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人的无知性

马啸原

①认识人的无知性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讨论过。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自知己之无知”,二是“知识即美德”。意思主要是说,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处于无知领域之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自己无知,就更要努力求知、扩展知识,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②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许多西方思想家继续阐释。比如,黑格尔就说,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人是个体,因而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而人的知识也就有限,人必须认识这种有限性才能获得相应自由。他说:“一个人要想成为现实的人,就必须是特定存在的,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限制自己。”

③到了当代,一些政治哲学研究者仍然在关注人的有限性问题。比如,哈耶克就认为,承认个人无知的不可避免性乃是自由的基础。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无知,这是一种无知的乐观。他说:“现代人已经变得十分不愿意承认其在知识上的总体局限性,这已经妨碍到本着理性的态度去建设社会,其重要原因是来自对科学能力的盲目自信,认为知识的局限性似乎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不断消失。这种观念来自对科学任务和能力的错误看法,认为科学是确定具体事实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我们能够确定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我们的无知即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一个更加陌生、更加无知的领域。如果认为人类文明是建筑在对无知的彻底征服上,这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既然科学和理性不能克服所有无知,作为个人,就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④人的无知性会使人犯错,但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英国思想家罗素提出,避免的办法有两个,即调查研究和听取不同意见。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学习方向以及天资等不同,人的知识有很大的个体特殊性。我们只要虚心求教,就可以用他人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许多错误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熟悉情况的人和专家的意见来避免。但许多人由于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罗素说,对这种人只能告诉他:“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⑤不仅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承认人的无知性,是谦虚谨慎和宽容的认识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评杜林“个人思维的无上性”和所谓“无条件的真理权”时所说,这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也只能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性才能实现,但是“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选自2017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激发努力求知的欲望,从而扩展知识提升自己。
B. 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就能获得相应的自由。
C. 科学的每次进步都会征服一部分无知但同时无可避免地会带来更多的无知。
D. 即使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所以我们应以谦虚谨慎和宽容的态度来认识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须是
A. 第①段开门见山,以苏格拉底的观点作为中心论点,提出关于人的无知性的话题。
B. 第②③段列举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无知性的阐释和研究,分析了人的无知性存在的原因。
C. 第④⑤段论述了无知性的危害和避免危害的方法,反面论证了“自知己之无知”这个论点。
D. 本文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中心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述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知识的无限性和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B. 按照罗素的观点,尽管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程度很高,而宇宙中还可能存在文明程度远超人类的生物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是。
C. 因为我们可能还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在认识上必然会犯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比我们的前代所犯的错误更多。
D. 当前人类社会现有的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的方法得来的,虽然经历过实践检验;但也可能存在着错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2: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学说没能立即取得一统之势,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官方支持。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状态。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后世的“儒法合流”更多表现为儒家渐盛、法家渐弱,法家的合理、顺时之处不断为儒家所吸纳的大趋势。“儒法合流"的趋势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随后则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武帝时博士几乎只备咨询之用,到元帝时则已是用度不足,可知儒生功用已经由原来流于表面的“缘饰"转而变得务实。尤其盐铁会议之后,贤良文学的辩论受到权力中枢的重视,当时的执政大臣专门召集贤良文学“问以得失”,使儒生成为一股活跃的政治力量。宣帝时“用吏多选贤良",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政府任职,他们尊奉的儒家德治观念开始影响实际政治。
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的文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许多继承法家传统的文吏开始学习经学。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这些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汉魏之际王桀的《儒吏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总结:“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相克也。”准确地阐释了汉魏之际“儒法合流"对官吏思想的影响。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 年12月24目14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经历汉初的复兴并在汉武帝的提倡下,社会地位才逐步提升而形成风气。
B.“儒法合流"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之后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C.随着“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的儒生和文法之吏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
D.政府中文法之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改学儒术的现象,表明法家思想已被儒学取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论证了汉初“儒法合流”体现出了儒家渐盛、法家减弱的发展趋势。
B.选文第二段通过儒家德治观念对实际政治影响逐渐加大的角度来论证儒法合流。
C.选文第三段通过文法之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而改学儒术的角度来论证儒法合流。
D.“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可以看做是对汉魏之际“儒法合流"现象的准确概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虽提倡儒学,但当时的儒生大多只是备咨询之用,还没有在政府中任职。
B.汉元帝时儒生大量进入政府任职,出现了儒生短缺的现象,儒生的功用变得务实。
C.文法之吏改学儒术,逐渐放弃排儒立场,既是自己主动的追求,也是政府的要求。
D.法家思想从汉代,到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正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并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其中,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建设为重的教育制度框架,建立与学历序列平行和沟通的能力序列。在制定各种人才和各种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体系的基础上,将能力建设作为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构建初中后教育和培训,建立全国统一的与职业、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体系;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并重和相互衔接、沟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小班制、走班制、跳级、允许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的制度,高等学校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制等管理制度。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多向沟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社会有效监督,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B.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是人才培养体制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C.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D.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从多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
【小题2】(小题2)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是什么?(3分)
【小题3】结合原文说说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义。(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惟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1___________2_____。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菜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是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他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小题1】根据文章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画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题2】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小题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小题5】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家乡的白桦林   杨旭东
①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山清水秀、沟深林密、雾霭沉沉,到处都是沟壑重重、清泉汪汪、溪水潺潺;繁草连着灌木,灌木挨着小树,小树依着大树;藤缠着树、树挂着藤,除了人们开辟的常行道之外,别的地方人都无法行走。一出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密林深深,尤其是整片的白桦林,高低一致,大小一般,齐刷刷的,白色的树干上面顶着一个红色的枝杆、绿色的叶子的头,中间的主干没有分支,既整齐又美观。
②桦木,是我们山里人生活中离不开的木头,不管是烧饭取暖,还是修房打家具,都离不开它。它树干直,中间没有枝桠,去掉头部的枝叶,大的可做檩条,小的可用椽子;如果要当柴禾,一斧子下去,便哗的一声,很顺地分为两半。砍倒一棵,它又能从根部长出一丛;尤其是它的皮又白又柔不易断,而且易燃,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更好的是剥了还能又长出一层皮,所以它  是很好的引火材料,  人们用针线把它的皮缝成各种大大小小的口袋或小桶,既结实有耐用,也可以说是既天然又环保。我非常喜欢奶奶做的桦树皮口袋,我常常拿着它去拾野菜、摘草莓……
③桦树,不仅仅是树,也是山里人生活少不了的资。因为它对人的恩泽太多,所以人们对它从不珍惜。他们以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任意砍伐,浪费严重——要了头就丢了主杆,要了主杆就丢了头,有的人砍树时连腰都懒得弯一下,常常留下一米多高的树茬。
④一九八九年的时候,贵清山公路刚刚建成,没想到它给桦树林带了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了卖钱天天砍伐,汽车满载着桦木昼夜不停地往外拉,短短一年,我们的桦木林没有了,到处都是一片像麦茬一样的桦树茬,一望无际。南部山区再也看不到桦树林了!看到的只是桦树茬里流出的比水浓的液汁,它挂在白生生的树皮上,长长的……那是血液、那是伤心彻肺的泪水。她就这样绝迹了,我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沉寂于悲伤中。这十几年我耿怀于心,常常在梦里看到那一片片、齐刷刷、高低一致、大小一般的桦树林,我兴奋地在里面穿行着,拥抱着每一棵树,仿佛闻到了她清馨的气息,她绽开的一片片叶子就像一张张笑脸迎着我笑,那么亲切、那么可爱!
⑤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在生生世世中也经历着毁灭和重生,经历着生离死别,在艰难的挫折中承受着、努力着、拼搏着。家乡的桦树林的毁灭给一部分人带了财富,给一部分人留下了嫉恨和无奈。这十几年人们深深体会到了毁林给他们的伤害远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财富,他们现在都有了保护森林的意识,也都开始用煤电取暖做饭,很少去砍柴了。人,往往在错误道路上都不能深刻的认识错误,只有得到错误的惩果后才会幡然醒悟。
⑥今年清明节前,我回家乡给父母上坟,偶尔听弟弟说起,家乡的桦树林有地方已经起势了,我一激动便要弟弟带着我去看一看,他拗不过我便骑上摩托车带着我进山了,我们沿着贵清山公路一直往前行,一路上看到两旁的山上都是林木郁郁葱葱,虽然没有大树,但也茂盛。渐渐地眼前出现了一片片新起势的桦树林,齐刷刷的一片,高低一致、大小一般,如麻一样整齐,虽然没有叶子,但还是很美,每一棵树都根壮杆直,生长的那么有力,它们一棵棵、一丛丛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显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每一根树枝都努力地向上生长着,给人、给天都展示出一种不畏生死的气魄。
⑦面对如海的桦树林,我在心底默默地喊了一句:亲人啊!你又一次重生了!你再现了山的不屈!
【小题1】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起始处”的画线句。
【小题2】第②段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A.虽然但是B.既是又是C.不仅而且D.只有才能
【小题3】解释第③段中“恩泽”的含意  
【小题4】文中反复强调桦树林的“齐刷刷、高低一致、大小一般”,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5】第⑥段末尾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6】联系全文,简析结尾段的妙处。