是我们看大的,娘老子都是本分人,山羊咋下个狐狸崽呢?
也有打圆场的:兴许这娃儿是为大家呢?可以问问他,赚的钱是咋个分?
炼娃说,厂家投了资,前三年村子不分成,但大家干了活工资照发。收回成本后,四六开,厂家六村里四。
明摆着胳膊肘朝外拐嘛。
才不止呢,根本就是抢人。
我们自己干,不掺外人。
可……炼娃有话要说,却被打断:别以为围子村人笨,办不来事。那年公社号召大干水利,我们村修的水渠还得了头名呢。
技术呢?
技术?不是神水吗,弄出去就行。
钱呢?
哦,把神水弄出去要钱,这倒没想过。可至少犯不着给人家钱嘛。嫁了女,还搭上一套嫁奁。这账,不划算。神水,我们不卖。
群情激昂,大家又找回一点当年斗四类分子的感觉。话就难听点儿!
这屁娃儿,又不是围子村的人,跳那么起劲干啥?
莫不是诈了大家的钱替他父亲奔丧?
哦,对了,二舅,他们一根竹蔸芭发的芽,合了伙来整我们?
炼娃低下头,不说话。
第二天,就有些“五老七贤”来到炼娃家看他生病的爹。送来些山货,送来些话:
乡里乡亲一家人呢,咱们可别犯傻哟。
娃儿不是山里的羊,是麻雀要飞走的。
黄鼠狼嗦只狗来,还不是看起那鸡。
……再说,挖了一碗水,龙脉断了,谁负责?
炼娃从山上回来,夹着一卷纸。爹挣扎起来,吐了一口痰,痰里裹着血,血里夹着哀求:娃呀,别逞能了,给我留一张老脸吧。……看着山货,炼娃明白了。
爹没熬过那天晚上。他是抓住炼娃的手落气的。
安葬了爹,炼娃决定走了。这天,他照旧来到一碗水前,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炼娃把那卷纸扔在那里,头也不回下山走了。
村民总算喘了一口气,再也没人来抢一碗水了。而且还有收获,炼娃在那卷纸上标出了围子山37处神水的位置,还画了图。它们汇成了山脚的一条小溪。原来,一碗水只不过是最小的那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以树的粗大和“一碗水”的传说与神奇,写出了围子村的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交代。
B.围子村虽然贫穷,但因“一碗水”有“龙气”,养育出了炼娃这样的大学生,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穷了。
C.炼娃为了改变村子的现状,带领村民致富,找人来共同开发“一碗水”,但此举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故而作罢。
D.小说对炼娃走前来到“一碗水”,“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的描写,暗示了炼娃心里的悲哀。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围子村村民的群像,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村民群体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碗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